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16: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淑美
論文名稱:弘一大師文學之研究
指導教授:張清泉張清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0
中文關鍵詞:弘一大師李叔同文學研究詩歌析探文章析探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6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摘 要

弘一大師集藝術家、教育家和一代高僧於一身,成就多元為人稱頌。其文學創作上之數量與影響,似乎不如與藝術領域、佛學領域,但文學作品中所呈現的心路歷程、人格特質卻較其他領域更完整。故本論文以「弘一大師文學之研究」為主題,期能呈現大師更完整的人格風貌。
本論文共分六章,簡述內容大要如後:
第一章緒論,分別敘述本文研究動機、方法及研究現況的回顧與檢討。
第二章探討一大師的生平,先了解大時代背景,由當時的政治、社會、文學環境來綜觀大師思想形成的基本因素。進而由其家世、交遊,了解其文學作品風格轉變的過程。
第三章弘一大師詩歌內容析探,將詩歌分為詠物寫景、交遊酬贈、抒懷愛國、宗教哲理四大類,透過內容賞析探討其思想淵源與時代精神。
第四章弘一大師詩歌的形式表現,分析文學作品之形式風格,如體裁、用韻特色、修辭技巧、詩歌意象,探討其文學藝術之成就。
第五章弘一大師文章析探,按出家前、後,分別探討文藝論文、傳記、文藝序跋、書信、演講集、雜著等文章內容所表達的思想,並分析其形式表現,比較其不同階段之風格特色,再由其思想淵源探究其文藝觀。
第六章結論,透過大師寫作歷程的角色轉變及風格轉變,歸納出其文學特色為:藝本於德的文藝觀、僧俗迥異的文學風貌、文質兼擅的文學成就。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現況的回顧與檢討 …………………………………………………4
一、台灣之研究現況 …………………………………………………………4
二、大陸之研究現況 …………………………………………………………5
三、研究現況的檢討 …………………………………………………………8
第二章 弘一大師的生平………………………………………………… 10
第一節 時代背景 ………………………………………………………………… 10
一、 政治環境 ……………………………………………………………… 10
二、 社會環境 …………………………………………………………………12
三、 文學環境 …………………………………………………………………14
第二節 生平概述……………………………………………………………………18
一、天津成長 …………………………………………………………………19
二、上海遊歷………………………………………………………………… 22
三、日本留學………………………………………………………………… 25
四、杭州執教………………………………………………………………… 26
五、出家修行………………………………………………………………… 28
第三節 交遊 ……………………………………………………………………… 30
一、天涯五友………………………………………………………………… 30
二、夏丏尊…………………………………………………………………… 32
三、馬一浮…………………………………………………………………… 35
四、豐子愷…………………………………………………………………… 37
五、劉質平…………………………………………………………………… 40
第三章 弘一大師詩歌內容析探………………………………………………… 43
第一節 詠物寫景類……………………………………………………………… 43
一、詠物 …………………………………………………………………… 43
二、寫景 …………………………………………………………………… 46
第二節 交遊酬贈類……………………………………………………………… 52
第三節 抒懷愛國類……………………………………………………………… 59
一、抒懷…………………………………………………………………… 59
二、愛國…………………………………………………………………… 69
第四節 宗教哲理類 …………………………………………………………… 75
一、出家前 ………………………………………………………………… 76
二、出家後……………………………………………………………………79
第四章 弘一大師詩歌的形式表現 …………………………………………… 87
第一節 詩歌體製………………………………………………………………… 87
一、 詩歌體裁總表…………………………………………………………… 87
二、 不同時期之體裁分析…………………………………………………… 90
三、 寫作體裁與內容………………………………………………………… 93
第二節 用韻特色………………………………………………………………… 95
一、 詩的用韻特色…………………………………………………………… 95
二、 詞的用韻特色…………………………………………………………… 102
三、 歌曲的用韻特色………………………………………………………… 106
四、 白話詩的用韻特色……………………………………………………… 111
第三節 修辭技巧………………………………………………………………… 115
第四節 詩歌意象析探…………………………………………………………… 127
第五章 弘一大師文章析探 ……………………………………………… 137
第一節 出家前文章內容析探 …………………………………………………… 138
一、文藝論文 ……………………………………………………………… 138
二、傳記 …………………………………………………………………… 143
三、文藝類序跋……………………………………………………………… 144
四、書信 …………………………………………………………………… 148
五、 雜著 ………………………………………………………………………150
第二節 出家後文章內容析探………………………………………………………154
一、 傳記年譜 …………………………………………………………………154
二、 序跋 ………………………………………………………………………155
三、 演講集 ………………………………………………………………… 158
四、 書信 …………………………………………………………………… 161
五、 雜著 …………………………………………………………………… 170
第三節 文章的形式表現………………………………………………………… 171
一、 文章體裁 ……………………………………………………………… 171
二、 不同時期之風格特色 ………………………………………………… 173
三、 修辭技巧 ……………………………………………………………… 178
第四節 弘一大師的文藝觀……………………………………………………… 182
一、 文藝思想淵源 ………………………………………………………… 182
二、 文藝觀 ………………………………………………………………… 184
第六章 結論 ……………………………………………………………………… 188
一、藝本於德的文藝觀………………………………………………………… 188
二、絢爛歸於平淡的文學風貌………………………………………………… 190
三、文質兼擅的文學成就……………………………………………………… 192

參考書目 ………………………………………………………………… 195
附錄一 弘一大師生平及年代大事對照表 …………………………… 202
附錄二 弘一大師詩詞作品繫年 ……………………………………… 206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關於弘一大師
《弘一大師全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初版)
《弘一大師圓寂62周年紀念文集》(中華閩南文化研究會印行,2004年,初版)
《李叔同—弘一大師紀念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田濤:《李叔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初版)
弘一:《弘一大師演講全集》(台北:天華出版社,1998年,二版)
弘一:《弘一大師格言別集》(台北:天華出版社,1998年,三版)
弘一大師 豐子愷研究中心編:《弘一大師今論》(香港:天馬出版公司,2004年,初版)
李芳遠編:《弘一大師文鈔》(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82年,初版)
林子青:《弘一大師新譜》(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初版)
徐正綸:《弘一大師詩詞全解》(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初版)
秦啟明編:《弘一大師李叔同音樂集》(台北:慧炬出版社,1993年,再版)
秦啟明編:《弘一大師李叔同書信集》(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初版)
陳星:《弘一大師與文化名流》(佛光出版社,1994年,初版二刷)
陳星:《教改先鋒—白馬湖作家群》(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初版)
陳星:《君子之交》(台北:讀冊文化,2000年,初版)
陳星:《白馬湖畔話弘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初版)
陳慧劍:《弘一大師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初版)
陳慧劍:《弘一大師傳》(台北:三民書局,1980年,9版)
陳慧劍:《弘一大師傳》修訂新版(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修訂2 版5刷)
陳慧劍編:《弘一大師有關人物論文集》(台北弘一大師紀念學會,1998年,初版)
曹布拉著:《李叔同─弘一大師研究一百》(北京:方志出版,2005年,初版)
曹布拉主編:《弘一大師藝術論》(西泠印社出版,2001年,2版)
雄獅美術編:《弘一法師翰墨因緣》(台北:雄獅圖書,1996年,初版)
蔡念生彙編:《弘一大師法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初版)
緣生編:《弘一大師語摘》(台北:漢藝色研出版,1992年,初版)
劉心皇:《蘇曼殊大師新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初版)
劉心皇:《弘一大師新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2年,3版)
錢仁康編著:《弘一大師歌曲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初版)
錢君匋主編:《弘一大師文稿》(台北:東華書局,1994年,初版)

(二)其他專書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藝文印書館,1974年,初版)。
﹝清﹞玄燁御編《詞譜》卷一至卷十(洪氏出版社)
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2版)
尤信雄等:《詩詞曲教學輔導論文集》(國立台灣詩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990年,初版)
李雲漢:《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二版)
沈秋雄:《詩學十論》(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初版)
周振甫:《詩文鑑賞方法二十講》(國文天地雜誌社,1889年,初版)
柏楊:《中國人史綱》(台北:星光出版社,1992年,初版)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2版)
胡曉明:《中國詩學之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2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三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馬亞中:《暮鼓晨鐘--近代卷》(香港:書林出版社,1997年,初版)
許清雲:《古典詩韻易檢》(文津出版社,1998年,初版二刷)
張玉法:《中國近代現代史》(台灣:東華書局,1989年,12版)
張榮春:《修辭散步》(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9版)
陳滿銘:《章法學論粹》(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初版)
傅樂成:《中國通史》增訂新版(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4年,23版)
黃文吉:《中國詩文中的情感》(台北:台灣書局,1998年,初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2年,初版六印)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3年,初版四印)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二版)
黃永武:《愛國詩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初版)
黃永武:《詩與情》(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初版)
楊牧編:《豐子愷文選》1~4冊(台北:洪範書局,1982,初版)
潘重規、陳紹棠:《中國聲韻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3版)
龍沐勛:《唐宋詞格律》(台北:里仁書局,1986年)
魏中林:《清代詩學與中國文化》(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0年,初版)
魏仲佑:《晚清詩研究》(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
豐子愷:《豐子愷文集.文學卷二》(浙江文藝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1992年,初版)
二、學位論文
(一)台灣學位論文
李璧苑:《弘一法師出家前後書法風格之比較》(台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張仙武:《李叔同與中國近代佛教》(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黃楸萍:《弘一大師李叔同德行學藝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
陳姵璇:《李叔同的自我覺察與實踐之路--李叔同的心理發展歷程》(台北: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嬰如:《弘一大師及其書法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楊舒惠:《夏丏尊及其作品研究》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2年)
蕭淳方:《弘一大師持戒宏律創化美感人生之教育啟示》(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二)大陸學位論文
左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佛教應對苦難的三種方式》(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治曉梅:《一代儒僧的精神求索與文化貢獻─從李叔同到弘一法師的文本解讀》(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鄭杰:《從“引進”、“模仿”到“探索”、“創新”─20世紀上半葉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的歷史軌跡》(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碩士論文,2004年)
三、期刊論文
左文、畢豔:〈蘇蔓殊:無法救贖的自我─兼與李叔同比較〉,《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第29卷第4 期,(2004年7月,頁83~86)
石在中:〈論蘇曼與佛教─兼與弘一大師比較〉,《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37卷第4期,(1998年7月,頁69~74)
田青:〈李叔同早年的兩首愛國詞作〉,《佛教文化》(1995年4月,頁14~16)
吉川健一:〈李叔同的在日演藝活動〉《藝術家》,(2001年2月,頁337~347)
吉川健一:〈李叔同的在日漢詩活動〉《藝術家》,(2001年2月,頁348~353)
吉川健一:〈李叔同與白馬會─李叔同在日活動的新發現〉,《藝術家》,(2001年2月,頁283~292)
吉川健一:〈李叔同清末在日活動考─東京《國民新聞》對李叔同的報導〉,《藝術家》,(2001年2月,頁276~282)
余方德:〈兩位教育大師的故事:殊途同歸、天心月圓—記弘一大師與夏丏尊的師友情深〉《師友月刊》,(1996年3月,頁59~63)
李亮偉:〈李叔同《送別》詞句意象考索〉,《寧波大學學報》第18卷第1期,(2005年1月,頁58~62)
李鳳池:〈李叔同師生與《護生畫集》〉,《科技文萃》(1994年1月,頁204~206)
金梅:〈李叔同與魯迅〉,《文學自由談》(1994年5月,頁135~142)
金梅:〈並非李叔同的詩詞〉,《書屋》(1997年4月,頁10~12)
金梅:〈柳亞子詩中的李叔同〉,《文學自由談》,(2000年4月,貢102~107)
金梅:〈論李叔同對中國近現代文化的貢獻〉,《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第177期,(2004年第6期,頁46~57)
林愛華、林一達:〈先器識而後文藝─李叔同先生文藝觀的現實意義〉,《福建藝術》,(1994年4月,頁46~47)
周淑媚:〈「南社二僧」蘇曼殊和李叔同之文化觀照〉,《通識教育年刊》220期,(1999年4月,頁45~67)
姚坤鐘:〈閱讀弘一大師李叔同傳記及書藝有感〉,《壢商學報》(1996年5月,頁1~12)
容天圻:〈弘一法師李叔同〉,《傳記文學》第7卷第5期(頁52~62)
倪金華:〈人生多憂患 緣何得解脫─李叔同詩詞創作論〉,《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 期(1994年3月,頁99~104)
秦就:〈弘一大師日本舊事兩則〉,《人生雜誌》220期(2001年12月,頁119~121)
高志林:〈同是書生同為僧─記蘇曼殊與李叔同的玄妙人生及其相似之處〉《傳記文學》第81卷第3期,(頁111~117)
孫繼南:〈以德感人 以樂化人─弘一大師的樂教精神〉,《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66年第1期,(1996年1月,頁31~35)
孫繼南:〈李叔同歌曲研究之歷程與思考〉,《山東礦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1期,(1999年3月,頁76~78)
孫繼南:〈二十世紀中國經典歌曲─「清涼歌」初考〉(上),《慧炬》,(2004年9月,頁32~38)
孫繼南:〈二十世紀中國經典歌曲─「清涼歌」初考〉(下),《慧炬》,(2004年10月,頁34~38)
曹布拉:〈論李叔同的文化性格〉,《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4年1月,頁76~80)
陳星:〈李叔同《祖國歌》尋繹〉,《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5月,頁52)
陳星:〈明星與「後光」--豐子愷與弘一大師〉《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7期,(1997年9 月,頁438~451)
陳星:〈李叔同交遊二題〉,《浙江海洋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2000年9 月,頁40~44)
陳星:〈弘一大師書信考〉(1),《普門學報》(2001年7月,頁209~224)
陳星:〈弘一大師書信考〉(2),《普門學報》(2001年9月,頁247~269)
陳星:〈弘一大師書信考〉(3),《普門學報》(2001年11月,頁269~290)
陳星:〈弘一大師書信考〉(4),《普門學報》(2002年1月,頁173~191)
陳星:〈弘一大師考題三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1期,(2003年1月,頁116~121)
陳星:〈關於李叔同祖籍問題的探討〉,《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2003年5月,頁168~171)
陸艷冰:〈從年譜認識弘一法師〉,《慧炬》,(1997年10月,頁26~43)
郭長海:〈關於李叔同若干史料的補充〉,《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1999年3月,頁56~58)
張堂錡:〈算此生,不負是男兒—李叔同詩詞中的入世情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卷2期,(1997年8月,頁166~173)
章用秀:〈李叔同與近代天津文化的淵源關係〉,《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4 期(1995年,頁102~107)
黃連忠:〈從「晚晴山房書簡」看弘一大師生平交遊的人生哲學〉《海潮音》,(1994年4 月,頁4~7)
黃楸萍:〈弘一法師學術思想析論〉,《亞東學報》第25期,(2005年,頁213~223)
舒米:〈弘一大師的“清涼歌”〉,《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2月,頁108)
温和:〈從李叔同的歌曲創作看日本學校歌曲對中國學堂樂歌的影響〉,《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5期,(1999年9月,頁92~94)
楊雁行:〈論李叔同“學堂樂歌”的藝術特點〉,《天津音樂學院學報》(1995年3月,頁14~16)
楊和平:〈論李叔同的生命軌迹與音樂貢獻〉,《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66年第4期,(2004年12月,頁41~45)
寧德晋:〈從李叔同文藝觀看人品與書品的關係〉,《雲南曲靖師專學報》第16卷第3期,(1997年3月,頁51~52)
劉曉路:〈李叔同不是第一個在日本學西畫的中國人〉,《美術觀察》(1997年5月,頁61)
劉曉路:〈李叔同在東京美術學校〉,《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1998年1月,頁46~50)
學誠:〈言行平淡話人生〉,《法音》(1995年10月,頁10~16)
羅明:〈澈悟的思與詩─李叔同的詩文創作〉,《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1期,(2002年11月,頁116~119)
欒梅健:〈聲情並茂的現代詩歌—李叔同「送別」的藝術表現技巧〉,《中國語文》,(2004年11月,頁85~8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吉川健一:〈李叔同的在日漢詩活動〉《藝術家》,(2001年2月,頁348~353)
2. 吉川健一:〈李叔同的在日演藝活動〉《藝術家》,(2001年2月,頁337~347)
3. 42. 謝智謀,另類學習方式─體驗教育,教師天地,第127期,頁6-13,2003。
4. 25. 陳得發、鄭旭棠,多層次直銷組織網的經營管理之研究,中華管理評論,1999年2卷1期, 頁1-20,1999。
5. 14. 林訓民,台灣直銷事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財訊,1986年11月,1986,頁252-257。
6. 吉川健一:〈李叔同與白馬會─李叔同在日活動的新發現〉,《藝術家》,(2001年2月,頁283~292)
7. 吉川健一:〈李叔同清末在日活動考─東京《國民新聞》對李叔同的報導〉,《藝術家》,(2001年2月,頁276~282)
8. 余方德:〈兩位教育大師的故事:殊途同歸、天心月圓—記弘一大師與夏丏尊的師友情深〉《師友月刊》,(1996年3月,頁59~63)
9. 容天圻:〈弘一法師李叔同〉,《傳記文學》第7卷第5期(頁52~62)
10. 秦就:〈弘一大師日本舊事兩則〉,《人生雜誌》220期(2001年12月,頁119~121)
11. 高志林:〈同是書生同為僧─記蘇曼殊與李叔同的玄妙人生及其相似之處〉《傳記文學》第81卷第3期,(頁111~117)
12. 孫繼南:〈二十世紀中國經典歌曲─「清涼歌」初考〉(上),《慧炬》,(2004年9月,頁32~38)
13. 孫繼南:〈二十世紀中國經典歌曲─「清涼歌」初考〉(下),《慧炬》,(2004年10月,頁34~38)
14. 陳星:〈明星與「後光」--豐子愷與弘一大師〉《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7期,(1997年9 月,頁438~451)
15. 陳星:〈弘一大師書信考〉(1),《普門學報》(2001年7月,頁20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