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01: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胤宏
研究生(外文):Chen Yin Hung
論文名稱:遠離台北:台灣省政府「疏遷」之研究(1945-1960)
論文名稱(外文):Away from Taipei:The movement of Taiwan Province Government(1945-1960)
指導教授:林蘭芳林蘭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r.Lin Lan F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5
中文關鍵詞:中興新村防空疏散疏散政策省府疏遷地方分治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230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論文摘要
1947年至1955年,台灣省政府是設在台北。但是1949年國府撤退來台後,形成中央與省級地方同處台北一地,行政轄區幾乎重疊的情況。另一方面,自國府遷台之後,兩岸情勢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因政局需要,國府開始推動防空疏散政策。在此情況下,1955年,國府將省政府遷離台北,於南投縣境營盤口創設中興新村,做為省政府的疏遷地。國府「疏遷」台灣省政府離開台北,是基於軍事國防上的考慮,但將省政府疏遷至中部地區時,卻以行政命令方式來辦理,以致引發中央有意遷治省政府的聯想。
近年來對省政府疏遷的研究,有如下脈絡:一為前省政府員工表示,中央當局藉防空疏散之名行遷治之實。原因為中央選擇台北市辦公,但台北可供辦公處所不足。二為近人研究中,均提及當年中央與地方行政版圖大部分重疊,亟需有所區隔。基於反攻復國與對中國大陸主權的宣示之因素,國府又必須強調省級機關的存在。既然在版圖上無法區隔,於是國府便希望在空間上達到這樣的目的,所以才趁疏散之便將省政府遷治。
本文研究發現,省政府疏遷至中部,除了因應疏散政策外,尚有中央對省政府以疏遷之名行遷治之實的兩難。就當時的情況,主事者保證日後中央如反攻大陸成功,省府仍會遷回台北。故認定省府之疏遷僅具有長期性質的疏散,而非遷治。同時,中央雖有短期內無法反攻大陸的認知,故暫借台北辦公,等待時機。因此,為顧及軍心,安定社會人心,省政府的疏遷只能算是長期性質的疏散遷移,「等日後中央反攻還都」,省府便可遷回台北。只不過隨著歷史客觀因素的變遷,中央逐漸意識到反攻大陸愈來愈困難。所以省政府的疏遷,實際上造成中央與地方分治的事實。
關鍵字:中興新村、防空疏散、疏散政策、省府疏遷、地方分治
Abstract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was located in Taipei from 1947 to 1955. After ROC Central Government retreating to Taiwan in 1949,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were both in the same city and managed the same area, Taiwan and Taipei. At that moment, Central Government made some policies for air defense, and ,in 1955, urged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to move to Chung-Hsing Village, a place evacuated from air attack in Nantou. This decision depended on military threat, but Central Government handled this movement in an administrative order. So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why Central Government urged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to move.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contests which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moved to midland of Taiwan: first, the front staff of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had indicated, the R.O.C Central Government was available air defense disperses, but it was carried out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to Taipei. The reason for R.O.C Central Government chooses public-service offices in Taipei, but public-service offices insufficient in Taipei. Two, research for the recent years, mentioned that there was chiefly overlap between jurisdic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same year, the situation must have an area to separate. According to countercharge and China’s autonomy comeback, R.O.C. central government must accentuation “province”. Though R.O.C. central government couldn’t diacritical territory, it has hoped to aspiration for the space. When central government evacuation, move Taiwan province government capital.
This studies finds that the reason of provincial government disperses to middle of Taiwan is to cooperate with the dispersing policy. Beside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till had dilemma that is to disperse but in fact was to move the government. On that situation, the chancellor assures that if they successful attack back to the mainland in the future,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would transfer backto Taipei. Therefore they defined the movement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is only a long-term dispersing, not moves governs. At the same tim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realized that they were unable to attack the mainland in the short time, so they decided to work in Taipei temporarily. By the way, they could wait until the opportunity comes.Movement of Taiwan Province was only the long-term evacuation and migration.Wh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ome back Nanjing against the P.R.O.C, it was waiting for return to Taipei. However, as changing of the history condition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gradually has known returning China more and more hardly. Therefore, Movement of Taiwan Province has changed into the Central and local apart from government on fact.
Key words:Chung-Hsing Village、disperse、Movement of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4
三、前人研究成果 6
四、研究方法與史料運用 9
五、研究限制 12
第一章 戰後初期的局勢與防空疏散政策 13
第一節 戰後初期在台北的政府組織 13
第二節 1950年代的國內外情勢 22
第三節 防空疏散政策之形成與運作 35
小結 54
第二章 省政府疏散至台北郊區之規劃與執行 57
第一節 疏散至台北郊區的計畫 57
第二節 疏散至台北郊區計畫之定案 74
第三節 疏散至台北郊區計畫之執行 87
小結 99
第三章 省政府從台北南遷之倡議與轉折 101
第一節 南遷之議的提出 101
第二節 疏遷至中部計畫的形成 115
小結 135
第四章 省政府疏遷至中部及其反響 137
第一節 從霧峰轉變到營盤口的疏遷計畫 137
第二節 營盤口計畫的推動 148
第三節 對省政府疏遷至中興新村的反應 162
小結 176
結論 179
表目次
表2-1:省政府各單位疏散計畫要點參考意見表 74
表2-2:疏散規劃審查小組第九次會議決議修正之參考意見 76
表2-3:疏散規劃審查小組上呈至府會第377次會議之疏散經費解決辦法 78
表2-4:疏散規劃審查小組上呈至府會第377次會議之眷屬疏散辦法 79
表2-5:省政府各單位疏散台北郊區辦公簡表 92
表2-6:省政府各單位疏散台北郊區辦公人員數簡表 95
表3-1:戰備、空襲、戰鬥三時期省政府聯合辦公中心位置表 107
表3-2:民防令部與國防部與行政院原擬疏散方案比較表(1955年) 108
表3-3:省政府疏散至霧峰計畫(人員疏散與工作期限,1955年) 120
表3-4:省政府疏散至霧峰計畫之部署表(第一、第二疏散區,1955年) 122
表3-5:疏散至霧峰經費概算表 123
表4-1:疏散計劃房屋之初步部署 141
表4-2:疏遷計劃工程經費概算 142
表4-3:疏遷計劃所使用之土地(1956年11月) 151
表4-4:疏遷工程花費數額 155














附錄目次
附錄I-1:中央各機關防空疏散處理辦法 a
附錄I-2:中央暨省級機關疏散配置實施建議案 a
附錄I-3:台北市〈首都〉中央機關疏散計畫綱要 d
附錄I-4:台北市各機關疏散計劃方案意見 e
附錄II-1:本府各單位疏散計畫要點參考意見 h
附錄II-2:疏散經費解決辦法 i
附錄II-3:眷屬疏散辦法 i
附錄II-4:台灣省政府各單位初期疏散一覽表 1955年5月31日 i
附錄III-1:嚴主席奉到 總統指示後再提出之意見四點 k
附錄III-2:嚴主席四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函陳意見五點 k
附錄III-3:台灣省政府各單位疏散規劃審查小組組織要點 l
附錄IV-1:台灣省政府疏遷中部規劃委員會組織規程 n
附錄IV-2:概 算 o
附錄IV-3:台灣省政府疏散工程分類統計表 p
附錄IV-4:台灣省政府疏遷用地分類統計表 q
參考書目
一、官方史料
國史館,「行政院第一八六次會議紀錄」,1951年5月16日。
國史館,「行政院第二三一次會議紀錄」,1952年3月19日。
國史館,「行政院第二五四次會議紀錄」,1952年8月20日。
國史館,「行政院第三四四次會議紀錄」,1954年6月3日。
國史館,「行政院第三四六次會議紀錄」,1954年6月10日。
國史館,「行政院第三五四次會議紀錄」,1954年7月29日。
國史館,「行政院第三五六次會議紀錄」,1954年8月12日。
國史館,「行政院第三五七次會議紀錄」,1954年8月14日。
國史館,「行政院第三六二次會議紀錄」,1954年9月16日。
國史館,「行政院第三六五次會議紀錄」,1954年10月7日。
國史館,「行政院第三七九次會議紀錄」,1954年12月30日。
國史館,「行政院第三八0次會議紀錄」,1955年1月6日。
國史館,「行政院第三九四次會議紀錄」,1955年3月31日。
國史館,「行政院第三九五次會議紀錄」,1955年4月7日。
國史館,「行政院第三九六次會議紀錄」,1955年4月14日。
國史館,「行政院第三九八次會議紀錄」,1955年4月28日。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一三三次會議紀錄」,1954年2月。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台灣省政府委員會第三七七次會議紀錄」,1954年。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台灣省政府委員會第三八四次會議紀錄」,1955年1月11日。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台灣省政府委員會第四一五次會議紀錄」,1955年8月16日。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本府疏散規劃審查小組第七次會議紀錄」,1954年9月15日。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本府疏散規劃審查小組第八次會議紀錄」,1954年9月18日。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本府疏散規劃審查小組第九次會議紀錄」,1954年10月28日。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本府疏散規劃審查小組第十次會議紀錄」,1955年10月7日。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本府疏散規劃審查小組第十一次會議紀錄」,1956年5月16日。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本府各單位疏散審查會議紀錄」,1954年12月10日 。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疏散審查規劃小組第三次工作會報」,1955年10月。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疏散審查規劃小組第四次工作會報」,1955年11月。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疏散審查規劃小組第五次工作會報」,1955年12月。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預防敵機空襲措施之指示」192.8/67,1955年4月。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本府委員臨時會議討論有關疏散問題」192.8/92,1955年。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請迅速採取事前疏散行動以策安全一案」192.8/92,1955年。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請迅速採取事前疏散行動以策安全一案」192.8/92,1955年。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研訂所屬機構疏散計劃報核一案」192.8/92,1955年。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本府各單位疏散中部希即擬定疏散員工分配實施辦法」192.8/92,1955年。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研訂所屬機構疏散計劃報核一案」192.8/92,1955年。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疏散小組工作會報紀錄」1/16,1955年。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工作會報紀錄」711/2-1,1955年。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該會工作改進及免核復知」012.1/21,1956年7月16日。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總統指示疏遷」1/58,1956年11月。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疏散房屋工程處組織規程案」012.4/47,1956年。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工作會報紀錄」711/2-2,1957年。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工程處組織規程業經本府核定隨令抄發施行」012.4/18,1958年。
台灣省政府檔案中心,「該會工程處組織規程第四條條文」012.4/14,1957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省府興建疏散房屋徵收中縣霧峰鄉放領耕地案」121/78,1955-1957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呈為徵收土地興建疏散合署辦公房屋一案」121/21-36,1956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興建職員疏散宿舍徵收土地一案」121/78,1956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疏散房屋工程處收構私有出租耕地」121/78,1956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興建省府各廳處疏散房屋申請撥用霧峰鄉霧峰段省有土地」121/78,1956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疏遷申請徵收民地並特許先行使用一案」121/78-3,1957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省府疏遷需要使用營盤口段所有公地案」121/78-3,1957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省府疏遷自來水廠用地案」121/78-3,1957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為疏遷需要使用營盤口段公地一案」121/78-3,1957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省府徵購該廠承領之公地一案」121/78-3,1957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徵收草屯鎮山腳段323-6號土地殘餘部分一案」121/78-3,1957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為省府疏遷中部收購營盤口土地82甲一案」121/78-3,1957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疏遷申請徵收民地並特許先行使用一案」121/78-3,1957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呈報擬疏散購用草屯匏子寮土地一併徵收一案」121/78-3,1957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省府各級機關購買疏遷用地私有土地一案」121/78-3,1957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增購草屯鎮山腳段262號等七筆土地案」121/78-3,1957年。

二、專書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修訂版)》,(台北:聯經,2000)。
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臺灣歷史年表 終戰篇 I (1945-1965)》,(台北:業強,1996)。
台灣省文獻會,《重修台灣省通志》,(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
張炳楠,李汝和等編,《台灣省通志》,(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
林宗智,林熊祥等編,《台灣省通志稿》,(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3)。
中華民國史專題討論會秘書處編輯,《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 第五屆討論會 第二冊》(台北:國史館,民89 )。
張炎憲等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民87)。
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編輯,《威權體制的變遷 : 解嚴後的臺灣》,(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民90)。
鄭梓,《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灣現代史研究論集》,(台北:新化,1994 初版)。
楊正寬,《從巡撫到省主席 : 台灣省政府組織適應之研究》,(台中: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1990)。
嚴啟昌,《中興新村工作憶往》,(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98)。
鄭喜夫等撰稿,《台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文獻輯錄(上)、(下)》,(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9)。
史美強等,《台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之研究》,(南投:台灣省經建及研考會,1999)。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板橋:稻鄉,1998)。
郭正亮撰,《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1986)》,(台北:撰者,1990)。
王振寰等著;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台北:月旦,1999)。
吳文程,《台灣民主轉型:從威權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1996)。
陳建堂編,《百年中國社會圖譜-從大刀長矛到現代武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初版)。
林虎,《保衛祖國領空的戰鬥─新中國二十年國土防空作戰回顧》,(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謝東閔,《歸返:我家和我的故事》,(台北:聯經,1960年)。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疏散房屋工程處,《疏散工程總報告》,(南投:台灣省政府建設廳疏散房屋工程處,1960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台灣省政府中興新村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8年 初版)。

三、期刊論文
鄭梓,〈戰後台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思與言》29:4 (1991年12月),頁217-259。
鄭梓,〈戰後台灣省制之變革-從行政長官公署到台灣省政府(1945-1947)〉,《思與言》26:1 (1988年5月),頁133-146。
薛月順,〈陳儀與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興廢〉,《國史館館刊》24(1998年06月),頁27-50。
張淑雅,〈1950年代美國對台決策模式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0 (2003年6月),頁1-54。
張淑雅,〈藍欽大使與1950年代的美國對台政策〉,《歐美研究》28:1 (1998年3月),頁193-262。
詹恩勝,〈韓戰時期中美關係之研究(1950-1953年)〉,《史學研究》18 (2004年7月),頁215-254。
楊正寬,〈人事有代謝 往來成古今--中興新村的前世與今生〉,《台灣文獻》51:4 (1990年12月),頁9-13。
張麗鶴,〈中興新村--台灣的第一個新市鎮〉,《台灣文獻》48:4 (1997年12月),頁181-243。

四、學位論文
許禎庭,〈戰後初期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省參議會的關係(1945-1947)〉(臺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3)。
王培鴻,〈省府要塞- 中興新村聚落空間之社會歷史分析〉(台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陳慈莉,〈中興新村個案研究:一個外省人的共同體〉(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王怡雯,〈中興新村的現代性-西方理想城鎮規劃的台灣經驗〉(台中: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2)。

五、報紙
《中央日報》
《台灣新生報》
《中華日報》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