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玉梅(民91)。溝通教學法對國中資源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王美蓮(民94)。國民中學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家庭環境因素與其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王惠、翁宇清(民83)。動機與成材。台北縣:新雨。
王鐘和(民8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古艾巧(民91)。刺激褪除策略對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功能性詞彙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江南發(民92)。學習動機。載於教育心理學第二版(第八章,頁243-280)。台北:五南。
何華國(民93)。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第四版)。台北:五南。
余巧芸(民84)。兒童之手足關係研究:知覺、期待、問題、策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84-2412-H031-004-H3)。
吳文榮(民91)。高職實用技能班教師班級經營、家長教育態度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佳玲(民84)。家庭結構、親子互動與青少年子女行為表現之研 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明隆、涂金堂(民9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清山(民95)。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吳惠如(民92)。基本識字教材教學對學習障礙學生及智能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愛玲(民87)。台北市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領導行為類型與學生學習行為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瓊汝(民87)。國中學生之學習態度,台灣教育,566,44-50。李玉菁(民94)。國中資優生與普通生的自然科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李清茵(民92)。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李清榮(民93)。高雄市國小教師領導類型、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李咏吟、單文經(民86)。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周甘逢、劉冠麟譯(民92)。Sternberg, R. J. & Williams, W. M.(2001)教育心理學(Education Psychology)。台北:華騰文化。
林如萍(民90)。家庭擴展期。載於家庭概論(第七章)。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茹編著。台北縣:空大。
林妙娟(民77)。鄉村家庭親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淑理(民89)。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莉娟(民93)。技能檢定對高職資料處理科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惠芬(民95)。智能障礙者教育。載於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第五章,頁137-162)。台北:五南。
林瑞基(民93)。國小資優生背景變項、手足關係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侯玫如(民90)。多重目標導向對國中生認知、動機、情感與學習行為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侯博騵(民92)。高職農機科學生學習行為與技能檢定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洪碧芬(民79)。慢性病童手足之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胡永崇(民84)。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唐先梅(民88)。家庭擴展期。載於婚姻與家人關係(第七章)。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編著。台北縣:空大。
唐建雄(民94)。高職學生家庭環境學習動機與生涯期望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徐光國(民92)。婚姻與家庭。台北:揚智文化。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民91)。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徐享良(民95)。家有特殊兒童與親職教育。載於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第十三章,頁417-442)。台北:五南。
高明珠(民87)。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啟賢(民92)。國小六年級學童之憂鬱情緒與家庭互動類型之關係。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張文隆(民85)。台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張志偉(民94)。台北縣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張芝萱(民83)。國民小學資優生學習動機、學習認知、學習方式偏好與學校生活素質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張春興(民9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民8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振宇(民73)。家庭教育。台北:三民。
張新仁(民69)。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張新仁(民71)。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張新仁、簡茂發(民72)。國中生學習行為之研究。測驗年刊,30,頁75-92。張錦鶴(民91)。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教育部(民95)。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莊麗雯(民91)。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郭生玉(民7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秀緞(民90)。高雄市國小六年級班級氣氛、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郭春在(民90)。高職特殊教育班學生家庭環境因素與其適應行為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郭重吉(民78)。從認知狀態和學習風格探討國中學生學習物質分子模型的困難。臺北市:國科會微縮小組。
陳玉屏(民92)。國中生家庭互動模式與道德判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玉鳳(民93)。正常年長手足對國小智能障礙兒童家務工作教導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志成(民86)。智能障礙青少年家庭動力、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志宏(民91)。國小資源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學科過程本位教學 成效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昌蘭(民91)。兒童手足關係之探討。國教之聲,34(2),28-32。
陳姿伶(民93)。全民英檢對高中職應用外語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春秀(民90)。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若男(民82)。兒童手足關係與友誼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雅雯(民91)。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曾心怡(民87)。性別、班級組成形式、師生互動與學習動機:以高三自然組物理科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曾玉慧(民92)。國小三年級學童數位學習行為及策略之研究-以台北縣「山城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黃光雄(民93)。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金山(民91)。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實習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黃美銀(民90)。花蓮縣國小六年級學生對班級評量氣氛知覺與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黃迺毓(民88)。家庭教育。台北市:五南。
黃淑娟(民91)。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黃楚喬(民93)。高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黃萬益(民64)。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46-182。黃馨萍(民92)。家庭互動規範、互動行為與家人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共享與平等匹配理念之差別效應。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楊坤堂(民92)。學習障礙導論。台北:五南。
葉玉珠(民92)。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葉和滿(民91)。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葉淑瑜(民91)。不同性別國中生的理化學習動機、學習方法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詹珮宜(民88)。智障學生之國小正常手足的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廖梓辰(民90)。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趙時桓(民73)。學齡兒童學習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劉靜宜(民92)。高中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求助行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蔣恩芬(民88)。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蔡玉瑟(民83)。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蔡春美(民94)。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臺北市:心理。
蔡淑芬(民92)。國中資源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行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鄭增財(民88)。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盧美貴(民69)。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賴孟足(民92)。有智障手足之國小學童其家庭互動對學校表現之影響。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賴保禎(民77)。父母管教態度測驗。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謝淑惠(民91)。高職商科學生認知型態與學習行為對在校生會計事務技能檢定成效之影響。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鍾佩諭(民94)。母親教養方式與發展遲緩幼兒學習行為及人際互動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鍾筱萍(民92)。通勤家庭中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互動關係與子女憂鬱及焦慮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簡茂發、洪寶蓮(民79)。國中學生個人及環境因素與其學習行為的關係之研究。測驗年刊,37,181-194。簡茂發、羅芙蓉(民78)。國小資優與普通兒童父母教導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測驗年刊,36,頁133-164。羅品欣(民92)。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二、英文部份:
Alyssa, G., Gordon, G., & Jin, W. (2001). Undergraduate students' goal orienta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5, 182-192.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 J. : Van Nostrand.
Aunola, K., Stattin, H., & Nurmi, J. (2000). Parenting styles and adolescents's achievement strategi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3, 205-222.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s. In M. L. Hoffman & L. W. Hoffman(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1, (pp. 122-150), NY: Russel Sage Foundation.
Bender, W. N. (2001). Leanring disabilities: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Boston: Allyn & bacon.
Berk, L. E. (2006).Child development(7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Bernard, H. W. (1962).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Boston: Allyn & Bacon.
Bigge, M. L., & Shermis, S. S. (1999). Learning theories for teachers (6th ed.). NY: Longman.
Biggs, J. B. (1978). Individual and group difference in study proces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8, 266-279.
Bliss, L. B., & Muller, R. J. (1986). An instrument for the assessment of study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68 180)
Brown,W.F., & Holtzman,W.H.(1956). Use of the survey of study habits andattitudes for counseling students.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35,214-216.
Curley, R. G., Estrin, E. T., Thomas, J. W., & Rohwer, W. D. (1987).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udy activities and achievement as a function of grade level and course characteristic.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2, 324-343
Davis, J. K., & Annis, L. (1979). The effect of study techniques, study preferences, and familiarity on later recal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48(2), 92-96
Dekovic, M., & Meeus, W. (1997). Peer relations in adolescence: effects of parentin and adolescents self-concept.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 163-176.
Elliott, E. S., & Dweck, C. S. (1988). Goals: An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1), 5-12.
Franken, R. E. (2001). Human motivation (5th ed.). Belmont, CA :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Furman, W., & Buhrmester, D. (1985).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 qualities of sibling relationships. Child Development,56(2), 448-461.
Gangé,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2nd ed.). NY: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oetting, A. (1986). The developmental tasks of sibling ship over the life cyc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 , 703-714.
Gongla, P.A., & Thompson, E. H. (1999). Single-parent families. In Sussman, M. B. & Steinmetz, S. K. (Eds).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pp. 397-418). NY : Plenum.
Gredler, M. E.(1997).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Herbert, L. P. (1996). Motiv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4th ed.). Pacific Grove: Brooks/Cole.
Hergenhahn, B. R. & Olson, M. H.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Hurlock, E. (1978).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NY: McGram-Hill.
Kirk, S. A., Ga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 J. (2006).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11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Klein, S. B. (2002). Learning :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4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Lieberman, D. A. (2000). Learning:Behavior and cognition(3r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Maccoby, E. E., & Man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4)(pp. 1-101), NY: Wiley.
Main, R. G. (1993). Integrating motivation into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12), 37-41.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Harper and Row.
McCown, R. R., Driscoll, M. & Roop, P.(Eds.)(199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nd ed.). Needham Heights, M: Allyn & Bacon.
Miunchin, S. (1988). Families and family therap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rsons, R. D., Hinson, S. L., & Sardo-Brown D. (20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practitioner-researcher model of teaching. Belmont. CA : Wadsworth.
Pintrich, P. R., & Schunk D. H. (2002).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ao, N., & Sachs, J., (1999). Confimatory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 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9(6), 1016-1029.
Santrock, J. W. (2006).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Y: McGraw-Hill.
Smith, A. N. (1972). The importance of attitud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English Teaching Forum, 10(1), 20-25.
Stipek, D., Feiler, R., Daniels, D., & Milburn, S.(1995).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6(1), 209-223.
Turnbull, A. P., Turnbull, III, H. R. (2001). Families, professionals, and exceptionality: Collaborating for empowerment (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Warr, P., & Downing, J. (2000). Learning strategies, learning anxiety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1(3), 311-333.
Weiner, B. A. (1979).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17, 3-25.
Woolfolk, A. (200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th ed.). Boston : Allyn &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