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料
(一) 檔案、統計書
《淡新檔案》。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與專賣局數位化檔案資料庫》。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電子版。
丁日建等,《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不著撰者,《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不著撰者,《清奏疏選彙》,臺灣文獻叢刊第2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年。
不著撰者,《清奏疏選彙》,臺灣文獻叢刊第2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年。
不著撰者,《清宣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8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不著撰者,《清聖祖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不著撰者,《清德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9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不著撰者,《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臺灣研究叢刊第28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71年。
不著撰者,《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灣文獻叢刊第2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郁永河,《裨海記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國史館編,《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23輯),臺北縣:國史館,2000年。
張伯行、吳大廷等編,《清經世文編選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2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程大學、王詩琅、吳家憲編譯,《余清芳抗日革命全檔》,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4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四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臺灣省文獻會,《臺灣省苗栗縣南庄鄉宗教調查表》,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60年。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苗栗縣志》,苗栗: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1968年。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印行,1938年。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北:捷幼出版社,1993(1919)年。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2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薛月順編,《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三),臺北:國史館,1999年。
(二) 報紙、期刊
中國時報社,《中國時報》,民國八十三年三月廿六日至八十九年十一月十四日。
民生報社,《民生報》,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十二日至九十四年八月十三日。
南瀛佛教會,《南瀛佛教會報》,大正十二年七月十日至昭和四年五月二十日。
新竹州編,《新竹州報》,臺中:臺灣新聞報社,大正九年至昭和二年。
臺灣日日新報編輯部,《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社,明治卅一年五月六日至昭和十九年三月卅一日。
聯合報社,《聯合報》,民國四十五年一月十日至九十五年二月七日。
(三) 方志
何來美,《重修苗栗縣志》自治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5年。
李汝和主修,《臺灣省通志》,臺北:臺灣省文獻會,1972年。
沈茂蔭,《苗栗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年。
周璽,《彰化縣誌》,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林百川,林學源著,《樹杞林志》,1899,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林朝棨,《臺灣省通志初稿》卷一,臺北:臺灣省文獻會,1957年。
波越重之,《新竹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1907)年。
南庄役場,《南庄役場概況》(手抄本),1939年。
黃新亞主修,鍾建英纂,《臺灣省苗栗縣志》,苗栗文獻委員會,1959-1978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連橫,《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陳桂培,《淡水廳志》臺灣研究叢刊第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63年。
陳壽祺,《褔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新竹縣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新竹縣志》,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誌》,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年。
鄭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文獻叢刊第6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7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館野秀雄,《新竹州沿革史》,臺北:成文出版社,1938年。
(四) 其他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
九芎林文林閣復善堂,《化民新新》,1902年。
王見川、釋道成,《中壢圓光寺誌》,桃園:圓光佛學研究所,2004年。
北埔公學校,《昭和14年校勢一覽》,北埔公學校自編,1939年。
臺灣雜誌社編,《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 1912年。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編,《佛光大辭典》,高雄縣:中國臺灣佛光山出版社,1997年。
吳密察監修,《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臺灣館,2000年。
育化堂,《一聲雷》,1901年。
岩崎潔治編輯,《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2年。
明復堂,《現報新新》,1899年。
林進發編著,《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出版,1935年。
邱鎮森編,《崇聖宮百年誌》,桃園:華夏書坊,2003年。
南庄戶政事務所,〈日治時期戶政戶政統計表〉,1898-1944年。
苗栗大湖法雲禪寺,《法雲禪寺沿革》,苗栗:苗栗大湖法雲禪寺,1997年。
苗栗農田水利會,《臺灣省苗栗農田水利會會誌》,苗栗農田水利會,1993年。
修省堂編纂,《洗甲心波》,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5(1901)年。
唐澤信夫,《臺灣紳士名鑑》, 臺北:新高新報社,1937年。
張炎憲主編,三田裕次收藏,《臺灣古文書集》,臺北:南天書局,1988年。
菅武雄,《新竹州の情勢と人物》,臺北:臺北印刷株式會社,1938年。
黃宣儒提供、黃允明公嘗,《黃祈英公事蹟》(未出版)。
慈怡法師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山出版社出版,1993年。
新竹樹杞林明復堂,《現報新新》,1899年。
新竹縣文獻委員會編,《新竹文獻會通訊》(對內通訊),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53年。
新竹廳(編),《新竹廳寺廟調查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藏,1915年。
新高新報社編,《臺灣紳士名鑑》,臺北:新高新報社,1937年。
獅山勸化堂,《宣音普濟》,獅山勸化堂,1912年。
獅山勸化堂,《警世玉律金篇》,獅山勸化堂,1930年。
獅山勸化堂,《獅山勸化堂歷年信徒代表大會記錄》,獅山勸化堂提供,1992~2006年。
獅山勸化堂,《獅山勸化堂收支決算書》,獅山勸化堂提供,1992~2006年。
獅山勸化堂鸞務會,《效職生出席簿》,手稿,獅山勸化堂提供,1954~2007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台中:臺灣省文獻會,1984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統治概要》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三卷賽夏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1916)年。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總督府,1943年。
釋達真,《獅山勸化堂沿革史》,手稿,獅山勸化堂提供,1959年。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
二、專書
Davidson,James W.著、蔡啟恒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年。
Felix,Gilbert & Graubard, R. Stenphen 原著,李豐斌譯,《當代史學研究》,臺北:明文,1982年。
Le Roy,Ladurie, Emmanuel (勒華拉杜里)著,許明龍譯,《蒙大猶 : 一二九四 - 一三二四年奧克西坦尼的一個山村》,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Patrice,Bonnewitze, 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城邦文化,2002年。
Prasenjit,Duara,(杜贊奇)著,《文化、權力與國家》,江蘇人民出版社翻譯及出版,1994年。
Shafer, Jones Robert 原著,趙干城、鮑世奮譯,《史學方法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0年。
Skinner, G. William 著,史建雲,徐秀麗譯,《中國農村的市場與社會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年。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王志宇,《臺灣恩主公信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出版社,2000年。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出版社,1999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
白井朝吉、江間常吉,《皇民化運動》,東臺灣新報社臺北支局,1939年。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臺灣》,東京:富山房, 1909年。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社,1987年。
江燦騰、王見川主編,《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4年。
佛教タイムス社編,《佛教大年鑑:明治百年紀念》,東京:佛教タイムス社,1969年。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臺北:東大出版社,1995年。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何鳳嬌編,《臺灣省警務檔案彙編–民俗宗教篇》,臺北:國史館,1996年。
周憲文,《清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周憲文,《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80年。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1996年。
林再生,《煤港雞籠–基隆煤業史手記》,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
林修澈,《南庄事件與日阿拐:透過文獻與追憶的認識》,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4年。
林修澈主編,《賽夏學概論》,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6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哈貝瑪斯等,《社會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年。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3年。
宮本延人,《日本統治時代臺灣における寺廟整理問題》,奈良縣:天理教道友社,1988年。
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編,《臺灣史論文精選》,臺北:玉山社,1996年。
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第三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89年。
張勝彥、吳文星、戴寶村等編,《臺灣開發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0年。
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年。
陳正祥,《臺灣地形》,臺北:南天書局,1993年。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1年。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1992年。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發展史調查研究報告書》,南投:臺灣省政府,2004年。
陳運棟,《林為恭家族族譜》,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4年。
彭明輝,《舉頭三尺有神明–中和地區的寺廟與聚落發展》,臺北縣:臺北縣文化局,1996年。
程宗陽、盧善棟,《臺灣之煤礦》臺灣研究叢刊第3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56年。
黃卓權,《跨時代的臺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4年。
黃卓權編,《苗栗內山開發之研究專輯–附廣泰成文物史話》,苗栗,苗栗縣立化中心,1990年。
黃鼎松,《獅頭山百年誌》,苗栗:財團法人苗栗縣南庄鄉獅山勸化堂,2000年。
黃嘉謨 ,《甲午戰前臺灣之煤務》,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1年 。
溫吉編譯,《臺灣番政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年。
溫振華、戴寶村著,《淡水河流域變遷史》,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詹素娟,張素玢,《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年。
鈴木清一郎撰,高賢治編,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出版社,1978年。
廖守臣,《泰雅族的社會組織》,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原住民健康研究專刊,1998年。
臺灣省文獻會,《苗栗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9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樟腦》,臺北:臺灣銀行,1952年。
臺灣礦業史編纂委員會,《臺灣礦業史》(上),臺北:臺灣區煤礦業同業公會,1966年。
臺灣礦業史續二編冊纂委員會,《臺灣礦業史續二》(上),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2000年。
趙正山主編,《南庄鄉風土誌》,苗栗:苗栗縣政府,2000年。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增田福太郎,《臺灣の宗教》,東京:明治聖德記念學會,1935年;臺北:古亭書屋,1975年。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臺灣宗教論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鄭志明,《臺灣民間宗教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鍾福山總編輯,《宗教法令彙編》,臺北:內政部,1996年。
瞿海源,《宗教法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計畫報告,1989年。
騰井志津枝,《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的理番政策》,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21),1989。
闞正宗,《臺灣高僧》,臺北: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
Esheric, Joseph W. & Mary, B. Rankin,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Weller , Robert P. , Unities and Diversities in Chinese Religion.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 1987。
三、論文
(一) 期刊論文
Alitto,Guy,〈論目前在西方的中國地方史研究的趨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2(1983),頁 439–444。
Gallin, Bernard and Rita S. Gallin,“Folk Religion as a Mobilizing Identity:The Ta Shih Kung Temple in Taipei”收錄於王秋桂、莊英章、陳中民編,《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001,頁 183–204。
Katz, Paul R.,“Festival Systems and the Division of Ritual Labor: A Case Study of the An-fang 暗訪 at Hsin-chuang''s Ti-tsang An 地藏庵”,《民俗曲藝》130(2001),頁 57–124。
Katz, Paul R.,“Morality Books and the Growth of Local Cults; A Case Study of the Palace of Guidance”,收錄於《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4(1996),頁 203–240。
山根幸夫著、吳密察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的成果(附記: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風物》32:1(1982),頁 50–53。王見川,〈西來庵事件與道教、鸞堂之關係–兼論其周邊問題〉,《臺北文獻》直字120(1997,頁 71–92。
王見川,〈清末日據初)期的臺灣鸞堂〉,《臺北文獻》直字112(1995),頁 49-84。
王崧興,〈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73),頁 1-10。王爾敏,〈清廷《聖諭廣訓》之頒行與民間之宣講拾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下(1993),頁 255-261。江燦騰,〈日據時代臺灣北部曹洞宗大法派的崛起–覺力禪師與大湖法雲寺派〉,收錄於《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47-84。
余光弘,〈鹿港天后宮的影響範圍〉,《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4),頁 455-470。
岡田謙著,陳乃蘗譯,〈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臺北文物》9(1960),頁14-29。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1986),頁 53-114。林美容,〈彰化媽祖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1990),頁41-104。林偉盛,〈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頁113-146。
林漢章,〈清代臺灣的善書事業〉,《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1987,頁146。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73),頁191-208。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與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考察〉,《臺灣風物》40:4(1990),頁 1-68。查復生,〈臺灣之煤〉,《臺灣銀行季刊》第二卷第二期(1948),頁57-70。
張素玢,〈龍潭十股寮蕭家:一個霄裡社家族的研究〉,《平埔族群研究學術研討會》(1994),頁 77-131。
張珣,〈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8(2002),頁78-111。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下)〉,《臺灣文獻》31:1(1980),頁154-176;32:1(1981),頁136~157。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1978),頁 59-68。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73),頁165-190。陳其南,〈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臺灣手工業季刊》55(1995),頁4-9。陳運棟,〈桃竹苗地區早期族群關係與開發初探〉,《苗栗文獻》8(1993),頁90-121。陳運棟,〈黃祈英事件探討〉,《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1987,頁79-104。
富田芳郎,〈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7:3 (1955),頁85-105。黃卓權,〈從獅潭山區的拓墾–看晚清臺灣內山的開發〉,《臺灣史研究論文集》,1988,頁103-131。
黃卓權,〈臺灣裁隘後的著名墾隘–「廣泰成」墾號初探〉,《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1987,頁105-141。
黃紹恆,〈簡述北部臺灣樟腦製造史〉,《竹塹文獻雜誌》11(1999),頁 74-87。黃富三,〈清代臺灣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下)〉,《食貨月刊》11:1(1981),頁 19~36、11:2(1981),頁26~46。溫振華,〈施堅雅(G. W. Skinner)的中國市鎮研究介紹〉,《教學與研究》3(1981),頁 155-184。劉枝萬,〈清代臺灣之寺廟〉,《臺北文獻》4(1963),頁 102-120。劉枝萬,〈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39:1(1989),頁 93-97。蔡淵洯,〈清代臺灣領導階層的組成〉,《史聯雜誌》2(1983),頁25-31。黎志剛、杜榮佳、何永盛,〈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1(1991),頁 115-130。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 (1860-1894)〉,《臺北文獻》66(1984),頁127-317。
戴寶村,〈聖諭教條與清代社會〉,《師大歷史學報》13(1985),頁 303-310。鍾淑敏,〈館藏「臺灣日日新報」的史料價值及其利用〉,收錄於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印,《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1994,頁 137-155。
釋慧嚴,〈再檢視日治時代臺灣佛教界從事的教育事業〉,《中華佛學學報》16(2003),頁169-210。闞正宗編譯,〈日本曹洞宗派下寺院調查〉,《古今論衡》8(2002),頁66-89。
(二) 學位論文
王興安,〈殖民地統治與地方菁英-以新竹,苗栗地區為中心(1895年-1935年)〉,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田金昌,〈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何明新,〈清代新埔陳朝綱家族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林欣宜,〈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0年。林桂玲,〈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吳秋薇,〈玄天上帝對下營聚落發展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施雅軒,〈竹苗區域的變遷歷程–新區域地理的歷史分析〉,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范純武,〈清末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高世賢,〈清代苑裡地區之拓墾–以漢番聚落消長為中心〉,東海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2年。張瓊文,〈土地、社會與國家:新店地區的空間性轉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莊珮柔,〈日治時期礦業發展與地方社會–以瑞芳地區為例(1895-1945)〉,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0年。郭慈欣,〈清代苗栗地區的開發與漢人社會的建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2年。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陳秀蓉,〈戰後臺灣寺廟管理政策之變遷(1945-1995)〉,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陳建宏,〈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曾月吟,〈日據時期朝天宮與北港地區之發展〉,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年。楊宗穆,〈卓蘭地方的拓墾與聚落發展(1790-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2001年。詹素娟,〈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劉慧真,〈清代苗栗地區之族群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年。蔡相煇,〈臺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1684–1895)〉,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0年。
賴玉玲,〈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