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內政部戶政司(2006)。臺閩地區結婚人數按新郎新娘國籍分。2006年8月6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4-9506.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6)。內政統計通報_九十五年第三週(94年(底)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05年4月20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9503.doc。
王光宗(2003)。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臺南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王宏仁(2000)。族群認同與國際移民趨勢。科學月刊,371,938-943。王沂釗(2000)。婚姻衝突的敘說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王良芬(2004)。臺北縣外籍配偶家庭及社區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明山(2003年10月11日)。台灣郎最怕騙婚,賠人又賠錢。聯合報,A3版。
王雅萍(2004)。學童依附關係與社交地位相關性之研究:外籍配偶與本地配偶子女之比較。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瑞琪、楊冬青(1995)。親密的愛(上下冊)。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伊慶春、楊文山、蔡瑤玲(1992)。夫妻衝突處理模式的影響因素:丈夫、妻子和夫配對樣本的比較。中國社會學刊,16,25-54。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朱崑中(1996)。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觀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江睿霞(1994)。父母婚姻衝突對兒童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75,2-10。宋素卿、文榮光(2000)。產後性慾不足症之配對性治療:個案報告。台灣性學學刊,6(1),3-13。
余德慧(1991)。中國社會的人際苦痛及其分析。載於楊中芳、高尚仁 (主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社會篇(頁291-362)。台北市:遠流。
利翠珊(1995)。夫妻互動程之探討:以臺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期刊,4(8),260-321。利翠珊(1999)。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與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21-40。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縣:桂冠出版社。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紮根理論研究方法(第二版)。台北市:濤石文化。
吳美雲(釋自淳)(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虹妮(1999)。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之父母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
吳雅玲(2004)。新台灣之子的學前教育契機。師友月刊,441,13-16。吳嘉瑜(2002)。代間矛盾經驗之分析:成年子女婚後與父母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91-132。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良哲(1995)。婚姻衝突因應行為之年齡與性別差異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0(上冊),117-134。
李良哲(1997)。婚姻衝突因應行為歷程模式之驗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4,53-94。李玫臻(2003)。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李桂松(2004)。跨海建構的父權文化:宜蘭地區東南亞外籍媳婦於家庭中的權力關係。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林本炫(2003a)。紮根理論研究法評介。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社所。
林本炫(2003b)。質性研究資料分析電腦軟體。載於齊力、林本炫 (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201-244)。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社所。
林亞寧(2003)。新婚夫妻婚姻信念、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調適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佳玲(2000)。夫妻依附風格、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邱琡雯(2003)。從多元文化主義觀點談嘉義縣外籍配偶的識字教育。成人教育,75,11-19。施奈良(2004)。異文化交融的危機?基隆市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國民學校適應之研究。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施建彬(2003)。由中國文化脈絡談臺灣外籍新娘現象與跨文化通婚適應問題。研究與動態,8,141-151。施曉光(2003年7月31日)。外籍新娘驟增,社會問題叢生。自由時報,第3頁。
洪雅真(2000)。夫妻性別角色、權力與衝突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胡幼慧(主編)(2004)。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2004)。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市:巨流。
夏曉鵑(1997a)。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4,10-21。夏曉鵑(1997b)。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39,45-92。夏曉鵑(2003)。識字班,姐妹情--「外籍新娘識字班」開啟學習的一扇門。北縣成教,22,27-28。徐玉青(2002)。訂婚情侶衝突因應、調適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徐安琪(2001)。婚姻權力模式--城鄉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9,251-281。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47-74)。台北市: 巨流圖書公司。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市: 巨流圖書公司。
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109-115。張思嘉(2001)。婚姻早期的適應過程--新婚夫妻之質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6,91-133。張虹雯(1999)。父母爭吵時的三角關係運作與兒童行為問題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張書銘(2002)。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之運作。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張菊芬(1996)。夫婦社會經濟資源與家庭決策:以台中縣市職業婦女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張鈺珮(2003)。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張碧慧(2003)。台灣男子越南娶妻記「在五天四夜,結一世情緣」。大地地理雜誌,188。教育部統計處(2006a)。94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2006年8月6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fomas.xls。
教育部統計處(2006b)。重要教育統計資訊_大陸及外籍配偶嬰兒出生數。 2006年8月6日,取自http://140.111.34.69/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overview/brief-htm/index.htm?open。
教育部統計處(2006c)。重要教育統計資訊_國民中小學學生數推估。2006年8月6日,取自http://140.111.34.69/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overview/brief-htm/index.htm?open。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莫藜藜、賴珮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莊聖瓔(2005)。外籍配偶的家庭及其國小子女的家庭生活經驗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許潔雯(2003)。夫妻權力分析:以夫妻衝突處理模式與家庭決策模式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許學政(2003)。我的媽媽是外籍新娘--跨國婚姻的親職協助與輔導。師友,434,74-78。
郭志通(2005)。大陸女性配偶在臺婚姻衝突歷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3,199-238。郭靜晃、薛慧平(2004)。外籍配偶母職角色轉換困境與需求之探析--以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5,116-132。陳文浩(2003)。別讓外籍新娘子女輸在起跑點。2006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2/EC-C-092-097.htm。
陳世宗(2003年2月19日)。伴夫如伴虎-越南新娘泣訴嫁到人間煉獄。中國時報,第20版。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伯璋(2003)。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5-49)。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陳志賢(1998)。婚姻信念、婚姻溝通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李愛月(2002)。高雄市外籍新娘婚姻與家庭生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金蓮(2005)。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陳俐婷(2003)。父母衝突、教養行為與兒童內化問題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陳惠雯(2000)。婚姻衝突、家庭界限與青少年子女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靜宜(2001)。新婚調適歷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程秀蘭(1998)。大學生知覺父母權威性與其生氣歷程、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光國(1999)。也談「人情」與「關係」的構念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2,215-248。黃光雄(主編)(2005)。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台北市:濤石文化。
黃宗堅、葉光輝、謝雨生(2004)。夫妻關係中權力與情感的運作模式:以衝突因應策略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1,3-48。黃琬玲(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慧芬(1999)。子女知覺父母了解,關係性自我及自尊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黃囇莉(2006)。虛虛實實之間:婆媳關係的和諧化歷程與轉化機制。本土心理學研究,25,3-45。
楊國樞(1992)。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5)。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楊國樞(1997)。父子軸家庭與夫妻軸家庭運作特徵與歷程:夫妻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o.NSC85-2417-H002-028-G6),未出版,台北市。
楊連謙(2002)。家庭權力關係。諮商與輔導,204,26-32。楊雅惠(1995)。婚姻衝突現象與因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葉光輝(1999)。家庭中的循環性衝突。應用心理研究,2,41-82。董秀珠、楊連謙、林萬億(2004)。當丈夫不再為經濟的靠山時:夫妻間的權力與運作過程。應用心理研究,24,147-182。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趙淑珠(1997)。歸因型態與情感反應對婚姻關係的影響:主觀知覺的評量。論文發表於National Council of Family Relations Annual Conference,Arlington,,VA。
趙淑珠(1999)。家庭系統研究中之性別議題。應用心理研究,2,125-139。趙淑珠(2005)。夫妻對偶互動關係。應用心理研究,25,1-12。
齊君蕙(2005)。新住民家庭母親對子女教養與子女園所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惠琴(1999a)。女性主義觀點看夫妻衝突與影響歷程。婦女與兩性學刊,10,41-77。劉惠琴(1999b)。辯證的歷程觀點看夫妻衝突。本土心理學研究期刊,11,153-202。劉惠琴(2003)。夫妻衝突調適歷程的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1),23-50。劉蓉果(1998)。子女知覺父母婚姻衝突對其適應發展的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潘彥妃(2003年1月12日)。越南勸新娘,別嫁台灣郎。聯合報,第3版。
潘淑滿(2004)。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玲雪(2004)。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子女之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及其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鄭予靜(2004)。台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台越跨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鄧守娟(2002)。以性別觀點看婚姻關係與婚姻治療治療中的權力議題。諮商與輔導,204,2-8。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自強(1998)。兒童知覺雙親衝突對其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簡淑杏(2003)。夫妻權力、衝突處理模式、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以台灣與中國大陸為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鐘重發(2004)。台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顔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英文部分:
Bahr, S. J. (1989). Family interaction.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Baumrind, D. (1989). Rearing competent children. In W. Damon (Ed.), Child development today and tomorrow (pp. 349-37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owen, M. (1976). Theory in the practice of psychotherapy. In J. P.J. Guerin (Ed.), Family 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Gardner Press.
Bowman, M. L. (1990). Coping efforts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Measuring marital coping and its correlat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 463-474.
Bowser, A. G., & Hejazinia-Bowser, S. (1990). A general study of intermarri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0957.
Buehler, C., & Gerard, J. M. (2002). Marital conflict, ineffective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maladjust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4(1), 78-93.
Christensen, A. (1987). Detection of conflict patterns in couples. In K. Hanlweg & M. J. Goldstein (Eds.), Understanding major mental disorders: The contribution of family interaction research (pp. 250-265). New York: Family Process Press.
Christensen, A., & Heavey, C. L. (1990). Gender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demand/withdraw pattern of marit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3-81.
Christensen, A., & Pasch, L. (1993). The sequence of marital conflict : An analysis of seven phases of marital conflict in distressed and nondistressed couple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13(1), 3-14.
Cohan, C. L., & Bradbury, T. N. (1997). Negative life events, marital interaction, and 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 newly wed marria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1), 114-128.
Coleman, J. C. (1988). Intimate relationships, marriage, and family (2nd 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romwell, R. E., & Olson, D. H. (1975).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f Power. In R. E. Cromwell & D. H. Olson (Eds.), Power in Families (pp. 15-37). New York: Halsted Press.
Cummings, E. M., & Davies, P. T. (2002). Effects of marital conflict on children: recent advances and emerging themes in process-oriented research.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3, 31-63.
Davies, P. T., & Cummings, E. M. (1994).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 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5(3), 387-411.
Duvall, E. M. (1977). Marriage and family development. Philadelphia: J.B.Lippincott.
Fauchier, A., & Margolin, G. (2004). Affection and conflict in marital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30(2), 197-211.
Fincham, F. D. (2003). Marital conflict: Correlates, structure and contex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 23-27.
Flores, E., Tschann, J. M., Barbara, V. M., & Pantoja, P. (2004). Marital conflict and acculturation among Mexican American husbands and wives. Cultural Diversity &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10(1), 39-52.
Folkman, S. (1991). Coping across life-span: Theoretical issues. In E. M. Cummings, A. L. Green & K. H. Karraker (Eds.), Life-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 on stress and coping (pp. 3-19). Hillsdale, NJ: Erlbaum.
Galvin, K. M., & Brommel, B. J. (1986). Family communication: cohesion and change (2nd ed.). Camg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odwin, D., & Scanzoni, J. (1989). Couple Consensus During Martial Joint Decision-Making: A Context, Process, Outcome Model.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 943-956.
Goldenberg, I., & Goldenberg, H. (1996). The family as a psychosocial system.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 (pp.17-40). CA: Brooks/Cole.
Goldenberg, I., & Goldenberg, H. (2000).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 (5th ed.). New York: Books/Cole.
Gottman, J. M. (1991). Predicting the longitudianl view course of marriage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17, 3-7.
Gottman, J. M. (1993). The Roles of Conflict Enganement, Escalation, and Avoidance in Marital Interaction: A Longitudinal View of Five Types of Coupl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1(1), 6-15.
Gottman, J. M., Coan, J., Carrere, S., & Swanson, C. (1998). Predicting Marital Happiness and Stability from Newlywed Internati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 5-22.
Gottman, J. M., & Krokoff, R. W. (1989). Martial interaction and satisfaction: A longitudinal view.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7, 47-52.
Harry Weger, J. (2005). Disconfirming communication and self-verification in marriage: Associations among the demand/withdraw interaction pattern, feeling understood,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2, 19-31.
Hendrick, C., & Hendrick, S. S. (1995). Series Editors' Introduction. In D. J. Canary, W. R. Cupach & S. J. Messman (Eds.), Relationship conflict: Conflict in parent-child, friendship,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
Hudson, P., & O'Hanlon, W. H. (1993). Rewriting love stories: Brief marital therapy. New York: W. W. Norton.
Inglis, T. (1997). Empowerment and Emancipation.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1), 3-17.
Ishii, Y. K. (1996). Forward to a better Life: The situation of Asian women married to Japanese men in Japan in the 1990s. In G. Battistella & A. Paganoni (Eds.), Asian Women in Migration (pp. 147-164). Quezon City: Scalabrini Migration Center.
Jacobson, N. S. (1989). The politics of intimacy. Behavior Therapist, 12, 29-32.
Killmann, R., & Thomas. (1975). Interpersonal conflict handling behavior as reflection of Journal personality dimension. Psychological Reports, 37, 971-980.
Klinetob, N. A., & Smith, D. A. (1996). Demand–withdraw communication in marital interaction : The test 0f inter-spousal contingentcy and gender role hypothes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4), 945-957.
Kuzel, S. (1995). Sampling in Qualitative Inquiry. In B. F. Crabtree & W. L.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31-44). Newsbury Park, CA: Sage.
Lee, L. J. (1995). 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marital coping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70, 117-134.
McConald, G. W. (1980). Family power: The assessment of a decade of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2, 841-854.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Sage.
Pedersen, P. (1991). Multiculturalism as a fourth force in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0, 5-25.
Peterson, D. R. (1979). Assess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by means of interaction records. Behavioral Assessment, 1, 221-236.
Peterson, D. R. (1983). Conflict. In H. H. Kelly (Ed.), Close Relationships (pp. 360-396). New York: Freeman.
Pimentel, E. E. (2000). Just How Do I Love Thee?: Marital Relations in Urban China.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 32-47.
Rank, M. R. (1982). Determinations of Conjugal Influence in Wive's Employment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4(3), 591-604.
Rodman, H. (1972). Marital Power and the Theory of Resources in Cultural Context. Journal of Compartive Family Studies, 3(1), 50-69.
Rusbult, C. E., Vertte, J., Whiteny, G. A., Slovik, L. F., & Lipkus, I. (1991). Accommodation proces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53-78.
Stinnett, N., Walters, J., & Stinnett, N. (1991). Relationships in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rd 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Thompson, L., & Walker, A. (1982). The dyad as the unit of analysis: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4, 88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