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類:
D.Maciver.1982.《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丁聲樹.1961.《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方小燕.2003.《廣州方言句末語氣助詞》,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王力.1987.《中國現代語法(上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王力.1989.《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福堂.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史秀菊.2004.《語境與言語得體性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布龍菲爾德.2002.《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申小龍.2005.《語言學綱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石毓智.2004.《漢語研究的類型學視野》,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石毓智.2006.《語法化的動因與機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丹.2003.《圖畫文字說與人類文字的起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何石松、劉醇鑫.2002.《現代客語詞彙彙編》,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編印。
何耿鏞.1993.《客家方言語法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呂叔湘.1990.《呂叔湘文集 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主編.2001.《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科第.2001.《漢語虛詞辭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李櫻.1999.《台灣話的語尾助詞:言談語用的分析Utterance-final Particles in Taiwanese: A Discourse-pragmatic Analysis》,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杜道流.2005.《現代漢語感嘆句研究》,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
沈家煊,吳福祥.2005.《語法化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沈嵐.2004.《現代漢語句子的主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汪學發.2001.《漢語語法考察與分析》,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谷聲應.2001.《現代漢語語法修辭》,成都:巴蜀書社。
邢福義.2002.《漢語語法三百問》,北京:商務印書館。
房玉清.1992.《實用漢語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邵敬敏.2006.《漢語語法學史稿》,北京:商務印書館。
俞光中,植田均.1999.《近代漢語語法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俞理明.2005.《漢語縮略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姚殿芳,潘兆明.2001.《實用漢語修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胡素華.2002.《彝語結構助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胡裕樹.2006.《現代漢語》,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孫常叙.2006.《漢語詞彙》,北京:商務印書館。
孫錫信.1999.《近代漢語語氣詞》,北京:語文出版社出版。
徐通鏘.1997.《語言論》,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袁家驊.2001.《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
高名凱.1985.《漢語語法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高更生.2001.《漢語語法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涂春景.2003.《客話正音講義》,台灣:作者自印。
崔應賢.2004.《現代漢語語法學習與入門》,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張玉金.2002.《甲骨卜辭語法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振興.1997.《台灣閩南方言記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張斌,胡裕樹.1989.《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斌.2005.《現代漢語語法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張業軍.2002.《副詞與限定描狀功能》,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張誼生.2002.《助詞與相關格式》,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曹逢甫,蔡美慧.1995.《臺灣客家語論文集》,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曹逢甫.2005.《漢語的句子與子句結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陳廷敬.張至書.1710.《康熙字典》,上海:世紀出版社。
勞允棟.2004.《英漢語言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喬學軍.1998.《現代漢語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湯廷池.1992.《漢語詞法句法三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1980.《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黃伯榮.2001.《漢語言語法調查手冊》,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1985.《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必勝.潘家懿等.1996.《廣東海豐方言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楊伯峻.1981.《古漢語虛詞》,北京:中華書局。
趙元任.1968.《語言問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趙元任.1979.《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元任.1980.《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齊滬揚,張誼生等.2002.《現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齊滬揚.2002.《語氣詞與語氣系統》,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潘文國.葉步青等.1993.《漢語的構詞法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蕭國政.2001.《漢語語法研究論》,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賴先剛.2005.《語言研究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
謝國平.1998.《語言學概論》,台北: 三民書局。
鍾榮富.2003.《文鶴最新語言學概論》,台北:文鶴出版社。
羅肇錦.1985.《客語語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8.《客家話的字詞與音義析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羅肇錦.2000.《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台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羅驥.2003.《北宋語氣詞及其源流》,成都:巴蜀書社出版。
蘭賓漢.2002.《漢語語法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龔萬灶.2003.《客話實用手冊》,台灣苗栗:作者自印。
期刊論文類:
尹世超.1999.〈說語氣詞”哈”和”哈”字句〉,《方言》1999,2。
方平權.2002.〈岳陽方言的語氣詞〉,《雲夢學刊》23:4。
朱景松,周維網1995.〈江都話裡的語氣詞〉,《蘇州大學學報》1995,1。
吳天佑.1998.〈羨餘語言信息的修辭作用初探〉,《修辭學習》1998:1。
宋秀令.1994.〈汾陽方言的語氣詞〉,《語文研究》1994,1。
李櫻.2000.〈漢語研究中的語用面向〉,《漢學研究》2000,12。沈開木.1992.〈語法、語義、語用的聯係〉,《語法研究和探索(六)》,1992,11。
周政.2006.〈平利方言的情態語氣詞〉,《安康師專學報》18:1。
胡光斌.2002.〈遵義方言的語氣詞〉,《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4。
胡萍.2002.〈長沙方言語氣詞研究〉,《湖南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3:4。
唐盛發.1997.〈扶綏縣客家話的語氣詞〉,《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4。
孫汝建.1999.〈句中語氣詞的選擇限制〉,《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5:2。
徐貴榮.2004.〈客語語氣詞語調的語意分析〉,《第五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
徐陽春.1997.〈南昌話語氣詞”是”字初探〉,《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2。
高廉平.2002.〈川北三縣市方言語氣詞“的”〉,《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
高增霞.2000.〈語氣詞“吧”的意義再探〉,《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168期。
崔 容.2002.〈太原方言的語氣詞〉,《語文研究》2002,4(總第85期)。
張伯江,方梅.1994.〈漢語口語的主位結構〉,《北京大學學-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2。
張桂權.2002.〈語氣詞”啊”的音變及其用字規範問題〉,《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6:1。
張華文.1996.〈昆明方言常見的語氣詞〉,《方言》1996,3。
張華文.1997.〈昆明方言常見的語氣詞(二)〉,《方言》1997,4。
張華文.2002.〈昆明方言語氣詞的語音特點〉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34:5。
郭新雨.2003.〈語氣副詞在詞類系統中的歸屬〉,《殷都學刊》2003,2。
陳秀琪.2005.〈客贛方言入聲韻尾的發展〉,《國文經緯》,2005。
彭錦維.2001.〈重慶話語氣詞的特點〉,《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22卷。
華宏儀.2004.〈感嘆句語氣結構與表情〉,《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1。
黃國營.1994.〈句末語氣詞的層次地位〉,《語言研究》1994,1(總第26期)。
楊秀明.1998.〈漳州話的語氣詞”啊”〉,《漳州師院學報》1998,2。
齊滬揚.2002.〈“呢”的意義分析和歷史演變〉,《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1。
齊滬揚.2002.〈情態語氣範疇中語氣詞的功能分析〉,《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9:3。
齊滬揚.2002.〈論現代漢語語氣系統的建立〉,《漢語學習》2002,2。
齊滬揚.2003.〈與語氣詞規範有關的一些問題〉,《語言文字應用》2003,2。
齊滬揚.2003.〈語氣副詞的語用功能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1。
齊滬揚.2003.〈語氣詞“的”、“了”的虛化機制及歷時分析〉,《忻州師範學院學報》19:2。
劉綸鑫,何清強.2001.〈石城方言語氣詞〉,《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32:4。
潘 攀.1994.〈漢口方言的nia〉,《江漢大學學報》1994,1。
蔣宗許.1996.〈語氣詞”那”考索〉,《古漢語研究》1996,1(總第30期)。
賴維凱.2006.〈虛詞「啊」字在六堆客語區的功能及用法〉,《第六屆客家研究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2006。
儲誠志.1994.〈語氣詞語氣意義的分析問題-以“啊”為例〉,《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4。
饒長溶.2001.〈關于客家方言體貌助詞”啊”〉,《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2:11。
碩士學位論文類:
朱麗.2005.《揣測語氣和揣測語氣副詞》,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雪貞.2002.《客語語音合成之初步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工程所碩士學位論文。李會榮.2005.《婁煩方言疑問句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林永祥.2005.《閩南永春方言語氣詞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范慧琴.2001.《山西定襄方言語氣詞研究》,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彥.2003.《現代漢語語氣詞研究》,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彭秀媛.2006.《台灣客家語副詞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黃雯君.2005.《台灣四縣海陸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盧彥杰.1999.《新竹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彎淑萍.2003.《山西洪洞方言語氣詞研究》,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