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方進隆(2003):學校體育的價值與使命。學校體育,76期,3頁。
王順正(2001):建立運動選手選才制度-以建立青少年體能商常模為例。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李勝雄(2001):體適能教學-策略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李新鏘、林宜美、陳美君、陳碧玉譯(1999):健康心理學。台北:心理學出版社。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林貴福、盧淑雲(1997):認識健康體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姚漢禱(1998):編製國小六年級男生健康體適能效標參照的組合測驗。體育學報,26輯,65-72 頁。張永豪(2003):城鄉及偏遠地區之健康體適能的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教育部重要體育工作報導。國民體育季刊,28(1),148頁。
教育部(1999a):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劃(三三三計劃)。
教育部(1999b):中華民國體適能護照-國小學生適用。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司(1999a):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1999b):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劃。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輯。教育部八十八年度提升學生體能計劃學校行政主管體能教育研習會報告書,6-17。
梁衍明、洪文良(2000):建立我國中小學學生體能常模指數之研究。大專體育,50期,25-31 頁。許義雄(1995):正式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時間。學校體育雙月刊,5(1),4-5頁。
許樹淵(1997):運動生物力學。台北市: 合記。
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0):健康體適能。台中市: 華格那企業。
陳俊忠(2000):運動訓練與運動處方之原則與擬定。勞工健康體能促進指導手冊,72-90 頁。
莊鵬輝(1996):兒童身體自我概念與體適能及其建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莊鵬輝、季力康(1997):兒童身體自我概念量表的編製:信度
與效度分析。體育學報, 22 期,1 0 7 -116 頁。
黃一昌(2000):宜蘭縣不同社會階層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城鄉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楊亮梅、陳美華(1997):體適能與自我概念對運動參與的影響。載於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學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301-310頁。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台北市,正中書局。
葉素汝(1998):大學生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參與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劉先翔(1996):國小學童的體適能活動。學校體育,6(4),20-26頁
劉清約(2000)。原住民教育。屏師院刊,46 期
蔡岱亨、李勝雄、顏明琴(1996):國小學童身體協調性能力發展調查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86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296-318頁
蔡盈修(1987):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及社會能力發展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文化大學教練研究所。蔡貞雄(1989):國小體育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淑菁(1996):台北市國小學童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輝兆雲(1998):提昇體適能的循環訓練。臺灣教育,95 期,23-28頁
龍炳峰(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29,89-91。謝伸裕譯(2002):ACSM體適能手冊。台北市:九州圖書文物有限公司。
藍聿辰(1998):國小學生中重度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之實驗效果。未出版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廖柏雅、張少熙(2004):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之相關研究探討。大專體育雙月刊,73,120-125頁。Aahper (1980).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est Manual.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1995). ACSM’s guidelines. Philadelphia , PA:U.S.
Biddle, S. (1995). Exercise and phychosocial health.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s, 66, 292-297.
Blair, S.N., Kohl, H.W., Paffenbarger, R.S., Clark, D., & Cooper, K.H.J. (1989). Physical fitness and all cause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healthy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262,2395-2401.
Fox,K.R.(1987).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and exercise involvement. Washington, D.C.: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Fox, K. R. (1990). The 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Profile Manual. IL: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ate, R., Dowda, M., & Ross, J. G. (1990). Association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American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Disease Children, 144, 1123-1129.
Riddoch, C. J., &Boreham, C. A. G. (1991).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Sport Medicine, 19(2), 86-89.
Ross, J.G., Pate, R.R. , Lohman, T.G., & Christenson, G. M. (1987). Changes in body composition of childre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9, 74-77.
Sonstroem, R. J. (1984). Exercise and self-esteem. In R. L. Terjung (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pp. 127-143). Washington, DC: Hemi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