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4 20: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龔玫勳
研究生(外文):Mei-Shun kung
論文名稱:不同家庭生命週期家庭功能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into Family Function of Different Family Life Cycle
指導教授:林淑玲林淑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家庭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家庭生命週期 家庭功能
外文關鍵詞:family life cyclefamily fun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4
  • 點閱點閱:11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不同家庭生命週期家庭功能之研究
龔玫勳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摘 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不同家庭生命週期中父母知覺的家庭功能之運作情形,與影響家庭功能運作的相關因素;探討背景變項、家庭生命週期等因素和家庭功能的關係。
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所用工具為「家庭功能量表」。以嘉義地區就讀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職學生的父母做為施測對象,總共發出問卷1085份,回收882份,刪除填答不完全者,有效問卷為794份。所得結果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來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論如下:
1.一般家庭中家庭功能運作正常,偏向正面。
2.「情感表露」層面是國人在家庭功能上較薄弱之處。
3.不同性別、收入類型與家庭育有子女數的受試者其知覺的家庭功能沒有差異。
4.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每月總收入、家庭生命週期的受試者其知覺的家庭功能上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並依據研究結果,對父母、家庭教育推展單位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家庭生命週期、家庭功能。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Ⅲ
表次………………………………………………………………Ⅴ
圖次………………………………………………………………Ⅵ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7
第三節 名詞釋譯…………………………………………………..……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家庭生命週期理論與相關研究………………………………10
第二節 家庭功能理論與相關研究…………………………………….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34
第二節 研究假設……………………………………………………….37
第三節 研究對象……………………………………………………….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42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4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一般家庭的家庭功能運作之現況…………………………..…4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受試者知覺的家庭功能之差異分析……..…53
第三節 不同家庭生命週期的受試者知覺的家庭功能之差異………..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72
第二節 研究建議……………………………………………………..…7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77
外文部分………………………………………………………………….81
附錄
附錄一 家庭功能調查問卷……………….…………………………….8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5a)。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93年離婚者按結婚年數統計。台北: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21日。網址:http://www.moi.gov.tw/stst/
內政部(2005b)。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94年上半年兒童及少年保護執行概況。台北: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21日。網址:http://www.moi.gov.tw/stst/
內政部(2006)。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臺閩地區各級行政區域、都會區零歲平均餘命(84-93年)。台北: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4月2日。網址:
http://www.moi.gov.tw/stst/
內政部(2006)。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現住人口婚姻狀況。台北: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3月23日。網址:http://www.moi.gov.tw/stst/
伊慶春(1991)。台北地區婚姻調適的一些研究發現。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學科,1,2,151-173。
吳明玨(2000年5月)。教育部推展學習型家庭之規劃。成人教育,55,36-44。
吳就君、鄭玉英(1993)。家庭與婚姻諮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振春(1999年2月)。學習型家庭像什麼。社教雙月刊,89,34-37。
林淑玲(2006)。家庭價值觀、家庭功能與個人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台灣與廣州的比較。未出版手搞。
邱郁雯(2003)。家庭功能、父母管教態度對4-6歲學齡前兒童行為與情緒問題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台南。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6)。2005年兒保新聞調查與兒保資源檢視報告。未出版文件。
周麗端(1999)。家庭理論與應用。載於周麗端等主編,婚姻與家人關係,頁26-58。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邵伏先(1989)。中國的婚姻與家庭。北京:人民出版社。
施堯啟(2001)。工作與家庭—夫妻時間配置互動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嘉義。
姜義雯(2005)。影響台灣階層化因素、生活機會與五個貧窮家庭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中。
徐一帆(2000)。雙薪家庭中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教育需求及阻礙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唐先梅(1999)。家庭擴展期。載於周麗端等主編,婚姻與家人關係,頁158-201。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高淑貴(1991)。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郭靜晃編著(2006a)。中華民國九十四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兒童報告書。台北:內政部兒童局。
郭靜晃編著(2006b)。中華民國九十四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少年報告書。台北:內政部兒童局。
張耐(1997年9月)。加強家庭教育,增進家庭功能。師友,363,30-33。
張耐(2002年4月)。家會傷人—寫給功能失調家庭的父母與老師。師友,418,29-32。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陳姿勳(2001)。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南投。
陳雅惠、李宏文(2005年3月14日)。救救高風險家庭。自由時報,自由廣場。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3月5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mar/14/today-o2.htm
陳慧敏(1996年)。從家庭互動看親子關係。學前教育,18(12),16-17。
陳麗英(1995年)。家庭功能的評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8(3),31-44。
黃宗堅(1999)。家庭系統的測量與應用。應用心理研究,2,83-109。
黃明煜(2003)。不同家庭生命週期在職進修學生家庭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淑芳(2005)。不同家庭結構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功能與生活適應模式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黃惠娟(2004年6月7日):親密的危機。商業周刊,863。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20日。網址: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18431
黃馨慧(1995)。家庭生命週期。載於黃迺毓等編著,家庭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曾端真(1993)。家庭功能。諮商與輔導,91,16-21。
彭懷真(2003)。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莊訓當(1996)。國中已婚教師婚姻滿意度相關因素及其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楊淑娟(2005年11月)。芬蘭用家庭教育贏過世界。天下雜誌,335,56-58。
楊連凱(1985)。現代化過程中家庭結構與功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詹志禹(1999年12月)。家庭如何影響孩子。臺灣教育,588,23-25。
葉至誠(1997)。社會學。台北:揚智。
鄭夙芬(1998年9月)。家庭功能之評估與應用—以臨床家庭為例。社區發展季刊,38,287-304。
劉明松(1998年9月)。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123-140。
劉淑玉(2005)。智能障礙者家庭功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劉鎮寧(2000年5月)。探討學習型家庭的概念內涵與規劃策略。成人教育,55,29-35。
賴和鴻、黃麗卿(2003)。台灣某高中與專科學校青少年自評家庭功能狀況:十年變化的比較。臺灣家庭醫學雜誌,13,130-137。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市:幼師。
羅國英(1995)。家庭研究中的測量問題—文獻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37-90。
蘇雪玉(1995)。家庭功能。載於黃迺毓等編著,家庭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外文部分
Aldous, J. (1996). Family careers: Rethinging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Barnhill, L. R. (1979). Healthy family systems. Family Coordinator, 28, 94-100.
Beavers, W. R., & Hampason, R. B. (1993). Measuring family competence: The Beavers systems model. In Froma W. (2nd ed.), Normal family process (pp.73-103). New York: The Guildford Press.
Belsky, J. K., Lang, M. E., & Rovine, M. (1985).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marriage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A second stud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7, 855-865.
Bradshaw, J. (1993)。家庭會傷人(鄭玉英、趙家玉譯)。台北:張老師。(原著出版於1988)
Breunlin, D. C. (1988). Oscillation theory and family development. In C. J. Falicov (Ed.), Family transitions: Continuity and change over the life cycl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Carter, B. & McGoldrick, M. (1989). Overview: The changing family life cycle--A framework for family therapy. In B. Carter & M. McGoldrick (Eds.), The changing family life cycle: A framework for family therapy (2nd ed.) (pp.3-28). New York: Allyn and Bacon.
Duvall, E. M. (1977). Marriage and family development. New York: Lippincott.
Garbarino, J., & Abramowitz, R. H. (1992). The Family as a social system. In J. Garbarino (Ed.), Children and families in the social system(2nd ed.)(pp.71-98). Hawthorne,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Gay, L. R. (1998). Educational research (5ed) . Englewood Cliff , NJ:Prentice-Hall.
Goldenberg, I. & Goldenberg, H. (1999).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翁樹澍、王大維譯)。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6)。
Vander Zanden J. W. (2004)。人類發展學(周念縈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於2003)。
Olson, D. H. (1993).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Assessing family functioning. In Froma W. (Ed.), Normal family processes (2nd ed.) (pp.104-137).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Pasley, K., & Gecas, V. (1984). Stresses and satisfactions of the parental role. The Personal and Guidance Journal, 62, 400-404.
Schaefer, C.&Carey, L. (2002)。家族遊戲治療(吳百能、洪慧涓、胡甄容、黃士鈞、黃 珮瑛、張貴傑、陳斐虹、曾仁美、彭秀玲、蔡素妙、蔡群瑞、羅明華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2001)。
Steinberg, L. (1988). Reciprocal relation between parent-child distance and pubertal matur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 122-128.
Walsh, F. (1993). Normal family processes(2nd ed.). New York: Guilford.
Worden, M. (1992). Adolescents and their families. New York: Haworth Press.
Zilbach, J. J. (1986). Young children in family therapy. New York: Brunner/Mazel.
Zilbach, J. J. (1989). The family life cycl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ildren in family therapy. In L. Combrinck-Graham (Ed.), Children in family contexts: Perspectives on treatment.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