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20: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耀木
研究生(外文):jang yao mu
論文名稱:我國文化服務替代役政策執行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ltural Substitute Military Service in Taiwan
指導教授:廖俊松廖俊松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r.Liao Chun S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70
中文關鍵詞:社區營造文化資產文化役文化服務替代役替代役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7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文建會2000年開始配合內政部推動替代役政策,政策執行至今,其替代役政策由「社區營造替代役」轉變為「文化服務替代役」,各界對「文化服務替代役」的政策執行亦存在不同看法與期許,故本文欲從政策執行的角度切入,輔以「政策標準與目標」、「政策執行組織」、「政策執行人員以及環境」作為研究架構,並配合影響政策執行之變數進行研究。
本文以訪談為主,訪談對象包含文建會、服勤單位(文化局與文建會附屬單位)、服勤處所(社區與鄉鎮市公所)與役男,並對全台33個服勤單位之第37梯到第45梯494名役男進行問卷調查,共計回收31個服勤單位共378份問卷。

研究調查發現
一、 從政策目標來看,2002年增加「文化資產保存」目標,但略嫌空泛,且僅為概念性質。
二、 從執行組織來看,服勤單位的組織特性差異將會影響役男勤務內容;資源方面,經費會影響役男分發的名額以及文建會與服勤單位的配合度;以組織間溝通來看,則目前多為正面影響。
三、 在政策執行人員方面,若以役男為標的團體,役男的組成背景將會影響各單位的用人,如以受服務對象為標的團體,役男認為最大的影響在於受服務者的態度;從心態方面來說,多希望役男能以學習的態度服役。
四、 最後則是環境,外部環境會影響政策執行的目標,但是內部環境將會影響役男的人格養成。

本文的研究建議
一、 從政策目標來說,應明定役男人力運用方式,另外一方面應統一服勤單位之役男管理事權。
二、 對執行組織來說,應加強訓練團體的專業能力,且各服勤單位宜加強對役男或是業務承辦人員的專業能力;另各單位應對役男的分發方式進行溝通,尋求解決之道。
三、 役男的學經歷背景應符合專長專用,且役男應秉持學習心態面對服役。
四、 完美的環境必須要由役男與各單位共同創造,以彼此尊重與積極的態度建立文化服務替代役的價值與社會觀感。
Council for Culture Affairs started promoting “Policy of Alternative Military Service” to be in compliance with Ministry of Interior since 2000. Up to now, this policy has been transferred from “Alternative Military Service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to “Alternative Military Service for cultural service”, whereas, all walks of life have various of viewpoints and expectations on the execution of this existing policy. With this, this article will mainly focus on the execution of this policy, meanwhile, it provides “Standard and Targets of Policy”, “Execution Organization of Policy”, “Execution Personnel of Policy” and “Circumstance” in the following as the survey framework, which also proceeds this study with related variables that affect the execution of the policy.

This report is prepared primarily based on the interview, including Council for Culture Affairs and related organizations ( such as Bureau of Culture, and subsidiary organizations to Council for Culture Affairs, and related civic organizations, etc. ) as well as alternative Service draftees. At the same time, we proceeded a questionnaire from military service echelon 37 to 45 all over Taiwan (33 organizations), totally 378 questionnaires, obtaining from 31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with 494 alternative service draftees involved.

This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
1. In the way of “Standard and Targets of Policy” :
Merely add in the objective of the conservation of country cultural heritage in 2002, without any vast changes besides this. However, the objectives seem insufficient and not specific, and were mainly conceptual orientation.
2. In the way of performing organizations :
The organizational difference of working places will result in the difference of service description for the alternative military draftees respectively. In the aspect of resources, the supporting fee will affect the quota of dispatched draftees and the cooperation of Council for Culture Affairs and the related civic organizations as well. From the view of organizational mutual communication, it proves to be a positive impact.
3. In the way of personnel execute this policy :
If it takes the draftees as a “Target Group,” their backgrounds will influence the policy to use the manpower of working places concerned. And if it takes the “Service Objectives of Draftees” as a “Target Group”, the draftee thinks


that it depends upon the attitudes they serve. In the way of draftees’ mentality, they are encouraged to adapt the circumstance with a learning attitude facing the military service period.
4. Lastly, it is the circumstance :
The external circumstance will affect the targets of the policy, yet the internal circumstance will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alternative service draftees’ personality.

This investigation suggests that -
1. In the way of target, the approach of manpower must be clearly identified,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trol mechanism to the draftees must be unified among the related organizations.
2. In the way of performing organizations, a professional skill mast be enhanced to the performing organizat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erforming organization will have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skill and ability to draftees and the personnel who perform this task. In addition, all the relative organizations should build up a consensus to find out a workable solution to the dispatch of draftees.
3. The selection of an alternative service draftee must be based on his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o meet the principle of “the right person in the right place.” Also, the draftee must have a “always ready to learn” mentality during military service period.
4. A satisfactory circumstance must be created by both the alternative service draftees and related organizations, to set up the value and social reaction of “Alternative Military Service for Cultural Service” with a mutual respect and aggressive attitude between both partie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文獻回顧
第二節 政策執行理論
第三節 研究架構
第三章 文化服務替代役現況分析
第一節 文化服務替代役之相關定義與解釋
第二節 文化資產保存與社區總體營造
第三節 文化服務替代役政策推動概況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文化服務替代役執行分析
第一節 政策目的影響分析
第二節 執行組織影響分析
第三節 執行人員影響分析
第四節 環境影響分析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政策建議
第三節 結論
于哲鑫(2001),《機動保安警察替代役訓練評估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文化創意產業網(2006),〈文化資產保存法之修訂沿革與未來趨勢〉, http://www.cci.org.tw/portal/column/detail.asp?sno=1908,2003.08.23下載。
文建會(200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替代役役男服勤管理要點》,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毛治國(1991),〈文化資產與觀光遊憩之關係〉,《研考》,第15卷,第5期,頁34-39。
王中叶(2004),《工作特性、領導行為與役男服勤工作滿足關聯性之研究─以台南縣教育服務役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文繽、謝榮堂 (2002),〈社會替代役之功能與權限〉,《憲政時代》,第28卷,第1 期, 頁33-44。
王本壯(2002),〈他們正在寫歷史─社區營造替代役的省思〉,《文化視窗》,第39期, 頁29-35。
王旭昌(2002),《替代役交通助理人員制度之成效研究》,中央警察大學交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伯雄、黃志生、蔡滄龍(2006),〈替代役拼貼馬賽克交織曾厝無限創意〉,《彰化藝文》,第32期, 頁56-59。
王翊螢(2003),《台灣社會役制度之研究─服勤處所與役男觀點的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申學庸(1993a),《文化大國、生活大國》,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申學庸(1993b),《文化建設與社會倫理的建設》,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
吳天鵬(2003),《教育替代役男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志光、韓毓傑(2002),〈由憲法平等原則論替代役之役期〉,《憲政時代》,第28卷,第1 期, 頁18-32。
吳定(2002),《公共政策》,台北:華視。
吳雪鈴(2003),《我國社會役政策執行之評估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吳雙福(2004),《我國交通助理警察役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以臺中市警察局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呂理銓(2003),《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育服務役者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昊陞(2003),《我國兵役替代役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昱叡(2005a),〈教育部推動體育替代役─學校體育類規劃現況探討〉,《學校體育》,第15卷,第4期, 頁5-13。
李昱叡(2005b),〈體育政策資源整合實務案例分析─以海洋運動與兵役替代役政策整合為例〉,《大專體育》,第77期, 頁1-6。
李昱叡、吳承螢(2004),〈從「人力資源規劃」分析我國體育替代役未來人力規劃可行性策略〉,《中華體育》,第18卷,第2期, 頁 69-77。
李清勇(2003),《我國實施替代役制度成效分析─以雲林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允傑、丘昌泰(2002),《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空大。
杜仁德(2003),《替代役男刺青行為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銘洲(2004),《環境政策執行過程之比較研究─以台北市及台中市垃圾清運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沈有忠(2004),〈兵役制度中徵兵制與募兵制的比較研究〉,《國防雜誌》,第19卷,第2期, 頁68-76。
周正寅(2004),《體育替代役競技選手參訓現況及訓練滿意度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周國金(2004),《競技運動選手服替代役及補充兵對訓練環境滿意度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智勝。
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第3期,頁175-202。
林水波、張世賢(1991),《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林宏銘(2003),〈警察替代役之利弊探討〉,《警光》,第560期,頁35-37。
林育正(2001),(社造替代役培育社區新人才),《文化視窗》,第30期, 頁8-9。
林枝炳(2001),《我國替代役回應性政策評估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林政昌(2004),《國民中小學教育替代役人力資源管理策略與運作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高屏二縣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政昌(2005),〈教育替代役人力資源管理〉,《師友》,第452期, 頁45-48。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第69期,頁25-39。
林裕豐(2002),(替代役男的心靈捕手─林文財),《文化視窗》,第39期, 頁27-28。
林黎珠(2003),《我國施行募兵制可行性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鍾沂(1994) ,《公共事務的設計與執行》,台北:幼獅。
林鍾沂(1999),〈政策執行評估─兩種視野的比較〉,《研考》,第15卷,第6期,頁14-21。
姜祖華(2001),《我國水質管理政策執行之研究─高屏溪水污染個案分析》,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施岱曉(2004),《多元回饋模式評估我國醫療替代役制度實施成效》,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武樵(2004),《具社會福利導向之非營利組織平衡計分卡的建構暨其於國軍替代役關聯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後勤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能傑(1999),〈政策執行的要素分析〉,《研考》,第23卷,第4期,頁6-15。
施禎祥(2004),《警察替代役人力運用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社區巡守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柯三吉(1991),《公共政策與政治經濟論叢》,台北:時英。
洪立、吳俊哲(2003),〈體育替代役之實施對推我國體育運動發展之影響〉,《國民體育季刊》,第32卷,第2期, 頁73-78。
胡齊望(2002),《教育替代役者的工作滿意度與工作表現之研究─以台北縣及台東縣為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秦世敏(2004),〈棋訊廣場─文化服務替代役特訊〉,《棋道圍棋》,第105 期, 頁25。
翁徐得、宮崎清(1996),《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南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翁曉玲、李震山(2002),〈論實施「宗教替代役」之合憲性問題〉,《憲政時代》,第28卷,第1 期,頁3-18。
涂其梅(2002),《我國替代役實施成效探討─以宗教因素服替代役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水泉(2000),《我國替代役制度執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永進(2001),(社造替代役成功打造臺南新文化),《文化視窗》,第29期,頁74-75。
張耀輝(2004),《我國替代役制度規劃與執行之研究─以警察役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俊漢(1991),〈公共政策評估為「無效」之研究─政策執行評估之探討〉,《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6卷,第4期,頁1- 8。
曹俊漢(1997),《公共政策》,台北:三民。
許宏誠(2001),《替代役現行政策法規與替代役役男服勤滿足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樹森(1992),Edward B.Tylor原著,《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
郭為藩(1992),《為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文化大國而規劃》,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
郭倩茜(2000),《我國實施兵役替代役制滿意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以超(1989),《文化資產與觀光事業,觀光事業專論選集》,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陳正烈(1999),《替代役實施條例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奇祿(1984),《民族與文化》,台北:黎明。
陳亮才(2005),《替代役男工作態度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法務部行政執行署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陳勇助(2004),《教育服務役男工作投入、經驗學習與生涯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均(2004),《家暴助人工作者的婚姻暴力歸因態度與協助意向之研究─以志工及替代役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
陳順風(2002),《機動保安警察替代役男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新民(2002),〈我國兵役史上最大變革─替代役的前瞻與檢討〉,《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5 期,頁133-138。
陳新民(2003),〈最嚴峻的替代役─俄羅斯即將實施的替代役制度〉,《軍法專刊》,第49卷,第10 期,頁1-14 。
陳榮成(2003),《台北市替代役管理之執行評估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錦文(2004),《警察替代役制度設計、管理機制、政策達成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喻蘋蘋(1996),《與歷史共舞─文化資產保存的困境與生機》,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平毅、王旭昌、秦志建(2004),〈替代役交通助理人員之成效分析〉,《交通學報》,第1期,頁 1-29。
曾碧淵(1999a),〈對我國實施兵役替代役之平議-1〉,《勞工之友》,第577 期, 頁6-10。
曾碧淵(1999b),〈對我國實施兵役替代役之平議-2〉,《勞工之友》,第578 期,頁20-24。
黃仁志(1999),《我國替代役制度法制化之研究─以德國社會役制度為比較對象》,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永志(2004),《我國替代役人力資源運用之研究─以警察役機動保安警力人員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立民(2004),《台灣軍事「身體」的轉變與規訓─以替代役制度管理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黃莉婷(1999),《如何形塑良好之政策論證─以我國兵役替代役政策為個案》,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黃賢良(2001),《我國兵役替代役政策執行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國樞、文崇一(1996),《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台北:東華。
漢寶德(1984),《古蹟的維護》,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劉永福(2003),《警察替代役役男工作及人際關係調適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定基(1999),〈宗教自由、良心自由與替代役─從釋字第四百九十號解釋談起〉,《律師雜誌》,第242期, 頁86-90。
蔡宏進(1993),《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大。
鄧雅仁(2000),《政府再造政府執行之分析─兼論中央與地方政策執互行互動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金源(2002),《現行社福機構替代役人力運用情形之探討─以社會役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金源(2004),〈社會役的推行排擠就業市場之隱憂〉,《社區發展》,第107期, 頁377-394。
賴兩陽(2005),〈臺灣社會役制度的政策發展與運作困境〉,《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12期, 頁115-163。
戴世玫(2002),〈我國社會役政策規劃與實施現況的探討〉,《社區發展》,第99 期,頁396-405 。
戴世玫(2002),《社會役人力運用及管理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戴玉燕(2002),《論行政機關運用民力之法規範─兼論我國海巡志工制度》,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謝政蒼(2001),〈文建會中區替代役男座談會實錄〉,《彰化藝文》,第13 期, 頁66-68。
謝嘉粱(1994),〈政策執行與地方自治體制調整〉,《理論與政策》,秋季號,頁74-82。
鍾臺利(1999),〈配合國防改革建立替代役新制〉, 《政策》,第49期, 頁10-14。
蘇該得(2003),《犯罪矯正機構替代役男適應不良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參考書目
Ayala, H. (1997).“Resort Ecotourism: A Catalyst for National and Regional Partnerships , ”Th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vol. 38, no.4, pp.34-45.
Smith, T. B. (1973),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licy Sciences, vol.4, no.2, pp.203-205.
Lipsky, M. (1980). Street Level Bureaucracy: Dilemmas of the Individual in Public Service, NY:Russell Sage Foundation.
Sabatier, P.A. (1986).“Top-down and Bottom-up approach to Implementation search:A critical analysis and suggested synthesis,”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no.6, pp.21-48.
Edwards III, G. C. (1980). Implementation Public Policy, Washington D. 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Goggin, M. L. (1990). Implemen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oward a Third Generation,Glenview, IL: Scott, Foressman/Lettle, Brown Higher Education.
Pressman, J. L. and Wildavsky, A. B. (1973). Implement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
Schneider, A. I. and Ingram, H. (1990).“ Behavioral Assumptions of Policy Tools,” Journal of Politics, no.52, pp.510-529.
Van Horn, C.E. and Van Meter, D. S. (1976).“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govenmental Policy,” in C. O. Jones and R.D.Thomas(eds), Public Policy Making in a Federal System,(Beverly Hills,CA Sage Publications),p45;See also Van Meter, D. S.
Van Horn, C.E. and Van Meter, D. S. (1975).“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A Conceptual Framework,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vol.6, no.4, pp478-497.
Mazmanian , D.A. & Sabatier, P.A. (1983) .“A Framework for Implementation Analysis,”Implementation and Public Policy,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pp.18-4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毛治國(1991),〈文化資產與觀光遊憩之關係〉,《研考》,第15卷,第5期,頁34-39。
2. 王文繽、謝榮堂 (2002),〈社會替代役之功能與權限〉,《憲政時代》,第28卷,第1 期, 頁33-44。
3. 王本壯(2002),〈他們正在寫歷史─社區營造替代役的省思〉,《文化視窗》,第39期, 頁29-35。
4. 王伯雄、黃志生、蔡滄龍(2006),〈替代役拼貼馬賽克交織曾厝無限創意〉,《彰化藝文》,第32期, 頁56-59。
5. 申學庸(1993b),《文化建設與社會倫理的建設》,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
6. 吳志光、韓毓傑(2002),〈由憲法平等原則論替代役之役期〉,《憲政時代》,第28卷,第1 期, 頁18-32。
7. 李昱叡(2005a),〈教育部推動體育替代役─學校體育類規劃現況探討〉,《學校體育》,第15卷,第4期, 頁5-13。
8. 李昱叡(2005b),〈體育政策資源整合實務案例分析─以海洋運動與兵役替代役政策整合為例〉,《大專體育》,第77期, 頁1-6。
9. 李昱叡、吳承螢(2004),〈從「人力資源規劃」分析我國體育替代役未來人力規劃可行性策略〉,《中華體育》,第18卷,第2期, 頁 69-77。
10. 沈有忠(2004),〈兵役制度中徵兵制與募兵制的比較研究〉,《國防雜誌》,第19卷,第2期, 頁68-76。
11. 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第3期,頁175-202。
12. 林宏銘(2003),〈警察替代役之利弊探討〉,《警光》,第560期,頁35-37。
13. 林育正(2001),(社造替代役培育社區新人才),《文化視窗》,第30期, 頁8-9。
14. 林政昌(2004),《國民中小學教育替代役人力資源管理策略與運作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高屏二縣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15. 林政昌(2005),〈教育替代役人力資源管理〉,《師友》,第452期, 頁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