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說文本
張惠信〈抓帳〉,《抓帳》,臺北:照明出版社,1979年7月。
張惠信〈商業女間諜〉,《抓帳》,臺北:照明出版社,1979年7月。
黃凡〈大時代〉,《大時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9月。
黃凡〈守衛者〉,《大時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9月。
黃凡〈紅燈焦慮狂〉,《大時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9月。
黃凡〈人人需要秦德夫〉,《六十九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5月。
孟瑤《一心大廈》,臺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5月。
顏陳靜惠《人生行路》,臺北:聯合報社,1982年10月。
陳映真〈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2月。
陳映真〈上班族的一日〉,《華盛頓大樓》,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2月。
陳映真〈雲〉,《華盛頓大樓》,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2月。
陳映真〈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2月。
廖輝英〈紅塵劫〉,《油麻菜籽》,臺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12月。
朱秀娟《女強人》,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84年3月。
王定國〈遇見瑪莉的清晨〉,《1983年臺灣小說選》,臺北:前衛出版社,1984年4月。
王幼華〈健康公寓〉,《1983年臺灣小說選》,臺北:前衛出版社,1984年4月。
吳錦發〈指揮者〉,《臺灣文藝》,96期,1985年9月。
田原《差額》,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6年7月。
黃凡〈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都市生活》,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7年1月。
黃凡〈范樞銘的正直〉,《都市生活》,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7年1月。
黃凡〈角色的選擇〉,《都市生活》,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7年1月。
黃凡〈一個乾淨的地方〉,《都市生活》,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7年1月。
黃凡〈晚間的娛樂〉,《都市生活》,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7年1月。
黃凡〈系統的多重關係〉,《都市生活》,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7年1月。
黃凡〈曼娜舞蹈教室〉,《曼娜舞蹈教室》,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7月。
黃凡〈命運之竹〉,《曼娜舞蹈教室》,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7月。
黃凡〈房地產銷售史〉,《曼娜舞蹈教室》,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7月。
王定國〈留情〉,《我是你的憂鬱》,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8年6月。
陳裕盛《騙局》,臺北:光復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7月。
廖輝英、黃凡等著《城市戀情》,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8年7月。
葉姿麟《都市的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年7月。
黃凡《東區連環泡》,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9年1月。
陳裕盛〈商戰日記〉,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工商卷》,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9年5月。
吳文津〈失業日誌〉,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工商卷》,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9年5月。
羊怒〈俟〉,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工商卷》,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9年5月。
陌上塵〈出人頭地〉,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工商卷》,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9年5月。
莊華堂〈巨人〉,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工商卷》,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9年5月。
葉姿麟〈魚之游〉,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工商卷》,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9年5月。
羊恕〈線外作業〉,《刀瘟》,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6月。
朱天心〈淡水最後列車〉,《我記得》,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7月。
朱天心〈我記得〉,《我記得》,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7月。
廖輝英《朝顏》,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7月。
王幼華〈超人阿A〉,林燿德編《甜蜜買賣》,臺北:業強出版社,1989年8月。
林佩芬《都市叢林股票族》,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9年8月。
林燿德〈龍泉街〉,林燿德編《甜蜜買賣》,臺北:業強出版社,1989年8月。
黃凡〈命運之竹〉,林燿德編《甜蜜買賣》,臺北:業強出版社,1989年8月。
徐嘉揚〈蒼蠅公園〉,林燿德編《甜蜜買賣》,臺北:業強出版社,1989年8月。
陳裕盛〈溶解〉,林燿德編《甜蜜買賣》,臺北:業強出版社,1989年8月。
楊麗玲〈你家門口死了一隻貓〉,林燿德編《甜蜜買賣》,臺北:業強出版社,1989年8月。
鄭家聲〈天堂中的惡魔〉,林燿德編《甜蜜買賣》,臺北:業強出版社,1989年8月。
黃凡、林燿德《解謎人》,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9年9月。
黃凡《財閥》,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90年1月。
玄小佛《太陽雨》,臺北:晨星出版社,1990年2月。
沈萌華《都市叢林》,臺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0年10月。
陳佩璇《城市變奏曲》,臺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0年10月。
朱秀娟《大時代》,臺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
王文華《舊金山下雨了》,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9月。
孫瑋芒《卡門在臺灣》,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3月。
林燿德〈巨蛋商業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大東區》,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6月。
張啟疆《商戰極短篇》,臺北: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李昂《迷園》,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6月。
諸葛長風《紅樓春夢》,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王拓〈春牛圖〉,《望君早歸》,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5月。
王拓〈獎金二○○○元〉,《望君早歸》,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5月。
王禎和〈小林來台北〉,《嫁妝一牛車》,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3年9月初版,2002年2月六版。
陳中《商戰暗流──商戰傳奇》,臺北:宬緯出版有限公司, 2006年7月。
王強《圈子圈套》,臺北:泰電電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月。
二、專書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4月。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6月。
佛斯特著 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2月再版。
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臺北:皇冠出版社,1986年1月。
蕭新煌等《臺灣.在轉捩點上》,臺北:大呂出版社、洛城出版社,1986年4月。
柯慶明《中國現代文學批評論述》,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10月。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1月。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5月。
楊國樞、瞿海源編《變遷中的台灣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8年6月。
紀登斯作 簡惠美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月。
詹宏志《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臺北:經濟與生活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6月。
蕭新煌等《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1989 年6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8月。
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9月。
羅青《什麼是後現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10月。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3月。
威爾遜作 林和生等譯《論人的天性》,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5月。
詹宏志《閱讀的反叛──大致與小說有關的札記》,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9月。
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12月。
李瑞騰《臺灣的文學風貌》,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5月。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臺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6月,頁88。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陳孔立《台灣研究十年》,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11月。
蕭秀玲、莊慧秋、黃漢耀《環境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11月。
孟樊、林燿德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2年1月。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3月。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臺北:大俊圖書有限公司,1982年5月。
西蒙.波娃作 歐陽子等譯《第二性》,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9月。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
李書磊《都市的遷徙──現代小說與城市文化》,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6月。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卷》,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6月。
向陽《迎向眾聲:八○年代臺灣文化情境觀察》,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1月。
伊塔羅.卡爾維諾作 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11月。
彭蕙仙《億兆傳奇──國泰人壽之路》,臺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2月。
宋光宇編《臺灣經濟(二)──社會文化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7月。
王定國《企業家,沒有家》,臺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9月。
楊澤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11月。
王國維〈自序〉《宋元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歐陽勛、黃仁德編《臺灣經濟發展總論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12月。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1月。
黃俊傑《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8月。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11月。
龔鵬程編《臺灣的社會與文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5月。
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編《臺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6月。
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中的社會──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
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象》,臺北:駱駝出版社,1996年9月。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9月。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10月。
向陽《喧嘩、吟哦與嘆息──台灣文學散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6年11月。
平路〈台灣奇蹟〉,《禁書啟示路》,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5月。
林水福主編《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6月。
蔡勇美、章英華主編《臺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8月。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10月。
簡瑛瑛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黃俊傑、何寄澎主編《臺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97年12月。
林鐘雄《台灣經濟經驗一百年》,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2月。
陳學明《班傑明》,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2月。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第二集》,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4月。
馬國明《班雅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吳達芸主編《台灣當代小說評論》,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1月。
封德屏主編《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6月。
楊澤主編《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5月。
王定國《美麗蒼茫──王定國十五年文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4月。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6月。
林文寶、林淑貞等《台灣文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8月。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9月。
林滿秋《產業台灣人》,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厄內斯特.曼德爾作 向青譯《馬克思主義入門》,臺北:連結雜誌社,2002年2月。
朋尼維茲作 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高宣揚《布爾迪厄》,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吳達芸編《當代小說評論──閱讀與創作之間》,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2月。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
陳正茂《台灣經濟發展史》,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4月。
彭懷恩《中華民國政治體系》,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8月。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
彼得.布魯克作 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10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2月初版,2003年10月再版。
曾萍萍《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菲利浦.史密斯作 林宗德譯《文化理論的面貌》,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2004年9月再版。
朱雙一《台灣文學思潮與淵源》,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2月。
周新富《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
賴澤涵〈戰後臺灣經濟社會與文化變遷〉《臺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變遷》,桃園:中央大學,2005年8月。
廖炳惠《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5月。
卜幼夫《從賣菜小童到台灣首富:蔡萬霖─只要堅持》,臺北:御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6月。
鄭穎《野翰林──高陽研究》,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0月。
三、報紙卅期刊論文
康來新〈「盲點」和「焦點」,「好看的」與「好的」〉《文訊》,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6年4月,第二十三期,頁197-200。
鄭林鐘〈商戰小說:一種新的類型〉《文訊》,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6年10月,第二十六期,頁147-152。蔡源煌、張大春〈八○年代臺灣小說的發展〉《國文天地》,1988年10月,四卷五期,頁33-39。
張漢良〈都市詩言談──台灣的例子〉《當代》,1988年12月,第32期,頁38-52。李瑞騰〈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關於「文學的功能」的一些思考〉《精湛》,1989年10月,第 10期,頁26-28。
張啟疆〈竊位者〉《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臺北:中國時報社,1994年5月7-8日。
呂秀蓮〈馬關條約是日本之恥、中國之辱、臺灣之恨〉《民眾日報》,1995年5月18日,第七版。
楊明〈朱天心「佛滅」──八○年代末的「影射小說」〉《文訊別冊》,1997年12月,第六期,頁24-41。
陳正良〈勞資關係原理與團體協商解析〉《勞資關係月刊》,臺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1998年1月,第17卷第1期,頁6-9。郝譽翔〈論一九八○年前後台灣新生代文學的發展〉《中外文學》,2000年4月,28卷11期,頁161-175。四、碩博士論文
羅夏美《陳映真小說研究──以盧卡奇理論為主要探討途徑》,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1989年。李肇允《高雄地區建築產業特性與產業變遷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蕭義玲《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呂文翠《狎昵故鄉──王禎和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曹大維《影像經驗中的都市性──以八○年代以降的台北市為例》,東海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1998年。藍建春《黃凡小說研究:社會變遷與文學史的視角》,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陳明柔《典範的更替卅消解與台灣八○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李建民《八○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蔡佩熒《時代論述的空間線索──以《七○年代》與《狂飆八○》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方婉禎《從城鄉到都市──八○年代台灣小說與都市論述》,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胡龍隆《台灣八○年代都市小說的生活情境與批判語調》,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林漪楓《勞資關係的倫理探討──以商業倫理學為進路》,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