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光宗(2003)。我是外籍新娘,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王宏仁(2001)。階層化下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滿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中國時報(2007)。民國一百年 新台灣之子 4個學生就有1位。
內政部(2007)。內政統計通報96年第二週。取自:
內政部統計網站http://www.moi.gov.tw/stat/
田閩如(2005)。在台大陸女性配偶生活適應與第二代子女教養狀況之探討─以台東縣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玉玲(2001)。澎湖的外籍新娘。西瀛風物,8,60-75。朱瑞玲(1986)。父母教養方式之變遷。教育資料文摘14(5),115-134。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玫臻(200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林怡欣(2004)。外籍新娘就醫面面觀。社教雙月刊,119,58-62。林靜佩(2004)。台灣越南籍初產婦女的作月子及初為人母之經驗。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芝儀、李奉儒譯(M. Patton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原著為1995年版)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邱奕仁(2004)。越南籍配偶對於學前子女之教養信念及其教養方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邱琡雯(2004)。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出版社。
洪藝真(2005)。東南亞外籍新娘來台適應歷程、教養方式及子女氣質之個案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東華。
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9。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夏曉鵑(2003)。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9,1-47。
高淑清(2005)。同心協力共創佳績-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資源介入。教師天地,135,26-34。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許學政(2003)。我的媽媽是外籍新娘-跨國婚姻的親職協助與輔導。師友,434 ,74-78。
張鈺珮(2003)。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雅惠(2003)。東南亞外籍配偶家庭兒童生活狀況之研究。台北:內政部。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迺毓(1995)。台灣地區父母之子女教養方式與子女社會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國科會。
黃拓榮 (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玉臻 (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森全、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學教育研究,8,135-164。
楊宗惠(1999)。人口移動。台北:東華。
楊國樞 (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中華心理學刊,28,7-28。
廖正宏 (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錢宗忻(2005)。澎湖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戴如玎(2005)。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教養子女經驗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薛淑今(2004)。嘉義縣外籍新娘現行使用之識字教材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雅雯 (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淑滿 (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30-43。顏錦珠 (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顏祥鸞(2001)。參與觀察法。台北:巨流。
顧燕翎、尤詒君 (2004)。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05,20-29。鄭予靜 (2004)。台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台越跨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修全 (1997)。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慈惠(2001)。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355-405。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防治犯罪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臥龍編( 2004 )。質性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貳、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71). Analysis of modeling processes. In A. Bandura (Ed.), Psychological Modeling:Conflicting theories. Chicago: Aldine Atherton.
Baumrind, D. (1989). Rearing competent children. In W. Damon
(Ed.), Child development today and tomorrow.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aumrind, D. (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1), 56-95.
Berry, J. W., Segall, M. H., & Poortinga, Y. H. (2002). Cross-culture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Black, J. S., & Mendenhall, M. (1994). Cross-cultural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 review an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future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5, 113-136.
Dandy J.& The Nettelbeck(2002).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parent’s academic Standards and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for their childre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Darling, N., &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3), 487-496.
Deforge , R. T. (2002). Examining shared values, attitudes and beliefs across three generations of families.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University of Guelph, Canada.
Del Rosario, Virginia O. (1994). Lifting the Smoke Screen: Dynamics of Mail-Order Migration from the Philippines.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 The Hague. Ph.D. Dissertation.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1994). Strategies of Inquiry. Newburry Park, CA: Sage.
Fu, X., & Heaton, T. B. (2000). Status exchange in intermarriage among Hawaiians,Japanese, Filipinos and Caucasians in Hawaii: 1983-1994. Journal of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1, 45-60.
Ishii, Y. (1996). Forward to A better life: The satuation of Asian of women married to Japanese men in Japan in the 1990s. In G. Battistella and A. Pagannoni, (Eds.), Asian Women in
Migration (147-164). Quezon City: Scalabrini Migration
Center.
Jeong, G. J., & Schumm, W. R. (1990). Family satisfaction in Korean/ American marriage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perceptions of Korean wiv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21(3), 325-335.
Kaufman, S. R. (1994). Qualitative methods in aging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1989).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1995).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Mead , D. E. (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 Provo, Utah:Brigham University.
Sauvy, A.(1966). 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 New Yourk:
Basic Books Inc.
Winarto, Y. T. (2006). Family education and culture in Indonesia: The complex, intermingled, and dynamic phenomena. This keynote paper is presen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Family Education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Graduate Institute of Family Education,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ChiaYi, Taiwan, R.O.C.
Woo, S. S. P. (1989). Preceptions of desirable parenting behavior
by parents and adolescents in Taiwan. Changhua: Fu Wen.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