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江明芳(1995)。終生教育及其設施發展歷程之研究:學校設施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84NCCU2331005)。江映松(1998)。讀書會與終身學習。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讀書會現況書苑季刊,37,28-40。吳易凌(2002)。從新校園運動探討教學空間規劃與環境教學之研究─以台中縣土牛國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90NTNU0587007)。吳明烈(2004)。一九九0年代後終身學習概念的發展。成人及終身教育,1(1),28-37。吳明烈、李藹慈、張菀珍(2005)。社區大學與區域性大專院校策略聯盟之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4,175-204。吳芝儀、李鳳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文化。
吳清山(2002)。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李家儂、林貞雅(2006)。人口結構變遷下都市規劃的省思與建議。土地問題研究季刊,5(1),27-42。
阮小芳(2000)。社區大學與社區經營的理念。載於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成教系主編之大學發展與社區參與。高雄:復文。
林孝信(2000)。成人教育傳統中的知識解放。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主編。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林振春(2006)。台北市社區大學的創新經營之道。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之社區學習新思維。
林清江(1999)。社會教育機構在終身學習社會中所應扮演的角色。教育改革的理想與實踐。台北:教育部。
林勤敏(1980)。校園規劃與美化之探討,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之當前學校建築基本問題專題研究。 350-353。
林振春(1999)。社區總體營造的教育策略。載於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3)。2007年5月25日,取自於
http://garden.bamboo.hc.edu.tw/workshop/ws03/minutes.html
邱兆偉(1995)。質的研究的訴求與設計。教育研究,4,1-33。
侯錦雄(1994)。未央歌的重現-大學校園戶外空間的意象性。造園季刊,15,18-24。施怡如(2002)。社區大學發展脈絡、課程規劃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90CCU00142017)。洪慧珊(2002)。校園開放空間使用者滿意度研究-以東華大學校園核心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090NDHU5148005)。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方法的信度與效度,胡幼慧主編之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141-158。台北:巨流。
胡夢鯨(1996)。成人教育現代化與專業化。台北:師大書苑。
胡夢鯨(1997)。終生教育典範的發展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徐宗國譯(1997)。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著,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秦夢群(2001)。校園開放與校園安全之我見─學者觀點。北縣教育,40,17-18。
馬昌國(1993)。複合式手法讓空間更寬廣,2006年7月2日取自於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cq.xinhuanet.com/house.
張俊彥、張蓉真(1999)。校園綠美化對學童之學習效益。科學農業,47,61-71。張德永(1999)。我國社區學院策略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087NTNU0205001)。張德永(2001)。社區大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永、王文瑛譯(1998)。英國的社區教育:發展辨證。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各國社區教育現況,67-110 。
張憲庭(2005)。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經營管理之衝擊與因應之道。學校行政雙月刊,36,87-93。
教育部技職司(1998)。社區學院設置條例(草案)。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曹家瑜(2006)。社區大學與協辦學校共用校園空間之研究 —以台北市社區大學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094CYCU5222009)。許麗嬋(1998)。丹麥民眾高等學校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87CCU00142001)。郭隆德(2005)。建築哲學。2005年8月24,取自於
http://www.formosarch.com/philosophy
陳木金(1997)。從美感教育談校園的規劃與設計。新世紀學校建築革新與展望。台北:學校建築學會。
陳定銘(2002)。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090NCCU0055011)。陳明昌(2005)。社區大學課程規劃之探討-以中和社區大學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93NCNU0142009)。陳俊能(2006)。藝術課程融入校園環境規劃之評估—以西寶國小陶藝課程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094NDHU5331005)。陳雯萍(2005)。1999-2004年國內以社區大學為研究主題之碩博士論文內容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93NKNU0142012)。彭康健(1985)。大學校園空間模式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073THU02222012)。曾漢珍(1997)。開放教育與開放平面學校之國外發展經驗與省思。新世紀學校建築革新與展望。台北:學校建築研討會。
曾漢珍(1999)。終身學習設施體系下學校設施空間再利用模式之研究—以學齡人口減少地區為例(I)。國科會專案報告。
曾漢珍、江明芳(1996)。邁向終身學習時代之學校設施規劃理念。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期刊,31,9-12。
游春生(2002)。校園更新規劃設計過程中使用者用後評估之探討─以頭城國中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90NHLT1576004)。湯志民(1999)。國民中學學校建築研究。台北:五南。
湯志民(2000)。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五南。
湯志民(2002)。台灣的學校建築。台北:五南。
湯志民(2002)。優質的學校環境,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之校園生活休憩空間之規畫。台北:德伸。
湯志民(2003)。優質學校環境規劃與問題探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14,49-82。
湯志民、廖文靜(2001)。校園文化藝術環境的規畫。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63-100。
湯志民、廖文靜(2002)。校園生活休憩空間之規劃。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環境,133-155。
黃世孟(2000)。學校建築研究黃世孟學校建築論文集。台北:建築情報季刊。
黃武雄(1997)。台灣教育的重建: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台北市:遠流。
黃振隆(1993)。學習社會的理念。成人教育,16,40-45。黃富順(1988)。比較成人教育。台北:五南。
黃富順(1996)。終身學習的意義、源起、發展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之終身學習與教育改革,1-32。台北:師大書苑黃富順(2003)。比較終身教育。台北:五南。
黃湘民(1999)。中原大學校園整體環境檢討與設計-以校園核心區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087CYCU0222016)。黃煌雄(2002)。社大面臨結構性改變。中國時報,91.4.21,第十二版。
黃鼎倫(2005)。從終身學習法價值論社區大學社區化實踐—以犁頭店社大建構「社區學習平台」為例。嶺東學報,18,287-311。新竹市青草湖社區大學(1999)。2007年5月20日,取自於
http://www.bamboo.hc.edu.tw/
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2002)。2007年5月20日,取自於
http://www.s3c.com.tw/
新竹市風城社區大學(2002)。2007年5月20日,取自於
http://fcu.org.tw/
新竹市香山社區大學(2000)。2007年5月20日,取自於
http://www.hscu.hc.edu.tw/
新竹市婦女社區大學(2002)。2007年5月20日,取自於
http://www.women.hc.edu.tw/
楊國賜(1988)。世界主要國家終生教育的發展趨勢。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之終生教育,531-567。台北:臺灣書店。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葉學志(1988)。終生教育的理論基礎,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之終生學習。台北:台灣書店。
監察院(2003)。社區大學總體檢查報告彙編。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編。
蔡世祿(2001)。國民小學校園校舍建築規模規劃基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089NTU00015101)。蔡承家(2004)。社區大學整合社區終身學習資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092NTNU0205005)。蔡保田(1986)。學校建築的理論與基礎。台北市:五南。
鄧運林(2001)。另類成人教育-台灣社區大學的發展。載於2001年兩岸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4-49。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辦。
盧智敏(2003)。國中校園空間改造行動研究之方案教學計畫-以台北縣樹林高中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091CYCU5221017)。鍾國文(1998)。老人退休調適之研究。中原學報,26(4),109-115。謝憲一(2003)。從領域觀點探討特殊教育學校開放空間之研究—以國立桃園啟智學校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092CYCU5222020)。英文部分
Advisory Panel on Research Needs in Lifelong Learning Adulthood (1978). Lifelong learning during adulthood. New York: Future Directions for a Learning Society, College Board.
Cross K. P. (1981). Adult as learn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aigneau, W. A. (2002). Facilities and educational quality. Retrieved October 6, 2002:
http://garden.bamboo.hc.edu.tw/workshop/ws03/minutes.html
Darkenwald, G., & Merrian, S. (1982). Adult education: Functions of practice. New York: Harper & Row.
Dave. R. H (1976). Founda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Oxford: Pergamon Press
Ekholm, S., & Hard, S. (2000). Lifelong learning and lifewide learning. Stockholm: Skowerket.from:
http://www.oecd.org/pdf/ M00021000/M2002195.pdf
Hason, A. (1996). Lifelong learning. In Tuijnman, A. C.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xford: Pergamon.
Kade, H., & Seitter, w. (1998). Bildung-Risiko-Genus:
Dimensionen und Ambivalenzen lebenslangen learnens in der Moderne.Darmstadt: Luchterhand.
Kennedy, M. (2002). Creating ideal facilities.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74(5), 30-33.
Lincoln, Y. S., & Guba,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Long, J. (1985).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60(2), 47-50.
Longworth, N., & Davies, W. K. (1996). Lifelong learning. London: Kogan Page.
Longworth, L. (2003). Lifelong learning in action:Transforming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London: Kogan Page.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M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akley, F. (1992). Community of learning: The American college and the liberal arts tra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tton, M.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 bury Park. CA: Sage.
Rubenson, K. (1999). Supply of lifelo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Issues for research.In Tuijnman, A., & Schuller, T.(Eds.), Lifelong learning policy and research (pp.109-119). London: Portland Perss.
Sherean, R. W., & Tolleffenson, T. A. (1989). Community college. In Merrian, S. B., & Cunningham, P. M (Eds.), Handbook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pp. 316-331).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