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德隆(1994)。教學歷程與教室互動。高雄:復文。
方隆德(1998)。班級社會體系。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138-177)。台北: 師大書苑。
王一道(2003)。國民小學家長參與班級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朱敬先(1993)。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行政院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瑞珠(1999)。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教育學報,27(1),233-261。
李育嘉(2003)。國小自然科師生互動行為與學童科學知識、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李明昌(1997)。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李振宗(2003)。國小音樂班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李錦旭譯(1987)。教育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
余豐賜(2002)。台南縣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台南。
利百芳(2004)。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吳宗立(1998)。班級經營的內涵與策略。國教天地,129,49-52。吳武典、林繼盛(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8。吳素援(2004)。家庭教育關聯資本對國小學生數理成就影響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吳照智(2004)。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在科學教室中的師生互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吳璧如(2003)。母親參與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5),85-112。
吳璧如(2003)。家庭─社區─學校之夥伴關係:理論、涵義及研究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52,84-91。吳彣雪(2003)。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夥伴關係模式的觀點。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0,123-154。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周淑卿(1995)。美國公元2000年教育目標法案。教育研究資訊,3 (3),143-147。周新富(1998)。提高家長參與子女學習的有效途徑。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9(3),162-172。
林生傳(1982)。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明地(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2),61-79。林振春(2005)。社會調查(三版九刷)。台北:五南。
林琴芳(2001)。師生口語溝通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林雯涓(2002)。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以高中(職)學生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1,95-141。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6,157-212。洪麗玲(1999)。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許正東(2002)。國民小學資優班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對家長參與意見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彰化。許惠子(1994)。教學態度與師生互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台中。許瑛珍(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淑芬(2002)。國小學童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活動需求、動機與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98)。教育大辭典(上)。上海:教育出版社。
陳良益(1995)。我國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陳明聰(1996)。台北市國小啟智班學生父母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
陳奎憙(1987)。教學的社會學分析。現代教育,2(3),3-15。陳奎憙、王淑琍、單文經、黃德祥(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2002)。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致嘉(1993)。國中學生性別、班級類型對師生互動、班級氣氛、學習態度、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陳埩淑(2000)。課程與教學的關係在教室層面上的探究,教育研究,8,125-135。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121-152。郭生玉(1985)。教師的間接與直接影響行為和學童創造及學業成績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8,57-84。郭明科(1997)。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理論與實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郭榮澤(1984)。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師生互動關係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曹曉文(2001)。個案教師之性別、教師信念、師生互動及其學生對科學的態度與概念學習之研究—以國小自然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黃 ��(1980)。國中教室師生關係現況及其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黃昆輝(1978)。我國大學入學考試報考者與錄取者家庭社經背景之比較分析。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0,149-326。
黃明珠(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黃芳銘(1998)。社會階級在家庭教育中控制結構與資源分配差異的探究。社會文化學報,6,43-73。黃芳銘、楊金寶(2002)。國中生家庭階級影響偏差行為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47(2),203-230。
黃政傑(1977)。團體歷程理論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0,563-567。
黃凱霖(1994)。父母效能感、父母參與及子女學業成就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黃鈺雯(2004)。嘉義地區國小高年級教師教學態度、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心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楊惠琴(1999)。國小資優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楊憲明(198 8)。國中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及學業成就與施生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高雄。溫麗雲(2002)。師生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所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室觀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詹月菁(2003)。國民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家長參與子女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彰化。廖家興(1997)。國小英語教室師生互動中的性別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高雄。
劉玉燕(1980)。教師期望與社經地位對兒童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蔡淑鈴、瞿海源(1989)。主客觀職業量表之初步建構。載於伊慶春、朱瑞玲主編,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頁477-516)。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5)。
歐陽誾(1990)。我國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潘志煌(1997)。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師院國民教育所,新竹。鄭育青(1998)。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個國小數學教室的觀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鄭淑文(2000)。親師合作的重要。國教之友,51(4),29-30。賴怡蓉(1999)。國民中學啟智班教師與家長對家長參與之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盧焜煌(2003)。國民小學班級家長參與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薛明瑤(2003)。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簡茂發(1984)。高級中學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6,1-97。
簡加妮(2001)。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角色層級及影響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魏麗敏(1995)。談班級經營與輔導技術。高市鐸聲,6(1),4-6。譚德玉(2001)。國中資優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彰化。蘇怡芬(1996)。團體動力學及其在班級教學上之應用。高市文教,57,53-56。外文部分
Alexander, K. L. (1976). The Wisconsin Model of Socioeconomic Achievement : A Repli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81(2) , 325.
Bronfenbrenner, U.(1979).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 Press.
Benson, C. S. (1979). Household production of human capital : Time use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as inputs. Paper for a National Symposium on Efficacy and Educational Financ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Berger, E. H. (1987). Parents as parents in education: The school and home working together (2nd ed.). Ohio: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Brown, D. J. (1991).Some policies for voluntarism in public schools.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Theory of practice : Policy 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anada,”. Calgary, Canada: Alberta .
Chapin, F. S. (1928). A Quantitative Scale for Rating the Home & Social Enviroment of Middle Class Family in an Urban Community.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19 , 99 - 111.
Chavkin, N. F.,& Williams, D. L., Jr.(1984). Enhancing parent involvement. [Abstract].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19(1987). Retrieved 12 19,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 // www.nwrel.org/scpd/sirs/3/cu6.html.
Cone, J. D., Delawyer, D. D., & Wolfe, V. V.(1985). Assessing parent participation : the parent/family involvement index. Exceptional Children, 51,417-424.
Dimock, C., O’Donoghue, T., & Robb, A. (1996).Parent involvement in schooling : An emerging research agenda. Compare, 26, 5-20.
Epstein, J. L. (1984). Effects on teacher practices and parent involvement on student achiev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Epstein, J. L., Coates, L., Salinas, K. C., Sanders, M. G., & Simon, B.(1997).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Your handbook for action.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Flanders, N. A. (1970). Analyzing teaching behavior. New York: Addison-Wesley.
Gorman, A. H.(1974). Teacher and Learners-The Interaction Processes of Education. Boston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Greenwood, G. E. & Hickman, C. W.(1991).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parent involve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The Elemtentary School Journal, 91(3),279-288.
Herman, J. L. & Yen, J. P. (1980). Some Effects of Parents Involvement in School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Evaluation,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n Angeles, paper for AERA Annual Meeting, Boston.
Hoover - Dempsey, K. V.,Bassler, O. C. &Brissie, J. B.(1987).Parent involvement : Contributions of teacher efficacy, school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other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4,417- 435.
Henderson, A. T., Marburger, C. L., & Ooms, T.(1986).Beyond the Bake Sale : An Educator’s Guide to Working with Parents. Columbia, Maryland :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itizens in Education.
Hoover-Dempsey, K. V., & Sandler, H. M.(1995).Parent Involvement in childer’s education :why 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97(2),310-331.
Lareau, A.(1987).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 73-85.
Leyser, Y.(1988).Let’s litsen to the consumer: The voice of parents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The School Counselor , 35, 363-369.
Storer N. W. (1973). Focus on Society :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Massachusetts : Addison-Wesley.
Stubb, M.(1975).Teaching and Talking: A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to classroom interaction. In G. Chanan, & S. Delamont(Ed.)Frontiers of classroom research. Windsor: NFER.
Swap, S. M.(1993).Developing Home-School Partnership.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She, H. C., & Fisher, D.(2002). Teacher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tudents’ cognitive and attitudinal outcomes in science in Taiwa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9(1), 63-78.
Tasi, Shu-Ling & Chin, Hei-Yuan(1991). Constructing occupational scales for Taiwan.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10,229-253.
Waller,W.(1932)。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