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1.23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3 18: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琇珍
研究生(外文):Chen-Hsiu Chen
論文名稱:從數學遊戲活動探討幼兒序列概念之學習
論文名稱(外文):Children’s Learning Progress of Seriation Concepts in Mathematical Game Activities
指導教授:葉郁菁葉郁菁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幼兒教育序列概念可逆性遞移性
外文關鍵詞: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seriation conceptsreversibilitytransitiv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18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7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班幼兒序列概念發展之學習歷程,為瞭解大班幼兒序列概念發展歷程的全貌,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方法來蒐集資料,透過研究者自己設計數學遊戲活動,觀察幼兒在感官、雙重與時間等序列方面之學習歷程,與序列概念中可逆性與遞移性的理解。經過研究者親自教學、觀察與資料蒐集,分析、歸納相關資料後,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幼兒在感官序列之學習歷程:1.從隨意排序到有規則的排序過程。2.排序的方法之運用。3.排序的技巧。
二、幼兒在雙重序列之學習歷程:1.序數詞的加入,有助於幼兒雙重序列的學習。
2.雙重序列排序的方式。
三、幼兒在時間序列之學習歷程:1.能按照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排列出來。2.表達合理但錯置圖片的情形。
四、幼兒對序列中可逆性的理解:幼兒在排序時,會具有調節性思考的能力,所以很快的理解可逆性的排序方式。
五、幼兒對序列中遞移性的理解:大班幼兒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但是卻不會說出其正確的原因,僅能夠做好兩兩的比較,表示尚未具備遞移性。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children’s learning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riation concep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in full detail, the researcher designs a series of math activities to collect data with regard to children’s learning progress in seriation concepts. Based on observations of attribute sequencing, doubling sequencing, time sequence, an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reversible and transitive property of seriation concepts, it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s:
1. Children’s learning progress in attribute sequencing
(1) Progressing from random-sort to regular-sort; (2) multiple ways of sorting; (3) sorting techniques.
2. Children’s learning progress in doubling sequencing
(1) Assigning ordinary number as position words will improve children’s learning in doubling sequencing; (2) seriation concepts developed in single sequence will be helpful to how children determine what sorting method to choose.
3. The learning progress in time sequence
(1) Able to order incidents based on occurred time; (2) Able to present a reasonable time sequence; however, pictures may be displaced because of lacking certain life experiences.
4.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reversible property of seriation concepts
(1) When children try to arrange the objects in order, they would learn how to use their previous learned sorting knowledge to accommodate the reversed sequence.
5.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transitivity property of seriation concepts
(1) Children can make reasonable transition inference; however, they cannot explain exactly how they come up with the sequence. So they are only capable of doing pair-by-pair comparisons. With respect to the concept of transitivity, they still have not acquired the knowledge yet.
目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次………………………………………………………… ⅳ
表次………………………………………………………… ⅵ
圖次………………………………………………………… 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序列概念的重要性………………………………… 7
第二節 幼兒序列概念發展之歷程………………………… 11
第三節 從遊戲中學習數學………………………………… 19
第三章 研究歷程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歷程與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25
第三節 序列概念數學遊戲活動…………………………… 29
第四節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大班幼兒感官序列之學習歷程……………………… 39
第二節 大班幼兒雙重序列之學習歷程...................................... 72
第三節 大班幼兒時間序列之學習歷程……………………… 88
第四節 幼兒對序列中可逆性與遞移性的理解………………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1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17
外文部分……………………………………………………… 120
附錄
附錄一………………………………………………………… 123
附錄二………………………………………………………… 124
附錄三………………………………………………………… 125
附錄四………………………………………………………… 156

表次
表3-1 數學遊戲活動設計…………………………………… 29
表3-2 人物編碼代號………………………………………… 37
表3-3 文件資料的編碼……………………………………… 38
表4-1 活動二: 比比看誰的長?誰的短?幼兒學習評量表評量... 53
表4-2 活動三: 大家來比身高∼幼兒學習評量表評量………… 61

圖次
圖2-1-1 數學的概念網絡圖…………………………………… 9
圖2-2-1 隨機排列的木棒……………………………………… 12
圖2-2-2 將木棒分成兩堆排放……………………………… 12
圖2-2-3 木棒頂端呈階梯狀,底部卻無法排齊……………… 13
圖2-2-4 木偶與木杖的問題…………………………………… 15
圖2-2-5 木偶與木杖的問題…………………………………… 15
圖3-1-1 研究流程圖…………………………………………… 24
圖4-1-1 與大小無關、隨意排序 …………………………… 42
圖4-1-2 視覺辨別之後排列的結果…………………………… 43
圖4-1-3 重疊比較之後排列的結果 …………………………… 43
圖4-1-4 C3用尺將底部撥整齊做為基準線…………………… 50
圖4-1-5 C1隨意排列,沒有辦法成階梯狀………………… 50
圖4-1-6 C1利用故事書當基準線 ……………………………… 51
圖4-1-7 C4的鉛筆圖形排序…………………………………… 52
圖4-1-8 序列教具 …………………………………………… 54
圖4-1-9 C3在嘗試錯誤中進行高矮排序…………………… 57
圖4-1-10 俄羅斯娃娃的高矮排序…………………………… 60
圖4-1-11 完成高矮排序……………………………………… 60
圖4-1-12 將枯森奈爾棒兩兩相疊…………………………… 60
圖4-1-13 序列教具 …………………………………………… 62
圖4-1-14 套杯組合…………………………………………… 62
圖4-1-15 故事書A、B、C…………………………………… 65
圖4-1-16 A、B、C、D四本故事書尺寸…………………… 65
圖4-1-17 C1所完成的蠟燭學習單…………………………… 68
圖4-1-18 C4所完成的蠟燭學習單…………………………… 68
圖4-1-19 C2所完成的蠟燭學習單…………………………… 68
圖4-1-20 C3所完成的蠟燭學習單 …………………………… 69
圖4-1-21 藍色圓柱體………………………………………… 69
圖4-2-1 C2完成六個排序…………………………………… 73
圖4-2-2 C4在嘗試錯誤中做交換…………………………… 73
圖4-2-3 狗骨頭的溜滑梯……………………………………… 76
圖4-2-4 第一次學習單……………………………………… 77
圖4-2-5 改良之後第二次學習單…………………………… 77
圖4-2-6 荷葉與青蛙雙重排序………………………………… 81
圖4-2-7 荷葉顛倒其與青蛙相對應的位置…………………… 82
圖4-2-8 家人與鞋子之雙重排序……………………………… 85
圖4-2-9 家人與登山杖的雙重序列…………………………… 8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中國兒童中心(2004)。如何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4月3日。網址:http://www.ccc.org.cn/8/xuyj-2-2-37.htm。
王文科(1990)。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三版)。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
王珮玲(1998)。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心理。
李慧雲(2005)。幼兒遊戲與數學智慧。載於栗田敦子(著),幼兒數學啟蒙遊戲(頁2-5)。台北:新手父母。
阮淑宜(1990)。幼兒序列概念之探討。國教輔導,30(2),52-56。
吳新華(1992)。數與計算的啟蒙。台北:五南。
周淑惠(1995)。幼兒數學新論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周淑惠(1996年12月)。「數學能力」是什麼?---淺談幼兒數學教育。學前教育,19(9),42-43。
周淑惠(1999)。幼兒數學新論教材教法(二版二刷)。台北:心理。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美珍(1996)。兒童認知發展。台北:心理。
林嘉綏、李丹玲(1999)。幼兒數學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松井公男(1988a)。皮亞傑理論與實踐-增進五歲幼兒的智能遊戲。台北:理科。
松井公男(1988b)。皮亞傑理論與實踐-增進四歲幼兒的智能遊戲。台北:理科。
翁麗芳、周玉秀(1999)。幼兒遊戲性數學概念學習教材之試用與評鑑(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2511-S-152-005)。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中正。
許惠欣(1989)。幼兒「該」如何學習數概念?--統合模式。台南:私立光華女子高級中學。
曹雅玲(2004a)。學前教育對學前兒童的發展的重要性。文教新潮,9(3),5~9。
曹雅玲(2004b)。數學教育對幼兒思維發展的意義。國教新知,51(1),33~39。
陳向明(2002a)。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向明(2002b)。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
陳李綢(1999)。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陳淑美(1970)。學前兒童在系列知覺測驗上的反應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4,42-67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瑞琴(1999)。幼稚園的遊戲課程。台北:心理。
黃達三(1988)。台東市兒童序列結構發展初探。台東師院學報,創刊號,1-15。
張振東(1989)。時間的基本概念。哲學與文化,16(2),119-126。
楊玉娥(1996)。學齡前兒童對成人慣用的時間概念研究。國民教育,36(3),49-53。
楊夙娟(1990)。不同學習方式對幼兒序列概念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詹棟樑(1979)。從兒童人類學的觀點看兒童教育。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兒童教育研究,頁59-86。台北:幼獅書局。
東森新聞網(2006年1月8日):數學好好玩。幼教希望論壇。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8月3日。網址:http://yoyo.ettoday.com/yoyo/article/262-2617.htm.
蔡葉偉、朱方美、桂亞珍(1998)。 幼兒數概念的教學。 北縣國教輔導,5,46-50。
蔡慧如(1998年9月)。「幼兒數學」學什麼?學前教育,21(6),12-16。
鄧嘉衍(1998年9月)。你的小孩開始學數學了?學前教育,21(6),8-10。
鍾靜、鄧玉芬、鄭淑珍(2003)。學童生活中時間之概念初探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6(1),1~38。
簡楚瑛(1993)。幼兒數學知識結構及其發展趨勢之文獻探討。新竹師院學報,7,17~57。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五南。


外文部分
Baroody ,A. J.(2000)。兒童的數學思考(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87)。
Beaty , J.(1999)。學齡前兒童的適切實作(黃鳳娟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6)。
Blyth,J.(1989)。History in Primary School. London:Open University Press.
Charlesworth ,R.& Lind,K.(2003)。兒童的數學與科學上(陳廣平、劉兆香譯)。台北:洪葉。(原著出版於1999)。
Feeney ,S.,Christensen,D .& Moravcik, E.(1986)。學前教育-在孩子的世界裡,我是誰?(黃慧真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84)。
Friedman, W. J.,& Seely, P. B. (1976 ). The Child’s Acquisition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Word Meanings. Child Development,47,1103-1108.
Griffin, S. (2004). Number worlds: A research-based mathematics program for young children. In D. H. Clements, J. Sarama, & A. Dibiase (Eds.), Engaging young children in Mathematics: Standard for E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325-340).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Hendrick ,J.(1996)。幼兒全人教育(林翠湄、王雪貞、歐姿秀、謝瑩慧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2)。
Jarman ,R.(2004)。讓孩子與數學真實相遇:華德福數學課程(李心儀、劉雲英、謝淑樺譯)。台北:洪葉。(原著出版於1998)。
Johnson, J. R. (1999). The forum on early childhood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Dialogue on early childhood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AAAS.
Kilpatrick, J., Swafford, J., & Findell, B. (2001). Adding it up: Helping children learn mathematic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Koslowski, B. (1980).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riation.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6(4), 391-405.
Lesh,R.,Post, T.,& Behr, M. (1987). Representation and translation among representation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vier (Ed.), Problem of Represent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33-40). Hillsdale,NJ:Erlbaum.
Malcom, S. (1999). Making sense of the world. I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Dialogue on early childhood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AAAS.
Moyles ,J. R.(2000)。不只是遊戲!兒童遊戲的角色與地位(段慧瑩、黃馨慧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8)。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Author.
Patton, M. Q.(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0)。
Piaget, J.& Inhelder, B.(1989)。兒童的早期邏輯發展(陸有銓、華意蓉譯)。台北:五洲(原著出版於1964)。
Piaget, J.(1969).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ime(A. J. Pomerans,trans.).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Piaget,J.& Szeminska, A.(1952).Child,,s conception of number (C. Gattegno and F. M. Hodgson, Trans.). New York: The Humanities Press Inc.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41)
Piaget,J.(1965).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Number. New York:Norton.
Pound, L.(2003)。兒童數學發展與教育:零歲到六歲(詹勳國、李震甄、林心怡、侯美玲、侯淑芬、莊蕙元、戴政吉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9)。
Pulaski ,M. A. (1989)。兒童的認知發展導論(王文科譯)(四版)。台北:文景。(原著出版於1980)
Riley, C. A., & Trabasso, T. (1974). Comparatives, logical structures and encoding in a
transitive inference tas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7, 187- 203.
Robert G. Underhill(1989)。美國小學數學教學(陳梅生、周筱亭譯)。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原著出版於1972)
Shipley,C.(2003)。強化兒童的心智-以終生學習為導向的遊戲本位課程(楊文貴譯)。台北:洪葉。(原著出版於199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