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王佩蓮(2002)。學校結合社區落實學校本位課程。臺灣教育,615,15-26。專輯:資源運用與教學。王欽群(1998)。教學研究會的功能與展望。菁莪,9(4),46-49。王嘉陵(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影響因素之評析。教育研究,10,219-227。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台北市:作者出版,高等教育總經銷。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縣:桂冠圖書。
吳秀碧(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性質與實施。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統整課程之教學研討會研習手冊,90-102。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主辦。
吳武典(1994)。學校輔導工作。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公司。
吳武典(1997)。教育改革與學校輔導工作—組織與人員的教改課題。輔導季刊,33(2),1-7。吳瓊洳(2005)。從課程社會學觀點論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知識的選擇。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4,113-133。吳麗娟(2000)。輔導活動教師因應九年一貫課程變革之道:以人本態度推展人本教育,並向外和其他領域統整之。測驗與輔導,161,3369-3373。李子建(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取向。課程與教學季刊,6(3),105-128。李坤崇(2000)。主題統整課程之理念與設計。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257-286。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美鳳(2002)。談校園裡的學年團隊。北縣教育,43,57-58。周水珍(2004)。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實施困境與改進策略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9,61-84。周珮儀(2000)。課程統整與課程分化。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5-26。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
周淑卿(2000)。面對統整課程與教學的教師文化。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233-251。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
邱兆偉、張雅雯(2001)。試辦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之評估:課程模式與實施結果。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1-22。邱和仁(2005)。利社會行為學習策略之課程設計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實施。國教天地,162,75-80。林良惠(2002)。Renzulli全校性充實課程模式對九年一貫課程之影響。資優教育季刊,84,18-21。林孟平(1988)。輔導與心理治療。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林佩璇(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探討。研習資訊,17(1),50-62。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中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5(2),81-96。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脈絡與現況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2),35-56。林津治(2001)。從學習型組織的觀點探討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南亞學報,21,185-197。林家興、洪雅琴(2002)。專業輔導人員參與國中輔導工作的概況與成效。教育心理學報,34(1),83-102。林清文(2001)。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實施規劃與團隊。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統整課程之教學研討會研習手冊,112-115。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主辦。
洪 祥(2003)。九年一貫課程之模式分析及其對學校組織運作之影響與批判。教育學苑,2,12-26。
洪志成等人(譯)(2003)。教育研究法:規劃與評鑑。Jack R. Fraenkel & Norman E. Wallen著。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洪志明、陳穎慧(2003)。「九年一貫」後現代課程之STS模組教學研究。科學教育,259,2-20。洪莉竹(1997)。以系統觀看學校輔導工作的運作與推展。諮商與輔導,140,2-6。洪淑媚(1997)。貫徹學校輔導工作分層負責之探討。建國學報,16,89-105。洪福財(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的小學教師角色。教育實習季刊,5(1),6-13。徐靜嫻(2000)。課程統整的另類思維:談後設課程的統整。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27-60。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
高新建(2000)。發展以基本能力及能力指標為本的統整課程。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91-117。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高新建、單文經、游家政、蔡清田、王麗雲、張明輝(譯)(2000)。革新的課程領導。Henderson, James G. & Hawthorne, Richard D.著。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2nd ed)。台北市:學富文化。
張進上(2002)。輔導與綜合活動。國教之友,53(4),59-73。張凱元(2004)。談學校本位課程實施的迷失與策略。師說:中華民國全國教育會月刊,182,47-50。張景媛(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活動設計的方法。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統整課程之教學研討會研習手冊,103-107。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主辦。
張景媛、李書文(2000)。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規劃方針。翰林文教雜誌,8,33-36。張景媛、李書文、呂建政(2000)。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內涵。翰林文教雜誌,7,39-42。張煌熙(2001)。始于小,成其大—從教學研究會到教學專業化。教師天地,114,22-27。張憲庭(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困境與出路。北縣教育,49,50-53。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許天威、宋明君(1998)。專業團隊合作是學校輔導工作的坦途。輔導通訊,55,53-59。許信雄(1999)。課程統整的基本認識。教師天地,100,58-65。許慧玲、許錫珍(1994)。學校輔導工作。吳武典(主編):學校輔導工作。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公司。
陳世聰(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策略規劃模式之探討。屏縣教育季刊,3,34-38。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統整的理想與實踐。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121-152。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
陳思筠(2002)。談九年一貫課程之能力指標轉化課程設計~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例。教師天地,117,56-65。陳泰然(2001)。對九年一貫課程近況的一些看法。翰林文教雜誌,18,6-8。單文經、高新建、蔡清田、高博銓(譯)(2001)。校長的課程領導。Glatthorn, Allan A.著。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台北市:學富文化。
曾端真(2000)。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中的輔導內涵。測驗與輔導,161,3374-3376。黃文山(2003)。從日本的「團隊導向」制度及課程改革談我國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領域的實施。教育學苑,5,73-97。黃旭鈞(2003)。課程領導: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琡惠、游靜宜(2002)。日本的統整課程政策與模式及其對台灣實施統整課程的啟示。國民教育研究學報,9,201-222。黃義良(2000)。中小學的「學校本位課程」模式與建構策略之探討。國教天地,139,40-46。黃譯瑩(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課程統整相關問題探究。教育研究資訊,7(5),60-81。
黃譯瑩(2001)。從系統理論觀點探究活動課程與九年一貫綜合活動課程:本質、原理與展望。應用心理研究,9,215-251。
黃譯瑩(2003)。統整課程系統。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楊育梅(1970)。輔導工作的功能—主辦輔導工作研究之心得。輔導月刊,6,11-13。楊高峰(2004)。談綜合活動領域教師教學素養。教師之友,45(3),35-44。楊振富(譯)(2002)。學習型學校:第五項修練教育篇—獻給教育工作者父母以及關心教育的每個人。Senge, Peter M.等人著。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社。
楊鈴羢(2004)。談九年一貫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課程與教學。教師之友,45(3),21-28。葉連祺(1999)。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意涵和取向。教師天地,103,21-29。葉慈芬(2003)。從教學模組談九年一貫課程設計。國教輔導,42(4),42-48。葉興華(2003)。台北地區國民小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課程發展組織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4,63-96。熊 曣(2003)。九年一貫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意涵與課程設計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14,109-134。
劉惠玲、王湘栗(2002)。從教師彰權益能角度談教學研究會的發展。實小學報,1,59-65。劉蔚之(2001)。新世紀教學團隊的新風貌—由幾個佳例談教學研究會之運作。教師天地,114,37-46。蔡文章(2005)。綜合活動課程的實施與發展。南縣國教,17,52-54。蔡居澤(2005)。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活動課程設計:以探索教育活動為例。公民訓育學報,16,37-56。蔡清田(2000)。學校整體課程之設計。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289-313。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
蔡清田(2001)。實踐「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念的專業行動。教育研究月刊,88,24-34。蔡清田(2002)。透過行動研究,實施九年一貫課程,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93,51-67。鄭明長(2000)。統整教學的意涵與模式。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155-181。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
鄭崇趁(1998)。教育與輔導的軌跡。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鄭淵全(2005)。學校課程發展策略與實踐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學刊,24,23-46。鄭博真(2000)。國中教師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認知與態度之探討。教育研究,8,99-109。賴明伸(譯)(1986)。當前美國輔導工作的發展趨勢。輔導月刊,22(5),2-5,30。
賴念華(1999)。台灣青少年學校輔導工作的困境初探。輔導季刊,35(1),55-62。簡錫昌(2004)。多元文化教育對學校本位課程設計之啟示。南投文教,20,41-43。顏國樑(200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的內涵與課程設計。國教世紀,201,49-58。魏惠娟(2005)。方案規劃在成人教育體系中的定位問題:角色、矛盾與超越。高雄師大學報,19,43-59。羅瑞玉(2005)。品格教育實施與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探討。國教天地,159,30-42。譚以敬(2004)。有效能的學校本位課程領導原則。中等教育,55(5),112-121。饒見維(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步發展策略。研習資訊,16(6),13-24。二、英文部分
Beale, A. V. (2004). Questioning whether you have a contemporary school counseling program. Clearing House,78,73-76.
Bergin, J. J., & Susan, E. M. (2006). The effects of a comprehensive guidance model on a rural school's counseling program.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 Counseling, 25(1),37.
Chapman, C., & Millar, G. W.(1998). Comprehensive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A school district perspective.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14(1),27-29.
Gysbers, N., & Henderson, P. (1997). Comprehensive guidance programs that work-II. ERIC Clearinghouse on Counseling and Student Services, Greensboro, NC.
Henderson, B. M., Krueger, P., & Lou, D.W. (1997). A visit to a comprehensive guidance program that works: Northside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 San Antonio, Texas. ERIC Clearinghouse on Counseling and Student Services, Greensboro, NC.
Hill, J. C. (1986). Curriculum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Springfield, Illinois, U.S.A. : Charles C. Thomas.
Morgan, C. (1984). A curricular approach to primary prevention. Personnel & Guidance Journal,62(1),467-469.
Scott, W. B. (1992). Utah comprehensive counselling and guidance program model. Utah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and Utah State Board for Applied Technology Education.2-35.
Stott, K., & Jackson, A. (2005). Using service learning to achieve middle school comprehensive guidance program goal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9,156-159.
Studd, D. (1998). Comprehensive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programs—Meeting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the Community.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14(1),1.
Thomas, C. C., Correa, V. I., & Morsink, C. V. (1995). Interactive teaming : Consult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special programs(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Prentice Hall).
Wiles, J., & Bondi, J. (1989).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 guide to practice (3rd ed).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Woodard, S., & Malone, B. (2002). Accountability for comprehensive guidance program delivery and quality: Program Templates. Full Text from ERIC.
Yee, P., & Yuk. L. F. (2005). Pedagogical issues in the teaching of classroom guidance curriculum--A hybrid Hong Kong case.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18(3),19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