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5 05: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任國勇
研究生(外文):Kuo-Yung Jen
論文名稱:曙光: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新典範
論文名稱(外文):A Gl e am:Th e New Pa r a d igm o f Ta iwa n ’ s Po p Mu s i c In d u s t ry
指導教授:馮建三馮建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an-San F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9
中文關鍵詞: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數位音樂唱片成本結構跨國唱片
外文關鍵詞:MUSIC INDUSTRY in TaiwanDigital MusicCost Structure of Record Indust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
  • 點閱點閱:16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9
流行音樂產業雖然在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中扮演重要地位,近幾年來卻因盜版的猖獗、線上音樂的快速發展,台灣唱片業這一、兩年來呈現慘澹的景況,再加上跨國唱片公司大幅縮減相關預算,進而影響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競爭情形,導致本土唱片公司勢力趨弱,使得台灣唱片業在邁入數位音樂新時代的時刻,不僅顯得危機重重,而且無論在音樂風格上、市場競爭上、科技發展上都呈現出不少力有未逮的無力感。
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在這一階段科技洪流中,面臨的是整體產銷結構的改變,更是商業生存環境的改變。
數位科技對音樂產業的創作性破壞,一方面加速傳統流行音樂產業結構的崩解,一方面也因為科技之助,免除了許多搜尋、創作、生產、行銷與市場調查成本,使音樂產業在漫漫長夜之後,逐漸走向曙光乍現的一刻。
在生產消費關係不穩定的情況下,消費者透過新科技使用所獲得的賦權,得以在生產消費關係中掌握某種程度的權力,也使得流行音樂產業的權力結構因為消費者的賦權而產生程度不等的位移。主流唱片公司、獨立音樂製作公司、音樂通路與消費者之間的權力位置2005年之後逐漸促成了新的商業模式與音樂生產模式的產生,也開始建構新形態的音樂產業結構,並試圖尋找新的制度典範。
第一章、緒論 1
第二章、文獻探討 9
2.1 文化生產與文化消費面向的分析 14
2.2 文本分析、文化研究、性別論述 14
2.3 產業與市場分析 16
2.4 民歌時代與社會批判、社會運動 17
2.5 政治經濟學分析 19
2.6 數位化與法律實務觀點 20
2.7 商業管理與科技管理研究 21
2.8 文化政策—文化創意產業 23
2.9 小結 23
第三章、研究方法 30
3.1 研究動機 30
3.2 研究架構 32
3.3 研究方法 34
3.4 研究流程 36
第四章、台灣流行音樂工業的發展軌跡(1989年之後) 38
4.1 跨國音樂集團的全球擴張與本土化策略 38
4.2跨國唱片公司進駐台灣 40
4.3跨國音樂集團與本地唱片公司之競合關係 42
第五章、媒體預算、銷售量與利潤 48
5.1音樂產業的利潤來源 48
5.2 台灣唱片成本結構與唱片公司收入分析 59
5.3 媒體預算:MV、CF與檔次 68
5.4 小結 87
第六章、科技創新與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結構的轉變 89
6.1 MP3及NAPSTER案對流行音樂產業的影響 90
6.2 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結構變化 101
第七章、數位情境下的流行音樂產業面貌:五個新典範 112
7.1 張培仁:中子文化、STREET VOICE &簡單音樂節 113
7.2 林暐哲:蘇打綠 119
7.3 陳勇志:相信音樂唱片公司 121
7.4 鄭期成:創聯網 KUROOM 126
7.5 林冠群:KKBOX 129
第八章、結論 133
參考文獻 139
參考文獻
英文文獻
1. Alexander, J. C., and Steven Seidman, eds., 1990(1997). Culture and Society: Contemporary Debates《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台北:立緒。
2. Ardono, T.W.(1975)’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 ed.’ New German Critique 6, 1975: 12-19.
3. Bank,Jack. (1996). Monopoly Television:MTV’s Quest to Control the Music. Oxford:Westview Press.
4. Baskerville, David.(1995).Music Business Hand- book & Career Guide. California :SAGE.
5. Bhatia, K. G.; Gay, C. Richard; Honey, W. Ross.(2003) ‘Windows into the future: How lessons from Hollywood will shape the music industry.’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Spring 2003; 17,2.
6. Bocock, Robert. 1993 《消費》、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台北:巨流。
7. Burke, A. E.(1996)‘How Effective are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Conventions in the Music Industry? ‘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0: 51-66. 1996.
8. Callinicos, Alex. (2000):《社會學理論思想的流變》,簡守邦譯,台北:韋伯文化。
9. Caves, David.(2003). Creative Industries :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仲曉玲、徐子超譯,台北:典藏藝術,2004)。
10. Chandler, Alfred D. (1977) The Visible Hand: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 Belknap Press.
11. Christensen, C. M; Anthony , S. D.; Roth E. A. (2004) Seeing What’s Next: Using the Theories of Innovation to Predict Industry Chan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Co.(中譯本:創新者的修練:天下出版)
12. Cusic,Don. (1996). Music in the Market. OH: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13. Einhorn, Michnael A. (2004) Media, Technology and Copyright: integrating law and economic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UK.
14. Firth,S.(1990).Reading the stars in our record:rock,pop,and the writer word. London,UK:Routledge.
15. Frank, R. H. & Cook, P. J. (1996) The Winner-Take-All Society. Triumph Publishing Co. Ltd.(中譯本:《贏家通吃的社會》,智庫出版,2004。)
16. Gander, Jonathan & Rieple, Alison. (2004) ‘How Relevant is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o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in the Music Industry?’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8: 57-69, 2004.
17. Gallagher, Margaret.(1994),〈媒體組織與媒體職業的控制協商〉,《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台北:遠流。
18. Garnham, N.(1990) Capitalism and communication:global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London,UK:Sage.
19. Giddens, Anthony.(1994),《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斯•涂爾幹•韋伯》,簡惠美譯,台北:遠流。
20. Goodwin, Andrew.(1992)’Rational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in the New Technologies’. Popular Music”Popular Music & Communication. Ed. James, Lull. London: Sage. London: Sage,(75-100).
21. Hesmondhalgh, David.(2002) The Culture Industries. London:Sage.
22. Hull, G. P.(1998).The recording Industry. Pearson Education, Inc.
23. IFPI. (2005) Digital Music Report 2005. USA.
24. IFPI. (2005) Commerical Piracy Report 2005. USA.
25. Jhally,Sut.( 1989)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ulture’.In Ian Angus and Sut Jhally ed. Critical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New York:Routldege,P65-81
26. Jones, Steve.(2002) ’Music and the Internet.’Popular Music.19.2(217-229).
27. MeLeod, Kembrew. (2005). ‘MP3s are Killing Home Taping: The Rise of Internet Distribution and Its Challenge to the Major Label Music Monopoly.’ Popular Music Society. Oct 2005: 28,4.
28. Mosco, Vincen.(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馮建三、程宗明譯,台北:五南。
29. Murdock,G.& Golding,1974,For a political economy of mass communication, Socialist Register 1973.
30. Negus,Keith.(1996) Popular music in theory:an introduction,Cambridge:Polity Press.
31. Leyshon A., Webb P., French S., Thrift, N.,& Cewe,L.(2005) ‘On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Musical Economy after the Internet’Media, Culture & Society.27.2(177-209).
32. Ramirez, R.(1999)’ Value co-production: intellectual 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research,’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 pp.49-65.
33. Robert G. Picard,《媒介經濟學》,馮建三譯,台北:遠流,1994/2001。
34. Robinson, Deanna Campbell. (1991). Music at the Margins: Popular Music and Global Cultural Diversity. SAGE: London.
35.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USA.
36. Rothenbuhler, W.E.,& Streck,M.J.(1998) ’The Economic of the Music Industry’.Media Economics Theory and Practice Ed.
37. Ryan, Bill.(1991) Making Capital from Culture:the Corporate from of Capitalist Culture Production. New York:Walter deGruyter.
38. Polanyi, Karl. (1989):《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黃樹民等譯,台北:遠流。
39. Strobl, E. A. (2000) ‘The Dynamics of Chart Success in the U.K. Pre-Recorded Popular Music Industry.’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4: 113-134, 2000.
40. Vaidhyanathan, Siva. (2001). Copyrights and Copywrongs : The Ri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How It Threatens Creativity. New York :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著作權保護了誰?》,陳宜君譯,台北:商周。
中文文獻
1. 王學成,(2005),《全球化時代的跨國傳媒集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 李丁讚,(1996),〈「邊緣帝國」:香港、好萊塢和(殖民)日本三地電影對台灣擴張之比較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1期。
3. 李碧涵,(1994),〈台灣地區後工業轉型之國家與社會〉,《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十二期。
4. 李瑞斌,(2003),〈民國九十一年有聲出版業概況〉,《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出版年鑑》,台北:新聞局,頁129-151。
5. 李天鐸,(1998),〈跨國媒體與華語流行音樂的政治經濟分析〉,《當代》,第125期,頁54-71。
6. 何東洪與張釗維,(2000),〈戰後台灣「國語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的發展軌跡-一個徵兆性的考察〉,張笠雲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頁149-224。
7. 林鐘雄〈1997〉,《熊彼得經濟社會思想新定位》,台北:林鐘雄出版。
8. 翁嘉銘,(2003),〈台灣流行音樂前路大陸-兩岸流行音樂的困境及新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出版年鑑》,台北:新聞局,頁152-157。
9. 郭良文與林素甘,(2001),〈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之比較分析〉,《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第7期第4卷,頁1-13。
10. 張釗維,(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台灣現代民歌發展史-建制、正當性論述與表現形式的形構》,台北:時報。
11. 馮建三,(1992),《資訊、錢、權、媒體文化政經研究》,台北:時報。
12. 馮建三,(1995),《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析論1990年代台灣廣電媒體的若干變遷》,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3. 馮建三,(1992),〈譯者導讀〉,《廣告的符碼》,台北:遠流。
14. 馮建三,(1992),〈「影像」是上帝送來的「金礦」(上下)〉,自立早報副刊,10-11。
15. 楊玟欣,(2007),〈驊訊線上音樂之夢的解析—華人iPod?華人iTune?〉,財訊月刊 no. 298, p.206-208。
16. 劉維公,(2003),〈文化全球化與新消費工具〉,《東吳社會學報》,第14期,頁147-161。
17. 劉江彬編著〈2004〉,《智慧財產法律與管理案例評析(二)》,台北:華泰。
碩士論文
1. 王家慶(1995)。從符號學詮釋批判台灣的流行音樂文化。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2. 王佩華(1998)。環境與組織因素對產品多樣性的影響:以台灣地區國語流行音樂市場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
3. 王英裕(1998)。全球整編與本土共謀:台灣流行音樂工業轉變之政經分析。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4. 王蓓芬(2003)。線上數位音樂產業的商業與定價模式。碩士論文,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
5. 王嫈琇(2005)。台灣數位音樂廠商價值經營分析。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6. 江慧賢(2004)。從法律觀點論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之創作保護與發展。碩士論文,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7. 李至和(1999)。九Ο年代台灣流行音樂中之原住民歌手形象分析。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8. 李湘雲(2003)。著 作 鄰 接 權 制 度 之 研 究—以日本著作鄰接權制度為研究經緯。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
9. 李立菁(2004)。台灣古典音樂著作權仲介團體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10. 李靜怡(2004)。台灣青少年嘻哈文化的認同與實踐。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11. 黃宏銘(2003)。整合行銷傳播在唱片產業之應用研究-以兩唱片公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
12. 李士元(2005)。線上音樂消費者行為之探討。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13. 汪宜正(2000)。數位音樂對唱片公司與音樂產業影響之探索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所。
14. 沈昱全(2005)。從資本主義的特質分析著作權的定位與數位時代音樂著作權保護。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15. 朱龍祥(1996)。流行音樂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行為與心態初探。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
16. 呂孟芝(2002)。網際網路與數位音樂對台灣創作樂團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17. 呂貞儀(2005)。入口網站進入數位音樂產業之策略分析-以Yahoo!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國際企業學碩士在職專班。
18. 卓麗純(2003)。以愉悅性消費為基礎探索流行音樂購買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
19. 林怡伶(1994)。流行音樂產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20. 林建宏(2001)。社會階層與流行音樂消費關係探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21. 林靜宜(2003)。聽見愛情在流行音樂之呢喃—台灣高中生愛情觀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22. 林長誼(2003)。數位音樂服務之競爭策略分析。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
23. 林忠義(2005)。數位音樂網站經營模式之分析與展望—以美台個案為中心。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
24. 周倩漪(1995)。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支配與反抗之聲─性別政治、主體性、與庶民文化。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25. 周昭平(1998)。台灣唱片公司華語流行歌曲產製策略研究:滾石國際與新力音樂的個案比較。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26. 周盟浩(2004)。數位音樂購買意願及願意支付價格之研究。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27. 周季穎(2005)。科技創新應用觀點下線上數位音樂購買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28. 施韻茹(2004)。由節拍旋律到娛樂商品: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產銷結構轉變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29. 孫晉梅(2005)。運用流行音樂提昇國小高年級音樂美感判斷力之實驗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
30. 徐榕(2005)。90年代流行音樂復古風潮探討─以法蘭克辛納屈歌曲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31. 苗延威(1990)。鄉愁四韻-中國現代民歌運動之社會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32. 郭威君(2002)。台灣流行音樂唱片產業的未來在何方?。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33. 郭彥豪(2004)。政府扶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之策略研究。碩士論文,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研究所。
34. 莊景和(2005)。正統性的對戰:台灣嘻哈饒舌樂的音樂政治。碩士(Mas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35. 陳友芳(1998)。台灣國語流行音樂錄影帶(Music Video)中之性別論述。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36. 陳俊宏(1999)。網際網路著作權相關問題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
37. 陳建銘(2001)。國語流行歌曲中的編曲工作。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38. 陳慧玲(2002)。青少女流行音樂團體之研究:形象、身體文化與情慾流動。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39. 陳奕仁(2005)。數位行動影音產品之創新擴散-以iPod為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
40. 陳祥源(2005)。以消費價值探討數位音樂(MP3)下載意圖。碩士論文,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41. 陳建寧(2005)。音樂數位化對流行音樂產業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42. 曾信陵(2005)。情境因素對購買決策之調節效果分析-以數位音樂商品為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43. 曾湘雲(2003)。檢視台灣流行音樂市場結構與產品多樣性之關聯性:從歌曲內容及音樂產製面談起。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44. 姚政宏(1999)。數位壓縮音樂檔的使用與滿足--以MP3為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
45. 葉國隆(2001)。數位音樂格式對音樂產製的影響:以臺灣音樂網站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46. 葉淑明(1997)。全球與本土:台灣流行音樂工業的演變。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47. 黃顗穎(2002)。流行音樂歌手形象、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黃雅芸(2002)。逆流的「好」商品:以王菲的流行音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
48. 黃薇儐(2004)。數位音樂產業廠商競爭策略研究-以蘋果電腦、微軟、新力為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
49. 黃舒駿(2005)。數位時代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之競爭動態與商業模式。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
50. 黃愉殷(2005)。數位科技與著作權觀念的發展。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51. 張智雅(1999)。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以台灣流行音樂歌迷為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52. 張容瑛(2001)。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網絡、創作系統與空間。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53. 張維元(2003)。解析流行音樂夢工廠---一個實踐形構視角下的個案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54. 詹珮甄(2005)。「周杰倫」現象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55. 楊蕙菁(1997)。從小虎隊」到「四大天王」─台灣流行音樂偶像崇拜現象。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56. 謝長江(2005)。iPod, iTunes, 與數位音樂市場。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
57. 蔡志祥(2005)。網路系絡下數位音樂擴散策略之探索性研究。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58. 鄭淑儀(1991)。臺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1982-1991年)。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59. 鄭凱同(2004)。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的思辨與探討。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60. 鄭嘉揚(2003)。愛情流行歌曲對歌迷愛情態度之影響關聯-以五月天之愛情歌曲與歌迷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61. 鄭純如(2005)。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評估模式之建構及其應用-以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62. 蘇鈞章(1999)。以電子商務開拓利基市場--以台灣流行音樂市場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
63. 蘇珊如(2005)。數位化企業競爭優勢決定因素探討─以蘋果電腦數位音樂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64. 蘇振昇(1998)。台灣流行音樂中的愛情價值觀:1989-1998。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65. 簡妙如(2001)。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66. 劉欣芸(2005)。陳珊妮的完美呻吟—論台灣流行音樂中女性意識的抬頭。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67. 劉季雲(1996)。論校園民歌之發展----從民歌運動到文化工業。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