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23: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盈璇
研究生(外文):Ying-Hsuan Chen
論文名稱:內衣、身體與社會—台灣女性身體美感的論述流變(1940-1960)
論文名稱(外文):Underwear, Body and Society: Discursive Formations of Female Bodily Aesthetics in Taiwan (1940-1960)
指導教授:劉紀蕙劉紀蕙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oyce C.H. 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內衣女性身體美感論述
外文關鍵詞:underwearfemale bodyaestheticsdiscours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33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4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7
本篇論文試圖重新檢視一九四○年至一九六○年間,在台灣婦女穿著內衣的流變過程中,挖掘女性內衣具有其本身的象徵意義外,如何隨著其樣式的演變而被創造與產生多重意義。並且透過觀察台灣婦女在穿著內衣的實踐行為裡,尋找因時代背景與族群的差異,她們的身體開啟了何種意義的流變。換言之,本文旨在詮釋女性內衣和女性身體美感密不可分的可能性,也就是透過服裝演變的探問,重新認識服裝被賦予的符碼,以及著衣後女性身體被建構出何種身體想像。
本研究從歷史文獻、理論閱讀以及深度訪談三方面著手,勾勒一個屬於台灣一九四○年至一九六○年的女性身體美感問題,這美感是如何透過內衣樣式的轉變而誕生,以及人們認識到多種意義的女性身體是如何被建構與發明。文中企圖說明透過女性內衣穿著改變的探問,不僅只是了解整個中、西式內衣轉變過程與內衣所產生的意義;更重要的是,經由探討環繞內衣的各種論述,可以了解當時的婦女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以及面對一個新物件的出現人們有何種認知。文中挑選這二十年間作為研究時間點的原因,是因為台灣文化脈絡的相對特殊性,也就是在跨越兩種政權管理的年代,日治時期與中央政府治理時期代表了兩種不同文化的轉變與交會,藉此可以凸顯在這兩種文化下,迥異的生活條件、政治管理方式、知識教育等所帶來的影響。
本文循著Daniel Roche認為人類與物質生活息息相關的脈絡展開,尤其是服裝足以在歷史、社會、經濟體下找到其代表的價值與反映整個人們的文明發展。接著挪用Foucault探討論述權力的運作,尋找改變台灣婦女穿著內衣的習慣以及看待身體的方式。最後回到Butler將身體問題化的脈絡,透過檢視文化與權力建構身體的概念,回應台灣婦女的女性身體呈現何種樣貌。
研究發現,屬於一九四○年至一九六○年間台灣社會裡一個女性身體美感的塑造,是來自於政府介入、流行時尚的影響、材質革新技術的發明以及滲透於各層面的內衣論述。經由這些外在因素改變了內衣的樣式、並且賦予內衣夾帶著女紅象徵、衛生符碼、禮儀文化等意義後,使台灣婦女對於穿著內衣的身體有所改觀,也就是禮儀、文明、健康、時尚感等元素內含在一個具有內衣與外衣包覆的女性身體之下。於是,研究發現屬於那個年代的女性身體美感,座落在多元化的意義底下並且相互產生作用。換言之,內衣與身體作為物質的一部份,人們透過社會內的文化與論述權力賦予兩者多變的意義後,彼此相互影響著台灣婦女呈現多元的女性身體風貌。這也正是回到Daniel Roche提及,透過了解服裝在歷史上流變的過程裡,可以挖掘社會帶給人們何種文明符碼,以及藉由服裝發問的位置,重新認識人們在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層面中跟服裝產生何種關係。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1.2 研究目的與重要性…………………………………………………4
1.3 文獻回顧……………………………………………………………5
1.3.1 國內研究………………………………………………………5
1.3.2 國外研究………………………………………………………8
1.4 理論面向…………………………………………………………11
1.5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13
第二章 國外研究理論的啟迪………………………………………17
2.1 禮儀、材質、時尚與階級—一種服裝文化史取徑的可能性…17
2.1.1 研究服裝文化史的策略………………………………………17
2.1.2 隱藏於服裝內的禮儀與文明概念……………………………19
2.1.3 革新的技術影響時尚與階級的定義…………………………21
2.2 論述權力如何介入對身體的監控?……………………………23
2.2.1 顯性機制治理身體……………………………………………23
2.2.2 知識與權力的交互作用………………………………………26
2.3 視身體為問題與物質的探討……………………………………27
2.3.1 置放在身體中的權力…………………………………………28
2.3.2 身體之物質性的概念…………………………………………29
第三章 探問台灣婦女選擇中西式內衣的流變過程………………32
3.1 傳統內衣作為展示女紅的呈現…………………………………33
3.2 權力作為改變婦女內衣的中介者………………………………39
3.2.1 法令與組織間接影響女性穿著打扮…………………………39
3.2.2 女子縫紉教育於學校體制內紮根……………………………42
3.2.3 體制外的女紅補習班林立……………………………………51
3.3 藏匿於內衣中的文明產物………………………………………56
3.4 小結………………………………………………………………60
第四章 台灣婦女穿著內衣的身體意象……………………………64
4.1 台灣婦女看待內衣與身體的關係………………………………65
4.1.1 內衣作為與外衣區隔的服裝…………………………………66
4.1.2 遮蔽與彰顯「性」特徵的女性身體.………………………68
4.2 穿著內衣後的文明女性身體:自己與他人的眼光……………73
4.2.1 什麼是「不好意思的身體」?………………………………74
4.2.2 禮貌的身體意味著健康與合宜………………………………78
4.3 透過「內」與「外」衣包裝的女性體態………………………81
4.3.1 什麼是曲線美的女性身體?…………………………………82
4.3.2 透過洋服與旗袍展示的女性身體……………………………85
4.4 小結………………………………………………………………91
第五章 結論…………………………………………………………94
參考書目…………………………………………………………………99
附錄……………………………………………………………………105
一手資料
〈服裝改善の根本方針に就て〉《婦女與家庭雜誌》昭和十八年2:7,台北:臺灣子映世界旅行社發行。
〈風俗習慣與台灣〉,《臺灣慣習記事》1902年11月,臺灣總督府房事課,2卷十一號,頁216。
《文化洋裁講座》 昭和十一年 第五卷 東京:文化服裝學院通信教育部。
《台灣婦人界》 昭和九年五月-十四年六月。
《美容醫學與化妝的魅力手帖》 昭和三十二年主婦與生活社13-1。
《婦人世界》 昭和二十六年。
〈時裝與變〉,《婦人と家庭》 大正八年至九年 臺灣子供世界社。
《最新洋裁大講座》 昭和十一年七月 東京:日本女性文化協會。
《最新洋裁大講座》 昭和十一年十月 東京:日本女性文化協會。
《路工月刊》1949年3月。
《家事教科書》1933年 上海:商務印書館。
《家事》1933年 上海:商務印書館。
中央日報,1949年3月12日─1949年12月31日。
中村哲人(1941) 昭和十六年一月〈文化政策としての皇民化問題〉台灣時報 頁11。
立石鐵臣(1941) 昭和十六年九月〈本島人の女性服裝〉《民俗台灣》頁29-30。
自立晚報,1947年10月10日─1948年4月30日。
──1953年7月7日─1954年。
東方孝義(1934) 昭和九年三月 〈臺灣習俗台灣人の服裝〉 臺灣時報 頁26-34。
宮本延人、大澤秀雄、佐多長春(1941) 昭和十六年一月 〈服飾鼎談臺灣と服裝〉 臺灣時報 頁66-73。
黃氏鳳姿(1943) 昭和十八年十月 〈本島婦人の服飾〉 《民俗台灣》頁30-33。
聯合報,〈乳罩縫製法〉1953年9月8日1954年9月30日。
──〈女士們注意:穿內衣襯裙的常識〉1959年6月27日。
──〈內衣輸出業擬籌組工會〉1960年7月30日。
德永秀夫(1940) 昭和十五年一月 〈本島婦人服の改善に就いて〉 臺灣時報 頁38-46。
中文書刊
《臺灣之紡織工業》1956,台北:台銀經研室。
《國民學校課程標準》1948,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國民學校課程標準》1952,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Lurie, Alison (1994) ,《解讀服裝》,台北:商鼎文化出版。
Yalom, Marilyn (2001) ,《乳房的歷史》,台北:先覺出版。
王行恭編《日劇時期台灣美術檔案貳 台灣畫家東洋畫圖錄》,台北。
平島廉久(1990),《創、遊、美、人》,台北:遠流出版。
田麗卿(1993),《閨秀時代陳進》,台北,雄獅圖書有限股份公司。
弗留葛爾(1972),《服裝心理學》,台北:大林出版。
安妮•霍蘭德(2000),《性別與服飾》,北京:東方出版。
江曉原(2003),《性感一種文化解釋》,海口:海南出版。
李玉婷(2005),〈既私密又公開的柔順身體─女性穿著胸罩的教導實踐〉,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所。
何春蕤(1994),《不同國女人性/別、資本與文化》,台北:自立晚報出版。
何義麟(1987),〈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台灣的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台北: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
吳麗娟(1998),〈肚兜之藝術〉,《第五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台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1989),〈肚兜之藝術〉《芙蓉坊》,台北:芙蓉坊9-10:94-96。
──(1992),〈中國肚兜之研究〉《漢家出版社》,台北:漢家出版社13-19。
希德尼•羅絲•辛格、舒瑪•葛瑞斯瑪姬(1996),《解放胸罩》,台北:尖端出版。
杜小真編(2003),《福柯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杜武治(1997),《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汪民安(2002),《福柯的界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卓意雯(1993),《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周迅、高春明(1995),《中國古代服飾大觀》,重慶:重慶出版社。
林尚瑛(1995),〈館藏台灣早期閩籍女性服裝概說〉,《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刊》,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63-73。
林媺真、陳巧珊、莫欣宜(1991),〈女大學生內衣色彩偏好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印藝學報》4:170-179。
林麗月(1999),〈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10- 3:111-157。
──(1999),〈傳統中國的「禁奢」與「反禁奢」〉,《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7:17-28。
邱旭伶(1999),《台灣藝妲風華》,台北:玉山社。
約翰•伯格(1991),《看的方法》,台北:明文書局。
恩特維斯特爾(2005),《時髦的身體:時尚、衣著和現代社會理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秦永洲(2000),《中國社會風俗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出版。
高春明(1998),《中國古代平民服裝》,台北:台灣商務出版。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2002),《世態與流風 台灣早期服飾與傅子菁的對話》,台北:史博館。
張妙娟(2000),〈評介山本禮子《殖民地台灣高等女學校研究》〉,台北: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6-3:71-76。
張竟瓊(2002),《西”服”東漸─20世紀中外服飾交流史》,合肥:安徽美術出版。
荻村昭典(2000),《服裝社會學概論》,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許佩賢(1993),〈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許珍瑋(1998),《品牌聯想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以內衣品牌為例》,台北:淡江大學管理研究所。
郭幸蓉(2000),《看穿 關於內衣的貼心書》,台北:雅典文化出版。
陳惠雯(1999),《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台北:博楊文化。
陳錦玫(1996),〈女性機能性內衣之特性研究〉,《紡織中心期刊》6-5:377-380。
陳錦玫、劉美雲(1997),〈女性內衣量產作業之研究〉,《紡織中心期刊》7-2:150-155。
傅科(1998),《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
游鑑明(1988),《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2005),〈當外省人與到台灣女性:戰後台灣報刊中的女性論述(1945-194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47:165-224。
覃思齊(2003),〈從束乳到挺胸─內衣穿著的社會學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所。
黃威翰(2002),《我國女性內衣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楊迎春(2000),〈女人的貼身祕密─胸罩概論〉,《紡織中心期刊》10-4:259-267。
楊雅慧(1994),〈日據末期的台灣女性與皇民化運動〉,《台灣風物》,43-2 : 69-84。
葉立誠(2000),《台灣流行服飾地圖》,台北:商鼎文化出版。
──(2001),《服飾美學》,台北:商鼎文化出版。
──(2002),〈二十世紀臺灣服飾變遷因素之探討〉,《臺灣文獻》,台中:台灣文獻委員會。
葉立誠等(1996),〈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對服飾西化的影響〉,《八十五級畢業委員會論文組編印》,台北:實踐設計管理學院服裝設計系。
葉懿慧(1996),〈現代臺灣婦女流行福是風格演變之研究─西元一九四五年─西元一九九○年〉,台北:輔仁大學之品服裝研究所。
齊奧爾格•西美爾(2001),《時尚的哲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
榎本美由紀(1990),〈日誌時期臺灣家政教育初探〉,《台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10:7-16 。
鄭如伶(1993),〈從消費者較預立場探討內衣選擇與穿著之研究(Ⅰ)─日本東京都高中及中學生為對象〉,《台南家專學報》12:165-174。
戴爭編(1992),《中國古代服飾簡史》,台北:南天出版。
謝依玲(2004),〈二次戰後台灣女子高等教育發展之研究─以實踐家政專科學校與台南家政專科學校為例(1958─1985)〉,新竹: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
蘇文香(1988),〈女性內衣市場直接行銷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蘇旭君(1993),〈臺灣閩族婦女傳統服裝的設計與變化─西元1860-1945年〉,台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所。
──(2000),《臺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台北:商周編輯顧問出版。
西文書刊
Ali Guy, Eileen Green and Maura Banim Ed.(2001) Through the Wardrobe: Women’s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Clothes. Oxford: Berg.
Appadurai, Arjun Ed. (1988)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Consumption , Duration and History” in Modernity at Large. Minnesota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enstock, Shari and Ferriss, Suzanne Ed. (1994) On Fashion.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Buckley, Cheryl and Fawcett, Hilary (2002) Fashioning the Feminine. I.B. Tauris Publisher.
Butler, Judith (1993) Bodies that Matter. New York:Rouledge.
Carter, Alison (1992) Underwear The Fashion History. New York: Drama Book Publishers.
Entwistle, Joanne (2000) The Fashioned Body: Fashion, Dress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Foucault, Michel (1985)The Use of Pleasure:volume 2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by Michel Foucault;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Robert Hurley. New York:Vintage Books.
──(1990) The Care of the Self:volume 3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by Michel Foucault;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Robert Hurley. Penguin Books
Grogan, Sarah (1995) Body Image: Understanding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Men, Women, and Childre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awthorne, Rosemary (1992) Bras: A Private View. London: Souvenir Press.
Jane, Farrell Beck and Gau, Colleen (2002) Uplift: the Bra in America.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Jennifer, Craik (1994) The Face of Fashion. London: Routledge.
Roche, Daniel (1996) The culture of clothing dress and fashion in the ‘ancien regim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A history of everyday thing: the birth of consumption in France, 1600-18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hlins, Marshall (1976) Cultural and Practical Reas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hilling, Chris (1993) 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teele, Valerie (1989) ”Clothing and Sexuality” Men and Women: Dressing the Part. with Claudia Brush Kidwell.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Books.
──(1996) Fetis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The Corset : a culture history.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Veblen, Thorstein (1912)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New York: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網路資料
http://www.juming.org.tw/epaper/20020205p.html
http://www.people.com.cn/BIG5/14738/14761/25884/2517467.html
http://www.taisei.com.jp/cmtime/column/tower/1999/0701.html
http://www1.twcat.edu.tw/webmaster/w1magzine/word/60-01.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