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9: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佳駿
論文名稱:孔廣森經學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張麗珠張麗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3
中文關鍵詞:孔廣森乾嘉學術經學禮學公羊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5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孔廣森者(1752-1786 A.D),字撝約,又號顨軒,孔子第七十代孫,清代乾嘉學者,曾入姚鼐、莊存與、戴震之門,並長於治諸《經》、《公羊》、《三禮》、《大戴禮》等。而其治經之特色,能兼融各家學說的優點,去蕪存菁,以通說為標的,並多疏通清學與漢學之旨趣,《清史稿》說他有成「孤家專學」之意。 可知孔氏實具有相當之學術企圖。乾嘉時期,恰好是禮學興盛之時,經學研究之熱潮亦帶動禮學的研究。而孔廣森的禮學,其旨趣在於對《三禮》與《大戴禮》的注解與詮釋,並積極的運用對禮圖、儀文的考證,以古禮之恢復為學術目的,故其禮學思想亦是清禮學研究的諸多代表議題之一。至於其公羊學之著作,可視為清代《公羊傳》註解的開展,與莊存與的《公羊正辭》皆為乾嘉公羊學的代表作,但其論述與創新又多過於莊氏,故實具有研究上的意義與價值。有鑑於學界對孔廣森之研究仍為少數,而孔廣森其學亦頗有可觀處,因此本論乃針對孔氏之公羊學、禮學等,為其學術成果作一整理。再進而尋求其與漢學、清學之聯繫,而冀望能呈現孔廣森經學思想之體系。
此外,孔廣森的壽命並不長,於三十五歲遇祖母及父喪,在奔走與悲痛過度後夭亡,然清史對其紀載並不完備,且生平重要之佚事多有遺缺。故本論於研究其經學思想外,意欲詳為考證,聊備學海同志研究興趣者之一籬,並俟方家之斧正。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方法與研究文獻之回顧………………………1
一、 研究動機與方法 …………………………………………1
二、 研究文獻之回顧 …………………………………………5
第二節 清代前中期的學術發展 …………………………………8
一、 清初的經世思想……………………………………………10
(一) 清初的經世學者與經世學說 ………………………………11
(二) 務實的顏李學派 ……………………………………………13
二、 清初疑經風氣的興盛 …………………………………14
(一) 對《易》圖之考辨 …………………………………………15
(二) 對《古文尚書》之考辨 …………………………………… 17
(三) 對《周禮》、《大學》、《中庸》之考辨 ………………18
三、 乾嘉考據學風之形成 ……………………………………23
(一) 吳派學風 …………………………………………………24
(二) 皖派學風 …………………………………………………27
四、 清代新義理學的建構 ……………………………………30
(一) 明清之際義理思想之丕變 …………………………………31
1. 重「情欲」 ……………………………………………… 31
2. 理在氣中 ………………………………………………33
(二) 戴震在清代新義理學的地位 ……………………………… 35
第三節 清代前中葉《禮》學之發展 ……………………………38
一、 清代《禮》學之繼承 ……………………………………39
二、 清代前中葉《禮》學之特色 ………………………………44
(一) 考《禮》風氣之抬頭 ……………………………………45
(二) 對禮器與禮圖之重視 ……………………………………47
(三) 對《儀禮》學之重視 …………………………………49
三、 清代治禮名家舉隅 ……………………………………………50
(一) 張爾岐 ………………………………………………………50
(二) 毛奇齡 ………………………………………………………51
(三) 江永 …………………………………………………………52
(四) 淩廷堪 ………………………………………………………53
(五) 秦惠田 ………………………………………………………54
第二章 孔廣森傳略 ……………………………………………… 57
第一節 孔廣森的生平與年譜 ……………………………………57
一、 生平 …………………………………………………………56
二、 年譜 …………………………………………………………59
(一) 第一期 ……………………………………………………59
(二) 第二期 ………………………………………………………62
(三) 第三期 ………………………………………………………65

第二節 孔廣森與乾嘉學人交遊述略………………………………69
一、 孔廣森的師承 ……………………………………………69
(一) 姚鼐 ………………………………………………………69
(二) 莊存與 ………………………………………………………71
(三) 戴震 ………………………………………………………73
二、 孔廣森的交友…………………………………………………76
(一) 孫星衍 ………………………………………………………76
(二) 王念孫 ………………………………………………………77
第三節 孔廣森的學術著作述略 ……………………………………80
一、《禮》學著作 ………………………………………………………80
二、《公羊》學著作 ……………………………………………………83
三、 其它學術著作 …………………………………………………85

第三章 孔廣森的治經特色 …………………………………… 89
第一節 以經傳、諸子釋經傳的解經方法 ………………………89
一、 以經傳釋經傳 ……………………………………………90
(一) 以《三禮》釋經傳 …………………………………………90
(二) 以《穀梁》、《左傳》解《公羊》…………………………95
(三) 以《爾雅》釋經傳……………………………………………98
二、 以諸子釋經傳 ……………………………………………100
(一) 以《孟子》釋經傳 ………………………………………100
(二) 以《荀子》釋經傳 ………………………………………102
(二) 以《老子》、《莊子》釋經傳 ………………………………103
第二節 兼融各家學說的解經方法 ………………………………106
一、 以漢學為宗,兼採宋說 ……………………………………106
二、 不溺於舊例,會通諸說 ……………………………………110
三、 與乾嘉學術之呼應 …………………………………………112

第四章 孔廣森的禮學趨向……………………………………………115
第一節 《大戴禮記補注》的思想趨向……………………………115
一、 論「孝」……………………………………………………………115
二、 論「明堂」…………………………………………………………118
(一) 「明堂」之政與天人之關係…………………………………119
(二) 「明堂」之制度規格 ………………………………………121
三、 論「陰陽」 ………………………………………………………123
(一) 「陰陽」與「道」、「性命」之關係………………………………123
(二) 「陰陽」與「刑德」之關係 ………………………………………127
第二節 《禮學卮言》的經學思想…………………………………130
一、 對古禮的詮釋 ……………………………………………………130
(一) 「禘」與「郊」之別…………………………………………130
(二) 論「喪」 ………………………………………………………133
1. 大夫有私喪之葛與兄弟之輕喪…………………………133
2. 論「祔」 …………………………………………………134
(1) 「祔」祭非在祖廟舉行 ………………………………135
(2) 「祔」祭不設所「祔」之主 ……………………………136
(三) 論「聘」 ……………………………………………………137
二、 對典制的詮釋…………………………………………………… 139
(一) 「廟」與「寢」之別…………………………………………139
1. 「堂」「夾」「廂」之異……………………………………141
2. 「房」「室」之異………………………………………… 142
3. 「闈門」之異 ……………………………………………144
(二) 論「禮服」 ……………………………………………………145
1. 大裘而冕 ………………………………………………145
2. 衮衣 ……………………………………………………147
(三) 論「尺規」 ………………………………………………148
(四) 論「兵制」 ………………………………………………150

第五章 孔廣森的公羊學思想 ………………………………………153
第一節 《春秋公羊通義》的禮學思想與政治觀………………153
一、 《春秋公羊通義》的「變禮」思想 …………………………154
(一) 論卜郊為「非常禮」 ………………………………………155
(二) 論婚之「變禮」 …………………………………………156
(三) 論「去樂卒事」之得禮 ………………………………………158
二、 華夷之辨與「大一統」思想 ……………………………………160
(一) 華夷之辨 …………………………………………………160
1. 據「地域遠近」以辨華夷 ………………………………161
2. 據「禮」以辨華夷 …………………………………………161
(二) 批評「王魯」之「大一統」思想……………………………164
三、 強調戰爭的合理性 ……………………………………………167
(一) 反對師出無名之戰 …………………………………………167
(二) 贊許仁義之師 …………………………………………169
四、 《春秋公羊通義》的「三世」說 ………………………………171
(一) 對董、何「三世」說的檢驗 ………………………………172
(二) 異於公羊家法的「三世」說 …………………………………174
(三) 與晚清公羊後學之比較 ……………………………………176
(四) 小結 …………………………………………………………177
第二節 《春秋公羊通義》的「三科九旨」與災異思想………179
一、 《春秋公羊通義》之「三科九旨」 ……………………………179
(一) 《春秋公羊通義》「三科九旨」的意義 ……………………179
1. 一科三旨 ………………………………………………180
2. 二科六旨 ………………………………………………184
3. 三科九旨 ………………………………………………187
(二) 與漢儒「三科九旨」之比較…………………………………189
二、 《春秋公羊通義》的災異思想…………………………………191
(一) 寓「三科」於微言的災異書寫 ……………………………193
1. 以符瑞應天道的災異書寫 ………………………………195
2. 王政譏刺下的災異書寫 …………………………………196
3. 人情關懷下的災異書寫 …………………………………198
(二) 由陰陽推見災異之變 ……………………………………199

第六章 結論 …………………………………………………………203
一、 孔廣森經學於清學之定位 ……………………………………203
二、 孔廣森經學思想之成績…………………………………………206
附錄 參考書目 …………………………………………………………209
參考書目
一、 孔廣森著作(依重要性劃分)
春秋公羊通義 孔廣森 台北:復興書局 1961
大戴禮記補注 孔廣森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禮學卮言 孔廣森 台北:復興書局 1961
經學卮言 孔廣森 台北:復興書局 1961
儀鄭堂文集 孔廣森 台北:藝文印書館 2001
儀鄭堂駢文集 孔廣森 台北:中華書局 1965
少廣正負術內外篇 孔廣森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7
詩聲類 孔廣森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二、 古籍文獻
(一) 經部史傳類
周易正義 王弼注、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
韓康伯疏、
孔穎達正義
毛詩正義 毛公傳、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
孔穎達正義
尚書正義 孔安國傳、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
孔穎達正義
儀禮注疏 鄭玄注、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
賈公彥疏
周禮注疏 鄭玄注、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
賈公彥疏
禮記正義 鄭玄注、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
孔穎達正義
左傳正義 杜預注、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
孔穎達正義
公羊注疏 何休注、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
徐彥疏
穀梁注疏 范寧注、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
楊士勛疏
論語注疏 何晏注、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
邢昺疏
孟子注疏 趙岐注、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
孫奭疏
爾雅注疏 郭璞注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
孝經注疏 唐玄宗注、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宋邢昺疏

史記 司馬遷 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漢書 班固 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後漢書 范曄 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隋書 魏徵等 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清史稿 趙爾巽等 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三) 諸子總集類(依作者年代排列)
黃帝四經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76
春秋繁露 董仲舒 北京:中華書局 1991
漢紀 荀悅 台北:鼎文書局 1977
說文解字 許慎 香港:中華書局 2000
老子注 王安石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5
朱子全集 朱熹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慈湖遺書 楊簡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3
儀禮釋宮 李如圭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66
困學紀聞 王應麟 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1960
遜志齋集 方孝孺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68
四禮翼 呂坤 山東:齊魯書社 1997
明儒學案 黃宗羲 台北:里仁書局 1987
宋元學案 黃宗羲、 台北:中華書局 1984
全祖望
日知錄 顧炎武 台北:中華書局 1984
亭林詩文集 顧炎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陳確集 陳確 北京:中華書局 1979
尚書古文疏證 閻若璩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
四存篇 顏元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5
讀禮通考 徐乾學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3
明堂問 毛奇齡 山東:齊魯書院 1997
鮚埼亭集 全祖望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鄉黨圖考 江永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3
孔氏家儀 孔繼汾 山東:山東友誼書社 1989
闕里文獻考 孔繼汾 山東:山東友誼書社 1989
群書疑辨 萬斯同 台北:廣文出版社 1972
松崖文鈔 惠棟 台北:藝文出版社 1960
戴震全書 戴震 安徽:黃山屋書社 1995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紀昀等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惜抱軒全集 姚鼐 台北:世界書局 1960
春秋正辭 莊存與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戴東原先生年譜 段玉裁 台北:大化書局 1978
明堂考 孫星衍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8
經籍纂詁 阮元 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禮經釋例 凌廷堪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五禮通考 秦蕙田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6
荀子集解 王先謙集解 台北:世界書局 1996
春秋繁露義證 蘇輿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群書平議 俞樾 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
春秋公羊何氏釋例 劉逢祿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春秋公羊禮疏 淩曙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何氏公羊解詁三十論 廖平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國朝漢學師承記 江藩 台北:華聯出版社 2001
定盦續集 龔自珍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67
公羊義疏 陳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 王樹枏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皇朝經世文編 賀長齡等 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
經學歷史 皮錫瑞 台北:藝文印書館 2004
春秋董氏學 康有為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孟子微 康有為 台北:宏業書局 1976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啟超 台北:里仁書局 2002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清儒學案 徐世昌等 台北:世界書局 1979
訄書 章炳麟 香港:三聯書店 1998
三、 其他著作(依出版年份排列)
兩漢思想史 徐復觀 台北:學生書局 1976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 台北:華文書局 1970
胡適文集 胡適 台北:遠流出版社 1979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錢穆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0
三禮研究論集 王夢鷗 台北:黎明出版社 1981
孔府檔案資料選 山東:山東友誼書社 1989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 牟宗三 台北:學生書局 1990
清初的群經辨偽學 林慶彰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0
孔府內宅軼事 孔德懋 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991
聲韻學 竺家寧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2
焦循年譜新編 賴貴三撰 台北:里仁出版社 1994
戴震研究 鮑國順 台北:國立編譯館 1996
清代公羊學 陳其泰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7
戴東原的哲學 胡適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歷史與思想 余英時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9
年初版四刷
昭代經師手簡釋籤 羅振玉輯、 台北:里仁出版社 1999
賴貴三編
歷史與思想 余英時 台北:聯經出版社 2001
石頭上的儒家文獻 駱承烈彙編 山東:齊魯書社 2001
─曲阜碑文錄
歷史哲學 黑格爾著、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1
王造時譯
十八世紀禮學考證 張壽安 台北:中央研究院 2001
的思想活清代新義理學力
論清人《儀禮》校勘之特色 彭林 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 2002
清初三禮學 林存陽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
清代新義理學 張麗珠 台北:里仁出版社 2003
真理的意義 威廉‧詹姆斯 台北:立緒文化 2005
四、 期刊、學位論文(依出版年份排列)
(一) 期刊論文
十七世紀中儒國學思想 張壽安 台北:漢學研究 1993與大眾文化間的衝突 第二期

論孔廣森與劉逢錄的公 陳居淵 山東:孔子研究 1995羊學研究
清儒的考證、經世與制度 張壽安 台北:當代史學 1998
重建 第四期
大戴禮記釋詁 方向東 江蘇:南京師大學報 2000年9月,第五期
常州公羊學派的萌生及演進 陸振岳 江蘇:江蘇社會科學學報 2000
第二期
易圖明辨與儒道之辨 鄭吉雄 台北:周易研究 2000
孔廣森公羊通義的學術系譜 丁亞傑 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2002
與解經方法 「常州學者的經學研究第2
次學術研討會」

第四期
乾嘉學者的義理學(上) 林素卿等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 2003
研究所經學研究叢刊
孔廣森公羊學「三科九旨」 楊濟襄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2003
論述 第三屆國際暨第八屆
清代學術研討會
論董仲舒的災異思想 王文濤 河北:河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年第六期
論漢代公羊學的夷夏之辨 汪高鑫 北京:《南開學報》 2006 年第一期
孔廣森與何休的經學之異 黃開國 山東:《齊魯學刊》 2006 年第二期


(二) 學位論文
公羊傳的政治思想 簡松興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1979
全祖望之史學研究 張麗珠 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1987
翁方綱年譜 陳純適 台中:東海大學博士論文 1995
一代禮宗──淩廷堪之 商媃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2
禮學研究
從康有為和嚴復看晚清 鄭雅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3
思想之嬗變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