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4 22: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東勳
研究生(外文):Mike T.H. Wang
論文名稱:高職汽車科學生實習課程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the Automechanic Students for Practicum Course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aiwan
指導教授:吳天元吳天元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Robert T. Y.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0
中文關鍵詞:高職汽車科實習課程學習動機學習策略
外文關鍵詞:vocational high schoolautomechanic practicum courselearning motivationlearning strateg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7
  • 點閱點閱:13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高職汽車科學生在實習課程中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的現況與兩者間的關係,以及不同變項是否會影響高職汽車科學生在實習課程中學習動機的強弱與學習策略之使用。
本研究採用分層隨機取樣,調查問卷合計發出1,500份,回收1,372份,回收率為91.47%。剔除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有1,353份。資料以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Scheffé)事後比較法、Pearson’s積差相關、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等方法加以分析。
本研究有以下主要發現:
一、高職汽車科一年級學生在實習課程中學習動機比高職汽車科三年級學生強。且一年級學生在實習課程中學習策略使用頻率比高職汽車科二、三年級學生高。
二、高職汽車科學生實習課程的學習動機以「任務價值」及「期望成功」這兩個向度的動機最強;而最會使用的學習策略是「資源經營與努力策略」及「認知策略」這兩個向度。
三、高父母社經地位的學生在實習課程中的學習動機高於低父母社經地位的學生。

四、「北部」和「公立」這兩個族群的高職汽車科學生,在實習課程中最不常使用學習策略。
五、高職汽車科學生實習課程學習動機的強弱在「學校所在地區」、「公私立」變項上,並無顯著差異;而學習策略的使用在「父母社經背景」變項上,並無顯著差異。
六、「確定升學」和「確定就業」的高職汽車科學生,在實習課程中學習策略使用的頻率高於「大概要升學」和「大概要就業」的高職汽車科學生。而學習動機方面,「確定升學」的高職汽車科學生,明顯高於「大概要升學」學生。
七、高職汽車科學生整體學習動機與整體學習策略達顯著相關水準。
八、高職汽車科學生的「學習動機」可用來預測其使用學習策略的情況,尤以「自我效能」、「正向情感」、「考試焦慮」這三向度以預測整體學習策略、認知學習策略與後設認知學習策略等最佳。

最後根據本研究分析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主管單位、高職汽車科教師、高職汽車科學生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the automechanic students for practicum course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aiwan.
The proportional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from 1,500 samples. The number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was 1,372, with a return rate of 91.47%.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was a test using the following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percentage, mean, standard,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é comparison,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jor conclusions were:
1. The students of Grade 1 have higher learning motivation than those of Grade 3. The students of Grade 1 use learning strategies more frequently than those of Grade 2 and 3.
2. Students had higher learning motivation of “Task Value” and “Expectancy For Success”. The students use learning strategies more frequently in the dimension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ffort strategies“ and ”Cognition strategies”.
3. The students with upper social economic status have more learning motivation than those with lower.
4. The public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use less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practicum course than others.
5.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various group of students of school location and type. Besides, the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ariable of S.E.S..
6. The automechanic students who make the career planning in advance had better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than those who don’t make the career planning yet.
7. There was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omechanic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practicum course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aiwan.
8.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the automechanic students for practicum course can predict learning strategies effectively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aiwa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s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were drawn for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he automechanic teacher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e automechanic student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nd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待答問題 8
第四節 研究假設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六節 名詞解釋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高職汽車科實習課程實施現況 15
第二節 學習動機 26
第三節 學習策略 52
第四節 學習動機及學習策略的關係性研究 7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2
第四節 研究實施 104

頁次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04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107
第一節 受試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之現況 10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受試學生在學習動機上
的差異分析 110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受試學生在學習策略上
的差異分析 123
第四節 受試學生在學習動機及學習策略上的相
關分析 137
第五節 受試學生在學習動機預測學習策略的迴
歸分析 13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48
第二節 結論 156
第三節 建議 159
參考文獻 167
附錄一 專家問卷 181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87

表 次
頁次
表2-1 汽車實習科目與課程內涵 17
表2-2 動力機械群課程架構表 21
表2-3 學習動機的實證調查研究 50
表2-4 學習策略的實證調查研究 71
表3-1 分層隨機取樣之樣本分佈表 79
表3-2 學習動機量表向度分析表 85
表3-3 學習動機量表項目分析表 89
表3-4 學習動機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91
表3-5 學習動機量表信度分析 92
表3-6 「學習動機量表」正式量表 92
表3-7 學習策略量表向度分析表 94
表3-8 學習策略量表項目分析表 98
表3-9 學習策略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100
表3-10 因素分析後認知策略歸屬表 102
表3-11 學習策略量表信度分析表 103
表3-12 「學習策略量表」正式量表 103

頁次
表4-1 高職汽車科學生實習課程學習動機量表各向度
得分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09
表4-2 高職汽車科學生實習課程學習策略量表各向度
得分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10
表4-3 不同年級學生在學習動機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2
表4-4 不同父母社經背景學生在學習動機量表之t考
驗摘要表 113
表4-5 不同升學或就業傾向學生在學習動機上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115
表4-6 不同學校所在地區學生在學習動機上變異數分
析摘要表 121
表4-7 不同學校屬性的學生在學習動機量表之t考驗摘
要表 122
表4-8 不同年級學生在學習策略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5
表4-9 不同父母社經背景學生在學習策略之t考驗摘
要表 127
表4-10 不同升學或就業傾向學生在學習策略上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129
頁次
表4-11 不同升學或就業傾向學生在學習策略上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134
表4-12 不同學校屬性的學生在學習策略量表之t考驗摘
要表 135
表4-13 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各向度之相關係數表 139
表4-14 學習動機各變項對學習策略整體向度之逐步
迴歸分析摘要表 140
表4-15 學習動機各變項對學習策略中認知策略向度
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41
表4-16 學習動機各變項對學習策略中後設認知策略
向度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42
表4-17 學習動機各變項對學習策略中資源經營與
努力策略向度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44
表4-18 學習動機各變項對學習策略各向度與整體之
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45






















圖 次

頁次
圖3-1 研究架構 76
參 考 文 獻

王文科主譯(1989)。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台北市:五南。
丘介仕譯(1991)。如何有效學習。台北市:桂冠。
史英(1995)。引發動機的學習方法。人本教育札記,74,1。
田耐青(2000)。多元智慧論在親職教育上的應用。教師天地,106,33-42。
李旻樺、林清文(2003)。高中學生之自我效能、成功期望、學習任務價值與動機調整策略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4,117-145。
李國禎(2000)。國中學生對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的知覺與其學習策略、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咏吟、張德榮、陳慶福、林本喬、韓楷檉(1993)。國中生學習與讀書策略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58-71。
技職簡訊155期(2004)。2004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news.tve.edu.tw/index.asp。
技職簡訊158期(2005)。2005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news.tve.edu.tw/index.asp。
林正文(1996)。行為改變技術:制約取向。台北市:五南。
林卲珍(2003)。運用ARCS動機模式於生活科技教學。教師之友,44(4),104-111。
林建平(1992)。學習策略的訓練及其成效。初等教育學刊,1,133-158。
林建平(1995)。學習動機的歸因輔導。諮商與輔導,115,42-45。
林建平(2004)。學童自我調整學習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1),1-24。
林淑理(2000)。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清山譯(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
林清文(2003)。高中高職學生基礎學科自我調整課業學習策略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3,1-44。
吳文榮(2002)。高職實用技能班教師班級經營、家長教育態度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貝克(2001)。技能檢定學科測驗對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幸宜譯(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市:心理。
吳林輝(1997)。學生學業表現。有效能的學校,1,65-84。
邱彥瑄(2005)。溫納歸因理論在教學上之應用與啟示。教育研究,13,197-207。
邱連煌(2000)。「浮流」:內在動機的泉源。初等教育學刊,8,47-80。
邱創華譯(1997)。學習如何學習。台北:世茂。
柯永河(1994)。習慣心理學(理論篇)。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柯永河(1997)。習慣心理學(歷史篇)。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唐建雄(2005)。高職學生家庭環境、學習動機與生涯期望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高博銓(2000)。教師應重視學習策略的指導。中等教育,51 (5),54-64。
梁麗珍(2001)。二專在職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自我概念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梁麗珍、賴靜惠(2003)。二專在職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717-748。
袁之琦、游恒山 編譯(1986)。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市:五南。
徐玉婷(2003)。國中生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郭丁熒(1996)。每個人都可當個勝任的教師?從檢視教育工作者之動機談起。國教之友,48(2),49-50。
郭妙雪、陳李綢(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郭郁智(1999)。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金山(2002)。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實習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享湧(2003)。高職工業類科重補修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淑菁(2000)。不同學習動機類型學生對國中理化教師教學策略之學習感受-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淑娟(2003)。原住民國中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湘淳(2001)。國中生英語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瑞洲(2002)。我國高中職汽車科多元入學管道學生實習課程學習態度、學習困擾與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月英(2001)。提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國教輔導,41(2),21-26。
陳裕方(2000)。國民中學教師認知教學策略運用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溫世頌(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程炳林(2000)。國中生認知/意動成份與學習表現之相關研究。師大學報。45(1),43-59。
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與驗證。師大學報,46(1),67-92。
程炳林(2002)。大學生學習工作、動機問題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3(2),79-101。
程炳林、林清山(2002)。學習歷程前決策與後決策階段中行動控制的中介角色。教育心理學報,34(1),43-66。
張玉茹(1996)。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台灣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台灣東華。
張俊紳(1993)。教室內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國教之聲,26(2),52-59。
張新仁(1990)。從資訊處理談有效的學習策略。教育學刊,9,252-271。
張聖麟(2001)。改善教學品質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生活科技教育,34(1),9-14。
張靜儀、劉蕙鈺(1993)。自然科學教學引請動機的策略與方法研究。科學教育月刊,216,2-12。
張憲卿(2001)。大學生行動控制之研究:學習動機之機轉。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彭月茵(2001)。目標層次、回饋訊息對數學工作表現與學習動機之效果:考量國中生的控制信念。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彭怡寧(2002)。台灣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的使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美華(2004)。我國高職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鄭芬蘭(1999)。學習動機目標導向在學習輔導上的應用。學生輔導,62,90-99。
蔣恩芬(1999)。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安彥(1994)。運用動機來促進學生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1,37-43。
劉電芝、張榮華(2004)。學習策略教學的類型、階段與特點。課程、教材、教法,3,17-21。
劉潔玲(2001)。學業成就不足與學習動機問題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3),86-105。
劉潔玲(2002)。從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及價值觀論目標取向理論在華人社會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10(3),183-203。
劉靜宜(2003)。高中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求助行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黎瓊麗(2004)。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屏東地區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賴香如(2003)。高高屏地區後期中等教育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賴清標(1993)。魏納的歸因理論及其教育含意。初等教育研究集刊,1,77-90。
盧青延(1992)。我國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彥棻(2000)。台灣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謝甫佩、洪振方(2003)。反思的學習策略對電磁概念學習遷移的成效。師大學報,48(2),141-164。
儲慧平(2003)。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創新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55,109-115。
藍雅慧、張景媛(2004)。認知情意整合的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教育心理學報,35(3),201-220。
蘇滿莉(2003)。職業取向學生及學院取向學生之英語學習態度、動機及策略之比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二、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NJ: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Berndt, T. J., & Miller, K. E. (1990). 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hieve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2), 319.
Calhoon, M. B., & Fuchs, L. S. (2003). The effects of 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curriculum-based measurement on the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of secondary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Remedial & Special Education, 24(4), 235-245.
Chalmers, D., & Fuller, R. (1999). Research and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 on teaching learning strategies as part of course cont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 4(1), 28-33.
Dembo, M. H., & Seli, H. P. (2004). Students' resistannce to change in learning strategies cours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27(3), 2-8.
Duffy, T. M., Lowyck, J., & Jonassen, D. (1993). Designing environment for constructive learning. Springer-Verlag.
Eccless, J.S., & Wigfield, A. (2002). Motivational beliefs, values, and goal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3, 109-132.
Fuchs, L. S., Fuchs, D., & Kazdan, S. (1999). Effects of 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serious reading problems. Remedial & Special Education, 20(5), 309-308.
Gagné, R.M.(1985).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Holt, Riuhart and Winston Inc.
Gagné, R.M., Briggs, L.J., &Wager, W.W.(1985).Principles instructional design.Holt, Riuhart and Winston Inc,.
Harmon, J. M. (2000). Assessing and supporting independent wor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43(6), 518-517.
Holman, D., Epitropaki, O., & Fernie, S.(2001). Understanding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workplace: A factor analytic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 74(5), 675-681.
Hwang Y. S., & Vrongistinos, K.(2002). Elementary in-service teacher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related to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s.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9(3), 147-154.
Jacobson, R.(1998). Teachers improving learning using metacognition with self-monitoring learning strategies. Education, 118(4), 579-589.
Kozminsky, E., & Kozminsky, L. (2002). The dialogue page: teacher and student dialogues to improve learning motivation. Intervention in School & Clinic, 38(2), 88.
Kysilka, M. L. (1975). Student questioning as a learning strateg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3(3), 219-222.
Lapkin, M. M. (1996).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he study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from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Psikhologicheskiy Zhurnal, 17(4), 134-140.
Levin, J. R. (1986). Four cognitive principles of learning-strategy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1(1), 3-17.
MacDonald, L. T. (2004).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college learning centers.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Reform, 9 (4), 52-61.
McKeachie, W. J. (1990). Learning, thinking, and Thorndik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5(2), 127-141.
McKeachie, W. J., Pintrich, P. R., & Lee, Y. G. (1985).Teaching learning strategie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3), 153-160.
McKeachie, W. J., Pintrich, P. R., & Lee, Y. G. (1987).Teaching a course in learning to learn. Teaching of Psychology,14(2), 81-87.
Mo, M., Mok, C., Ma, H.S., Yuk, F., Liu, F.,& So, E. Y. P.(2005). Multilevel analysis of primary students' perception and deployment of self-learning strategies.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1), 129 – 148.
Nelson, J. R., Smith, D. J., & Dodd, J. M. (1994).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strategy instruction on the completion of job applications by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7(2), 104-110.
Platt, J. M., &Beech, M. (1994).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improving performance and increasing the independence of juvenile offenders with learning problems. Journal of Correctional Education, 45(1), 18-24.
Pintrich, P.R., & DeGroot, E.V.(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33-40
Pintrich, P.R., & Schunk, D.H. (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Englewood Cliffs, N.J. : Merrill.
Protheroe, N. (2002). More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eper student learning. Education Digest, 68(4), 25-28.
Qatami, Y. (2000). The effect of gender, grad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n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Middler Alagwar area in Jordan. Educational Sciences, 27(2), 398-413.
Recker, M. M., & Pirolli, P. (1995). Model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4(1), 1-37.
Sakurai, S. (1991). The effects of teacher stimulation on student learning motivation. Japa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62(1), 31-38.
Somuncuoglu, Y., & Yildirim, A. (1999). 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s and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2(5), 267-277.
Vaidya, S. R. (1999). Metacogni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Education, 120(1), 186-190.
Vermunt, J., & Vermetten, Y.(2004). Patterns in student lear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rning strategies,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6(4), 359–384.
Wang, Y. (2003).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Psychological Science (China), 26(2), 240-243.
Warr, P., & Downing, J. (2000). Learning strategies, learning anxiety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1(3), 311-323.
Weinstein, C. E., & Mayer, R. E. (1983). 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novation Abstracts, 5(3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瓊治,2002,教育訓練績效評估之探討,品質月刊,六月刊:37-41。
2. 藍雅慧、張景媛(2004)。認知情意整合的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教育心理學報,35(3),201-220。
3. 李咏吟、張德榮、陳慶福、林本喬、韓楷檉(1993)。國中生學習與讀書策略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58-71。
4. 李旻樺、林清文(2003)。高中學生之自我效能、成功期望、學習任務價值與動機調整策略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4,117-145。
5. 田耐青(2000)。多元智慧論在親職教育上的應用。教師天地,106,33-42。
6. 史英(1995)。引發動機的學習方法。人本教育札記,74,1。
7. 儲慧平(2003)。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創新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55,109-115。
8. 劉潔玲(2002)。從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及價值觀論目標取向理論在華人社會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10(3),183-203。
9. 劉潔玲(2001)。學業成就不足與學習動機問題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3),86-105。
10. 劉安彥(1994)。運用動機來促進學生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1,37-43。
11. 鄭芬蘭(1999)。學習動機目標導向在學習輔導上的應用。學生輔導,62,90-99。
12. 張靜儀、劉蕙鈺(1993)。自然科學教學引請動機的策略與方法研究。科學教育月刊,216,2-12。
13. 張聖麟(2001)。改善教學品質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生活科技教育,34(1),9-14。
14. 張新仁(1990)。從資訊處理談有效的學習策略。教育學刊,9,252-271。
15. 張俊紳(1993)。教室內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國教之聲,26(2),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