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1.23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8 13: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孫光明
研究生(外文):Kung-Ming Sun
論文名稱:新竹縣尖石鄉原住民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Physical Self-concept for Aboriginal Students in Jian-shi Township
指導教授:許志文許志文引用關係周建智周建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hih-Wun SyuChou, Chien-Chi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8
中文關鍵詞:健康體適能兒童身體自我概念原住民學童。
外文關鍵詞:aboriginal studentsphysical self-concept of childrenphysical fit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44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新竹縣尖石鄉原住民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其健康體適能及身體自我概念之研究,透過健康體適能檢測與使用莊鵬輝與季力康(1997)編製成的兒童身體自我概念量表問卷進行研究。以具尖石鄉山地原住民籍學童,現就讀於尖石鄉五所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共174名為測試對象。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新竹縣尖石鄉原住民國小學童的體適能現況;以獨立樣本t考驗或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新竹縣尖石鄉原住民國小學童在各項健康體適能與兒童身體自我概念的差異情形;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新竹縣尖石鄉原住民國小學童各項健康體適能狀況與兒童身體自我概念的差異情形。所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一、健康體適能狀況:(一)身體質量指數發展良好(二)坐姿體前彎,男生屬於良好,女生為普通;(三)立定跳遠,男生為普通,女生為 尚好;(四)仰臥起坐屬於普通的層度;(五)八百公尺跑走屬於尚好的水準。
二、不同背景變項對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情形:(一)不同年級在立定跳遠的表現有顯著差異;(二)不同性別對學童的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沒有顯著的差異情形;(三)參加校隊與否對學童的立定跳遠有顯著的差異情形;(四)每週運動次數的多寡對學童的各項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沒有顯著的影響情形;(五)不同運動時間對學童的立定跳遠、仰臥起坐、八百公尺有顯著的差異情形;(六)學童每次運動的身體感覺對其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情形不顯著。
三、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之相關情形:各項健康體適能彼此的相關皆達低度至中度水準,但健康體適能各項與身體自我概念則皆未達顯著相關。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ndition about physical fitness and physical self-concept for the 4th, 5th and 6th Taiwanese 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Jian-shi township, Hsin-chu county. The research adopted Health Fitness Test and children physical self-concept questionnaire (Pon-Huei Chuang, Li-Kang Chi, 1997). Participants were 174 4th, 5th and 6th Taiwanese aboriginal graders from five elementary schools in Jian-shi township.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were comput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ould be shown in the dimensions: the condition of health physical fitness, the ro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in the performance on the health physical fitness and self-perception of bodies.
First of all, the results on the condition of health physical fitness showed the following facts. (1)Overall, the body mass index was great. (2)In details, the sit-and-reach test of male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females. (3)Males’ standing broad-jump was ordinary, but females’were good. (4)Moreover, the sit-up test was ordinary, (5)800m test was good.
Second, the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s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physical self-concept: (1)different grades in standing long jump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different gender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physical self-concept; (3)Whether subjects attended school teams or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ir performance on standing broad-jump; (4) The exercise frequency every week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n the health physical fitness and self-perception of bodies; (5) Different exercise time caused significant different performance on standing broad-jump, the sit-and-up test, and the 800m test ; (6)Physical perception on exercise every time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n the health physical fitness and self-perception of bodies.
Finally, the rel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physical self-concept of students: every physical fitness test was low to medium relationships, but we did not found every physical fitness test and physical self-concept of children ha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健康體適能育概念與內涵----------------------- 12
第二節 體適能的相關研究------------------------------- 18
第三節 身體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21
第四節 原住民之起源------------------------------------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受試者及取樣方法------------------------------- 37
第三節 檢測時間、地點----------------------------------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8
第五節 測量儀器與工具---------------------------------- 44
第六節 研究流程------------------------------------------ 45
第七節 資料處理------------------------------------------ 4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尖石鄉原住民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現況------- 48
第二節 尖石鄉原住民國小學童不同背景變項對健康
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之影響------------------ 56
第三節 尖石鄉原住民國小學童對健康體適能與身體
自我概念之相關---------------------------------- 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72
第二節 建議----------------------------------------------- 76

參考文獻---------------------------------------------------- 78

附錄
一 檢測學童家長同意書----------------------- 83
二 兒童身體自我概念量表-------------------------- 85

表 目 錄

表 2-1 國外學者對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19
表 2-2 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做簡單的比較表---------- 21
表 3-1 健康體適能測驗項目------------------------------- 39
表 4-1 尖石鄉原住民國小學童整體身體質量指數情況---- 48
表 4-2 尖石鄉原住民國小學童個別身體質量指數情況---- 49
表 4-3 尖石鄉原住民國小學童整體坐姿體前彎情況------- 50
表 4-4 尖石鄉原住民國小學童個別坐姿體前彎能力------- 50
表 4-5 尖石鄉原住民國小學童整體立定跳遠情況---------- 51
表 4-6 尖石鄉原住民國小學童個別立定跳遠能力--------- 52
表 4-7 尖石鄉原住民國小學童整體仰臥起坐情況--------- 53
表 4-8 尖石鄉原住民國小學童個別仰臥起坐能力--------- 53
表 4-9 尖石鄉原住民國小學童整體八百公尺跑走--------- 54
表 4-10 尖石鄉原住民國小學童個別八百公尺跑走能力---- 55
表 4-11 學童年級分佈情形----------------------------------- 56
表 4-12 不同年級對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 57
表 4-13 學童性別分佈情形----------------------------------- 58
表 4-14 不同性別在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的差異---- 59
表 4-15 學童參與校隊情形-------------------------------------- 60
表 4-16 參與校隊與否對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的影
響--------------------------------------------------------- 60
表 4-17 每週運動次數情形-------------------------------------- 61
表 4-18 每週運動次數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 63
表 4-19 每次運動時間情形-------------------------------------- 64
表 4-20 運動時間對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 65
表 4-21 每次運動時的感覺-------------------------------------- 66

表 4-22 運動時的身體感覺對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
的影響---------------------------------------------------- 68
表 4-23 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之相關情形------------- 69

圖 目 錄

圖 一 自我概念的階層組織 ------------------------------ 25
圖 二 身體自我概念的不同層次-------------------------- 28
圖 三 身體活動的心理模式-------------------------------- 29
圖 四 Fox(1987)建議的身體活動心理模式--------------- 29
圖 五 身體意象模式---------------------------------------- 31
圖 六 研究架構圖------------------------------------------ 37
圖 七 研究流程圖------------------------------------------ 46
參考文獻

方進隆(2003):學校體育的價值與使命。學校體育,76期,3頁。
王順正(2001):建立運動選手選才制度-以建立青少年體能商常模為例。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李勝雄(2001):體適能教學-策略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李新鏘、林宜美、陳美君、陳碧玉譯(1999):健康心理學。台北:心理學出版社。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林貴福、盧淑雲(1997):認識健康體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姚漢禱(1998):編製國小六年級男生健康體適能效標參照的組合測驗。體育學報,26輯,65-72 頁。
張永豪(2003):城鄉及偏遠地區之健康體適能的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教育部重要體育工作報導。國民體育季刊,28(1),148頁。
教育部(1999a):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劃(三三三計劃)。
教育部(1999b):中華民國體適能護照-國小學生適用。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司(1999a):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1999b):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劃。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輯。教育部八十八年度提升學生體能計劃學校行政主管體能教育研習會報告書,6-17。
梁衍明、洪文良(2000):建立我國中小學學生體能常模指數之研究。大專體育,50期,25-31 頁。
許義雄(1995):正式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時間。學校體育雙月刊,5(1),4-5頁。
許樹淵(1997):運動生物力學。台北市: 合記。
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0):健康體適能。台中市: 華格那企業。
陳俊忠(2000):運動訓練與運動處方之原則與擬定。勞工健康體能促進指導手冊,72-90 頁。
莊鵬輝(1996):兒童身體自我概念與體適能及其建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莊鵬輝、季力康(1997):兒童身體自我概念量表的編製:信度
與效度分析。體育學報, 22 期,1 0 7 -116 頁。
黃一昌(2000):宜蘭縣不同社會階層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城鄉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楊亮梅、陳美華(1997):體適能與自我概念對運動參與的影響。載於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學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301-310頁。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台北市,正中書局。
葉素汝(1998):大學生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參與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劉先翔(1996):國小學童的體適能活動。學校體育,6(4),20-26頁
劉清約(2000)。原住民教育。屏師院刊,46 期
蔡岱亨、李勝雄、顏明琴(1996):國小學童身體協調性能力發展調查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86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296-318頁
蔡盈修(1987):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及社會能力發展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文化大學教練研究所。
蔡貞雄(1989):國小體育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淑菁(1996):台北市國小學童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輝兆雲(1998):提昇體適能的循環訓練。臺灣教育,95 期,23-28頁
龍炳峰(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29,89-91。
謝伸裕譯(2002):ACSM體適能手冊。台北市:九州圖書文物有限公司。
藍聿辰(1998):國小學生中重度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之實驗效果。未出版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廖柏雅、張少熙(2004):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之相關研究探討。大專體育雙月刊,73,120-125頁。

Aahper (1980).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est Manual.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1995). ACSM’s guidelines. Philadelphia , PA:U.S.
Biddle, S. (1995). Exercise and phychosocial health.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s, 66, 292-297.
Blair, S.N., Kohl, H.W., Paffenbarger, R.S., Clark, D., & Cooper, K.H.J. (1989). Physical fitness and all cause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healthy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262,2395-2401.
Fox,K.R.(1987).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and exercise involvement. Washington, D.C.: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Fox, K. R. (1990). The 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Profile Manual. IL: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ate, R., Dowda, M., & Ross, J. G. (1990). Association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American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Disease Children, 144, 1123-1129.
Riddoch, C. J., &Boreham, C. A. G. (1991).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Sport Medicine, 19(2), 86-89.
Ross, J.G., Pate, R.R. , Lohman, T.G., & Christenson, G. M. (1987). Changes in body composition of childre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9, 74-77.
Sonstroem, R. J. (1984). Exercise and self-esteem. In R. L. Terjung (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pp. 127-143). Washington, DC: Hemispher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