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子華、王瑋龍、王國華、黃世傑(2002):進階型多功能網路評量與試後分析系統(WATA)的發展與設計。視聽教育雙月刊,43(4),21-45。王文科(1989):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王千倖(1997):合作學習。師友,364,34-38。
王裕輝(2005):國小六年級學童以基數概念進行整數加減運算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智明(2003):高一僑生的生活適應、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淑敏(1992):學習障礙的輔導-從學習障礙與自我概念之關聯性談起。諮商與輔導,81,16-18。王義明(2004):數學史融入教學對國一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樣式與規律」為例。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古明峰(1997):孩子為什麼害怕數學―談數學焦慮。國教世紀,175,29-33。古明峰(1998):數學應用題的解題認知歷程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6(3),63-77。張祖貴譯(1995):西方文化中的數學。台北市:九章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53年)
江愛華(2003):國小五年級小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理念與地方教育實務研討會會議記錄(教改檔案:HC27)。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初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余民寧(1991):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一)。研習資訊,8(6),13-18。余民寧(1994):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十六)――IRT的未來。研習資訊,11(3),7-11。余民寧、林曉芬、蔡佳燕(2001):國小學生數學知識結構認知診斷評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4,263-302。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應用性學習心理學(pp. 425-472.)。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何榮桂(1994):電腦化題庫概述。測驗與輔導,126,2576-2578。
李天華、許濟華(1995):數學奇觀(1版)。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李正宏(1992):什麼是數。台北市:建興出版社。
李咏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3版)。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李錫津(1990):合作學習之實施。教師天地,47,48-54。
李欣潔(2004):屏東地區高中生關於直線方程式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淑萍(2005):探討九年級學生的科學寫作及其與性別、智力、語文工作記憶、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氧化還原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浚淵(2003):以知識結構為主的診斷測驗編製及其在補救教學分組之應用─以國小數學領域五年級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台中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李盛祖、林世華(1999):國小數學乘法系列診斷測驗題庫的建立與應用。師大學報:教育類,44(1&2),55-74。
沈長榮(2003):高中對數單元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沈俊達(2004):以知識結構為主的電腦適性診斷測驗系統之研究—以國民小學數學領域為例。台中市: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資訊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生傳(1996):概念教學對概念發展的實驗效果──階次理論模式的概念教學實驗。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2,31-70。林玉華(1995):淺談數學學習障礙兒童之診斷與輔導。中縣文教季刊,22,50-53。
林玉霞(1998):如何幫助有學習障礙的孩子。教師之友,39(2),59-61。林枝旺(2005):庭背景因素對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2006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9/49-39.htm
林青青(1990):影響國小學童數學焦慮因素之探討。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承德(2003):台東縣國小四年級學童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研究。台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佩璇(1991):合作學習的實施(上)。研習資訊,8(5),29-34。林佩璇(1991):合作學習的實施(下)。研習資訊,8(6),22-25。林星秀(2001):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GSP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財庫(2004):中小學生物質微粒模式之迷思概念的診斷工具和分析方法。科學教育學刊,12(2),183-218。林碧珍(1985):數學概念的形成與學習。國教世紀月刊,21(1,2),1-4。林曉芳、余民寧(2001):國中生在數學代數概念學習之評量研究──以二元一次方程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4,303-326。周倩、簡榮宏(1997):網路評量系統之發展與研究。遠距教育,4,12-15。吳裕益、林月仙(2000):國小中低年級數學診斷測驗之編製及理論模式之驗證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7(2),1-15。吳裕益、黃桂君(1996):能力診斷分析模式之建立與效度驗證。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33-52。吳讓泉等(2000):數學的智慧之光。台北市:林鬱文化出版社。
吳明隆(2004):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的教學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5(4),12-22。波利亞(1996):怎樣解題(二版)(閻育蘇譯)。台北市:九章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56)
邱守榕(1992):關於數學學習研究。科學發展月刊,20(5),571-584。邱俊仁(2003):高雄地區國一學生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邱關誼(2000):應用線上測驗評量試題難易之網路題庫系統。資訊與教育雜誌,76,47-53。姜方元(2004):線上二階段認知診斷系統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素敏(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補救教學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儷瑜(1997):如何發現與幫助校園內不明顯的障礙者-談對學習障礙應有的認識。師友,360,4-9。
洪義德(2002):不同表徵面積題目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解題表現之探討。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姚如芬(1993):高雄地區高中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其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涂金堂(2003):認知診斷評量的探究。南師學報教育類,37(2),67-97。
袁媛(2003):高中網路數學寫作的實施與其對學生數學之影響的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7,193-210。翁培菁(2002):融入數學史教學對國一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平方根的意義」單元為例。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郭生玉(2003):心理與教育測驗(16版)。台北:精華書局。
郭書春(1995):古代世界數學泰斗劉徽。台北市:明文出版社。
林清山譯(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7年)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綱要修訂草案。台北市:教育部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綱要修訂小組。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陳世峰(2002):發展國小學童聲音概念之Two-tier 評量診斷工具。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李綢(1998):有效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應用。學生輔導,38,40-42。陳長春(1992):加強補救教學的意義。中縣文教,13,17-18。
陳建蒼(2001):高一學生對數函數概念層次教學成效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俊廷(2002):高中學生空間向量學習困難的診斷測驗工具發展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菀菁(2004):以知識結構為主的線上診斷測驗系統之研究-以國民中數學領域之『整數的四則運算』為例。台中: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資訊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麗玲(1993a):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計算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麗玲(1993b):國小數學科問題解決策略。研習資訊,10(6),53-56。許長輝(2004):數學史融入教學對國三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圓形]為例。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許綺婷(2002):探討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數學科之表現的關係。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游自達(1995):數學學習與理解之內涵--從心理學觀點分析。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塾研究所初等教育研究集刊,3,31-45。
馮莉雅(1997):從認知取向探討數學教學原則與學習策略。教育資料文摘,228,118-138。
馮莉雅(2003):影響國中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0,79-99。湯清二(1980):迷思概念與科學教學改進研究(Ⅰ)「以遺傳概念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學報,1,367-397。張立群(2003):台南地區國一學生整數的加減法單元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桂(2005):國小學童課後補習狀況與家長決策行為之探討—以台南市為例。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社會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家宜、黃德勝(2002):遠距教學對未來教育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90,93-103。張新仁(1992):認知心理學對教學的影響。教育研究雙月刊,28,13-32。張新仁(1995):教學原理與策略。載於王家通主編。教育導論(pp. 281-309)。高雄市:麗文文化出版社。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習教育學刊,17,85-106。張清濱(1995):合作學習的正用與誤用。研習資訊,12(4),1-7。張景媛(1994a):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7,141-174。張景媛(1994b):數學文字題錯誤概念分析及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7,175-200。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4-56。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雪萍(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參加校外數學補習之背後因素與對數學學習影響之研究。台東: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寶彰(2003):六、七年級學童數學學習困難部分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坤堂(1990):合作學習。研習資訊,67,12-15。楊坤堂(1990):合作學習。研習資訊,68,4-7。楊坤堂(1991):學習障礙兒童的診斷與教學(下)。研習資訊,8(6),29-33。楊坤堂(1992):學習障礙兒童的診斷與教學(四)。研習資訊,9(2),19-23。楊坤堂(1999):學習障礙有效教學的流程與要件。國小特殊教育,27,1-3。楊坤原、張賴妙理(2004):發展和應用二段式診斷工具來偵測國中一年級學生之遺傳學迷思概念。科學教育學刊,12(1),107-131。楊瑞智(1990):四則運算的錯誤類型研究及教學上的應用。國教月刊,36(9,10),18-25。楊慧美(2002):分析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自然科之表現的關係。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憲明(1996):學習障礙之分析與補救。學生輔導雙月刊,47,42-49。葉麗珠(2006):國中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詹國昌(1998):概念圖的出題與評量方法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葛建志(2005):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生數學歸因信念、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相關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澤民(1995):數學學習心理學。台北市:九章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7年)
劉天民(1992):高雄地區國一學生整數與分數四則運算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雲章(2003):數學溯源—數學名詞的故事。新竹:凡異出版社。
蔡秉燁、鍾靜蓉(2002):資訊化教學系統設計之模型建置。資訊與教育雜誌,90,72-82。蔡翠華(1996):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習型態與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157-177。鄭文輝(2006):國中數學能力卡測驗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與態度之影響。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賴潔芳(2004):二階段評量應用在高中生三角函數學習成效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戴建耘、饒達欽、陳瑞榮(1994):發展電腦化測驗題庫的重要理論基礎――試題反應理論IRT之意義沿革與發展。教育研習雙月刊,39,60-72。
鍾思嘉、林青青、蔣治邦(1991):國小學童數學焦慮之形成與原因。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與研究」,14,99-139。
魏麗敏(1988):國小學生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暨數學學習團體諮商之效果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usubel, D. P., Novak, J. D., & Hanesian, H. (1978). 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2n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etz, N.E. (1978). Prevalence, Distribution, and Correlates of Math Anxiety i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5, 441-448.
Brown, J. S., & Burton, R. R. (1978). Diagnostic Models for procedural Bugs in Basic Mathematical Skill. Cognitive Science. 2(2)155-192.
Chi, M. T. H., & Slotta, J. D. (1993). The Ontological Coherence of Intuitive Physic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0(2&3), 249-260.
Cummins, D.D., Kintsch, W.K., Reusser, K., & Weimer, R. (1988). The role of understanding in solving word problems. Cognitive Psychology, 20, 405-438.
Finn, J. D., & Cox, D. (1992). Participation and Withdrawal Among Fourth-Grade Pupil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9(1), 141-162.
Gulliksen, H. (1987). Theory of mental test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ackett, G. (1985). Role of Mathematics Self-Efficacy in the Math-Related Majors of College Women and Men: A Path Analysi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2(1), 47-56.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1).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3rd ed). Boston, Mass. : Allyn and Bacon.
Lord, F. M. (1980). Applications of item response theory to practical testing problem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ynch, P. P., Benjamin, P., Chapman, T., Holmes, R., Mccammon, R., Smith, A., & Symmons, R.(1979). Scientific language and the high school pupi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6(4), 351-357.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 : Little, Brown
Newman, R. S. (1990). Children’s help-seeking in the classroom:The role of Motivational factors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71-80.
Nichols, P. D. (1994).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cognitively diagnostic assessment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4(4), 575-603.
Otto, W., McMenemy, R. A., & Smith, R. J. (1973). Corrective and remedial teaching. Boston, Mass. : Mifflin
Pajares. F. (1996).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academic sett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4), 543-578.
Pintrich, P. R., & De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33-40.
Ryan, A. M., & Pintrich, P. R. (1997). “Should I Ask for help?”The Role of Motivation and Attitudes in Adolescents’ Help Seeking in Math Clas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 329-341.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
Sternberg, R. J., & Grigorenko,E. L. (1999). Our labeled children: what every parent and teacher needs to know ab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New York, NY: Perseus Publishing books.
Sternberg, R. J., & Williams, W. M. (1996). How to develop student creativity. Alexandria, 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reagust, D. F. (1988). Development and use of diagnostic test to evaluate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in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0(2), 159-169.
Treagust, D. F., Duit, R., & Fraser, B. J. (1988).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Wang, T. H., Wang, K. H., Wang, W. L., Huang, S. C. & Chen, S. Y. (2004). Web-based Assessment and Test Analyses (WATA)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 59-71.
Warner, J., & Wallace, J. (1994). Creative writing and student’ science learning in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xt.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40(4), 71-75.
Zimmerman, B. J., & Bandura, A. (1994). Impact of self-regulatory influence on writing course attainmen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1, 845-862.
Zimmerman, B. J., Bandura, A., & Martinez-Pons, M. (1992). Self-motivation for academic attainment: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personal goal-sett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9, 663-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