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12: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顏明哲
研究生(外文):Yen Ming-Che
論文名稱:台灣工商企業贊助羽球賽事之效益研究-以2006年Wilson全國羽球排名賽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Benefit of Corporation Sponsor in the 2006 Wilson Nation Badminton Player Ranking Tournament in Taiwan
指導教授:張家昌張家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Chia-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運動科學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5
中文關鍵詞:企業贊助效益羽球
外文關鍵詞:corporate sponsorbenefitBadmint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6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羽球比賽觀眾對企業贊助的認知效益,以系統抽樣選取300位參加2006年全國羽球排名賽之現場觀眾為研究對象,認知情形以參考洪文宏(2001)所編製之「消費者態度對企業贊助效益影響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檢定、因素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獲得結果如下:
一、在性別方面,男性觀眾多於女性觀眾,僅在「產品購買意圖」構面上有差異。
二、在年齡方面,以19~29歲佔大多數,而年齡在19歲以下比20~29歲的受試者對於「賽會活動認知」的程度要高;且在「企業形象認知」構面上,30~39歲群組比19歲以下有較高的認知度。
三、職業方面,以學生居多,且各職業在「企業形象認知」構面上有顯著差異。
四、教育程度大部分為大專程度,且在「企業形象認知」方面,大專學歷比高中職學歷有較高之認知度。
五、在產品使用經驗方面,各個效益構面上,以曾經未使用過產品的居多,且與曾經使用過的觀眾呈現顯著的差異。
六、賽事觀賞經驗方面,以電視觀賞與現場觀賞兩者皆曾有過的經驗之現場觀眾居多。而在「賽會活動認知」構面上,現場觀賞與兩者皆有的現場觀眾比兩者皆未曾有過的現場觀眾之認知程度較高;「贊助意圖察覺」構面上,以兩者皆有的現場觀眾比電視觀賞的現場觀眾之認知程度較高;且現場觀賞的觀眾比電視觀賞的觀眾在「產品購買意圖」之認知度要高。
七、個人運動習慣方面,平均每月10次以上從事羽球運動之現場觀眾比平均每月2次以下或沒有羽球運動習慣之現場觀眾,有較高之「賽會活動認知」程度。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d the benefits recognition for spectators of the Badminton competition which supports to the corporation sponsor, take systematic sampling selects 300 to participate in the 2006 National Badminton Player Ranking Tournament of spectators as the study subjects, the recognition situation take refers to Hong Wen Hung (2001) to establish it "the consumer manner to support the benefit influence meter to the corporation" as to study the tool, carries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bes Statistic, t-test, Factor analysis, and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obtains the result as follows: (1) In the sex aspect, the male spectators is more than the female spectators, only in the attempt of product procurement has the difference. (2) In the age aspect, occupies the majority by the 19~29 years old, but age below 19 years old 20~29 years old participants regarding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competition activity" the degree must be higher than; Also in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corporate image" on the construction surface, the 30~39 year old group has higher cognition compared to 19 years old below. (3) The professional aspect, to the student is most, also various occupations have in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corporate image" reveal the difference. (4) The education level of college is most, also in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corporate image aspect,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has higher recogni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senior high. (5) In the product use experience aspect, on each benefit construction surface, by has not used product being most, also with has used the spectators presents reveals the difference. (6) The sports event watches the experience aspect, to the television watches watched with the scene two all once has had scene of spectators the experience to be most. But on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competition activity construction surface, the scene watches with the scene spectators which two all has two all not has had recognition of degree the scene spectators is higher than; "In learning the intentions of corporate sponsorship" on the construction surface, by the scene spectators which two all has cognition of degree the scene spectators which watches the television is higher than; Also the scene watches spectators the spectators which watches the television in "the product purchase intention" cognition must be higher than. (7) Individual exercise custom aspect, above average each month of 10 is engaged in spectators of play the Badminton or does not have spectators of play the Badminton custom compared to average each month of 2 below, has the higher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competition activity degree.
目 錄
目 錄 I
表 目 錄 IV
圖 目 錄 VI
中 文 摘 要 VII
英 文 摘 要 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4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羽球之演進與發展 6
第二節 贊助之定義 9
第三節 運動贊助之定義 12
第四節 運動贊助效益 15
第五節 運動贊助效益相關研究 18
第六節 運動贊助效益評估 29
第七節 本章小結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6
第三節 研究步驟 37
第四節 研究對象及抽樣方法 39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0
第六節 資料處理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現場觀眾人口統計變項分佈情形 44
第二節 研究構面之因素分析及信度檢定 49
第三節 人口統計變項在各認知效益構面上之差異性 57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討論 70
第六章 建議
第一節 對運動組織及贊助企業的建議 80
第二節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8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84
英文部分 87
附錄
附錄一 使用消費者態度對企業贊助效益影響量表同意函 90
附錄二 2006年Wilson全國羽球排名賽之贊助效益研究問卷 91
附錄三 2006年Wilson全國羽球排名賽現場觀眾問卷調查同意函 95
表 目 錄
表2-1 贊助之定義 11
表2-2 運動贊助之定義 14
表2-3 企業贊助運動效益之相關文獻表 26
表3-1 研究問卷回收統計表 40
表4-1 性別分佈表 44
表4-2 年齡分佈表 45
表4-3 職業分佈表 46
表4-4 教育程度分佈表 46
表4-5 產品使用經驗分佈表 47
表4-6 賽事觀賞經驗分佈表 47
表4-7 運動習慣分佈表 48
表4-8 現場觀眾對賽會活動認知之因素分析與信度檢定 51
表4-9 現場觀眾對企業形象認知之因素分析與信度檢定 53
表4-10現場觀眾對贊助意圖察覺之因素分析與信度檢定 54
表4-11現場觀眾對產品購買意圖之因素分析與信度檢定 56
表4-12不同性別之現場觀眾在各認知效益構面之t檢定摘要表 57
表4-13不同年齡之現場觀眾在各認知效益構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8
表4-14不同職業之現場觀眾在各認知效益構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9
表4-15不同教育程度之現場觀眾在各認知效益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61
表4-16不同產品使用經驗之現場觀眾在各認知效益構面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62
表4-17不同賽事觀賞經驗之現場觀眾在各認知效益構面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63
表4-18不同運動習慣之現場觀眾在各認知效益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64
表4-19人口統計變項與各認知效益之顯著差異 65
圖 目 錄
圖3-1 研究架構圖 35
圖3-2 研究流程圖 3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古德龍(2003)。台北縣市羽球拍消費者之消費行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全民休閒運動宣傳網(2006)。1999全民休閒運動回顧。
擷取日期2006年11月16日。資料取自:http://www.hisport.com.tw/print/mprint06/mprint3.html#8。
李儒杰(2001)。台灣地區工商企業贊助職業高爾夫球賽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台北縣。
吳章明、邱祖賢和黃榮松(2005)。企業贊助運動賽會之個案研究-以2003年第九屆東方錶盃大專網球賽為例。大專體育學刊,7(3),91-100。
周振雄(1997)。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運動會運動贊助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紀世清(1999)。羽球運動起源。全民運動月刊,9(2),30-33頁。
洪文宏(2000)。消費者態度對企業贊助效益影響之研究-以亞洲盃棒球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洪睦盛(2004)。企業贊助體育運動賽會之動機與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台中市。
張在山(1991)。非營利事業的策略性行銷。台北市:授學出版社。
黃金柱(1993)。體育管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欣惠(2001)。瓊斯盃籃球賽與中華汽車體操邀請賽運動贊助中企業形象之研究-以民國八十九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黃娟娟、賴永成和黃宏裕(2005)。2004年宏泰人壽盃世界女排大獎賽贊助辨識率與效益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151-164。
黃淑汝(1999)。台灣地區職業運動贊助管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新竹市。
黃鈺婷(2002)。大學生對運動項目主觀聲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陳秋梅、邱憲祥(2005)。羽球運動之起源及發展。大專體育,76,138-144。
陳善能、徐木蘭、蘇建勳和許金田(2005)。運動行銷之探討-以企業贊助奧運爲例。交大管理學報,25(1),29-66。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4)。體育大辭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葉美琳(2002)。第八屆「馬爹利高爾夫名人逐洞賽」贊助效益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程紹同(1998)。運動贊助策略學。台北市:漢文書局。
程紹同(2001)。第5促銷元素。台北市:滾石文化。
馮義方(1999)。企業對運動贊助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台北市。
楊紀瑜(1996)。企業贊助高中女子籃球隊之研究-交換理論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楊書銘(2003)。休閒運動消費行為之研究-台南市立羽球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台中市。
楊聖智(2002)。91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現場觀眾對贊助商認知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廖俊儒(2001)。企業贊助運動之效益研究-以安麗盃世界女子花式撞球邀請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蔡宇玲(2002)。企業贊助運動賽會效益之研究-以HBL高中籃球甲級聯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盧焰章(1993)。台灣地區大型企業對運動贊助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蔣宜龍(1999)。企業贊助運動賽會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韓大衛(1995)。企業贊助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的動機與學生對企業贊助的認知及贊助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蕭嘉惠(2003)。賽會贊助個案研究-以91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為例。大專體育學刊,5(1),75-83。
蕭嘉惠(2004)。台灣地區觀眾賽會贊助認同之比較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2),79-91。
謝學儀(2003)。中華職棒運動贊助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戴遐齡(2005)。運動贊助與體育發展探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6(1),121-146。
羅詩文(2001)。如何創造運動贊助雙贏之契機。大專體育,57,107-112。
英文部分
Abratt, R., & Grobler, P. S. (1989). The evaluation of Sports sponsor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8, 351-362.
Armstrong, C. (1988). Sport sponsorship: A case-study approach to measuring its effectiveness. European Research, 97-102.
Brooks, C. (1990). Sponsorship: Strictly business. Athletic Business, 14(10), 59-62.
Cuneen, J., & Hannan, M. J. (1993). Intermediate measures and recognition testing of sponsorship advertising at an LPGA Tournament.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2(1), 47-56.
De Vaus, D. A. (2002). Analyzing social science data. London: Sage.
Gardner, M., & Shuman, P. (1986). Sponsorship: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promotions mix.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6(1), 11-17.
Gratton, C., & Taylor, P. (1985). Sport and recreation: An economic analysis. London, New York: E. & F. N. Spon.
Howard, D. R., & Compton, J. L. (1995). Financing sport.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Madrigal, R. (2000).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alliances with Sports teams on intentions to purchase corporate sponsors’ product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9(4), 13-24.
McCarville, R. E., & Copeland, R. P. (1994). Understanding sport sponsorship through exchange theory.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12(1), 102-114.
Meenaghan, T. (1991). The role of sponsorship in th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mix.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0, 35-40.
Nicholls, J. A. F., Roslow, S. & Laskey, H. A. (1994). Sports event sponsorship for brand promotion, 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 10(4), 35-40.
Otker, T., & Hayes, P. (1987). Judging the efficiency of sponsorship: Experience from the 1986 Soccer World Cup. European Research, 15(4), 3-8.
Pitts, B. G., & Stotlar, D. K. (2002). Marketing through endorsements and sponsorships. In B. G. Pitts & D. K. Stotlar (Eds.), Fundamentals of sport marketing (pp. 271-288).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Ryssel, C., & Stamminger, E. (1988). Sponsoring World-Class Tennis players. European Research, 5, 110-116.
Sandler, D. M., & Shani, D. (1989). Olympic sponsorship vs. “ambush” marketing: Who gets the gold?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1, 9-4.
Sandler, D. M., & Shani, D. (1992). The value of sponsorship in Sports marketing: An empirical study.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92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dvertising, 82-83.
Speed, R., & Thompson, P. (2000). Determinants of sports sponsorship respons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28), 266-239.
Sleight, S. (1989). Sponsorship: What it is and how to use it. Maidenhead, Berkshire, England: McGraw Hill.
Stotlar, D. K. (1993). Successful sport marketing. Dubupue, IA: Wm. C. Brown Communications.
Turco, D. M. (1994). Event sponsorship: Effect on consumer
brand loyalty and consumption.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2(3), 35-3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7.簡茂發、劉湘川(1993)。電腦式會議德爾菲調查法及其在教育上之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35,6-11。
2. 16. 游家政(1996),得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 6,1-24
3. 11. 林義凱、林家慶(2005)。半導體產業的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台積電對京都議定書衝擊的因應與策略。永續產業發展月刊。22,44-51。
4. 8. 宋文娟(2001),一種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德菲法在醫務管理學領域之應用,醫務管理期刊,2(2),11-20。
5. 羅詩文(2001)。如何創造運動贊助雙贏之契機。大專體育,57,107-112。
6. 蕭嘉惠(2004)。台灣地區觀眾賽會贊助認同之比較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2),79-91。
7. 蕭嘉惠(2003)。賽會贊助個案研究-以91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為例。大專體育學刊,5(1),75-83。
8. 陳善能、徐木蘭、蘇建勳和許金田(2005)。運動行銷之探討-以企業贊助奧運爲例。交大管理學報,25(1),29-66。
9. 陳秋梅、邱憲祥(2005)。羽球運動之起源及發展。大專體育,76,138-144。
10. 黃娟娟、賴永成和黃宏裕(2005)。2004年宏泰人壽盃世界女排大獎賽贊助辨識率與效益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151-164。
11. 吳章明、邱祖賢和黃榮松(2005)。企業贊助運動賽會之個案研究-以2003年第九屆東方錶盃大專網球賽為例。大專體育學刊,7(3),9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