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學作品
心 岱。《食色列傳》,台北市:時報文化,民81。
王宣一。《國宴與家宴》,台北市:時報文化,2003。
王潤華。《榴槤滋味》,台北市:二魚文化,2003。
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民以食為天Ⅰ、Ⅱ》,台北:中華書局,1990。
—— 。《珍饈玉饌:古代飲食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王世禎。《談中國吃3─各地「家鄉味」的烹調特色》,台北:開朗,1985。
田玉川。《飯碗定律》,台北市:海鴿文化,2006。
伊永文。《明清飲食研究》,台北: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江禮暘。《食趣》,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朱振藩。《美食家菜單》,台北市:時報文化,1999。
—— 。《笑傲食林》,台北市:麥田,2001。
—— 。《食林外史》,台北市:麥田,2002a。
—— 。《食林遊俠傳》,台北市:麥田,2002b。
—— 。《提味》,台北市:麥田,2003。
—— 。《食知萬千》,台北市:麥田,2004。
—— 。《食隨知味》,台北市:麥田,2005a。
—— 。《食家列傳》,台北市:聯合文學,2005b。
車前子。《好吃》,台北市:時報文化,2005。
李 昂。《殺夫》,台北市:聯合報社,1983。
李寧遠、黃韶顏。《飲食文化》,台北市:華香園出版社,民92。
汪暉、余國良。《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
汪石滿。《中國飲食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周芬娜。《品味傳奇:名人與美食的前世今生》,台北市:積木文化,民91a。
—— 。《新上海美食紀行》,台北市:積木文化,民91b。
—— 。《飲饌中國》,台北市:積木文化,民93。
林文月。《飲膳札記》,台北市:洪範,1999。
林慶弧。《飲食文化與鑑賞》,台北縣:新文京開發,民93。
施叔青。《微醺彩妝》,台北市:麥田,1999。
姚偉鈞。《宮廷飲食:玉盤珍饈值萬錢》,台北市:文津,民86。
唐魯孫。《老古董》,台北市:大地,2000a。
—— 。《酸甜苦辣鹹》,台北市:大地,2000b。
—— 。《大雜燴》,台北市:大地,2000c。
—— 。《南北看》,台北市:大地,2000d。
—— 。《中國吃》,台北市:大地,2000e。
—— 。《什錦拼盤》,台北市:大地,2000f。
—— 。《說東道西》,台北市:大地,2000g。
—— 。《天下味》,台北市:大地,2000h。
—— 。《老鄉親》,台北市:大地,2000i。
—— 。《故園情》(上),台北市:大地,2000j。
—— 。《故園情》(下),台北市:大地,2000k。
—— 。《唐魯孫談吃》,台北市:大地,2000l。
殷登國。《飲食男女》,台北市:大地,2000。
徐國能。《第九味》,台北市:聯合文學,2003。
梁實秋。《雅舍談吃》,台北市:九歌,2002。
郜 瑩。《食色:中國大陸少數民族風情錄‧婚戀飲食篇》,台北市:時報文化,1996。
—— 。《少食多滋味》,台北市:麥田,2003。
高 陽。《古今食事》,台北市:皇冠,1983。
許秦蓁。《戰後臺灣的上海記憶與上海建構》,台北:大安出版,2005。
張曼娟。《黃魚聽雷》,台北市:皇冠,2004。
張詠捷。《食物戀》,台北縣:野人文化,2005。
張建雄。《饞話連篇》,台北市:遠景,1995。
陳 詔。《食的情趣》,台北市:臺灣商務,民80。
琦 君。《桂花雨》:台北市,爾雅,民65。
—— 。《錢塘江畔》,台北市:爾雅,民69。
—— 。《煙愁》,台北市:爾雅,民70。
—— 。《燈景舊情懷》,台北市:洪範,民72。
—— 。《水是故鄉甜》,台北市:九歌,民73。
—— 。《此處有仙桃》,台北市:九歌,民74。
—— 。《玻璃筆》,台北市:九歌,民75。
—— 。《永是有情人》,台北市:九歌,民87。
—— 。《琦君說童年》,台北市:三民,2003。
逯耀東。《窗外有棵相思》,台北市:大地,民87。
—— 。《出門訪古早》,台北市:東大,2003a。
—— 。《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台北市:東大,2003b。
焦 桐。《臺灣飲食文選》Ⅰ,台北市:二魚文化,2003a。
—— 。《臺灣飲食文選》Ⅱ,台北市:二魚文化,2003b。
—— 。《完全壯陽食譜》,台北市:二魚文化,2004。
黃寶蓮。《芝麻米粒說》,台北市:二魚文化,2005。
黃韶顏、高美丁、李蕙蓉。《飲食與生活》,台北縣:空大,民84。
黃文雄。《中國食人史》,台北市:前衛,2005。
黃錦樹。《土與火》,台北市:麥田,2005。
廖炳惠。《吃的後現代》,台北市:二魚文化,2004。
劉心武。《藤蘿花餅》,台北市:二魚文化,2002。
—— 。《潑婦雞丁》,台北市:二魚文化,2004。
劉克襄。《失落的蔬果》,台北市:二魚文化,2006。
劉震慰。《故鄉之食》,台北市:中央月刊社,民國62年。蔡珠兒。《紅燜廚娘》,台北市:聯合文學,2005。
蔡承豪、楊韻平。《臺灣蕃薯文化誌》,台北市:果實,2004。
蔡素芬。《九十四年小說選》,台北市:九歌,民95。
鄭華娟。《我的美食異想世界》,台北市:圓神,2006。
鄧景衡。《符號、意象、奇觀—臺灣飲食文化系譜》(上)(下),台北市:田園城市,民91。
盧非易。《飲食男》,台北市:聯合文學,民85。
簡 媜。《下午茶》,台北市:洪範,民83。
謝忠道。《慢食:味覺藝術的巴黎筆記》,台北市:果實,2005。
薛興國。《吃一碗文化》,台北市:捷幼,2002。
韓良露。《美味之戀:人在台北,玩味天下》,台北市:方智,2001。
—— 。《食在有意思:韓良露與朱利安的美味情境》,台北市:麥田,2003。
—— 。《雙唇的旅行:韓良露食藝文札》,台北市:麥田,2004。
—— 。《韓良露私房滋味》,台北市:麥田,2005。
—— 。《微醺:品酒的美學與生活》,台北市:馬可孛羅,2006。
韓良憶。《流浪的味蕾》,台北市:皇冠,2001。
—— 。《青春食堂》,台北市:皇冠,2002a。
—— 。《鬱金香廚房》,台北市:皇冠,2002b。
—— 。《廚房裡的音樂會》,台北市:皇冠,2003。
二、翻譯作品
A.W.Logue,遊恆山譯。《飲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民85。
阿爾伯特‧莫德爾,劉文榮譯。《文學中的色情動機》,上海:文匯,2006。
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傅志愛、陶文革譯。《廚房機密檔案:烹飪深處的探險》,台北市:臺灣商務,2004a。
—— ,王建華、冷杉譯。《名廚吃四方:尋覓世上最完美的飲食》,台北市:臺灣商務,2004b。
亞倫‧杜卡斯(Alain Ducasse)、克里斯多夫‧杜沙特雷(Christophe Duchatelet)合著,陳蓁美譯。《與美味相遇—絕妙的法式食材之旅》,台北市:美麗殿文化,2006。
李維斯陀(Claude Levi-Strauss),周昌忠譯。《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台北市:時報文化,1998。
普力菲‧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韓良憶譯。《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台北縣:左岸文化,2005。
顧恩特‧希旭菲爾德(Gunther Hirschfelder),張志成譯。《歐洲飲食文化》,台北縣:左岸文化,2004。
歐威爾(George Orwell)。《動物農莊:權力的挑戰》,台北市:萬象,1998。
海得倫‧梅克(Heidrund Merkle),薛文瑜譯。《饗宴的歷史》,台北縣:左岸文化,2004。
伊莎貝拉‧阿言德(Isabel Allende),張定綺譯。《春膳》,台北市:時報文化,1999。
Jack Goody,楊惠君譯。《飲食與愛情: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史》,台北市:聯經,2004。
嵐山光三郎(Kozabura Arashiyama),孫玉珍、林佳蓉譯。《文人的飲食生活》(上)(下),台北市:高談文化,2004。
蘿莉‧柯文(Luarie Colwin),蕭妃君譯。《餐桌上的幸福》,台北市:皇冠,2001。
Marvin Harris,葉舒憲、戶曉輝譯。《食物與文化之謎》,台北市:書林,2004。
M.F.K 費雪(M.F.K Fisher),韓良憶譯。《牡蠣之書》,台北市:麥田,2004a。
—— 。《如何煮狼》,台北市:麥田,2004b。
妮可絲‧佛克斯(Nicols Fox),游敏譯。《美食與毒菌:飲食工業給我們帶來的病變》,台北市:臺灣商務,1998。
彼得‧梅爾(Peter Mayle),江孟蓉譯。《法國盛宴》,台北市:皇冠,民92。
蘿拉‧艾斯奇弗,湯世鑄譯。《內心深處的美味》,台北市:皇冠,2000。
露絲‧雷克爾(Ruch Reichl),卓妙容譯。《無盡的盛宴》,台北市:麥田,2005。
Sideny W.Mintz,林佑聖、葉欣怡譯。《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市:弘智文化,2001a。
Sideny W.Mintz,林為正譯。《吃:漫遊飲食行為、文化與歷史的三角地帶》,台北市:藍鯨,2001b。
Sophie D.Coe及Michael D.Coe,蔡珮瑜譯。《巧克力》,台北市:藍鯨,2001。
辻原康夫,蕭志強譯。《閱讀世界美食史趣談》,台北縣:世潮,2003。
山內昶,丁怡、翔昕譯。《筷子刀叉匙》,台北市:藍鯨,2002。
三、理論專書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
王尚義。《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台北:水牛,1989。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1998。
王逢振。《詹姆遜文集,第2卷:批評理論和敘事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出版,2004。
王德威。《小說中國‧原鄉神話追逐者》,台北:1993。
王 斑。《歷史與記憶全球現代性的質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
周英雄、劉紀惠。《書寫臺灣‧殖民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1。
林信華。《符號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1999。
巴特‧穆爾-吉爾伯特,陳仲丹譯。《後殖民理論——語境、實踐、政治》,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C.G.榮格(C.G.Jung),劉國彬、楊德友譯。《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市:張老師,1997。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佛洛依德,楊韶剛譯。《佛洛依德之日常心理分析》,台北縣:百善書房,2004a。
—— ,楊韶剛譯。《佛洛依德之夢的解析》,台北縣:百善書房,2004b。
—— ,楊韶剛譯。《佛洛依德之性愛與文明》,台北縣:百善書房,2004c。
—— ,楊韶剛譯。《佛洛依德之精神分析論》,台北縣:百善書房,2004d。
—— ,林克明譯。《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台北市:志文,2005。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民78。
莫里斯‧哈布瓦赫(Halbwachs M),華然、郭金發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市:時報文化,1998。
波德里亞(Baudrillard)(或譯為尚‧布希亞),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米克‧巴爾,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羅蘭‧巴特(Roland Bathes),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台北縣:桂冠,1991。
—— ,孫乃修譯。《符號禪意東洋風》,台北市:臺灣商務,民82。
—— ,溫晉儀譯。《批評與真實》,台北市:桂冠,1997a。
—— ,許綺玲譯。《神話學》,台北市:桂冠,1997b。
—— ,敖軍譯。《流行體系(Ⅰ):符號學與服飾符碼》,台北市:桂冠,1998a。
—— ,敖軍譯。《流行體系(Ⅱ):流行的神話學》,台北市:桂冠,1998b。
—— ,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台北市:桂冠,2002。
—— ,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訪談錄》,台北市:桂冠,2004。
Robert Scholes,譚一明審譯。《符號學與文學》,台北:結構出版,1989。
理查德˙沃林,張國清譯。《文化批評的觀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茨維坦‧托多洛夫,王東亮、王晨陽譯。《批評的批評—教育小說》,北京:三聯書店,2002。
史帝文˙貝斯特(Steven Best)、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市:巨流,民83。
華萊士‧馬丁,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Wellek, Rene、Waren, Austin,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1979。
四、雜誌、論文
張淑英。〈烹飪經驗與女性自我實現——以《巧克力情人》和《春膳》為例〉,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王潤華。〈吃榴槤的神話〉,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廖炳惠。〈義大利文學中的飲食男女〉,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龔鵬程。〈飲饌社會學〉,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沈 謙。〈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從陸文夫〈姑蘇菜藝〉談美食文化〉,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陳益源。〈食慾與色慾——名清豔情小說裡的飲食男女〉,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葛浩文。〈禁臠〉,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陳思和。〈試論現代散文創作中的談「吃」傳統〉,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林鎮山。〈飲食與鄉愁——論〈卡普琴諾〉與〈玉米田之死〉〉,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鍾怡雯。〈記憶的舌頭——美食在散文的出沒方式〉,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郝譽翔。〈婉轉附物,迢悵切情——論林文月《飲膳札記》〉,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賀淑瑋。〈《完全壯陽食譜》之「幽默」策略〉,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陳思和。〈威而剛時代的神話顛覆〉,《完全壯陽食譜》,台北市:二魚文化,2004。
張藹珠。〈食色國族寓言〉,《完全壯陽食譜》,台北市:二魚文化,2004。
張 錯。〈窺視與暴露〉,《完全壯陽食譜》,台北市:二魚文化,2004。
Jürgen Habermas,張錦忠譯。〈現代性——未竟之功〉,《中外文學》278,第二十四卷第二期,民84年7月。
Andreas Huyssen,郭菀玲譯。〈後現代導圖〉,《中外文學》278,第二十四卷第二期,民84年7月。
Linda Hutcheon,沈富源譯。〈後現代性主義與諸女性主義〉,《中外文學》278,第二十四卷第二期,民84年7月。
黃宗慧。〈大敘事或小敘事?——重探李歐塔之後現代觀〉,《中外文學》278,第二十四卷第二期,民84年7月。Jean-François Lyotard,黃宗慧譯。〈後現代性狀況〉,《中外文學》278,第二十四卷第七期,民84年12月。
Daniel Bell,邱彥彬譯。〈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道德秩序的傾頹〉,《中外文學》278,第二十四卷第七期,民84年12月。
胡錦媛。〈食色經濟學:焦桐《完全壯陽食譜》〉,《中外文學》363,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91年8月。逯耀東。〈明清時期的文人食譜〉,《中外文學》363,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91年8月。黃子平。〈「故鄉的食物」:現代文人散文中的味覺記憶〉,《中外文學》363,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91年8月。陳思和。〈白領餐館〉,《中外文學》363,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91年8月。沈曉茵。〈果肉的美好:東西電影中的飲食呈現〉,《中外文學》363,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91年8月。蔡珠兒。〈南方絳雪〉,《中外文學》363,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91年8月。鍾怡雯。〈論杜杜散文的食藝演出〉,《中外文學》363,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91年8月。柯裕棻。〈消費:大眾,文化〉,《中外文學》364,第三十一卷第四期,民91年9月。林思平。〈《壹週刊》現象與消費文化政治:權力、真相、八卦〉,《中外文學》364,第三十一卷第四期,民91年9月。黃淑祺。〈王安憶的小說及其敘事美學〉,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5。李佩樺。〈香港作家李碧華之小說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6賴孟潔。〈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7。劉淑萍。〈中國文學中的食人〉,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7。《飲食雜誌》NO.1~NO.20,台北市:二魚文化,2005/9~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