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5: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梁淑芳
論文名稱:錢穆文化學研究
指導教授:李威熊李威熊引用關係黃忠慎黃忠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14
中文關鍵詞:錢穆三階層兩類型七要素天人合一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79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文化是由各種元素組合而成的一個複雜的體系,也是具體的歷史的現象,更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能力和創造的成果,在現今,它是社會學與諸多人文科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而在近代的中國知識份子中,對於文化的研究投注最多心力,擁有最多著作的,當非錢穆莫屬。
錢穆對中華民族文化有精深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認為「我民族國家之前途,仍將於我先民文化所貽自身內部獲其生機。」錢穆早期是以考據學起家的,但蓋棺終能論定一個學術家的究竟表現,綜觀賓四先生的一生,是以教育與學術為最大之樂趣,而又以闡釋和弘揚中國文化為己任的,他「畢生的學問宗旨和人生的終極關懷就是關心中國文化的傳承,也就是在西方文化的震盪、衝擊下,中國的文化傳統究竟將何去何從?所以他的思想脈絡始終圍繞著現代文明與道德、現在化與傳統之間的關係,這一中國現代思想文化上最重要的主題而展開」,正因錢穆所處的是西方文化不斷震盪、衝擊中國的時代,是故他秉持知識份子的良知與責任,一生以闡釋和弘揚中國文化為己任,對於中國文化的傳承、內涵、前途等關懷備至,這樣,他的史學研究最後終於落實到文化學的層面上。錢穆是從學術的角度來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他以為中國學術史、中國思想史與中國文化史密不可分,正因如此,他的史學也被稱之為「文化史學」。當然,研究文化必須知己知彼,錢穆若對西方文化一無所知,就無法透過比較的方式,印證中國文化的卓越之處。所以錢穆對於世界文化是有一定程度的研究的,又因文化具有其傳承性與獨特性,時間性與空間性,所以錢穆運用他天生的歷史靈敏度,上自中國與西方的文化歷史,下至發生在他眼前的國際局勢,作了宏觀且細緻的觀察,展現了驚人的寬廣視野,讓人不僅對於其熱愛中國文化的一生堅持感動不已,也對於他的研究精神無比欽佩。
本論文以《錢穆文化學研究》為題,希望藉由「錢穆文化學」的研究,不僅認識了錢穆本人文化學體系與見地而已,也希望能因此而接近全面地認識了中國文化,甚至也窺知了一部份的西方文化。全文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共分三節,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有關「錢穆及其學術」之研究成果檢視〉,第三節〈研究態度、方法與範圍〉。第二章〈錢穆生平、著作及其對於文化學的界定〉,共分三節,第一節〈錢穆的生平〉,第二節〈錢穆的著作〉,第三節〈錢穆對文化學的界定〉。第三章〈錢穆論文化的結構〉,共分三節,第一節〈文化的三階層〉,第二節〈文化的兩類型〉,第三節〈文化的七要素〉。第四章〈錢穆論中國文化的精神、特質與理想〉,共分三節,第一節〈中國文化的精神〉,第二節〈中國文化的特質〉,第三節〈中國文化的理想〉。第五章〈錢穆論中西文化之異同〉,共分四節,第一節〈經濟方面〉,第二節〈道德與政治方面〉,第三節〈科學與宗教方面〉,第四節〈文學與藝術方面〉。第六章〈錢穆論天人合一觀──以〈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為中心的考察〉,共分三節,第一節〈錢穆的「澈悟」〉,第二節〈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精義析論,第三節〈天人合一觀是理解中國文化的關鍵〉。第七章〈結論〉。
錢穆的文化學是博大精深的,不過要對其內涵有整體、完整的認識並不容易,因為錢穆文化學的重要論點散見於他的數十本專書中,透過本論文的論述,錢穆的文化學終於可以集中地被吾人所理解,而錢穆文化學的最大特色與得失在本論文中也力求客觀的呈現,這是本論文最大的目標。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有關「錢穆及其學術」之研究成果檢視………4
第三節 研究態度、方法與範圍…………………………25
第二章 錢穆生平、著作及其對於文化學的界定………31
第一節 錢穆的生平………………………………………32
一、 思想啟蒙與學問養成……………………………32
二、 學術地位的確立…………………………………43
三、 辦學暨獻身文化…………………………………48
第二節 錢穆的著作………………………………………52
一、 關於錢穆著作集的兩種版本……………………52
二、 錢穆著作總覽……………………………………54
第三節 錢穆對文化學的界定……………………………82
一、 文化的定義………………………………………82
二、 錢穆對文化與文化學的界定……………………90
第三章 錢穆論文化的結構………………………………99
第一節 文化的三階層……………………………………99
第二節 文化的兩類型……………………………………103
第三節 文化的七要素……………………………………106
一、 經濟………………………………………………106
二、 政治………………………………………………113
三、 科學………………………………………………126
四、 宗教………………………………………………132
五、 道德………………………………………………144
六、 文學與藝術………………………………………152
第四章 錢穆論中國文化的精神、特質與理想…………169
第一節 中國文化的精神…………………………………169
一、 以心性為主的道德精神…………………………170
二、 追求人生的三不朽………………………………173
三、 營造藝術的人生…………………………………179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特質…………………………………182
一、 唯心的文化………………………………………182
二、 「士」階層的誕生………………………………186
三、 「性道合一」的主張……………………………193
第三節 中國文化的理想…………………………………197
一、 運用三達德踐履五達道…………………………198
二、 內聖外王的工夫--修齊治平…………………202
三、 追求民族大融合…………………………………208
第五章 錢穆論中西文化之異同…………………………215
第一節 經濟方面…………………………………………218
第二節 道德與政治方面…………………………………223
第三節 科學與宗教方面…………………………………230
第四節 文學與藝術方面…………………………………236
第六章 錢穆論天人合一觀………………………………247
第一節 錢穆的「澈悟」…………………………………247
第二節 〈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精義析論…………………253
一、 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貢獻,在於對「天」「人」關係的研究………253
二、 中國古代文化思想即是古代中國人的人文觀,亦是其天文觀…258
三、 孔子的天命觀………………………………………………………262
四、 天人合一觀是未來人類文化的宗主………………………………266
第三節 天人合一觀是理解中國文化的關鍵……………………………268
第七章 結論………………………………………………………………271
參考書目……………………………………………………………………287
一、 錢穆著作(依照原著撰寫的順序排列)
錢 穆:《論語文解》,《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錢 穆:《古史地理論叢》,《錢賓四先生全集》,第36冊。
錢 穆:《陽明學述要》(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國學概論》,《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冊。
錢 穆:《惠施公孫龍》,《錢賓四先生全集》,第6冊。
錢 穆:《墨子》,《錢賓四先生全集》,第6冊。
錢 穆:《周公》,《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6冊。
錢 穆:《秦漢史》,《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6冊。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錢賓四先生全集》,第5冊。
錢 穆:《中國通史參考材料》(台北:東昇出版公司,1981年)。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6冊。
錢 穆:《國史大綱》(上),《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7冊。
錢 穆:《史地地名考》,《錢賓四先生全集》,第34、35冊。
錢 穆:《讀史隨劄》,《錢賓四先生全集》,第32冊。
錢 穆:《文化與教育》(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姚漢源:《黃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
錢 穆:《政學私言》(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靈魂與心》(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湖上閒思錄》(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新亞遺鐸》,《錢賓四先生全集》,第50冊。
錢 穆:《中國思想史》《論語新解》(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文化學大義》,(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中國歷史精神》(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
錢 穆:《國史新論》(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論語新解》(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四書釋義》(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台北:蘭台出版社,2000年)
錢 穆:《人生十論》(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莊老通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7冊。
錢 穆:《民族與文化》(台北:蘭台書局,2001年)。
錢 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學籥》(台北:蘭台出版社,2000年)。
錢 穆:《學術思想遺稿》(台北:蘭台出版社,2000年)。
錢 穆:《中國文學論叢》(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中華文化十二講》(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莊子纂箋》,《錢賓四先生全集》,第6冊。
錢 穆:《中國文化叢談》(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中國史學名著》(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中國文化精神》(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朱子學提綱》(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雙溪獨語》(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孔子與論語》(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孔子傳》(台北:蘭台出版社,2000年)。
錢 穆:《理學六家詩鈔》,《錢賓四先生全集》,第46冊。
錢 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台北:蘭台出版社,2000年)。
錢 穆:《經學大要》(台北:蘭台出版社,2000年)。
錢 穆:《中國學術通義》(台北:蘭台出版社,2000年)。
錢 穆:《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歷史與文化論叢》(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1、7、9、10冊(台北:蘭台出版社,2000年)。
錢 穆:《宋代理學三書隨劄》,《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0冊。
錢 穆:《中國學術論衡》(台北:蘭台出版社,2000年)。
錢 穆:《晚學盲言》上冊(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晚學盲言》下冊(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中國史學發微》(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年)。
錢 穆:《素書樓餘瀋》,《錢賓四先生全集》,第53冊。
錢賓四先生全集編委會:《總目》,《錢賓四先生全集》,第54冊。

二、古籍(完成於民國以前者,依原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4劃
(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魏)王 弼、(晉)韓康伯注 (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5劃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周)左丘明:《國語》,《四庫全書》第40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6劃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7劃
(魏)何 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10劃
(漢)班 固:《白虎通》,《百部叢書集成》第597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漢)班 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11劃
(漢)許 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
(唐)郭 京:《周易舉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張 載撰、(宋)朱熹注:《張子全書》,《四庫全書》第697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陸九淵:《象山全集》,《四部備要》(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12劃
(宋)程 顥、程 遺:《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3劃
(漢)趙 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四庫全書》,第181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楊 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蘭台書局,1972年)。

14劃
(春秋)管 仲:《管子》(台北:中華書局,1973年)。

15劃
(漢)鄭 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漢)劉 向:《說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華氏出版社,1987年)。
(宋)蔡 沈:《書集傳》(台北:大方出版社,1978年)。
(清)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7劃
(梁)蕭 統:《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
(宋)謝良佐:《上蔡語錄》(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


三、現代書籍
(一)專書(先依作者姓氏筆劃,再依出版時間排序)
4劃
王熙元:《論語通釋》(台北:學生書局,1981年)。
王開府︰《四書的智慧》(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5年)。
方東美:《科學哲學與人生》(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6年)。
方東美︰《方東美全集-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
方東美:《方東美全集-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無錫縣委員會所編纂:《錢穆紀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5劃
本間久雄:《文學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
印永清:《百年家族--錢穆》(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6劃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74年)。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朱光潛:《談美》(台南:大夏出版社,1988年)。
朱光潛:《詩論》(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江金太:《歷史與政治》(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7年)。
江蘇省無錫縣委員會:《錢穆紀念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7劃
亨 德:《文學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台北:弘道文化公司,1980年)。
杜維明:《現代中國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6年)。
佚 名:《中國科學文明史》(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李 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李師威熊:《中國文化精神的探索》(台北:黎明出版公司,1985年)。
李師威熊:《國學常識與應用文》上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87年)。
李師威熊:《中國經學史論》上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李亦園總校閱,李錦旭等譯:《社會科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1年)。
李書有:《中國儒家倫理思想發展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李木妙:《國史大師錢穆教授傳略》(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李師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李景明、唐明貴:《儒道比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李建年:《儒家宗教思想研究》,《二十世紀儒學研究大系》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分子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余英時︰《論士衡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2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 怡:《中國哲學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1年)。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汪學群:《錢穆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辛 旗:《時代悲情‧文化變遷‧兩岸關係》(台北:時報文化公司,2003年)。

8劃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8年)。
屈萬里:《古籍導讀》(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年)。

9劃
胡 適:《胡適文存》,第1、3、4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71年)。
胡 適:《胡適語粹》(台北:哲志出版社,1974年)。
胡 濱:《西方文化與近代中國》(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
胡師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倪芳芳:《錢穆論語學析論》,(台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10劃
孫 文:《三民主義》(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94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柴毅龍:《尊道與貴德-中國人的價值觀》(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2000年)。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徐高阮:《胡適與中西文化》(台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徐國利:《錢穆史學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11劃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2002年)。
郭齊勇、汪學群:《錢穆評傳》(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張金鑑:《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
張祥浩《唐君毅思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雲飛:《天人合一-儒學與生態環境》(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立文:《和合哲學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莊錫昌、顧曉鳴、顧雲深:《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
陳 槃:《大學中庸今釋》(台北:正中書局,1984)。
陳永齡:《民族與國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陳平原:《北大舊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陳 勇:《錢穆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常 森:《二十世紀先秦散文研究反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盛邦和:《解體與重構--現代中國史學與儒學思想變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許烺光:《文化人類學新論》(台北:南天書局,2000年)。
許 結:《中國文化史論綱》(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12劃
曾昭旭:《性情與文化》(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年)。
曾德昌:《中國傳統文化指要》(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問學出版社,1977年)。
黃文山:《文化學體系》(台北:中華書局,1986年)。
黃朴民:《董仲舒與新儒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黃師忠慎:《儒學長短論》(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年)。
黃師忠慎:《概論文學》(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黃師忠慎:《四書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黃師忠慎:《詩經選注》(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3年)。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舒煒光、邱仁宗:《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述評》(台北:水牛出版社,1991年)。
華玉洪:《生存的沈思--當代科技進步與全球性問題》(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
彭懷恩:《政治學--比較的觀點》(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2年)。

13劃
葉經柱:《孔子的道德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80年)。
葉達雄:《西周政治史》(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
葉秀山:《中西文化會通》,上冊(台北:未來書城公司,2003年)。
萬心權、蔡愛仁:《大學中庸精注》(台北:正中書局,1982年)。
楊慧傑:《天人關係論》(台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
鄔昆如:《宗教與人生》(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1年)。
鄔昆如:《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4年)。
新亞學術期刊編輯委員會:《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

14劃
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中國老學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樓慶西:《中國園林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
廖建智:《明代茶酒文化之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15劃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台北:粹文堂書局,內頁登記民主出版社發行,未註明出版年)。
劉若愚:《中國人的文學觀念》(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史》(台北:盤庚出版社,頁1978年)。
鄭竹園:《政治經濟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鄭竹園:《鄭竹園經濟文選》(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84年)。
鄭昌淦:《中國政治學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蔡宏昭:《生活經濟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2年)。
蔣 慶:《政治儒學》(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16劃
錢胡美琦:《樓廊閒話》(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4年)。
歐陽勛:《經濟學原理》(台北:三民書局,1982年)。

17劃
戴景賢:《錢穆》,《中國歷代思想家》,第24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年)。
戴康生、彭耀:《宗教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18劃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
薩孟武:《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韓復智:《錢穆先生學術年譜》,第1-6冊(台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19劃
羅義俊:《評新儒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20劃
嚴耕望:《錢賓四先生與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22劃
龔鵬程:《文學散步》(台北:漢光出版社,1985年)。


(二)專書論文(先依作者姓氏筆劃,再依出版時間排序)
4劃
王 恢:〈錢賓四先生的歷史地理學〉,《錢穆傳記資料》,第2冊(台北:天一出版社,1981年),頁29-36。
王鑒平:〈跨越中西文化的鴻溝-馮友蘭三四十年代哲學的一點分析〉,收於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編:《中西文化交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

王曉毅:〈史學的困境與出路--錢穆先生文化生命史觀的意義〉,《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139-147。
王汎森:〈《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的一件公案--再論黃宗羲與陳確的思想交涉〉,《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241-260。
王吉林:〈論錢穆與梁啟超「意見相異」之處〉,《錢穆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25-49。
王 堯:〈文化認同:一項未完成的選擇--讀錢穆先生札記〉,《錢穆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51-63。
王鎮華:〈中國歷史的核心觀念與六大澄清--德與道的主體文化〉,《錢穆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65-98。

6劃
羊滌生:〈賓四先生之中西文化觀--紀念賓四先生百齡〉,《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133-137。
朱榮貴:〈錢穆論儒家之鬼神觀與祭祀論-一位徹底理性主義者的詮釋〉,《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261-276。

7劃
杜維明:〈儒家傳統的重建--評介錢穆先生著「朱子新學案」〉,《錢穆先生八十歲紀念論文集》(香港:新亞研究所,1974年),頁421-432。
杜維明:〈如何回應錢穆先生的「澈悟」?〉《中國文化》第10期(1994年8月)。
吳相湘:〈錢穆闡揚傳統文化〉,《錢穆傳記資料》第2冊(台北:天一出版社,1981年),頁3-9。
何佑森:〈錢賓四先生的學術〉,《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現代篇3)(台北:水牛出版社,1988年),頁63-71。
余英時:〈錢穆與新儒家〉,《現代儒學論》(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6年),頁103-158。(本文亦收載於《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頁31-98)
余英時:〈一生為故國招魂--敬悼錢賓四師〉,《中國知識分子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頁174-182。(本文亦收載於《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頁17-29)
余英時:〈越過文化認同的危機--《錢穆與中國文化》序〉,《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頁209-215。
余英時:〈文化認同與中國史學--從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引論說起〉,《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437-447。
余英時:〈《十批判書》與《先秦諸子繫年》互校記〉,《史學.史家與時代》,《余英時文集》第1卷(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347-369。(本文亦收載於《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頁99-136。)
李 埏:〈昔日從遊之樂,今日終天之痛〉,《錢穆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頁69-89。
何澤恆:〈錢賓四先生古史地理學簡述〉,《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2001年),頁343-373。
何茲全:〈錢穆先生的史學思想--讀《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札記〉,《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15。
何茲全:〈錢穆先生的史學思想--讀《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札記〉,《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1-18。
汪學群:〈錢穆經學思想初探〉,《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309-319。

8劃
林元有:〈錢穆與高亨卜筮學〉,《錢穆傳記資料》,第1冊(台北:天一出版社,1981年),頁27-29。
林語堂:〈談錢穆先生之經學〉,《錢穆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頁242-247。
林志宏:〈《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導讀〉,《錢穆先生著作導讀.中國思想史系列》(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1-32。
金耀基:〈懷憶賓四先生〉,《錢穆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頁114-119。
金中樞:〈讀先師《錢穆先生最後的心聲--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之貢獻》,《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49-85。
金中樞:〈讀何撰《中國人文傳統對未來世界可能做出的貢獻》,《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87-97。

9劃
洪延彥:〈從成都至無錫--隨師讀書雜憶〉,《錢穆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頁96-102。
姜廣輝:〈整體和諧觀:中國文化對於人類的永久性價值--讀錢穆先生《經學大要》心得〉,《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2001年),頁37-44。
胡楚生:〈錢賓四先生《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讀後〉,《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2001年),頁245-262。
胡楚生:〈錢賓四先生對「清儒學案」之新構想〉,《錢穆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119-129。
俞啟定:〈錢賓四先生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述要〉,《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357-376。
柳存仁:〈六十年前錢先生的講學〉,《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403-408。
侯 敏:〈錢穆:人生文學觀〉,《有根的詩學--現代新儒家文化詩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59-91。
姚淦銘:〈錢穆兩漢經學研究之方法論〉,《錢穆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99-117。

10劃
徐復觀:〈良知的迷惘--錢穆先生的史學〉,《錢穆傳記資料》,第2冊(台北:天一出版社,1981年),頁37-39。
徐興海:〈《論語新解》對於《論語》學習之意義〉,《錢穆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151。

徐興海:〈《論語新解》對於錢穆《論語》學習的意義〉,《錢穆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151-204。
孫鼎宸:〈錢賓四先生主要著作簡介〉,《錢穆先生八十歲紀念論文集》(香港:新亞研究所,1974年),頁433-479。
孫國棟:〈從錢賓四先生的經學觀念看中國社會學術與政治的關係〉,《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193-202。
孫劍秋:〈融通以達變--論錢穆先生對〈易傳〉的詮釋〉,《錢穆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131-149。
孫劍秋:〈《雙溪獨語》導讀〉,《錢穆先生著作導讀.中國思想史系列》(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123-146。
夏長樸:〈王官學與百家言對峙--試論錢穆先生對漢代學術發展的一個看法〉,《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2001年),頁45-79。
唐君毅:〈中國宗教之特質〉,李建主編:《儒家宗教思想研究》,《二十世紀儒學研究大系》,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柴文華:〈錢穆的文化觀〉,《現代新儒家文化觀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頁306-351。

11劃
曹錫仁:〈文化比較的緣起〉,收於《中西文化比較導論-關於中國文化選擇的再檢討》(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
張中行:〈關於吾師〉,《錢穆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頁248-253。
張君勱:〈儒家倫理學之復興〉,曾振宇主編:《儒家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張學智:〈錢穆先生治朱子學之方法舉隅〉,《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321-332。
張 元:〈微窺與深心--錢穆先生思考歷史問題的一種方法〉,《錢穆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205-230。

陳祖武:〈錢賓四先生論乾嘉學術--讀《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札記〉,《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2001年),頁263-285。
陳祖武:〈錢賓四先生對清代學術史研究的貢獻--讀《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札記〉,《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277-290。
陳祖武:〈錢賓四先生與《清儒學案》〉,《錢穆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231-243。
陳啟雲:〈錢穆師之「思想文化史學」〉,《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25-38。
陳啟雲:〈錢穆師與中西思想文化比較研究--「歷史主義」論釋〉,《錢穆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1-23
郭齊勇:〈中國民族性與中國文化精神--錢穆論歷史、民族與文化〉,《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111-132。
常 森:〈錢穆關於先秦諸子學術的「積說」和「統整」〉,《二十世紀先秦散文研究反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98-107。
常 森:〈比興和小品:錢穆對先秦散文的獨特關懷〉,《二十世紀先秦散文研究反思》,頁160-163。

12劃
湯承業:〈讀「國史大綱」與「國史新論」感言--道統與法統獻論〉,《錢穆先生八十歲紀念論文集》(香港:新亞研究所,1974年),頁379-419。
湯一介:〈讀錢穆先生《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之貢獻》所得〉,《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167-171。
程榕寧:〈錢穆大師自學成名〉,《錢穆傳記資料》第1冊(台北:天一出版社,1981年),頁1-12。
逯耀東:〈夫子百年--錢穆與香港的中國文化傳承〉,《錢穆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頁120-124。(本文亦收載於氏著《胡適與當代史學家》,頁389-394。)
逯耀東:〈讀書種子未絕〉,《胡適與當代史學家》(台北:東大出版社,1998年),頁303-307。
逯耀東:〈「四部」絕唱〉,《胡適與當代史學家》(台北:東大出版社,1998年),頁379-388。
單周堯、許子濱:〈錢賓四先生《劉向歆父子年譜》與《左傳》真偽問題研究〉,《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2001年),頁81-100。
黃俊傑:〈錢賓四史學中的「國史」觀--內涵、方法與意義〉,《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2001年),頁155。
黃文斌:〈「民族本位」與「學術經世」:論析錢穆學術思想的歷史成因(1904-1950)〉,《錢穆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245-284。
黃兆強:〈錢穆先生的治學精神--以《中國史學名著》為主軸作探討〉,《錢穆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285-314。

13劃
鄔昆如:〈性善性惡的反省與檢討--漢儒的人性論〉,台大哲學系主編:《中國人性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頁3。
葉海煙:〈《人生十論》導讀〉,《錢穆先生著作導讀.中國思想史系列》(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101-121。
葉海煙:〈《湖上閒思錄》導讀〉,《錢穆先生著作導讀.中國思想史系列》(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147-162。

14劃
翟宗沛:〈評錢穆先生《國史大綱》〉,《錢穆傳記資料》,第2冊(台北:天一出版社,1981年),頁34-40。
廖名春:〈錢穆先生與疑古學派〉,《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149-164。
廖名春:〈錢穆先生孔子與《周易》關係說考辨〉,《錢穆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315-334。

15劃
蔣義斌:〈錢賓四先生之歷史思想〉,《錢穆傳記資料》,第1冊(台北:天一出版社,1981年),頁23-26。
劉 巍:〈《劉向歆父子年譜》的學術背景與初始反嚮--兼論錢穆與疑古學派的關係以及民國史學與晚清經今古文學之爭的關係〉,《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2001年),頁101-143。
劉述先:〈對於當代新儒家的超越內省:上篇:理學、經學與史學的融通--由方法學的觀點論「錢穆與新儒家」〉,《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173-192。
鄭吉雄:〈《先秦諸子繫年》與晚清諸子學思潮〉,《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2001年),頁443-477。
鄭志明:〈錢穆《靈魂與心》的宗教觀〉,《錢穆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335-358。
鄭志明:〈《靈魂與心》導讀〉,《錢穆先生著作導讀.中國思想史系列》(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63-99。

16劃
錢 遜:〈對「天人合一」意義的一點理解〉,收於劉述先主編:《中國文化的檢討與前瞻》(香港: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1年)。
錢胡美琦:〈也談現代新儒家〉,《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ix-xviii。
盧鐘鋒:〈錢穆與清代學術研究〉,《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2001年),頁231-243。
歐陽炯:〈《晚學盲言》導讀〉,《錢穆先生著作導讀.中國思想史系列》(台北:東吳大學錢穆故居管理處編印,2005年),頁33-62。

17劃
戴景賢:〈學貫古今究極天人的史學宗師〉,收於張永 主編:《中國文明的新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頁238。
戴景賢:〈無錫錢賓四先生學述〉,《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377-400。
蕭錦龍:〈中西文化深層結構與文化導向-兼談中西文化出路〉,收於《中西文化深層結構和中西文化的思想導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19劃
羅義俊:〈錢賓四先生傳略〉,《錢穆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頁22-65。
羅義俊:〈經國濟世,培養史心--錢賓四先生新儒學史學觀論略〉,《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333-350。
羅義俊:〈當代通儒與《春秋》家--紀念錢賓四先生誕生一百週年〉,《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351-355。

20劃
嚴耕望:〈賓四先生對於中國史上政治制度之觀察〉,《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19-24。

22劃
酈家駒:〈追憶錢賓四師往事數則〉,《錢穆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頁90-95。


(三)期刊論文(先依作者姓氏筆劃,再依出版時間排序)
4劃
王文宜:〈錢著《中國史學名著》評介〉,《史學思想與史學方法研究專號》,《史學評論》,第6期(1983年9月),頁231-237。
王聰明:〈析論錢賓四先生「中庸」詮釋系統〉,《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1998年3月),頁625-636。
王晴佳:〈錢穆與科學史學之離合關係,1926-1950〉,《台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頁121-149。(本文後亦收載於《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3-211。)
王小婷:〈錢穆與古史辨派〉,《泰山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2003年9月),頁69-72。

5劃
白 奚:〈錢穆《孟子不列稷下考》的歷史價值--兼論中國大陸稷下學研究的一個誤區〉,《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3期(1995年8月),頁126-130。

7劃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敬悼錢賓四師〉,《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18-24。(本文亦收載於氏著《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頁1-15)
余英時:〈一生為故國招魂--敬悼錢賓四師〉,《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40-46。(本文亦收載於《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頁17-29)。
李霖燦:〈懷念素書樓主人--兼記《國史大綱》著述因緣〉,《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47-50。
何澤恆:〈素書樓的回憶--流落人間者,泰山一毫芒〉,《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78-84。
何炳棣:〈中國人文傳統對未來世界可能做出的貢獻〉,《聯合報》,1994年7月7日,「民意論壇」版。
辛意雲:〈君子無入而不自得〉,《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85-91。
辛意雲:〈錢先生--生命中的導師〉,《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60-74。
阮芝生:〈素書樓散記〉,《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92-95。
汪學群:〈論錢穆朱子學〉,《中國文化月刊》第187期(1995年5月),頁38-45。
汪學群:〈錢穆學術思想史方法論發微〉,《孔子研究》總第41期(1996年3月),頁73-78。
汪 湄:〈錢穆:一生為中國文化續命的史家〉,《歷史教學》第12期總第433期(1999年12月),頁18-22。
汪榮祖:〈錢穆論清學史述評〉,《台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頁99-119。(本文後亦收載於《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3-230。)
杜正勝:〈徘徊於素書樓門墻之外〉,《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120-127。
杜正勝:〈錢賓四與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史學〉,《當代》第111期(1995年7月),頁70-81。(本文後亦收載於《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99-110。
李慶華:〈評梁啟超對歷史人物的研究--讀《中國歷史研究法》和《補編》〉,《荷澤師專學報》第3期(1996年),頁28-29。
李 杜:〈略說錢穆先生的學術思想〉,《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12期(2000年12月),頁1097-1113。
李 杜:〈略說錢穆先生的學術與事業〉,《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75-95。
李 杜:〈中國文化講座(1)--錢穆先生的學術思想〉,《新亞研究所通訊》第12期(2001年4月),頁2-7。

8劃
金耀基:〈在歷史中尋覓--懷憶賓四先生〉,《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36-39。
金中樞:〈從書經看錢師的「天人合一觀」(舉例)〉,《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19-42。
邵世光:〈一間永遠的課堂--記錢穆先生的晚年生活〉,《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96-97。
周海平:〈我們該如何對待中國的歷史--賓四大師給我們的啟示〉,《錢穆先生紀念館刊》,第3期(1995年8月),頁131-137。
周海平:〈深情的體悟,卓然的闡釋--《論語新解》的學術情懷與境界〉,《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206-217。
周國棟:〈兩種不同的學術史範式--梁啟超、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比較〉,《史學月刊》,第4期(2000年7月),頁110-117。
武才娃:〈論錢穆的文化史觀〉,《中國文化月刊》,第220期(1998年7月),頁9-21。
吳展良:〈學問之入與出--錢賓四先生與理學〉,《台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頁63-98。(本文後亦收載於《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75-409。)
芮宏明:〈這是我講文學史的最大觀點--試述錢穆關於魏晉文學觀念自覺的闡釋〉,《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6月),頁73-78。

9劃
胡昌智:〈錢穆的《國史大綱》與德國歷史主義〉,《史學思想與史學方法研究專號》,《史學評論》第6期(1983年9月),頁15-38。
倪芳芳:〈錢穆對儒學的闡述〉,《孔孟月刊》第35卷第10期(1997年6月),頁19-23。
倪芳芳:〈錢穆「論語新解」與朱子「論語集注」之比較--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等九章為例〉,《孔孟月刊》第36卷第1期 (1997年9月),頁10-17。
10劃
徐雪霞:〈錢穆先生的中國民族觀〉,《台南師專學報》,第19期(1986年6月),頁113-120。
徐國利:〈錢穆先生心性合一的歷史本體論思想--兼析錢穆先生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觀〉,《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218-235。
徐國利:〈錢穆的歷史文化構成論及其中西歷史文化比較觀--對錢穆歷史文化哲學的一個審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2期(2003年),頁55-61。
徐桂蘭:〈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3年3月),頁26-28。
徐 波:〈文學與人生的和合--錢穆文學思想研究〉,《山東文學》,第3期(2006年),頁60。
高大鵬:〈向天理辯屈,為中國請命--永懷錢賓四先生〉,《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54-59。
秦照芬:〈懷念生活在寂靜、高雅之中的錢先生〉,《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3期(1995年8月),頁138-140。
時廣東:〈錢穆與中國新史學〉,《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9-16。
柴文華:〈論錢穆的文化觀〉,《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2004年),頁1-4。(本文亦收載於氏著《現代新儒家文化觀研究》,頁306-351。)
孫國棟:〈從錢賓四先生的經學觀念看中國社會學術與政治的關係〉,《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3期(1995年8月),頁97-104。
孫世民:〈錢賓四先生雅俗觀研究〉,《國立台中護專學報》,第3期(2004年9 月),頁168-198。

11劃
陳獨秀:〈本誌罪案之答辯書〉,《新青年雜誌》,第6卷第1號,頁10。
陳獨秀:〈答吳又陵〉,《新青年》第2卷第5號,頁56-61。
陳啟雲:〈錢穆師與思想文化史學〉上篇,《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3期(1995年8月),頁116-125。
陳啟雲:〈錢穆師與思想文化史學〉下篇,《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4期(1996年9月),頁66-87。
陳祖武:〈錢賓四先生與「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177-191。
陳 勇:〈略論錢穆的歷史思想與史學思想〉《史學理論研究》,第2期(1994年),頁47-62。
陳 勇:〈從錢穆的中西文化比較看他的民族文化觀〉《中國文化研究》,春之卷(總第3期)(1994年),頁20-31。
陳 勇:〈錢穆的文化學理論及其研究實踐〉《社會科學》,第7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4年),頁13-27。
陳 勇:〈錢穆論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發展方向--兼評錢穆的文化救國論〉《歷史教學問題》,第6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4年),頁7-12。
陳 勇:〈錢穆、顧頡剛古史理論異同論〉,《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4期(1997年9月),頁105-113。
陳 勇:〈固守傳統與融匯中西--讀錢穆先生「中國文化史導論」〉,《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6期(1998年12月),頁118-131。
陳 勇:〈疑古與考信--錢穆評古史辨派的古史理論〉,《學術月刊》,第5期(2000年),頁80-87。
陳 勇:〈「不知宋學,則無以平漢宋之是非」--讀錢穆先生《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194-205。
陳 勇:〈錢穆與顧頡剛的《古史辨》〉,《新亞生活月刊》,第29卷第4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1年12月),頁28-34。
陳 勇:〈「不知宋學,則無以評漢宋之是非」--錢穆與清代學術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第1期(2003年12月),頁48-58。
陳麗惠:〈史學經世:錢穆「國史大綱」之研究〉,《中國文化月刊》,第254期(2001年5月),頁102-112。
陳代湘:〈論錢穆與牟宗三對朱子中和說的研究〉,《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第20卷第1期(2002年1月),頁97-99、100、146。
許炎初:〈錢穆賓四先生論中國學術的門戶之見〉上篇,《鵝湖月刊》,第26卷第5期總第305期(台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11月),頁12-25。
許炎初:〈錢賓四先生論中國學術的門戶之見〉下篇,《鵝湖》,第26卷第6期(2000年12月),頁56-63。
許炎初:〈錢穆賓四先生論中國學術的門戶之見〉下篇,《鵝湖月刊》,第26卷第6期總第306期(台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12月),頁56-63。
許炎初:〈錢穆賓四先生如何理解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一語〉,《鵝湖月刊》,第26卷第12期總第312期(台北:鵝湖出版社,2001年6月),頁50-62。
陸玉芹:〈論戴景賢對錢穆學術思想的解讀〉,《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1期(2004年2月),頁17-21。
張蓓蓓:〈錢穆先生論魏晉南北朝學術〉,《六朝學刊》,第1期,(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年12月),頁99-120。
梁淑芳:〈錢穆先生論天人合一觀初探--以「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為中心的考察〉,《國文學誌》,第8期(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4年6月),頁397-426。

12劃
程靖宇:〈錢穆與莊子〉,《今日世界》,第6期(1952年6月),頁20-21。
程光裕:〈一代儒宗錢穆--新亞書院創辦內幕〉,《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25-31。(本文亦收載於《常溪集》,第5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6年),頁2586-2599)。
黃克劍:〈現代文化的儒學觀照--評錢穆《文化學大義》〉《中國文化》,創刊號,(香港中文大學,1986年12月),頁174-180。
黃俊傑:〈錢賓四史學中的「國史」觀--內涵、方法與意義〉,《台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頁1-37。(本文後亦收載於《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5-182)。
黃克武:〈梁啟超與中國現代史學之追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頁181-213。
傅佩榮︰〈儒家論人的自律性〉,《哲學與文化》卷15,第6期(1988年6月)。
曾光正:〈錢穆與民國史學〉,《海軍軍官學校學報》,第7期(1997年12月),頁267-276。
游常山:〈一生為故國招魂--錢穆〉,《天下雜誌》,第200期(1998年1月),頁147。
區志堅:〈近人對錢穆學術思想研究概述--以一九四九年後中國大陸之研究為中心〉,《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6期(1998年12月),頁132-148。

13劃
雷家驥:〈錢著《中國學術通義》讀後〉,《鵝湖》1卷8期(1976年2月),頁26-29。
楊儒賓:〈戰後台灣的朱子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第19卷,第4期(2000年11月),頁573。
楊啟樵:〈春風化雨勉先師-緬懷錢穆賓四先生〉,《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43-59。(本文後亦收載於《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頁409-428,篇題更改為〈春風化雨憶先師〉)。
楊永明:〈錢穆論新亞教育〉,《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25卷第7 期(2004年7月),頁338-341。
趙衛東:〈中西文化的深層撞擊與整合-梁漱溟中西文化觀述評〉,《鵝湖月刊》28卷5期,總第329,2002年11月。
路新生:〈錢穆先生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歷史教學問題》第3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頁35-42。
路新生:〈理解戴震--錢穆余英時「戴震研究」辨正〉,《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03年1月),頁20-27。
路新生:〈錢穆戴震學研究平議--兼與余英時先生商榷〉,《孔孟學報》第81期(2003年9月),頁193-215。
賈忠婷:〈錢穆「老先莊後」主張之理論的考察〉,《鵝湖月刊》第30卷第2期(台北:鵝湖出版社,2004年8月),頁43-50。

14劃
廖建平:〈論錢穆的藝術人生觀〉,《求索》(2003年1月),頁150-153。

15劃
蔡尚思:〈天人合一論即各家的托天立論--讀錢穆先生最後一篇文章有感〉,《中國文化》,第8期(1993年6月),頁65。
蔡相煇:〈為民族覓生機,為後世樹典範--敬悼錢賓四師〉,《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74-77。

劉 巍:〈二三十年代清學史整理中錢穆與梁啟超胡適的學術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為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1999年),頁63-72。
劉 衛、徐國利:〈錢穆的史學方法論思想〉,《史學月刊》,第10期總第264期(2002年10月),頁12-16。
鄭瑤錫:〈生活中見真情--敬悼錢賓四先生〉,《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99-101。
鄭吉雄:〈錢穆先生治學方法的三點特性〉,《文史哲》(山東大學),第2期總第257期(2000年3月),頁22-26。
鄭 義:〈我們民族真正的脊樑--紀念國學大師錢賓四先生逝世十二週年〉,《傳記文學》,第81卷第2期(2002年8月),頁22-31。

16劃
錢婉約:〈錢穆及其文化學研究〉,《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 5 期,頁97-102。
錢婉約:〈文化自卑與自棄--錢賓四先生論近代中國之病竈〉,《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257-262。
錢 行:〈最後的孝心〉,《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61。
錢 行:〈英名永存人間〉(一),《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246-247。
錢 遜:〈紀念父親,了解父親〉,《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62-63。
錢 遜:〈父親給我的三封信〉,《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248-250。
錢 易:〈回憶嚴父的慈愛〉,《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64-65。
錢 易:〈父親仍在我們中間〉,《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251-253。
錢 輝:〈落葉歸根--為父親選擇墓地小記〉,《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103-108。
錢 輝:〈英名永存人間〉(二),《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254-256。
錢胡美琦:〈讀何炳棣先生講辭有感--從「現代新儒家」與「天人合一論」談起〉〈民意論壇〉,《聯合報》 (1994年7月14日)。
錢胡美琦:〈讀劉著「對於當代新儒家的超越內省」一文有感〉,《中國文化(風雲時代)》,第13期(1996年6月),頁8-19。(本文後亦收載於《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xix-xxxii。
錢胡美琦:〈一位學人的精神傳承〉,《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236-243。
閻鴻中:〈錢賓四先生對中國傳統史學的詮釋〉,《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148-167。

17劃
戴景賢:〈論錢賓四先生「中國文化特質」說之形成與其內涵〉,《台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頁39-62。(本文後亦收載於《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35)
戴景賢:〈從學賓四師二十年之回憶〉,《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2000年12月),頁67-73。
戴景賢:〈錢賓四先生事略〉,《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2000年12月),頁109-111。

19劃
羅俊義:〈論錢穆與中國文化〉,《史林》第4期總第44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6年),頁84-94。
羅義俊:〈中國歷史與文化意識的偉大覺醒--論錢賓四先生對新文化運動的省察〉,《當代新儒學論文集.總論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頁285-319。

20劃
嚴耕望:〈錢穆賓四先生行誼述略〉,《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6-17(本文後亦收載於《錢穆賓四先生與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頁1-37。《錢穆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頁3-21。)。


22劃
龔鵬程:〈重新傾聽他的聲音--敬悼國學大師錢穆先生〉,《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51-53。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崔慶泳:《錢穆史學思想初探》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4月。
陳麗惠:《反傳統思潮的批判與超越--錢穆史學思想的形成(1930-1940)》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7月。
楊翠玲:《錢穆老子學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5月。
曾議漢:《錢穆「文化學」思想初探》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鄭柏彰:《錢穆先生《莊子纂箋》及其莊子學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蔡慧崑:《錢穆論語學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謝振賢:《思想界的邊緣人--早年錢穆治學的心路歷程(1895-1939)》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五)外文與譯著(依作者中譯姓名的姓氏筆劃排序)
(英)(卜正民、貴格利布魯)Timothy Brook、Gregory Blue等著,古偉瀛等譯:《中國歷史與資本主義》(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4年)。
(美)本杰明‧史華茲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米賽斯著,夏道平譯:《資本主義》(台北:帕米爾書店,1976年)。
(英)艾耶爾:《語言、真理與邏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
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著,夏道平譯:《人的行為(上)》(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俄)科諾瓦洛娃著,楊遠、石毓彬譯:《道德與認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美)(班傑明艾曼)Benjamin A. Elman:〈The Problem of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in the Last 300 Years:From Ming--Qing to Qian Mu〉,《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79-527。
(美)莫瑞(A.R.M Murray)著,王兆荃譯:《政治哲學引論》(台北:幼獅書店,1984年)。
(美)斯賓塞爾著、任鴻年譯:《教育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
(美)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公司,1994年)。
(美)鄧爾麟(Dennerline Jerry)著,藍樺譯:《錢穆與七房橋世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六)工具書與網路資料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文大辭典》,第4冊(台北:華岡出版公司,1979年)。
台灣中華書局編輯部《辭海》(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4年)。
http://new.ccea.org.tw/excel/information/mission/china/minority.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孫國棟:〈從錢賓四先生的經學觀念看中國社會學術與政治的關係〉,《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3期(1995年8月),頁97-104。
2. 秦照芬:〈懷念生活在寂靜、高雅之中的錢先生〉,《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3期(1995年8月),頁138-140。
3. 徐國利:〈錢穆先生心性合一的歷史本體論思想--兼析錢穆先生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觀〉,《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218-235。
4. 倪芳芳:〈錢穆「論語新解」與朱子「論語集注」之比較--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等九章為例〉,《孔孟月刊》第36卷第1期 (1997年9月),頁10-17。
5. 倪芳芳:〈錢穆對儒學的闡述〉,《孔孟月刊》第35卷第10期(1997年6月),頁19-23。
6. 武才娃:〈論錢穆的文化史觀〉,《中國文化月刊》,第220期(1998年7月),頁9-21。
7. 金中樞:〈從書經看錢師的「天人合一觀」(舉例)〉,《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19-42。
8. 杜正勝:〈錢賓四與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史學〉,《當代》第111期(1995年7月),頁70-81。(本文後亦收載於《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99-110。
9. 汪學群:〈論錢穆朱子學〉,《中國文化月刊》第187期(1995年5月),頁38-45。
10. 余英時:〈一生為故國招魂--敬悼錢賓四師〉,《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40-46。(本文亦收載於《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頁17-29)。
11.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敬悼錢賓四師〉,《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18-24。(本文亦收載於氏著《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頁1-15)
12. 王聰明:〈析論錢賓四先生「中庸」詮釋系統〉,《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1998年3月),頁625-636。
13. 陳啟雲:〈錢穆師與思想文化史學〉上篇,《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3期(1995年8月),頁116-125。
14. 陳啟雲:〈錢穆師與思想文化史學〉下篇,《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4期(1996年9月),頁66-87。
15. 陳祖武:〈錢賓四先生與「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17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