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義潤、田麥久(1989)。體育科學研究的程序與方法。北京:人嚴體育。
田麥久(1988)。論運動訓練過程。成者:四川教育出板。
田麥久(1999)。論運動訓練計劃。已京:北京體育大學出板社。伍林譯(1996)。運動創傷的防治。台北:台灣商務。
(Rosemary Alexander 編著)。
朱詠賢、徐昌豹(2003):跳高,401-430頁。田徑運動高級教程。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李鴻江主編(2001):田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立著(1988)。田徑運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名谷出版。
李誠志(1992)。訓練員訓練指南。北京:人民體育。
李勝雄(1995)。 田徑運動傷害急救與防護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
林正常(1987)。運動科學與訓練:運動教練手冊。銀禾文化出版。
林聰哲、李政道(2005) 。背向式跳高起跳階段的肢體擺動作用。大專體育,81期,210-214頁。林明、婁春風、韓敬(2003):背越式跳高有關技術理論及訓練
方法的思考。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卷3期75-81頁。
林啟仲(1997):背向式跳高技術與訓練方法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季力康(1998)。運動員的心裡訓練。載於江界山(主編),運動訓練法,(頁131∼144)。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 會。
周文祥(1990)。目標難度、獲悉結果、工作難度對高爾夫球推杆表現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宜均(1990)。運動心理學診斷學。中國地質大學出版。
徐本力(1990)。運動訓練員。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馬明彩、熊西北(2004)。田徑運動技術訓練理論與方法。台北:諾亞森林。
孫守正、徐良彥(1997):跳高。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孫紅標(2003)。骨齡在運動選材既運動訓練中的應用。中華民國田徑學會92年B教練講習會研習手冊,(頁18∼22)。台北:中華民國田徑學會。
許樹淵(1987):運動科學導論。臺北:偉彬體育研究社。
許樹淵(1992):田徑論。臺北:偉彬體育研究社。
許樹淵(1973)。田徑運動學。台北:協進圖書。
許樹淵(1982)。田徑運動訓練法。台北:協進圖書。
許京(1991)。這是跳高的新模式嗎?福斯貝里背越式跳高法。中華田徑,49期,16∼17。
熊西北、姚國強、徐樹魁(1997):田徑基礎教程。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馬明彩、熊西北主編(2004):田徑運動技術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陳貞秀(1993)。視動行動複演法對羽球初學者正手發短球學習效果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錦龍(1982):背向式跳高起跳時間對成績的影響研究。為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翁志成(1999)。學校體育。台北:師大書苑。
翁志成(2001)。運動訓練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翁志成(2006)。田徑教材學與訓練。台北:師大書苑。
眾文圖書公司主編(1992),健康管理。台北:眾文。
黃啟煌、王百川、林晉利、鄭鴻衛譯(1998)。運動急救。台北:科正。(Melinda J.Flegel)
葉憲清(1976)。田徑指導。台中:啟華出版社。
雷寅雄(1988)。台灣光復後田徑運動發展之研究。台北: 中華民國田徑學會出版。
張士英(1981)。田徑訓練圖說。台北:華聯出版社。
張思敏(2004)。網球運動。技術分析與教學訓練法。台北。師大書苑。
張嘉澤(2003)。高等訓練運動法。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上課講義。
趙連甲(2000):跳高技術教學與訓練。台北:要領有限公司。
趙連甲(1987):跳高訓練法。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趙連甲、呂強、史鴻範(1996)。跳高訓練法。北京:北京體育大學。
廖貴地(1987)。田徑運動教學與訓練指引。台北。師大書苑。
劉一民(譯)。運動員心理學。北市:桂冠。(Terry Orlick著, 1980)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龍錦標、趙連甲、郭元奇、張英波(2000)。短跑教學與訓練、跳高技術教學與訓練、跳遠教學與訓練、擲鐵餅技術教學與訓練聯廣圖書公司(1992)。避免各種運動傷害熱身運動。台北:著作。
村木征人(2006)。陸上競技2006年6月份出版頁152-153
外文部份
Dapena, J. (1987)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 in the biomechanics of high jumping, in B. Van Gheluwe and J. Atha (eds), Current Research in Sports Biomechanics(pp.19-33) Basle: Karger.
Dapena, J.(1993)Biomechanical studies in the high jump and implications for coaching, Modern Athlete and Coach, 31, 7-12.
Yu, B. & Andrews, J. G. (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e limb motion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triple jump,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4, 223-227.
Dapena,J.,Mcdonal,C.,Cappaert,J. (1990).
A regression analysis of high jumping techniq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6(3),24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