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有氧體適能協會(2001)。健身房(體適能中心)設施及管理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華民國有氧體適能協會(2005)。國際健康體能與有氧運動研討大會課程講義。中華民國有氧體適能協會發行。
中華民國有氧體適能協會(2006)。國際健康體能與有氧運動研討大會課程介紹。擷取日期2006年12月13日。資料取自:http://www.afha.org.tw/.
平珩、張中煖(1997)。舞蹈欣賞。台北市:三民。
伊士邦健康俱樂部 (2006)。Les Mills BTS 系列課程介紹。擷取日期2006年12月19日。資料取自:http://www.beingsport.com.tw/les.html.
何永彬(2004)。運動健身俱樂部之運動指導員休閒參與職場生涯發展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何靜宜(2006)。2000年全民運動回顧─有氧舞蹈。全民運動月刊,元月號,12-16。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子宏(2002)。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專業能力內涵之因素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呂美女(譯)(2006)。專業。台北市:天下文化(大前研一,2005)。
呂銀益(2006)。運動俱樂部經營管理。台中市:華格納。
宋曉婷(2001)。台北市健康俱樂部會員轉換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束有朋等(譯)(2007)。個人體能訓練: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易利圖書。(Mary, Y. 2005)
李水碧(譯)(2004)。體適能與全人健康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藝軒。(Werner, W. K., & Sharon, A., 2003)
李俊湖(1987)。教師專業成長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李香儒(2006)。健身俱樂部優勢舞蹈課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李敏玲(1997)。運動連鎖服務業生命週期與經營策略之研究─以韻律舞蹈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李惠真(2002)。運動健身俱樂部公共關係運作模式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文朗(1999)。我國訓練問題之探討與分析。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報告書。
林世澤(1995)。國民體能指導員應有的專業知能。國民體育季刊,24(1),35-40。林孟宗(1977)。特殊教育師資專業能力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桓正、林桓立(2003)。有氧訓練的流程及其目的─以有氧舞蹈為例。大專體育,64,24-31。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逸貞(2003)。台灣地區高中職舞蹈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林嘉志(譯)(2006)。ACSM’S健康與體適能證照檢定要點回顧。台北市:品度。(Roitman, J. L. 2004)
林靜怡(2003)。台灣地區公立高中舞蹈班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邱金松(1991)。我國體育專業的發展,兼談大專體育的定位問題。大專體育,2(1),23-24。邱金松(1999)。我國體育專業人力供需,運用及管理制度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姜慧嵐(1989)。體適能中心經營與管理。國民體育季刊,18(2),26-30。姜慧嵐(2000)。台灣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產業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姜慧嵐(2005)。健身產業人力運用現況與管理趨勢。國民體育季刊,145,13。柯政良(2002a)。不同背景的運動指導員對專業知能之需求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1)47-54。柯政良(2002b)。台北市運動指導員專業知能重要程度認知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美國有氧體適能協會(2003)。基本運動指導基準與方針。美國有氧體適能協會發行。
美國有氧體適能協會(2006a)。2007體適能嘉年華報名簡章。美國有氧體適能協會發行。
美國有氧體適能協會(2006b)。各領域證照。擷取日期2007年2月8日。資料取自:http://www.afaa.com.tw/Licenses.htm.
范智明(2002)。運動俱樂部經營管理。台中市:華格納。
康自立(1994)。技職教育課程基礎理論之研究以工業教育為例。教育部,台北市。
康美文(2003)。新竹市國民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現況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5(2),27-37。張序綸(1984)。大學生對家政教育認知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張美玉(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在職進修教育的經驗與反省。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張重文(2003)。一位不會跳舞的老師怎麼教跳舞:我的專業成長與課程發展歷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張錦昌(2002)。舞蹈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許揚(2004)。運動健身中心。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92級產業調查報告。
郭嫈嫈(1989)。基層農會家政指導員專業能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全壽(1997)。我國運動教練指導人員證照制度之架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6(4),22-35。
陳秀華(1993)。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陳俊忠(1989)。體適能指導者的培養。國民體育季刊,18(2),18-25。陳秋梅(2004)。羽球運動教練專業能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陳美華(2005)。有氧舞蹈對大學女生身體自我概念及自尊之影響暨其因果模式之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貞良(2005)。健身俱樂部運動指導員所需具備之專業能力。國民體育季刊,145,12。陳素青(2005)。台北市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與證照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錦釧(2006)。高雄市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彭映江(1997)。高級中學生活科技教師專業知能進修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彭郁芬(2002)。流行有氧 EASY GO。中華體育,16(3),16-22。
程瑞福(2000)。台灣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體育學報,28,123-132。黃暐睿(2005)。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黃鈺芸(2005)。有氧舞蹈課程對生活品質之影響-以新竹科學園區一高科技公司員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楊芝婷(2003)。休閒活動參與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楊昭景(1989)。營養師的專業能力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溫怡英(1999)。女性參與有氧舞蹈的動機與體適能效果之研究。體育學報,33,21-31。溫怡英(2001)。有氧舞蹈教學法之動作分解與組合技巧。大專體育,55,110-114。葉怡君(2003)。健身俱樂部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羅元宏(2001)。休閒運動指導及指導員專業能力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廖家祺(2001)。中等強度有氧舞蹈訓練對女性身體組成、血液生化值及抗氧化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劉秀慧(2006)。健康俱樂部私人教練之專業能力探討。大專體育,86,122-126。劉怡秀(2004)。運動健身俱樂部之運動指導員休閒參與職業生涯發展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劉秋琴(2000)。我國學校運動教練專業能力分析與課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鄭世婉(2004)。有氧舞蹈教師的舞蹈教育訓練背景與角色認定。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鄭志富(1996)。體育運動管理人員專業能力之探討。中華體育,1(3), 8-17。鄭秀琴(2004)。健身俱樂部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與進修需求認知之研究─以亞力山大健身俱樂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魏正(1990)。談如何指導初學者正確的有氧舞蹈基本步伐,大專體育,50,136-140。二、英文文獻
Abernethy, B., Kippers, V., Mackinnon, L. T., Neal, R. J., & Hanrahan. (1997). The biophysical foundations of human movement.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Babbie, E. R. (1979).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Belmont, Calif:Wadsworth.
Boyer, E. L. (1997). 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 Princeton, NJ: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Chelladurai, P. (1999).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port and Recreation. Human Kinetic.
Cooper, M., & Cooper, K. H. (1972). Aerobics for Woman. New York:M. Evans And Company, Inc.
David, H. F. (1979). Alternative career opportunities related to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and Dance, 50 (1), 72-73.
Dempsey, S. D. (1987). Issu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58 (7), 14-16.
Fessler, B. (1985).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P. J. Burke & R. G. Heldeman (Eds). Career long teacher education.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IHRSA (2001). 2000 IHRSA Report on the State of the Health Club Industry, 7-17, Boston: IHRSA.
Kenen, R. H. (1987). Double messages, double images: Physical fitness. self-concepts and women’s exercise classe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on Recreation and Dance, 58 (6), 74-79.
Morrow, P. C., & Goetz, J. F. (1988). Professionalism as a form of work commit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2, 92-111.
Nancy, W. P. (1991). The influence of musical preference on the affective state, heart rate, and perceived exertion rating of participants in aerobic dance/exercise class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xas Women’s University.
Stiff, M. C. (1993). The personal trainer. Fitness and Sport Review International, 28 (3), 83-88.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 1-22.
Robert, D. C., & Joyce, A. C. (1984). Careers and professional prepartion program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55 (5), 44-45.
Weber, H. (1973). The energy expenditure of aerobic dancing. Fitness for Living, 8, 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