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14: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菀倫
研究生(外文):Wan-Lun Chang
論文名稱:台灣有線電視發展數位電視服務之產業分析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Industry Analysis on the Digital Cable Television Industry in Taiwan
指導教授:李秀珠李秀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Chu L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數位電視有線電視五力分析
外文關鍵詞:Digital TelevisionCable TelevisionFive Forces Mod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21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採取Porter五力分析理論,以此五股作用力來檢視台灣有線電視業者在推行數位電視服務後影響產業競爭態勢的因素為何。研究方法上,採用次級資料分析,並配合進行產、官、學界與閱聽使用者共十七位受訪者的深度訪談,以瞭解目前有線電視產業之概況與推行數位電視服務之發展情形。
研究發現結果有線電視產業中五作用力之強弱,隨著有線電視數位化的發展而有所轉變。其中,在「現有業者間之競爭態勢」部分,其競爭強度減小;在「替代品的威脅」方面有無線電視與中華電信MOD可替代,但由於此兩者節目內容較少,因此威脅作用力僅微幅增加;本研究將能夠提供數位影音服務之傳輸通道皆視為新進業者,在政府政策與全球趨勢影響下,「新進業者的威脅」作用力大為提高;「供應商的議價力」部分,相關軟硬體供應商議價力略微下降,但節目內容供應商之議價力上升;「客戶的議價力量」方面,則呈現出閱聽使用者議價力量上升而廣告客戶議價力量下降的情況;研究結果更發現,Porter所提出的第六力「政府作用力」,不僅在不同面向影響了以上五力的變動,更是台灣能否順利發展電視數位化的關鍵要素。
This study adopts 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digitalization on the cable television industry in Taiwan. Two research methods,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nd intensive interviews,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for this study. The 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five forces model did provide a useful framework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gitalization on the cable television industry in Taiwan, and the governmen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rms of Taiwan’s cable television dig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this study suggests several strategies for the cable television industry to adopt in order to become more competitive in the DTV market.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vvi
第一章 續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3
第二章 基礎理論與文獻探討…………………………………………………...5
第一節 產業分析………………………………………………………………...5
一、 產業之界定…………………………………………………...................5
二、 產業分析.................................................................................................. 6
三、 產業競爭的五力分析內涵...……………………………………………8
第二節 有線電視產業與數位電視…………………………………………… 22
一、 有線電視產業之界定與特性…………………………………….……22
二、 台灣有線電視發展現況……………………………………………….24
三、 數位電視服務的興起………………………………………………….32
四、 全球數位電視服務發展概況….………………………………………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50
第一節 研究架構…………….…………………………………………………50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1
一、 深度訪談……………………………………………………………… 51
二、 產業相關次級資料分析….……………………………………………54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55
第一節 產業內的競爭者………………………………………………………57
一、 國內有線電視推展數位電視服務之現況與相關問題………………57
iv
二、 有線電視業者目前之因應策略與建議分析…………………………72
第二節 替代品的威脅…………………………………………………………73
一、 數位有線電視服務之替代品現況與相關議題………………………73
二、 有線電視面對替代品之因應策略與建議分析………………………87
第三節 潛在新進業者之威脅…………………………………………………88
一、 潛在新進數位電視業者威脅情形與相關議題………………………88
二、 有線電視面對新進業者之因應策略與建議分析……………………94
第四節 供應商與客戶之議價力量……………………………………………95
一、 供應商之議價力強弱情形與相關議題………………………………95
二、 客戶之議價力強弱情形與相關議題 ………………………………101
三、 有線電視面對供應商與客戶議價力之因應策略與建議分析 ……103
第五節 來自政府的力量 ……………………………………………………105
一、 數位電視 你動/凍起來了嗎?……………………………………106
二、 新政策方向 …………………………………………………………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9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8
第二節 研究限制…….………………………………………………………112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113

參考文獻…………………………………………………………… ………………114
一、中文部分
MIC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2006 a)。〈中國大陸數位電視政策發展現況與展望〉。台北: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
MIC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2006 b)。〈中國大陸有線電視業者之數位電視服務發展模式〉。台北: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
MIC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2007c)。《數位聚合媒體變遷中之電視市場發展分析》。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
NCC(2007a)。〈96年6月廣播電視事業許可家數統計〉,《NCC網站》,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aspx?site_content_sn=557&is_history=0 。
NCC(2007b)。〈95年12月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廣電業務統計〉,《NCC網站》, 取自 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aspx?site_content_sn=557&is_history=0 。
NCC(2007 c)。〈固定通信業務管理規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總說明、條文對照表〉,《NCC網站》,取自 http://www.ncc.gov.tw/newinfor/plan_detail.asp?id=1019 。
NCC(2007d)。〈96年第一季有線廣播電視訂戶數〉,《NCC網站》,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557&is_history=0&pages=0&sn_f=1808 。
工研院拓樸產業研究所(2004)。《第三次電視革命 數位電視產業趨勢大解析》。台北:拓樸科技。
中嘉網路(2005)。〈中嘉發表《互動BB》推出視、話、網三合一方案),《中嘉網路》,取自http://www.cns.net.tw/company_news02.php?news=9 。
中華電信(2007)。〈中華電信MOD服務簡介),中華電信內部資料。
王立達(2007)。〈我支持偷天換日的MOD〉,《思考,前進!王立達部落格》,取自 http://richardlidarwang.blogspot.com/2007/02/mod.html 。
王行(2000)。〈開啟多媒體新紀元:台灣數位電視的現況與發展〉,《廣電人》,67期,頁22-23。
王如蘭(2006)。〈HDTV各國發展〉。《公共電視研究發展部》。取自http://www.pts.org.tw/~rnd/p9/2006/HDTV.pdf 。
王郁琦、劉幼琍(2005)。〈美國與英國數位有線電視之發展與相關政策〉,收錄於《數位時代的有線電視經營與管理》。台北:正中。
王曉晴,黃德琪(2000)。〈數位電視發展概述〉,《廣告雜誌》,2000年8月,111期:110-112。
文若(2001)。〈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策略大師,競爭力理論讓波特一年賺進一億美元〉,《商業週刊》,2001年8月,第715期:64-66。
司徒達賢(1998)。〈一顆閃耀的明日之星〉,周旭華譯《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一書序。台北:天下文化。
余朝權(1991)。〈產業分析之構面〉。《台北市銀月刊》,[22](7):9-19。
朱宏義(1998)。《推播媒體(push media)產業分析之初探研究—以台灣地區華文全球資訊網站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榮坤(2007)。《歐洲數位電視服務關鍵報告》。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
江耀國(2003)。《有線電視與法律》。台北:元照。
辛澎祥日(2002)。〈廣電三法大整併,傳輸平台業、經營頻道業採許可制〉,《大成報》。2002年11月6日,第9版。
李仁芳、洪子豪 (2000) 。《企業概論》第二版。台北:華泰。
李明軒、邱如美譯(1999)。《競爭優勢》。台北:天下文化。
李長龍(1996)。〈數位電視的國際標準與現況〉,《電腦與通訊》,1996年4月,48期,頁3-15。
李秀珠(2005)。〈台灣有線電視雙向互動服務與市場需求〉,收錄於《數位時代的有線電視經營與管理》。台北:正中。
李娟萍(2003年1月10日)。〈互動式服務,將數位電視發揮至極致〉,《經濟日報》。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台北:臉譜。
吳思華 (1997)。〈波特的策略競爭理論〉,《波特解讀波特—輕鬆與大師對話》書序。台北:天下雜誌。
何祖鳳(1996)。〈資訊科技對傳播媒體影響〉。《新媒體經營策略》。台北:三思堂。
汪琪,鍾蔚文(1998)。《第二代媒介:傳播革命之後》。台北:東華。
周旭華譯(1998)。《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台北:天下文化。
林建山(1991)。《產業政策與產業管理: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與現實》。台北:商略。
林淑玲(2003年1月16日2)。〈有線電視朝全台一區整併〉,《中國時報》,第6版。
柯力心(2006)。〈視話網三合一 有線電視新戰場〉,《自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nov/28/today-e3.htm。
柏麗梅(2005)。〈從「有線廣播電視法」看地方政府之管理〉,收錄於《數位時代的有線電視經營與管理》。台北:正中。
洪儀芳(2002)。《台灣與日本數位電視的發展與困境》。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國書(2001)。〈數位電視開啟數位廣播新時代〉,《工研院工業技術與資訊月 刊》,2001年5月,頁12-14。
高振偉(2007)。〈從西歐數位地面廣播與衛星電視服務看接收產品發展趨勢〉,《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取自 http://www.digitag.org/DTTNews/article.php?Id=1180 。
翁秀琪(1993)。〈有線電視〉,收錄於《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
莊春發(2005)。〈有線電視市場結構、行為與消費者權益〉,收錄於《數位時代的有線電視經營與管理》。台北:正中。
曹琬凌(2007)。〈荷蘭終止類比電視 全球首國完成數位轉換〉,《公共電視研究發展部》,取自 http://www.pts.org.tw/~rnd/p9/2007/Netherland%20DTV.pdf 。
陳依秀(2007a)。〈NCC:中華電MOD不是有線電視〉,《工商時報》,2007年1月31日,取自
http://tech.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Tech-inc/Tech-Content/0,4703,12050901+122007013100454,00.html 。
陳依秀(2007b)。〈NCC推動亞太條款 固定通信業務資本額逾兩億需公開發行〉,《工商時報》,2007年04月04日,取自http://tech.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Tech-inc/Tech-Content/0,4703,12050901+122007040400484,00.html 。
陳東瀛 (1999)。〈趨勢旋風又登陸—再談波特理論〉,《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999年8月,22卷4期:87-91。
陳炳宏 (2001)。《傳播產業研究策》。台北:五南。
陳炳宏、鄭麗琪(2003)。〈台灣電視產業市場結構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新聞學研究》,75:37-71
陳忠勝(2003)。《我國無線電視數位化之產業分析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霖(2002)。《數位影音產業在寬頻時代下之經營模式》。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芳(2000)。《台灣數位電視經營模式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蕾琪(2006a)。《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現況分析》。台北,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
陳蕾琪(2006 b)。《台灣有線電視服務內容及營運分析》。台北,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
張美娟(2003)。《國內有線電視發展數位電視服務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君(2001)。《我國數位視訊服務拓展方向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義宮(2002)。〈數位電視今在西部地區開播〉,《經濟日報》,2002年5月31日。
黃建仁(1996)。《台灣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清龍(2006)。〈台灣有線電視系統即將淪為外資天下?〉,《中時編輯部落格》,取自 http://blog.chinatimes.com/noa/archive/2006/08/08/85893.aspx。
黃仁宏(2001)。《台灣有線電視寬頻網路整合行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彥達(2001)。〈數位資料與媒體工業〉,《新視界e Publishing》,2001年1月。
景崇剛(1998)。《數位電視在技術與政策法規層面之分析》。世新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經濟部(2006)。〈美商卡萊爾入主東森,經濟部正式核准〉,《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網站》,取自http://investintaiwan.nat.gov.tw/zh-tw/news/200607/2006072801.html。
電信總局(2005)。〈有線電視普及率。Source form: AC Nielsen Co.〉,《交通部電信總局網站》,取自http://www.dgt.gov.tw/chinese/About-dgt/Publication/94/images/pic-jpg/13.JPG。
鄭明樁(1993)。《換個姿勢看電視》。台北:揚智文化。
詹文男(1996)。《產業研究方法導論》。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涂瑞華譯,J. Straubhaar & R.LaRose原著(1996)。《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台北:亞太。
楊艾俐(2006 a)。〈電視數位化 救得了台灣電視嗎?〉,《天下雜誌》,2006年11月8日,第359期。
楊艾俐(2006 b)。〈外資掌控你的電視後 是福?是禍?〉,《天下雜誌》,2006年11月8日,第359期。
塗能榮(2005)。《數位電視發展趨勢與推廣策略之研究-以台灣五家無線電視台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聞局(2003)。《2003廣播電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新聞局(2004)。《2004廣播電視白皮書》。行政院新聞局。
新聞局(2006)。〈有線電視系統及播送系統名單〉,《行政院新聞局網站》,取自
http://info.gio.gov.tw/lp.asp?ctNode=4038&CtUnit=282&BaseDSD=7&mp=5。
新聞局(2006)。《中華民國年鑑 九十四年版》。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新聞局(2007)。〈數位有線電視簡介〉,《行政院新聞局網站》,取自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25206&ctNode=2947。
資策會FIND(2007)。〈2006-2007年台灣通訊服務產業的回顧與展望〉。《eTaiwan數位台灣計畫》,取自 http://www.etaiwan.nat.gov.tw/content/application/etaiwan/generala/guest-cnt-browse.php?cnt_id=1223
程宗明(2001)。〈數位電視! 10億法郎讓法國公共電視作先鋒〉,《公共電視研究發展部》,取自 http://www.pts.org.tw/~rnd/p6/010830.htm 。
趙怡(2005)。〈從「有線電視產業發展之困境與未來〉,收錄於《數位時代的有線電視經營與管理》。台北:正中。
劉大川(2005)。〈網路十大趨勢〉,《中華電信企業電子商務》,取自http://www.hib2b.com.tw/people/20050509_19.php 。
廣告雜誌(2001)。〈串連數位媒體平台〉,《廣告雜誌》,第124期,2001年。
廣電人市場研究公司(2005)。《中華民國電視年鑑(2003-2004) 》。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劉幼琍(1994)。《有線電視經管理與頻道規劃策略》。台北:正中。
劉幼琍等(2003)。《有線電視收視行為及滿意度調查研究》。行政院新聞局專題研究調查報告。
劉幼琍(2005)。〈荷蘭、大陸與台灣之數位有線電視發展模式〉,收錄於《數位時代的有線電視經營與管理》。台北:正中。
劉幼琍、陳清河、王國樑(2005)。〈有線電視分組付費之策略〉,收錄於《數位時代的有線電視經營與管理》。台北:正中。
劉惠申(2003)。《台灣有線電視數位化之解決方案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念中(2000)。《有線電視與電信固網之跨媒體經營---規範競合與產業生態研究》。台北: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
蔡念中(2003)。《數位寬頻傳播產業研究》。台北:揚智文化。
蔡念中(2005)。〈無線電視與有線電視數位化競爭策略〉,收錄於《數位時代的有線電視經營與管理》。台北:正中。
謝文欽(2006)。〈NCC 成立來首次審議「數位匯流」案件--MOD爭議案研析〉,《政策週報》,2006/06/17,第二十期:9-13。
謝章富、陳雯琪(2001)。〈數位化時代電視節目製作與企畫新趨勢〉,《藝術學報》。2001年12月,69期,頁119-128。
鍾蔚文(1993)。〈有線電視〉,收錄於《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
蘇席儀(2000)。《商品資訊搜尋任務暨網際網路特性之配適程度對網站接受度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aker,D.A.(1992).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3rd ed.).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
Andrews, Kenneth R. (1971).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 Homewood, IL: DOW Jones-Irwin.
Grove, Andrew S.(1996).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New York :Currency Doubleday.
Arlen,G.H.,Prince,S.&Trost,M.(1987).Tomorrow’s TV. Washington,D.C.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ers.
Atkin, David J.(1992). A Profile of Cable Subscribership: The Role of Audience Satisfaction Variables.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9, p.53-60.
Baldwin,Thomas.F., &McVoy,D.Stevens. (1988).Cable Communication. NJ : Prentice Hall.
Collis,D & Ghemawat,P.(1994). Industry Analysis : Understanding Industry Structure and Dynamics. In Liam Fashey & Robert Randall (Eds.).The portable MBA in strategy: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
DigiTAG (2006). United States - Analogue switch-off in 2009.
[Online] http://www.digitag.org/DTTNews/article.php?Id=1180 .
Downes,L.(1997). Beyond Porter.Context Magazine. December 1997.[Online] http://www.contextmag.com/setFrameRedirect.asp?src=/archives/199712/technosynthesis.asp.
FCC (2006). DTV: What Every Consumer Should Know. Washington,D.C. : 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
FCC (2007). SUMMARY OF DTV APPLICATIONS FILED AND DTV BUILD OUT STATUS, [Online] http://www.fcc.gov/mb/video/files/dtvsum.doc.
Hara, Yoshiko (2006). Japanese TV makers create networked TV portal.2006/09/10. [Online] http://www.eetimes.com/showArticle.jhtml?articleID=193105442 .
Hill, C.L. & Jones, G.R..(2001). Strategic management: An integrated pproach (5th ed.). Boston, MA : Houghton Mifflin.
Korea MIC ;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2006). The convergence of telecommunications and broadcasting in Korea. [Online] http://eng.mic.go.kr/eng .
Por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Free Press.
Porter, M. 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Richard D'Aveni.(1994,2006). Hypercompetition.Northampton, MA: Free Press
Schere, F. M. & Ross D., (1990).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3rd Ed.). Boston (MA) :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Schere, F. M.(1980).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Boston (MA): Houghton Mofflin.
Sherman, Barry L. (1995). 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Broadcasting/Cable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 (2nd ed.). New York:McGraw-Hill.
Wilkinson,Jeffrey S.(1994).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update:Cable. television.Boston:Butterworth-Heineman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行(2000)。〈開啟多媒體新紀元:台灣數位電視的現況與發展〉,《廣電人》,67期,頁22-23。
2. 王行(2000)。〈開啟多媒體新紀元:台灣數位電視的現況與發展〉,《廣電人》,67期,頁22-23。
3. 王曉晴,黃德琪(2000)。〈數位電視發展概述〉,《廣告雜誌》,2000年8月,111期:110-112。
4. 王曉晴,黃德琪(2000)。〈數位電視發展概述〉,《廣告雜誌》,2000年8月,111期:110-112。
5. 李長龍(1996)。〈數位電視的國際標準與現況〉,《電腦與通訊》,1996年4月,48期,頁3-15。
6. 李長龍(1996)。〈數位電視的國際標準與現況〉,《電腦與通訊》,1996年4月,48期,頁3-15。
7. 陳炳宏、鄭麗琪(2003)。〈台灣電視產業市場結構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新聞學研究》,75:37-71
8. 陳炳宏、鄭麗琪(2003)。〈台灣電視產業市場結構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新聞學研究》,75:37-71
9. 楊艾俐(2006 b)。〈外資掌控你的電視後 是福?是禍?〉,《天下雜誌》,2006年11月8日,第359期。
10. 楊艾俐(2006 b)。〈外資掌控你的電視後 是福?是禍?〉,《天下雜誌》,2006年11月8日,第359期。
11. 謝章富、陳雯琪(2001)。〈數位化時代電視節目製作與企畫新趨勢〉,《藝術學報》。2001年12月,69期,頁119-128。
12. 謝章富、陳雯琪(2001)。〈數位化時代電視節目製作與企畫新趨勢〉,《藝術學報》。2001年12月,69期,頁1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