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仲框(2003)。大學新生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
王泳貴(2002)。國小教師人際依附風格、人際溝通能力與人紀溝通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王清龍(1992)。自我概念與其相關因素對國中生違規行為的預測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王基豐(1988)。貧困單親家庭之孩童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社會適應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石樹培(1991)。台北縣提前入學兒童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伍志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余昭(1981)。人格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呂秋桂(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林信香(2003)。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林珠琴(2003)。國小資優生A型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台南。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李佩玲(2003)。國中少年生活風格、父母參與與其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偏遠地區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
李美華、蔡瓊月(1999)。非理性信念、父母親教育水準、父母管教態度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20,37-66。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李慧強(1989)。家庭結構、母子關係和諧性對子女生活適應及友伴關係影響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台北。
周佑玲(2002)。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台南。周素嫻(2001)。誰能幫助青少年度過青春期﹖性別、生理變化和社會文化因素對青少年自我概念之影響。國民教育,41(6),49-66。
周玗霈(2006)。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依附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宗博館影音新聞資訊中心(2003)。永平國小365天生命教育護照簽約。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月28日。網址:http://www.mwr.org.tw /library/weblive/live11.htm
邱皓政(2003)。自我概念向度與成份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究。教育心理研究,26,85-131。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編製報告。臺南師院學報,24,125-160。吳新華(1993)。小朋友快樂嗎?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27-36。吳新華(1995)。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慧玲(2004)。單親學生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吳麗娟、蔡秀玲(1998)。不同性別大學生的依附關係、個體化與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30(1),73-90。
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胡舜安(2003)。台灣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傾向、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制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紀怡如(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涂妙如(2005)。幼兒的氣質、嬰幼兒期的照顧方式與親子依戀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台北。袁儷綺(2002)。獨生學童性別、年級與其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台南。連廷嘉、戴嘉南(2003)。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中學報,11,99-114。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
郭怡汎(2004)。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郭啟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台南。陳金定、劉焜輝(2003)。青少年依附行為與情緒調適能力之因果模式初探。教育心理學報,35(1),39-56。陳治豪(2005)。國小轉學生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陳郁齡(1999)。家庭功能與大學生個體化、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陳彥穎(2001)。國小高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P121-141。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台中。陳瑩珊(2000)。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陳燕珠(2004)。青少年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偶像崇拜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高職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南投。
陳曉蕙(2000)。家庭系統與國中生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莫麗珍(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張芝鳳(2000)。青少年與父母以及與同儕間的依附關係對其自我價值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台北。張秋蘭(2000)。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4)。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嘉芬(1997)。國小高年級學生依附風格、創意教養環境與創造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張錦花、夏如春(1988)。性別、學業成就、父母管教態度對民族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影響。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0,85-94。莊千慧(1994)。出生序與父母管教態度對兒童的社會興趣與人格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莊榮俊(200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莊麗雯(2002)。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曾肇文(1996)。國小學生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新竹。黃千慈(2004)。空巢期父母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黃月美(1996)。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屏東。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高雄。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黃保勝(1997)。台中市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黃奕碩(1999)。國民小學學生知覺學習活動開放程度與其班級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黃悅菁(2003)。台中市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台中。黃琴雅(1992)。不同產序子女之生活適應學業成就及對父母管教態度知覺差異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台北。黃淑芳(2005)。不同家庭結構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功能與生活適應模式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黃凱倫(1991)。幼兒與母親依附關係及其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馮文秀(2001)。不同原因、時間的單親家庭學生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的比較研究。翠崗學報,4,49-85。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觀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8,71-110。
楊芳彰(1997)。國小六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敵意、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楊俊媛(1995)。國小單、雙親學童之學校適應與其「個人特質」、「家庭特性」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新竹。楊淑萍(1995)。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趙素貞(2002)。高雄市都市原住民社區參與和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教所,屏東。路渤瀛(1993)。國中生生活適應與逃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戴薏珊(2003)。大學生父親依附、母親依附、同儕依附與自我認同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賴怡君(2002)。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與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賴朝暉(1998)。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校園暴力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
賴靜瑩(1999)。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劉劭純(2002)。依附關係與兒童人際發展之探討。師友月刊,418,42-45。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北:師大。
蘇建文、程小危、柯華葳、林美珍、吳敏而、幸曼玲、陳李綢、林惠雅、陳淑美(1991)。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蘇建文、黃迺毓(1993)。幼兒與母親依附關係與其學校社會能力表現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6,23-51。
蘇建文、龔美娟(1994)。母親的依附經驗、教養方式與學前兒童依附經驗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1-33。鄭世昌(2005)。國民中學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鄭雅玲(2004)。聽覺障礙兒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台北。蔡文山(2001)。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影響。國民教育研究集刊,9,173-201。蔡秀玲(1997)。大學男女學生依附關係、個體化與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蔡宜珍(2004)。小一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表現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幼小銜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蔡佳靜(2002)。國小學童出生序與社會興趣、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輔導學系,台北。蔡素玲(1997)。青少年依附品質、社會支持與自殺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蔡順良(1985)。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與學校環境對國中學生自我肯定及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8,239-264。
簡宏光(1998)。台北市國小生家庭型態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中山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簡茂發(1984)。國小教師教導態度與學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7,99-120。簡茂發 (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簡茂發、蔡玉瑟、張鎮成(1993)。國小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測驗年刊,40,271-290。
盧強(1986)。山地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藍采風(1982)。婚姻關係與適應。台北:張老師。
龔美娟(1994)。母親的依附經驗與其教養方式及子女安全依附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英文部分
Ainsworth, M.D., Blehar, M.C., Waters, E.& Wall, S.(1978).Patterns of attachmen: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 New Jersey:Erlbaum.
Ainsworth, M. D. S. (1989). Attachment Beyond Infa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44(4),709-716.
Angira, K. K.(1990).A study of adjustment in relation to family structure and birth order. Indian Journal of currne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5(2), 69-73.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 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226-244.
Benton, W.(1992). Some effects of birth order on personalities of first-and second-born adolescents (self-concept).(PQDD AAT 9306257)
Bolton, J .E. (2000). Attchment theory and family systems theory: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reating childrood anxiety.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alifornia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San Diego, San Diego.
Bowlby, J.(1973). Attachment and loss:Vol. 2. Sepe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Bowlby, J. (1980). Attachment and loss.vol.3 : loss. New York : Basic Books.
Bowlby, J.(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2 ed.). New York:Basic Books.
Bretherton, I. (1985). Growing points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and Child Development, 50, 3-35.
Chen, M. C. (1983). The Self-concept of junior students enrolled in a public high school and a proposed program for concept enhancement and the effects of an enhancement programs 60 enhance self-concept of male juvenile delinguents under going rehabilitation. Unpulished master’s thesis, De la Salle University, New York:Brunner.
Collins, N. L.,& Read, S. J. (1994).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attachment: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working models. In Bartholomew, K., & Perlman, D. (Eds), Advances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Vol 5. Attachment Processes in Adulthood(pp.53-92). London: Jessica-Kingsley.
Crain , R. M ., & Bracken , B. A. (1994). Age , race , and difference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self concept . Evidence from a behavioral acquisition , cintext - dependet mode.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3 , 496- 511.
Doss, S . H .(1980). Astudy of maladjustment in relation to birth order . Journal of Psychology Researches , 24(3), 156 - 159 .
Franken, R. (1994).Human motivation(3rd ed.).Pacific Grove, CA: Brook╱Cole Publishing Co.
Gurney , P . W . (1988). Self - esteem in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 . New York:Routledge.
Hattie , J . & Marsh , H . W . (1996). Future directions in self-concept research. In B . A , Bracken (ED.), Handbook of self-concept Developmental social and clinicl considerations (pp421- 462). New York:Wiley .
Holmes, J.(1993). John Bowlby and Attachment theory. New York: Routledge.
Honig, A. S. (2002, November). Everything you want to know about attach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2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NAEYC) Annual Conference, New York, NY.
Hughes, D.A. (1997).Facilitating developmental attachment. Northvale. New Jersey: Jason Aronson Inc.
Hurlock,E.B.(1974).Adolescent development.New York:McGraw-
Hill.
Jiao , S. , Ji , G .& Jing , Q .(1986). Comparative Study of behavioral Qualities of Only Children and Sibli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7 , 357 - 361 .
Kesner, J. (1998, July). The Effects of Secure Attchments on Preschool Children's Conflict Management Skil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Head Start Research Conference , Washington, DC.(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 ED422118)
Liebert, R. M., & Liebert, L. L. (1998).Personality: strategy and issues(8th Eds).California:Cole.
Lopez, F. G. (1995). Contemporary attachment theory :An introduction with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 psychology.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3(3), 395-415.
Main, M., & Cassidy, J. (1988). Categories of response to reunion with the parentat age 6 : Predictable from infant attachment classifications and stable over a 1-month perio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4, 415-426.
Maier, H. W. (1994). Attachment development is ‘in”. Journal of Child and Youth Care, 9(1), 35-51.
Marjoribanks, K.(2001).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self-concept of south African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1, 148-152.
Marsh , H. W. , Craven , R. G., & Debus, R . (1991). Self-Concepts of Young Children 5 to 8 Years of Age: Measurement and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J436896)
O’Connell, T. S. (2001). Self-concept :a study of outdoor adventure education with adolesc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New York.
O’Koon, J. (1997). Attachment to parents and peers in late adolescenc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elf-image. Adolescence, 32, 471-482.
Paterson, R. J., & Moran, G.(1988). Attachment theory ,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 and Psychotherap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 8, 611-636
Perry, Bruce D.(2001). Raising A Nonviolent Child: The Powre of Aattachment. Scholastic Parent & Child, Oct2001, 9(2), 32.
Poole, C., Miller. S. A., & Church, E. B. (2004).How children develop self-concept . Early Childhood Today, 19(1), 31-35.
Purkey, W. (1988). An overview of self-concept theory for counselors. ERIC Clearinghouse on ounseling and Personnel Services, Ann Arbor, Mich.(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04 630)
Shulan, J., Guiping, J.,&Qicheng, J.(1986).Comparative study of behavioral qualities of only children and sibli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7(2), 357-361.
Sperling, M. B., & Berman, W. H. (Eds.) (1994). Attchment in adults: Clinical an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Sroufe, L. Alan(1985). Attachment Classif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ant-Caregiver Relationships and Infant Temperament. Child Development 56 (1 ), 1-14.
Stewart , A . E . , & Stewart , E . A .(1995). Trendsinbirth order
research:1976 - 1993 . Individual Psychology ,51(1),21 - 30.
Turner, P. J. (1991). Relations between attachment,gender, and behavior with peers in preschool. Child Development, 62(6), 1475-1488.
Wastlund, E., Norlander, T., & Archer, T. (2001). Exploring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elf-Concept: A Meta-Analysis of the 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1. Cross-Cultural Research, 35, 208-303.
West, M. L., & Sheldon-Keller, A.E. (1994). Patterns of relating.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Wu, F. (1992). Social competency of only -children in China: Associations among maternal attachment, teacher attachment, and peer relationships.Unpublished
Zeidety, I. M. & Schleyer, E. J. (1999). Test anxiety in intellectually gifted school students. Anxiety, Stress & Coping, 12. 16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