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9 05: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雅欣
研究生(外文):Shie, Ya-Shing
論文名稱:台灣街舞者服裝造型特徵與延伸義之多重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Features and Significance of Taiwanese Street Dancers' Clothing Styles : A Multiple Case Study
指導教授:陳箐繡陳箐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n-Shiow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2
中文關鍵詞:街舞服裝造型符號
外文關鍵詞:street danceclothing stylessig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14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街舞文化為台灣近幾年盛行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之一,在外觀上呈現出一種多樣化的視覺符碼。街舞源於60年代美國黑人所創之次文化,傳至台灣,經由在地化的融合,街舞在台灣已經有了全新的面貌出現。街舞所使用的服裝造型在當代視覺文化當中,是具有台灣當代特色的視覺符碼之一。然而文獻中台灣街舞服裝造型之特徵與延伸義研究仍相當缺乏,因此本研究旨在認識台灣街舞服裝造型之特徵和了解個案所傳達服裝造型之延伸義。以2005-2006年臺北市、高雄市等地區的台灣青少年街舞文化現象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為符號學分析法、多重個案研究方法。研究資料取自參與觀察、圖片蒐集、深度訪談。資料分析方法為台灣街舞服裝造型之系譜編碼、風格之分析、多重個案風格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寬大之嘻哈服飾已非街舞者們唯一之選擇,時尚流行等多元風格亦滲入其中;(二)女性舞者之街舞服裝配件較男性舞者多,但是同樣的都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為主;(三)舞者透過一些媒介尋找服裝造型參考對象,不論是純挪用或再創造出屬於街舞者獨特品味之服裝造型;(四)台灣街舞者依照自己對於服裝造型的理解來建構服裝造型的延伸義,他們模仿、挪用美國嘻哈之服裝元素,融合流行服飾之符碼,並依照自己的個性與經驗來創造服裝造型的特徵與延伸義。
Street dance has become a popular Taiwanese youth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representing a diversified vusul code. Derived from the subculture of African Americans, street dance was created by African Americans and transferred to and localized in Taiwan, resulting in a brand new form. Taiwanese street dancers’ common clothing model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visual codes that characterize contemporary Taiwanese visual culture. However, relatively little research attention seems to have been devoted to the fe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street dance clothing in Taiwan. Thus, this study aims to recognize features of Taiwanese street dancers’ clothing styles and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aiwanese street dancers’ clothing style revealed in individual cases.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those of semiotics and multiple case study. The data are drawn via on-site observation, photos and pictures gathering, and in-depth interviewing. The data on street dancer clothing styles and multiple case styles are analyzed in light of paradigm. The findings are: (1) loose garments are no longer the only choice, and fashionable pluralistic styles have become the current trend; (2) female dancers’ clothing styles are more pluralistic than male, but the styles of both are mainly for catching attention; (3) through some media the dancers look for clothing reference materials, whether creative or reproductive; and (4)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ancers’ clothing styles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street dance clothing styles. By reproducing elements of American hip-hop clothing, and blending into their own clothing the code of fashion, Taiwanese street dancers have created the featur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ir own clothing styl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own personality and experience.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10
第五節 研究價值 11
第六節 章節介紹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街舞的起源 12
第二節 街舞之舞蹈種類與基本裝扮 17
第三節 論述世界中街舞服裝造型回顧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研究取徑 33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40
第三節 個案研究對象 41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整理 49
第五節 研究信度 54
第四章 研究分析 55
第一節 台灣街舞服裝造型特徵 55
第二節 街舞服裝造型系譜與風格歸類 71
第三節 街舞服裝造型之形式原理 85
第五章 多重個案分析與討論 89
第一節 個案A-遊走在時尚圈裡的藝術者 89
第二節 個案B-藝人 95
第三節 個案C-忠於原味嘻哈者 102
第四節 個案D-百變流行 108
第五節 個案E-快樂的解放 114
第六節 個案F-服裝造型之再創者 120
第七節 小結:服裝系統中的愉悅 127
第六章 結論 129
第一節 結論 129
第二節 總結與建議 137
引用文獻 143
附錄一 多重個案訪談內容摘錄 150
翻譯書籍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6)。W. Lawrence Neuman原著。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文化。
方謙譯(1994)。Jonathan Culler原著。羅蘭•巴特。台北:桂冠。
何穎怡譯、蕭秀琴編輯(2002)。Nelson George原著。嘻哈美國。台北:商周。
宋光宇譯(1987)。Abner Cohen原著。權力結構與符號象徵。台北:金楓。
李幼蒸譯(1991)。Barthes Roland原著。寫作的零度。台北:時報。
李宏偉譯(1997)。Susan B. Kaiser原著。服裝社會心理學1。台北:商鼎。
李長青譯(1995)。Alison Lurie原著。解讀服裝。台北:鼎商。
林宗德譯(2004)。Philip Smith原著。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縣:韋伯。
林義男譯(1997)。Donald Light, Jr. & Suzanne Keller原著。社會學。台北:巨流。
施忠連譯(1994)。David McLellan原著。意識型態。台北:桂冠。
唐小兵譯(1990)。Fredric Jameson原著。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當代。
夏鑄久等人譯(2002)。Manuel Castells原著。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
高熏芳、王向葵譯(2001)。Josepha Maxwell原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
張方譯(1997)。Steven Cohan & Linda M. Shires著。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板橋市:駱駝。
張明貴譯(1990)。Alan Engel等人原著。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台北:桂冠。
張儒林譯(2005)。Dick Hebdige原著。次文化:風格的意義。臺北:國立編譯館。
張錦華等人譯(1995)。John Fiske原著。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許薔薔、許綺玲譯(1997)。Roland Barthes原著。神話學。台北:桂冠。
陳永寬譯(1988)。Terence Hawkcs原著。結構主義與符號學。台北:南方。
費勇等人譯(2001)。Georg Simmel原著。時尚的哲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黃希庭、李文權、張慶林譯 (1992)。R. L. Solso原著。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
黃麗玲譯(1992)。Stuart Hall原著。意識型態的再發現:媒體研究中被壓抑者的重返。載於陳世敏、潘家慶、鄭瑞城(主編)。文化,社會與媒體(87-135頁)。台北:遠流。
楊淑嬌譯(2004)。George Ritzer原著。當代社會學理論。台北市:巨流。
董學文、王葵譯(1992)。Roland Barthes原著。符號學美學。台北:商鼎。
劉精明譯(2000)。Mike Featherstone原著。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南京:譯林。
劉賢俊、邱志淳譯(2004)。Stephen D.Tansey原著。淺說政治。台北縣:韋伯。
嚴平譯(1992)。Richard Palmer原著。詮釋學。台北:桂冠。

中文書籍、中文期刊論文
方孝謙(1999)。什麼是再現?跨學門觀點初探。新聞學研究,60,115-148。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吳素倩(1987)。青少年次文化之研究:臺北市青少年之價值觀類型之實證分析。輔仁學誌,19,291-332。
呂潔如(2001)。只要你敢秀-青少年街頭流行運動文化初探。學校體育,11(2),108-114。
李文心(2006)。街舞介紹。臺大體育,44,79-88。
阮新邦(1993)。批判詮釋論與社會研究。台北:八方文化。
周慶華(2000)。中國符號學。台北市:揚智。
林益民(1997)。在街頭相遇─側寫青少年舞團。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5,209-225。
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台北:五南。
林義男、王文科(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群英、陳翠玲(1990)。藝術概論。台北:全華科技。
邱永福(2001)。造形原理。台北:藝風堂。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是元介(2003)。嘻哈萬歲。臺北:如何出版社。
唐維敏譯(1990)。William Miller原著。後現代與溝通理論。當代。51,26-41。
財團法人導航基金會主編(2003)。青少年文化素描-街舞與同人誌。台北:巨流。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光興(1997)。青少年文化研究:回應林益民。臺灣社會研究,25,227-231。
陳李綢(2000)。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陳明珠譯(1990)。John Fiske原著。物質主義的影像研究。當代,51,70-83。
黃明甘(2006)。論街頭流行運動文化-街舞運動。明新學報,32,77-82。
黃瑞琴(2002)。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裕富(1990)。創意思境-視覺設計概論與方法。台北:田園城市。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亞太。
楊駿(2005)。社會學重點整理。台北:高點文化。
葉立誠(2000)。服飾美學。台北:鼎商。
葉立誠(2001)。台灣服飾流行地圖。台北:鼎商。
賈馥茗、楊深坑(1992)。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廖炳惠(1990)。形式與意識型態。台北:聯經。
劉慧雯 (2002)。Saussure符號學理論在廣告研究中的應用:文本意義研究的更弦易幟。新聞學研究,70,197-228。
歐崇敬(2000)。世界的圖像與構造:邁向存有學的最終理論。台北:新視野。
盧玉珍(2005)。街頭「飆舞」中的現代性意涵:與永恆告別。美育,151,20-27。
龍協濤(1997)。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台北:時報文化。

碩博士論文
呂潔如(2002)。城市.遊戲精靈-探訪街舞的文化世界。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瑞端(2000)。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巫貞慧(2003)。青少年生活風格與流行服飾消費文化之相關研究。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玉如(2004)。比例關係應用於時尚性產品設計之探討-以個人配飾為個案之研究。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李婉菁(2006)。嘻哈品牌行銷之分析探討及創作。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靜怡(2005)。台灣嘻哈文化的認同與實踐。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周甫亮(2001)。青少年在網咖中的次文化認同建構初探。世新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柏勳(2001)。街舞、街頭舞者、與中正紀念堂-人、活動、次文化與公共空間之關係。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景和(2005)。正統性的對戰:台灣嘻哈饒舌樂的音樂政治。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育正(2000)。青少年消費型態與消費空間關係之研究-以西門町為例。中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陳伯拯(2005)。以符號學觀點分析動畫角色圖像的象徵性。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陳招束(2000)。台灣廣告使用外國符碼之初探研究。政治大學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明凱(2004)。當代台灣嘻哈音樂錄影帶之視覺意涵研究―以西元2000-2004年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文貞(1997)。流行及其符號生產機制。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思劭(2005)。嘻哈、故事、與廣告效果。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北市。
劉慧雯 (1999)。電視廣告「效果」再探:語言遊戲的觀點。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閻書孝(2004)。論流行的社會基底。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佳沁(2002)。全球化下街舞次文化再現之研究--台北的街舞空間。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外文資料
Barthes, R. (1967). Elements of Semiology (A. Lavers & C. Smith, Trans.). London: Jonathan Cape.
Baudrillard, J. (1976). L’e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Paris: Gallimard.
Baudrillard, J. (1981). 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C-Levin, Trans.). St. Louis: Telos Press.
Davis, F. (1992). Fashion, culture, and the ident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reedman, R.(1986). Beauty bound.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Jenkins, R. (1996). Social identity. NY: Routledge.
Midol, N.(1997). Rap and dialectical relation:Culture, subculture, power, and counter-power. In G. Rail (Ed.), Sport and postmodern times﹙pp. 333-343﹚.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itchell, T.(1996). Popular music and local identity. London and New York: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Patton, M.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aussure, F. de (1959). Course in general liguistics. ( W. Baskin. Trans.).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Simmel, G. (1904). Fashio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10,130-155. [Rpt. i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2, 541-558.]
Simon-Miller, F. (1985). Commentary: Signs and cycles in the fashion system. In M. R. Solomon (Ed.), the Psychology of Fashion, (pp. 71-81).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D.C. Heath.
Wilson, E.(1985). Adorned in dream: Fashion and modernity. London: Virago Press.

網站資料
HIP-HOP文化的形成(2003年8月21日)。2006年12月8日取自BBS水木清華站http://bbs.tsinghua.edu.cn/
Hip-Hop文化簡述(無日期)。2006年10月1日取自http://home.kimo.com.tw/mosthandsomela/culture.htm
HipHop歷史(無日期)。2006年10月5日取自http://home.kimo.com.tw/hiphop12191120/interest.htm
The Zulu Nation(無日期)。2006年12月8日取自http://www.zulunation.com/
台灣的第一個街舞團體是誰?(2005年8月7日)。2006年12月8日取自奇摩知識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5080713826
行政院主計處(200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2006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3306&CtUnit=941&BaseDSD=7
何謂街舞(無日期)。2006年12月8日取自 http://ccbsd.tyhs.edu.tw/~s911431/hiphop.htm
迷彩(無日期)。2006年12月8日取自竒摩知識http://jjckb.xinhuanet.com/www/Article/2004816104923-1.shtml
國立台北大學熱舞社網站(無日期)。2006年12月8日取自 http://freehomepage.taconet.com.tw/This/is/taconet/top_hosts//popdance/
教育部重編國語字典(1998),2007年3月5日取自http://140.111.34.46/dict/
街舞介紹(無日期)。2006年12月8日取自http://w15.loxa.edu.tw/web9461102/index.html
舞魂DANCE SOUL(無日期)。2006年12月8日取自 http://www.dancesoul.com.tw/
嬉皮(無日期)。2006年12月8日取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4120301135 
龐克(無日期)。2006年12月8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a90249kimo&article_id=2405994及http://campus.udn.com/ZOPE/UDNccnw/Ca_manage/newspage.html?NewsNo=186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