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07: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英嬌
研究生(外文):Wang, Ying Chiao
論文名稱:大陸配偶對兒童預防保健服務認知與利用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preventive health care use to percept and barrier to young children among China women in Taiwan
指導教授:林淑玲林淑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家庭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大陸配偶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父母健康認知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大陸配偶對兒童預防保健的認知與利用之研究
王英嬌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摘 要
本研旨在探討大陸配偶對兒童預防保健的認知與利用的情形,採問卷調查法,以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及台南縣等五縣市育有子女的大陸配偶為研究對象,總計回收有效問卷為160份。研究工具是以「兒童預防保健認知量表」,比對中央健康保險局南區分局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申報檔,調查所得資料以SPSS10.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得到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陸配偶對於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的認知以「檢查資格」認知最高,其次是「檢查目的」、「受理檢查」,認知最差的項目為「檢查次數」。
二、大陸配偶對於兒童預防保健服務障礙上,以「受理檢查型障礙」最高、其次是「擔心型障礙」、最後是「受檢資格型障礙」。
三、大陸配偶子女在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的利用上,一歲以內完整利用四次者佔13.7﹪、一到三歲利用者佔40.7﹪、三到四歲利用者佔14.4﹪、一到四歲利用者佔50.8﹪。
四、大陸配偶對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的認知,年齡上有顯著差異且呈負相關;教育程度上沒有差異;來台年數上有顯著差異,且呈負相關。
五、大陸配偶對兒童預防保健服務障礙,年齡、教育程度及來台年數沒有相關。
六、大陸配偶的背景變項、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的認知及兒童預防保健服務障礙對子女的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利用整體預測力為9.7﹪。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家庭教育及公共衛生單位、相關教育機構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參考。
目次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的概念及影響因素…………………… 7
第二節 預防保健服務的影響因素………………………………… 13
第三節 兒童疾病型態改變及父母的健康認知…………………… 20
第四節 父母對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的認知………………………… 23
第五節 影響大陸配偶利用醫療資源的因素………………………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研究變項……………………………………… 3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2
第五節 研究實施…………………………………………………… 50
第六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大陸配偶對於兒童預防保健服務認知的現況描述……… 54
第二節 大陸配偶對於兒童預防保健服務障礙的現況描述……… 56
第三節 大陸配偶對於其子女預防保健服務利用的現況描述…… 58
第四節 大陸配偶對於兒童預防保健服務認知的差異分析……… 63
第五節 大陸配偶對於兒童預防保健服務障礙的差異分析……… 73
第六節 背景變項、兒童預防保健服務認知與兒童預防保健
服務障礙對於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利用的預測分析……… 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2
第二節 建議………………………………………………………… 8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88
外文部分……………………………………………………………… 92
附錄
附錄一 大陸配偶對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的認知(預試問卷)……… 94
附錄二 大陸配偶對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的障礙(預試問卷)……… 96
附錄三 大陸配偶對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的認知(正式問卷)……… 9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于漱(1994)。基隆市居家老人健康服務利用行爲及相關因素研究。護理雜誌,41(3),27-40。
中央健康保險局(2001)。全民健保九十年度預防保健服務結果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1月20日。網址:http://www.nhi.gov.tw/。
中央健康保險局南區分(2005)。預防保健。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1月28日。網址:http://www.nhisb.gov.tw/item1/d/1d05.htm。
內政部(2003)。九十二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0月2日。網址:http://www.ris.gov.tw/ch4/0930617.html。
內政部(2005)。臺閩地區各縣市外籍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0月20日。網址: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9-93.xls。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2),35-413。
王建楠、劉文德(1989)。台南市11所國小一年級學童之健康調查。台灣家醫誌,10(3),136-147。
朱湄惠、陳靜敏、張碧真(2000)。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護理介入之成效。新臺北護理期刊,2(1),37-48。
江東亮(1997)。健康與公共衛生的歷史。載於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主編,公共衛生學,(上冊)(頁10-11)。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3)。「民國九十一年國民健康促進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之成果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28日。網址:http://www.bhp.doh.gov.tw/statistics/file/200311121037432ZR5YS/index.htm。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兒童健康檢查 請善用兒童預防保健服務(三歲以前嬰幼兒保健)。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25日。網址:http://www.bhp.doh.gov.tw/BHP/do/www/themeParkDocRead?themeParkDocumentId=13418。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清山(2004)。加強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師友月刊,441,6-12。
呂鴻基(1999)。三十五年來台灣兒童的健康水平。台灣醫學,3(5),505-513。
李宜靜(2002)。父母健康知識與其子女健康狀況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台北。
李淑君、陳麗美、高森永、譚開元(1999)。全民健康保險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利用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6(3),185-212。
李慧貞、蘇秀娟、許芷音(2004)外籍新娘的健康評估—以新店市為例。護理雜誌,51(4)88-92。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5。
林君諭(2003)。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觀察與省思。社教雙月刊,2,46-53。
林宗義(2003)。青少年健康知識對其健康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台北。
林悻妃、韓國棟、何博文(2004年7月13日)。「少生」說惹禍 周燦德道歉。中國時報。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20日。網址:http://ccms.ntu.edu.tw/~psc/pop_new9307/930716001.htm。
林惠賢、王琳華、劉淑敏、康啟杰(2003)。屏東地區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之相關因素。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2(2),127-133。
邱浩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邱啟潤、吳瓊滿、王瑞霞與李淑婷(1999)。以PRECEDE模式分析老人健康檢查的行為。護理雜誌,15(6),348-358。
洪宜盈(2005)。家跨國婚姻婦女所生子女知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台北。
洪婉菁(2004)。台灣六十歲以上老年人健康檢查之相關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台北。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徐于敏(2003)。青少年菸害的健康風險認知與吸菸行為的關聯─台灣地區的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台北。
張芳全(2004年11月7日)。誰來關心外籍配偶與新台灣之子?。中央日報,第九版。
張桂慈(2004)。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學齡前兒童健康關聯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
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劉大偉(1997)。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關係—台東四所國小的比較分析。台東師院學報,8,27-52。
張慈桂、藍忠孚、李燕鳴、王本榮(2004)。影響學齡前兒童過重相關因素之探討。台灣衛誌,23(6),487-495。
許志成、徐祥明、徐瑱淳、石耀堂、戴東原(2003)。探討台灣地區老年人健康行為之影響因素分析。台灣衛誌,22(6),441-452。
陳佩足、陳小云(2003)。外籍新娘子女的語言發展問題。國小特殊教育,35,68-75。
陳宛辰(1997)。 探討婦女子宮頸抹片檢查行為--以質性內容分析法論述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陳建仁(1997)。流行病學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主編,公共衛生學,(上冊)(頁329-333)。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陳源湖(2002)。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探討。成人教育,68,25-34。
陳麗光、盧鴻興、張志華(2004)。1996-2001年之全民健康保險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利用。台灣衛誌,23(1),37-44。
陳麗美、高森永、吳德敏及許菁茹(1998)。全民健康保險孕婦產前檢查及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利用及追蹤分析研究。中央健康保險局八十六年度委託研究計畫報告,台北。
黃秀梨、張媚(2000)。兩種教育方案介入對工作場所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之知識、健康信念及行爲的影響。護理研究,8(1),111-123。
黃素雲(2003)。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台灣地區影響老年人利用健保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台北。
楊艾俐(2005年7月27日)。台灣變貌:下一代衝擊新台灣之子。天下雜誌。271, 101-102。
楊金寳、陽琪、林炫沛、楊志良(1999)。學齡前兒童健康篩選計畫成本校國評估之研究。醫護科技學刊,6(4),397-412。
楊清雄(2004年12月16日)。外籍生的孩子 頭好壯壯。民生報。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20日。網址:http://www.tsop.org.tw/index_teach.asp?tea_id=31。
楊瑞珍、熊鯤苓(2000)。台北市某國中一年級學生視力不良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初探。醫護科技學刊,2(2),123-135。
廖建彰、詹婉瑜(2005)。東南亞籍與大陸女性配偶生活健康關注。慈濟護理雜誌,4(1),12-16。
樂冠華、潘怜燕、林明珠、張新儀與石曜堂(2003)。台灣地區兒童特殊靜態活動、高熱量飲食攝取及身體質量指數之分析:2001年NHIS之結果。台灣衛誌,22(6),474-482。
潘倩慧、洪玉珠、楊奕馨、謝天渝(2002)。台南市幼稚園、托兒所幼童齲齒狀況之探討。台灣口腔醫學衛生科學雜誌,18,39-50。
蔡綉娟(2002)。三到六歲兒童的視力保健。健康世界,202,6-9。
黎家銘(2000)。全民健保成人健檢實施情形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薛承泰、林慧芬(2003)。台灣家庭-外籍新娘現象。國家政策論壇季刊,10,236-238。
劉乃維(2004)。妊娠婦女產前檢查對新生兒健康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台北。
趙羚均(2005)。新移民婦女產前檢查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林金定(1989)。台灣地區婦幼衛生服務模式之研究--孕產婦及新生兒保健醫療服務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台北。
吳嘉玲(1982)。住院初產婦孕期衛生教育需要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林妙吟(2004)。台灣東南亞籍孕產婦妊娠認知認知態度及就醫環境與產前檢查行為之相關探討-以台灣籍孕產婦為對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台北。
  

二、英文部分
Aday, L. A. & Anderson, R. M. (1974). A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access to medical care, Health Service Research, 9, 208-220.
Andersen, R. M. & Aday, L. A. (1995). Revisting the behavior model and access to medical care: Dose it matter?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6, 1-10.
D M Fleming, J R H Charlton.(1998). Morbidity and healthcare utilization of children in households with one adult: compara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16(23), 1572-1579.
Evans, R. G. & Stoddart, G. L. (1990). Producing health, consuming health care.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31, 1347-63.
Fu, C. C., Li, Y. M.,Yeh,J. I., Pei, D., Lin, Lin, H. H. & Lo, H. M. (2004).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dolescents in Hualien city. Tzu Chi Medical Journal, 16(5), 301-307.
Fleming, D.M. & Charlton, J. R. H. (1998). Morbidity and healthcare utilization of children in households with one adult: compara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316(23),1572-1579.
Kataoka-Yahiro, M. R., Munet-Vilaro, F. (2002). Barriers to preventive health care for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urse Practitioners, 14(2), 66-72.
Lee, F. H. & Wang, H. H. (2005). A preliminary study of a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mong Southeast Asian women in Taiwan. Kaohsiung Journal Medical Science, 21(3), 114-119.
Merie R. Kataoka-Yahiro, Frances Munet-Vilaro.(2002). Barriers to preventive health care for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urse Practitioners, 14(2), 66-72.
Pender, N. J. (1990). Expressing health through lifestyle patterns. 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 3(3), 115-122.
Glanz, K., Rimer, B.K. & Lewis, F.M. (2002).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3th ed.), Models of interpersonal health behavior (pp.45-66). San Fransisco: Wiley & Sons.
Rosenstock, I. M. (1974).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s, 2, 328-35.
Smith, J. A. (1981).The idea of health: A philosophic inquiry. Advanced in Nursing Science, 12, 93-100.
Sonia Saxena, Azeem Majeed & Michael Jones.(1999).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in childhood consultation rates in general practice in England and Wale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18(6), 642-646.
Sonia Saxena, Joseph Eliahoo & Azeem Majeed.(2002). Socioeconomic and ethnic group differences in self reported health status and use of health services by children and youth people in England: cross sectional study.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5(7), 520-525.
Tripp-Reimer, T. (1984). Reconceptualizing the construct of health: Integrating emic and etic perspectives .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 7, 101-109.
Wang, H. H., Wu, S. Z. & Liu, Y. Y. (2003).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Outcomes: A Meta-analysis. Kaohsiung Journal Medical Science, 17(7), 345-350.
Yang ,Y. M. & Wang, H. H. (2003). Life and Concerns of Indonesian Women in Transnational Marriages in Taiwa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1(3), 167-17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朱湄惠、陳靜敏、張碧真(2000)。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護理介入之成效。新臺北護理期刊,2(1),37-48。
2.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2),35-413。
3. 于漱(1994)。基隆市居家老人健康服務利用行爲及相關因素研究。護理雜誌,41(3),27-40。
4. 李淑君、陳麗美、高森永、譚開元(1999)。全民健康保險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利用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6(3),185-212。
5. 李慧貞、蘇秀娟、許芷音(2004)外籍新娘的健康評估—以新店市為例。護理雜誌,51(4)88-92。
6.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5。
7. 陳佩足、陳小云(2003)。外籍新娘子女的語言發展問題。國小特殊教育,35,68-75。
8. 陳源湖(2002)。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探討。成人教育,68,25-34。
9. 黃秀梨、張媚(2000)。兩種教育方案介入對工作場所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之知識、健康信念及行爲的影響。護理研究,8(1),111-123。
10. 楊瑞珍、熊鯤苓(2000)。台北市某國中一年級學生視力不良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初探。醫護科技學刊,2(2),123-135。
11. 廖建彰、詹婉瑜(2005)。東南亞籍與大陸女性配偶生活健康關注。慈濟護理雜誌,4(1),12-16。
12. 蔡綉娟(2002)。三到六歲兒童的視力保健。健康世界,2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