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40.17)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8 08: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子見
研究生(外文):Tzu- Chien Cheng
論文名稱: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手足關係與社會智能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Parenting Style, Sibling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Intelligence in Elementary Students
指導教授:林本喬林本喬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父母管教態度手足關係社會智能
外文關鍵詞:Parenting StyleSibling RelationshipsSocial Intellige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1
  • 點閱點閱:6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手足關係與社會智能之關係,為達研究之目的,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本研究使用「社會智能量表」與研究者自編之「父母管教態度量表」與「手足關係量表」為研究工具,以台中市、台中縣、彰化縣之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童641人為研究對象。調查所得資料以項目分析、因素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與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考驗研究假設。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小學生的父母管教態度、手足關係與社會智能的現況為中等以上程度。
二、不同出生序之國小學生在父母管教態度上有差異,排行老大之國小學童,其所察覺父母之正向管教態度顯著高於排行中間子女與老么之學生。
三、不同性別、年級之國小學生在手足關係方面有差異存在,且女性高於男性,五年級學生高於六年級學生。
四、不同性別、年級之國小學生在社會智能上有差異存在,且女性高於男性,五年級學生高於六年級學生。
五、國小學生的父母管教態度與手足關係呈正相關;父母管教態度與社會智能呈正相關;手足關係與社會智能亦呈正相關。
六、父母管教態度與手足關係能有效預測國小學童之社會智能13%的變異量。
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以供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arenting style, sibling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intellige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measurements appli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Basic Information Inventory, Parenting Style Inventory,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ventory, and Social Intelligence Inventory. The participants were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obtained data was analyzed by applying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cluded:
1.It is over average level in the parenting style, sibling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intellige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2.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birth order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parenting style.
3.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and grade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sibling relationships.
4.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and grade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social intelligence.
5.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sibling relationships , and social intelligence were examined.
6. Parenting style and sibling relationships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ocial intelligence.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parents and further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會智能的概念與相關研究結果
第二節 父母管教態度的概念與相關研究結果
第三節 手足關係之概念與相關研究結果
第四節 父母管教態度、手足關係與社會智能之相關研究
結果與分析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第二節 研究假設
第三節 研究對象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第五節 實施程序
第六節 資料處理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手足關係與社會智能
之現況分析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學童在父母管教態度、手足
關係與社會智能上的差異情形
第三節 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手足關係與社會智能之
相關分析
第四節 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手足關係對社會智能之
預測情形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外文部份
附錄
附錄一 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態度與手足關係量表(初稿)
附錄二 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態度與手足關係量表(預試問卷)
附錄三 父母管教態度量表項目分析結果
附錄四 父母管教態度量表斜交轉軸後之因素矩陣
附錄五 手足關係量表項目分析結果
附錄六 手足關係量表斜交轉軸後之因素矩陣
附錄七 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態度與手足關係量表(正式問卷)
附錄八 社會智能量表使用同意書

表次

表3-3-1 預計預試對象之學校與人數分配
表3-3-2 正式施測對象之學校與人數分配
表3-4-1 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態度量表與分量表信度分析
表3-4-2 國小學童手足關係量表與分量表信度分析
表4-1-1 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態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表4-1-2 國小學童手足關係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表4-1-3 國小學童社會智能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表4-2-1 不同性別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態度之t考驗
表4-2-2 不同年級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態度之t考驗
表4-2-3 不同出生序之學童父母管教態度平均數與標準差
表4-2-4 不同出生序之學童父母管教態度之變異數分析
表4-2-5 不同性別國小學童手足關係之t考驗
表4-2-6 不同年級國小學童手足關係之t考驗
表4-2-7 不同出生序之學童手足關係平均數與標準差
表4-2-8 不同出生序之學童手足關係之變異數分析
表4-2-9 不同性別國小學童社會智能之t考驗
表4-2-10 不同年級國小學童社會智能之t考驗
表4-2-11 不同出生序之學童社會智能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表4-2-12 不同出生序之學童社會智能之變異數分析
表4-3-1 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態度與手足關係之積差相關
表4-3-2 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態度與社會智能之積差相關
表4-3-3 國小學童手足關係與社會智能之積差相關
表4-4-1 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手足關係對整體社會智能的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圖次
圖2-1-1 智能模式之綜合建構
圖2-1-2 四種智能與成功人生的關係
圖3-1-1 研究架構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滿意與青少年行為表現。教育部訓委會八十三年度專案研究計畫。
王釗文(2001)。單親家庭成年子女手足關係互動行為及其互動意義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王秀枝(2003)。兒童氣質與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王貞雯(2004)。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成就動機與生涯成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
李美枝(1984)。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蕙美(1992)。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緒穩定及行為困擾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台北。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學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呂素幸(1994)。他是我兄弟-談幼兒的手足關係。國教之聲,27(3),18-23。
沈佩文(2001)。宜蘭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余巧芸(1996)。兒童之手足關係研究-知覺、期待、問題、對策(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行為問卷之編製。應用心理學報,4,39-72。
林如萍(2001)。家庭概論。台北縣:空大。
林瑞基(2004)。國小資優生背景變項、手足關係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
邱金滿(1998)。國小資優生的社會智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
邱金滿、簡明建(2000)。探析資優學生的社會智能。資優教育季刊,77,8-15。
邱皓正(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 五南。
吳武典(1994)。資優教育的研究與課題。開創資優教育的新世紀,1-19。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 五南。
吳秋雯、穆仁和(1997)。「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犯罪學期刊,3,167-188。
吳武典(1997)。Gardner與Sternberg智能建構模式的整合與人事智能之探討。資優教育季刊,65,1-7。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吳武典、簡茂發(2001)。以人事智能為核心的多元智能課程對國小學生個人成長與因應行為的影響。資優教育研究,1,1-28。
高淑貴(1991)。影響青少年社會行為的家庭因素。婦女與兩性學刊,1,49-86。
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
徐慶娟(1996)。兒童同儕地位之家庭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
徐佩君(2000)。父母管教方式、解釋風格、負向家庭生活經驗與兒童解釋風格之相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彰化。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徐世杰(2003)。青少年憂鬱與社會畏懼、雙親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諮商系,彰化。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張麗梅(1992)。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許筱梅(1995)。青少年之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彰化。
許憶真(2003)。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中。
許月碧(2005)。國小學童親子關係、同儕依附、利社會行為表現與社會智能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屏東。
陳秀蓉( 1986)。父母管教子女的行為:認知互動模式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
陳若男(1993)。兒童手足關係與友誼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陳幼君(1994)。台北市民生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生社會發展性之比較研究。資優教育季刊,52,36-37。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陳玉統(1997)。多維智能理論模式的檢驗與國小學生多維智力成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陳冠中(2000)。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手足關係與高中生寂寞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陳昌蘭(2002)。兒童手足關係之探討。國教之聲,34(2),34-36。
陳建勳(2003)。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楊的祥(2003)。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屏東。
黃光明(1983)。社經地位、產序、家庭氣氛與高職學生自我概念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黃琴雅(1992)。不同產序子女之生活適應、學業成就及對父母管教態度知覺差異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台北。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0(3),114-134。
黃朗文(1999)。青少年與手足互動關係之研究。東吳社會學報,8,123-154。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董媛卿(1997)。青少年與家人的關係有何改變。教師天地,87,45-48。
劉奕樺(1996)。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
劉寶(2003)。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成就動機與學習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新竹。
賴正珮(2004)。國小兒童其父母管教方式、非理性信念及A型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
蔡玉瑟(1994)。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台中。
魏美惠(1996)。智力新探。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顏綵思(2004)。國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台中。
羅一萍(1996)。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屏東。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蘇建文(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外文部分
Bandura, A., Reese, L., &Adams, N.E.(1982).Microanalysis of action and fear arousal as a function of differential levels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5-21.
Brody, G. H., Stoneman, Z., & McCoy, J. K.(1992). Associations of maternal and paternal direct and dirrerential behavior with sibling relationships: contemporaneous and longitudinal analyses. Child Development, 63, 82-92.
Buhrmester, D.(1992).The Development Courses of Sibling and Peer Relationships.In Children´s Sibling Relationships: 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Issues,F. Boer and J. Dunn eds.Hillsdale, New Jers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icirelli, V.G. (1995). Sibling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life span. New York, NY: Plenum Press.
Coleman, P. K., & Karraker (2000). Parenting self-efficacy among mothers of school-age children: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correlates Family Relations, 49(1), 19-24.
Conger,K.J.(1996). Different Parenting and Change in Siblings Differents in Delinquency.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8, 287-302.
Dishion, T. J. (1990). The family ecology of boys’ peer relations in middle childhood.
Child Development, 61, 874-892.
Dunn,J.(1992).Sisters and brothers:Current issues in developmental research. In F.Boer & J.Dunn(Eds.),Children’s sibling relationships: 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issues.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Erikson,e.h., Erikson, j.m., &Kivnick, H.Q.(1986).Vital involvement in old age.New York:Norton.
Felson, R.B., & Russo,N.(1988).Parental Punishment and Sibling Aggression.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51,11-18.
Furman, W., & Buhrmester, D.(1985).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 qualities of sibling relationships. Child Development,56, 448-461.
Gardner,H.(1983).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Basic Books.
Gardner,H.(1993).Multiple intelligence:The theory in practice.New York:Basic Books.
Gardner,H.(1993).Frames of Mind. New York:Basic Books.
Gass, K.(2007)Are sibling relationships protective?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 48( 2), 167-175.
Goetting, A. (1986). The developmental tasks of siblingship over the life cyc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 703-714.
Goleman, D.(1995).Emotional intelligence: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New York:Bantam Books.
Hoghughi, M., & Long, N. (Eds.). (2004). Handbook of parenting.London: Sage.
Kurdek, L.A.& Krile, D.(1982).A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relation between peer acceptance and both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and perceivedsocial self-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nt,53,1485-1491.
Lamborn, S., Mounts, N. S., Steinberg, L., & Dornbusch, S. M. (1991). 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2(5), 1049-1065.
Lufting, R.L., &Nichols, M.L.(1990)Assessing the social status of gifted students by age peers.Gifted Child Quarterly, 34(3), 1118-1156.
Maccoby, E.E., & Martin, J.A.(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H. 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 1(4), 1-101.
Mohanthy, B.(1980).Effects of socio-cultural deprivation on som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al.Psychological Studies,25(2),113-117.
O’Sullivan, M.(1983).Recognizing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ation,5(3),25-36.
Pike, A.(2005)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Early/Middle Childhood: Links With Individu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9 (4), 523-532.
Rebecca,D.K.(2006)Effects of Parenting Style on Personal and Social Variables for Asian Adolesc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76(4), 503-511.
Riggio,R.E.(1986)Assessment of basic social skill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1,649-660.
Shaffer, D.R.(1994).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 CA: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
Skinner, B. F.(1987).Upon further refle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Stephen, A. S.(1988).Parental self-esteem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hildrearing practices, parent-adolescent behavio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 1063-1072.
Sternberg, R.J., & Turner.M.E.(1981). Components of syllogistic reasoning.Act a Psychological,41,37-55.
Sternberg, R.J.(1985).Beyond I.Q.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J.(1996).Successful intelligence:How practical and creative intelligence determine success in life.New York:Simon&Schuster.
Stoneman, Z. & Brody, G.H.(1993). Sibling Relations in the family context. In Z. Stoneman & P.W. Berman(Eds.), The effects of mental retardation,Disability and illness on sibling relationships: Research and challenges. Paul H. Brookes.
Teachman, J. D.(199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548-557.
Vasta,R.,Haith,M.M.,& Miller,S.A.(1995).Child Psychology: The modern scie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Wallenius, M.(2007)Digital Game Playing and Direct and Indirect Aggression in Early Adolescence: The Roles of Age, Social Intelligence, and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36(3), 325-33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