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水文(1994)。臺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王宗吉、徐燿煇 (2000)。 休閒運動與健康管理。載於蔡特龍主編:休閒活動專書,15-28。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王建堯(1998)。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的因素之研究-高雄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東縣。王禎祥(2004)。臺北市國小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王儷儒(2004)。臺南縣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縣。江書良(2002)。臺北縣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傾向與場地設施及休閒參與機會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江澤群、林國瑞(2001)。臺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學報,9,5-112。
行政院主計處(2002)。中華民國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台灣地區國民運動行為與其政策意涵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委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行政院主計處(1994)。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時間運用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衛生署(1993)。衛生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何福田(1990)。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臺北市:青輔會。
余青忠(2003)。桃園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參與休閒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利志明(2000)。談休閒活動的定義、功能及積極涵義。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學系系刊,3,55-62。
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李小融(200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新文京。
李明憲(1998)。國小、國中學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以花蓮宜昌國民小學、宜昌國民中學二所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思招(2000)。護理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英弘(2001)。女性休閒活動與休閒阻礙之研究―以靜宜大學女性教職員為例。休閒遊憩觀光研討會論文集,220-251。臺北市:田園。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 10(1),43- 68。李彩華(1998)。臺北市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銘輝(1991)。遊憩需求與遊客行為特性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4(1),17-33。沈易利(1998)。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研究。臺中縣:霧峰出版社。
卓俊辰(1990)。從健康的觀點論體能性休閒活動的重要性與可行性措施。休閒教育研討會專輯,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協會。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靖斌(2001)。國中學生規律運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宜蘭縣文化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輔瑾(1996)。專科學生從事規律運動意圖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金車教育基金會(1998)。週六非常健康營-青少年體育休閒問卷調查報告。臺北市:金車教育基金會。
洪祥洲(2001)。優質運動生活-上班族運動入門。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高士國(2003)。落實「健康與體育」課程的革新-重視學童運動的權利。國教新知,49(3),98-102。高樹藩(1999)。正中形意義綜合大字典。臺北市:正中書局。
涂淑芳(2001)。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少熙(2000)。臺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臺北市:漢文書店。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張文騰(2004)。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職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張玉玲(1999)。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孝銘、高俊雄(2001)。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間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為實證。體育學報,30,143-152。張志銘(1997)。中學階段學生參與田徑運動競賽動機之研究-以中華民國臺灣省彰化縣為例。體育學報,22,375-386。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坤鄉(1991)。國中教師休閒活動現況調查。師友,292,49-51。
張春興(1988)。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景然(1993)。休閒生活與青少年行為輔導。成人教育,2,48-49。張豐緒(1990)。推廣休閒運動的意義與展望。體育與運動,67,1。張鎮倫(2004)。三軍總部職業軍官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張耀中(2001)。臺中市銀髮族退休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7)。臺中縣市高中職學校名單。取自2007年1月15日。網頁:http://www.tpde.edu.tw/index.htm。
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彰化縣。莊美玲(1997)。體適能教學設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189-206。
莊斐瑜(1991)。臺北市高中(職)學生休閒學習情況輿休閒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許天路(1993)。私立南亞工專男女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調查分析。南亞學報,13,173-211。許志賢(2002)。臺閩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中市。許義雄、陳皆榮(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行政院青輔會。
許樹淵(2000)。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文聰(1992)。在學青少年午夜之休閒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陳人麟(1985)。臺北市民休閒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臺北市。陳文長(1996)。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生休閒運動參與行為、參與興趣及參與動機之研究。嘉南學報,23,123-134。陳文長(1998)。大專學生休閒體驗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嘉南學報,24,107-116。陳克宗(1998)。大學體育課程的休閒性。國民體育季刊,27(3),24-30。陳秀華(1992)。健康適能俱樂部會員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陳定雄(1990)。以休閒啟發運動興趣,奠定全民運動基礎。全國社會體育會議綜合結論報告。
陳芮淇(2001)。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陳皆榮(1996)。 動機與休閒活動之相關性研究。臺北技術學院學報,29(1),203-219。陳皆榮(2002)。運動與青少年發展。國民體育季刊,132,74-80。陳振貴(1996)。大專生的休閒活動與現代價值觀的確立。訓育研究,35(1),67-70。陳淑湘(1999)。青少年休閒生活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縣。陳榮章(1996)。推廣職業婦女休閒運動之我見。大專體育,25,69-70。陳德海(1996)。南區專科學校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原因之探討。臺灣體育,87,52-58。陳鴻雁(2000)。臺灣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大專體育,48,75-81。陳麗娟(2002)。臺中市高中職教師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中市。陳麗華(1991)。臺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陳顯宗(1992)。大專學生參與合球運動之動機因素調查分析。亞洲體育,15,37-53。曾瑞怡(2005)。臺北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行為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程紹同(1998)。大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指標研究。臺北市:漢文書局。
黃文祥(1998)。足球選手參與動機之研究。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437-451。
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黃坤得、黃瓊慧(2000)。水上休閒運動之初探。臺灣體育,109,15-18。黃麗蓉(2002)。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楊裕隆(1997)。大學生運動行為之研究-合理行動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憲清(1987)。二十一世紀之我國學校體育。國民體育季刊,16(4),16-21。廖建盛(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趙麗雲(2002)。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暨發展策略。國家政策論壇,2(4),37。劉立宇(1995)。運動對改善慢性疾病的效果。國民體育季刊,24(4),99-103。劉宏裕(1994)。戰後臺灣地區休閒活動的相關研究-以活動內容及學術研究為主題。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劉坤宏(2003)。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劉芳遠(2001)。社區民眾使用學校運動場地之參與、需求和阻礙因素調查研究-以新竹市南寮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劉俐蓉(2003)。臺北市立士林國中學生中重度身體活動量、運動階段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劉翠薇、黃淑貞(1999)。臺北縣某商專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學校衛生,34,1-32。潘義祥(1997)。論運動性休閒參與之內涵及其價值。東師體育,5,21-28。蔡長清、蕭永福(2001)。大學校園休閒運動參與及價值認知之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1,511-544。
蔡貞雄(1998)。落實休閒運動的體育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7(3),9-15。蔡淑菁(1996)。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能活動及其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鄭光慶(1998)。休閒運動與體育教學的結合。國民體育季刊,27(3),38-42。鄭志富(1999)。中小學課後及假期體育育樂營課程規劃研究成果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253。
鄭金昌(1995)。如何推展我國休閒活動。臺灣體育,84,12-14。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盧英娟(2001)。高職學生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輔導策略之研究-以國立水里商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賴美娟(1997)。基層警察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現況及期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龍炳鋒(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29,81-91。
戴旭志(2001)。臺北市太極拳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戴良全(2003)。臺北縣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戴遐齡(1995)。臺北市高爾夫練習場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薛銘卿(2000)。休閒的基本概念、理論與分類法。休閒活動,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謝明材(2000)。高中體育班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謝智謀(1999)。運動休閒在運動訓練的運用。1999 年大專體育總會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謝鴻隆(2004)。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鍾志強(2000)。運動自我效能對大學生運動行為的影響。科技學刊,9(1),59-80。鍾東蓉(2000)。臺北市立高中導師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藍辰聿(1998)。臺北市某國小學童中重度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蘇振祥(2001)。正心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中市。蘇瑛敏(1996)。臺灣婦女休閒活動與休閒圈域初探。臺北技術學院學報,29(2),297-327。英文部份
Arai, S. M., & Pedlar, A. M. (1997). Building communities through leisur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healthy communities initiativ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2), 167-183.
Alexandris, K., & Carroll, B. (1997).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costrain on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Results from a study in Greece. Leisure Studies, 6(2), 107-125.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19- 228.
Boreham, C. A., Twisk, J., Savage, M. J., Cran, G.W., & Strain, J. J. (1997). Physical activity,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risk factors in adolescent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9(6),788-793.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 12-18.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 9, 119-127.
Dattilo, J. (1999).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Dattilo, J., & Murphy, W. D. (1991).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Deci, E. L., & Ryan, R. M. (1987). The support of autonomy and the control of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 1024-1037.
Edginton, C. R., Jordan, D. J., Degraaf, D. G., & Edginton, S. R. (1995).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 Madison: Brown & Benchmark Publishers.
Godbey, G. (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Godbey, G. (1997). Leisure and leisure services in the 21st century.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Hsieh, C. M. (1998). Leisure attitudes, motivation,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Test of a model of leisure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IN.
Iso-Ahola, S. E., & Allen (1982). The dynamics of leisure motivation: The effects of outcome on leisure need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3(2), 141-149.
Iso-Ahola, S. E. (1989a).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risk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 32-39.
Iso-Ahola, S. E. (1989b). Motivation for leisure. In Jackson E.L. & Burton T.L. (Eds.)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 10, 203-215.
Jackson, E. L. (1993). Recognizing patterns of leisure constrains: Results from alternative analys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2), 129-149.
Jackson, E. L., & Searle, M. S. (1985). Recreation non-participation and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Concept and models. Loisir et Societe/Society and Leisure, 8 , 693-707.
McAuley, E., Blissmer, B., Marquez, D., Jerome, G., Kramer, A., & Katula, J. (2003). Social Relations, physical Activity, and Well-Being in Older Adults. Prev Med, 31, 608-625.
McKenzie, T. L., LaMaster, K. J., Sallis, J. F., & Marshall, S. J. (1999). Classroom teachers’ leisure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ir condu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9, 125-131.
Kotl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8, 190- 199.
Klint, K. A., & Weiss, M. R. (1987).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motives for participating in youth sports: A test of Harter’s competence motivation theory.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9, 55-65.
Lounsbury, J. W., & Polik, J. R. (1992). Leisure needs and vacation satisfaction. Leisure Sciences, 14, 105-119.
Mull, R. F., Bayless, K. G., Ross, C. M., & Jamieson, L. M. (1997). Recreation sport management (3rd ed.). IL: Human Kinetics.
Mundy, J. (1998). 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NJ: Prentice- Hall.
Ojeme, E. O. (1989). An evaluation study of the goals for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mong selected Nigerian University athletes.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ociology of Sport, 24(2), 163-173.
Peterson, C. A., & Stumbo, J. (2000). Therapeutic recreation program design: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3rd ed.). Allyn and Bacon.
Polton, R., Trevena, J., Reeder, A. I., & Richards, R. (2002). Physical health correlates of overprediction of physical discomfort during exercise.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 40, 401-414.
Rossman, R. J. (1995). Recreation programming: Designing leisure experience. Champain, IL: Sagamore Publishing.
Scanlan, T. K., & Lewthwait, R. (1986).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he competitive sport experience for male youth sport participants--IV predictors of enjoymen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25-35.
Searle, M. S., & Jackson, E. L. (1985). Recreation non-participation and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Consider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creation delivery systems.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3(1), 23-36.
Shangold, M. M. (1996). An active menopause: using exercise to combat symptoms. 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 24(7), 30-36.
Siedentop, D. (2001). Introd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fitness and sport (4th ed.). NY: McGraw-Hill Compan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