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18: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淑君
論文名稱:脊髓損傷者家屬家庭壓力之研究
指導教授:林淑玲林淑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家庭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脊髓損傷者家屬家庭壓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8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脊髓損傷者家屬的家庭壓力情形。以19個脊髓損傷者協會家屬為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包括三個部分:「脊髓損傷者基本資料」、「家屬基本資料」、「家庭壓力量表」。調查結果分別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並獲得以下結論:
一、家屬為中度偏高的家庭壓力程度,以「照顧負擔」層面的壓力最大。
二、家屬的家庭壓力會因脊髓損傷者傷前濟角色、傷後經濟角色、自理能力不同而有差異,但不因脊髓損傷者性別不同而有差異;脊髓損傷者年齡、受傷年數對家屬的家庭壓力則不具預測力。
三、家屬的家庭壓力會因其教育程度、就業情形、身分關係、是否為主要照顧者、經濟壓力感受不同而有差異,但不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家屬年齡對家庭壓力有顯著預測力,年齡越大,家庭壓力的程度越高。
四、脊髓損傷者及家屬背景變項可以顯著預測家屬的家庭壓力。脊髓損傷者「自理能力」、「傷後經濟角色」,家屬背景變項「家屬年齡」、「是否為主要照顧者」、「經濟壓力感受」,這些變項對家庭壓力有聯合預測力。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ii

表次 ………………………………………………………………… v

圖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脊髓損傷者家庭之現況………………………………… 7
第二節 脊髓損傷事件對家庭的影響…………………………… 10
第三節 脊髓損傷者家庭、家庭壓力與相關研究………………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8
第五節 研究程序………………………………………………… 43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脊髓損傷者及家屬的現況描述………………………… 45
第二節 家屬家庭壓力因脊髓損傷者背景變項不同的差異情形 51
第三節 家屬家庭壓力因個人背景變項不同的差異情形……… 61
第四節 脊髓損傷者及家屬背景變項對家屬家庭壓力的預測分析…………………………………………………………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87
外文部分…………………………………………………………… 93
附錄
附錄一 家庭壓力量表(預試問卷)…………………………… 97
附錄二 家庭壓力量表(正式問卷)…………………………… 98
附錄三 同意書…………………………………………………… 102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2006)。活動報導:全國脊髓損傷者需求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月6日。網址:http://www.enpo.org.tw/www/fsci/tfkdot.htm
內政部統計處(2005)。身心障礙人數-障礙、縣市及年齡別。台北:內政部統計處。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1月12日。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統計處(2005)。臺閩地區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提要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1月12日。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王文玲(1992)。與慢性病共存:慢性病患家庭的需要。護理雜誌,39,(3),25-30。
王文玲、邱文達(2000)。脊髓損傷災害知多少。勞工安全衛生簡訊,42,2-5。
王文娟(2001)。“家”對智障者之成年手足的意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花蓮。
王國羽、洪惠芬、呂朝賢合著(2004)。加拿大、荷蘭與丹麥身心障礙者所得保障政策之比較:台灣可以學習甚麼。台灣社會福利學刊,5,22-82。
王顏和(2005)。脊髓損傷之復健。台大復健科衛教園地。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0月14日。網址:http://ntuh.mc.ntu.edu.tw/pmr/healthy.htm
王顏和(2005)。預防宣導:什麼是脊髓損傷。桃園:財團法人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0月14日。網址:http://www.scsrc.org.tw/
利翠珊(1999)。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與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21-40。
吳月娟(1999)。非障礙手足心理適應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73,29-34。
吳玉欣(2002)。脊髓損傷者家屬之適應。載於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編印,彩繪新生命-回歸社會(頁115-123)。台北:脊髓損傷者聯合會。
吳玳霖(2003)。重大傷病患者多年期醫療照護使用情形探討---以脊髓損傷患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桃園。
吳英璋(1994)。從健康、壓力與因應談全方位的身心均衡。學生輔導,34,16-29。
吳慧婷(1994)。台北市殘障居家生活補助對成年智障者家庭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
李孟如(2005)。創傷性脊髓損傷者一年內之存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台北醫學大學傷害防治學研究所,台北。
周月清(1995)。殘障與家庭政策。東吳社工學報,1,169-200。
周月清(1996)。成年心智障礙者對家庭的影響與未來安置模式選擇因素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45-66。
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周碧琴、陳靜敏、陳品玲(1997)。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談頸椎損傷病患之居家護理,長庚護理,8(3),72-79。
林月春(1996)。屏東地區居家脊髓損傷者心理健康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台北。
林月春(1998)。居家脊髓損傷患者社會支援狀況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美和專校學報,16,111-124。
林月春、李怡娟、許秀月、萬育維、郭英調、盧志輝(1999)。屏東地區居家脊髓損傷病者的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研究,7(1),51-63。
林亭宇(2002)。脊髓損傷者的心理重建。載於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編印,彩繪新生命-回歸社會(頁97-114)。台北:脊髓損傷者聯合會。
林純真(2004)。身心障礙者家庭教育方案的設計理念與實施現況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頁195-224),多元化的家庭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林淑玟(1989)。身體殘障對個人心理與社會適應的影響。特教園丁,5(2),19-22。
林淑玟(2004)。輔助科技設備及服務在職業復健上之應用。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習研習手冊,台南。
林淑芬(1999)。脊髓損傷患者性生活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慈濟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花蓮。
林淑玲(2003)。家庭變遷與家庭成長學習。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著,家庭教育學(頁99-130)。嘉義:濤石。
林淑錦(2006)。阿茲海默氏症病患家屬心理反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邱泯科(2005)。台灣失能人口家庭結構初探。台灣人口學會。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25日。網址:http://faculty.nccu.edu.tw/pop/download/1-4-5.pdf
邱麗蓉(1998)。失智症老人家屬照顧者壓力源、評價、因應與健康狀況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桃園。
施春合(1995)。脊髓損傷患者人格韌性與生活調適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台北。
施春合、馬鳳歧(1997)。脊髓損傷患者人格韌性與生活調適之探討,長庚護理,8(1),25-39。
胡幼慧(1996)。社會流行病學。台北:巨流。
范君瑜(1996)。重症頭部外傷病人家屬之需求及其影響因素探討。護理研究,4(3),273-284。
范聖育(2002)。家庭功能與安寧療護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的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台南。
唐先梅(2004)。罕見疾病家庭之壓力。載於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健康婚姻與家庭」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頁235-251)
徐一帆(1999)。雙薪家庭中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教育需求及阻礙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雙薪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翁慧圓(1996)。從家庭系統理論探討國中少年中途輟學行為。社區發展季刊,73,63-72。
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2005)。脊髓損傷的各項統計數字。桃園:財團法人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0月14日。網址:http://www.scsrc.org.tw/
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2006)。新生命之家設立計劃書。桃園:財團法人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月6日。網址:http://www.scsrc.org.tw/newlife/02-index.htm
酒小蕙(1997)。探討脊髓損傷患者出院過渡期間家屬角色緊張與需求之變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桃園。
酒小蕙、高淑芬、王叢桂、郭英調(1997)。脊髓損傷患者家屬出院前角色緊張與需求,長庚護理,8(3),1-10。
馬吉男(2001)。居家脊髓損傷病患主要照顧者負荷及需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台北。
張彧、王顏和、游正芬、鍾智文、王榮德(2000)。以焦點團體方式探討影響脊髓損傷患者生活品質之因素。中華復健醫誌,28(2),87-95。
張憶純、古允文(1999)。由家庭壓力理論之資源層面探討家庭危機形成因素─以台灣省立台中育幼院院童家庭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1),95-139。
畢柳鶯(2002)。急性期之復健照顧。載於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編印,彩繪新生命-回歸社會(頁97-114)。台北:脊髓損傷者聯合會。
陳主慈(1996)。脊髓損傷患者受苦的生活經驗:帕斯理論指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台北。
陳昭儀(1995)。身心障礙兒童與家庭。師大學報,40,187-212。
陳姵蒨(2005)。生命支柱的傾圮-脊髓損傷者疼痛知覺與調適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陳敏麗(1985)。脊髓損傷病人日常生活自我照顧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台北。
陳皎眉(1988)。婦女的日常生活需求、支持系統與家庭及婚姻滿意度的關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5,153-179。
陳雅媺(2000)。二度就業婦女的家庭壓力與社會支持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北。
陳筱明、蕭淑貞、陳添興(1997)。急性期燒傷病人家屬之壓力感受及因應方式之探討。榮總護理,14(4),371-381。
陳曉蕙、蔣碧君(2000)。家庭系統理論及其在親職教育的應用。教育實習輔導季刊,6(2),39-46。
陳麗如(2003)。居家照護病患主要照顧者人格韌性、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高雄。
曾明月(2003)。失能老人家照顧者出院需求及其相關因素探討。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2(1),158-173。
黃馨慧(1996)。家庭生命週期,載於黃迺毓、黃馨慧、蘇雪玉、唐先梅和李淑娟編著,家庭概論。台北:空大。
楊仁松(2005)。脊髓損傷患者的就業現況分析。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月8日。網址:http://disable.yam.com/newsletters/din041//news08.htm
楊建源(2004)。身心障礙者父母之生活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廖文如(2001)。智障者成人手足之手足關係與壓力知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廖美玲(2004)。找尋生命出口-脊髓損傷者調適的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南投。
趙淑美(1996)。脊髓損傷者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台北。
劉瓊美(2006)。三明治世代家人照顧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潘依琳、田聖芳、張媚(1998)。居家臥床病人其主要照顧者之壓力源、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探討。公共衛生,24(4),219-233。
鄧慶華(2005)。脊髓損傷醫訊--性功能篇。新竹市脊髓損傷者協會。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0月14日。網址:http://www.cc.nctu.edu.tw/~hcsci/chinese.htm
蕭美珠(2004)。國小聽障學生家庭動力及家庭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賴鵬聖(2002)。家庭照顧者就業狀況與其照顧負荷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
謝秀芬(1997)。家庭與家庭服務—家庭整體為中心的福利服務之研究。台北:五南。
謝美娥(2000)。成年子女照顧失能父母之影響與因應經驗。台大社工學刊,3,1-36。
鍾思嘉編著(1996)。親職教育。台北:空大。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
藍采風(2003)。全方位壓力管理。台北:幼獅。
羅國英(1995)。家庭研究中的測量問題:文獻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37-90。

外文部分
Boss, P.(1994)。家庭壓力管理(周月清、李文玲、林碧惠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88)。
Bright, J. A., & Hayward, P. (1997). Dealing with chronic stress : coping strategies, self-esteem and service use in mothers of handicapped children.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6, 67-74.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rr, W. (1973).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the sociology of the famil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 moderate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Decker, S.D., Schultz, R., & Wood, D. (1989). Deterninants of well-being in primary caregivers of spinal cord injured person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14(1), 6-8.
DeSanto-Madeya, S. (2006). The meaning of living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5 to 10 years after the injury .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8(3), 265-289.
Dubois, D. L., Felner, R. D., Sherman, M. D., & Bull, C. A. (1994). Socio-environmental experiences, self-esteem, and emotiona/behavioral problems in early adolesc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2, 371-397.
Duvall, E. A. (1957). Family development.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George, L. ( 1980). Role trainsitions in later life. Belmont, CA.: Brooks/Cole.
Gleitman, H.(2003)。心理學(下)(洪蘭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91)。
Hampton Z. N. (2004).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people with spinal cord injuries: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perceived health.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48, (1) 31-37.
Hill, R. (1958). Generic features of families under stress. Social Casework, 49, 139-150.
Holicky, R. (2000, June). A Labor of Love: Beating Stress in Long-Term Caregiving. New Mobility. Retrieved January 12,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newmobility.com/review_article.cfm?id=271&action=browse
Jaworski, T., & Richards, J. S. (1998). Family Adjustment to Spinal Cord Injury. Alabama: UAB, Spain Rehabilitation. Retrieved January 12,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images.main.uab.edu/spinalcord/pdffiles/FamilyAdjustment.pdf
Lavee, Y., McCubbin, H. I., & Patterson, J. M. (1985). The double ABCX Model of family stress and adaptation: An empirical test by analysis of 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7(4), 811-825.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Macias, M. M., Clifford, S. C., Saylor, C. F., & Kreh., S. M. (2001). Predictors of parenting stress in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spina bifida. Children’s Health Care, 30(1),57-65.
Martz, E. (2004). Death anxiety as a predictor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levels among individuals with spinal cord injuries. Death Studies, 28(1), 1-17.
McCubbin, H. I., & Marilyn, A. (1995). The typology model of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A family stress model. Guidance & Counseling, 10(4), 31 - 36.
McCubbin, H. I., & Patterson, J. M. (1982). Family adaption to crisis. In H. I. McMubbin, A. E. Cauble, & J. M. Patterson (Eds.), Family stress,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Springfield, IL : Charles C Thomas.
McKenry, P. C., & Price, S. J.(2004)。家庭壓力(鄭維瑄、楊康臨、黃玉婷合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2000)。
Medical RRTC in Secondary Complications in SCI, (1998, September). Caregivers for SCI - SCI InfoSheet #17. Birmingham, Alabama: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Retrieved January 12,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pinalcord.uab.edu/show.asp?durki=21681
National Spinal Cord Injury Statistical Center [NSCISC], (2005, June). Spicord Cord Injury: Facts and Figures at a Glance. Birmingham, Alabama: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Retrieved January 12,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pinalcord.uab.edu/
Olson, D. H., & DeFrain, J. (2000).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 (3rd ed.).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Olson, D. H., Sprenkle, D., & Russell, C. (1979).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I. Cohesion and adapatability dimensions, family typ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Family Process, 18, 3-27.
Patterson, J. M., & McCubbin, H. I. (1983). The impact of family life events and changes on health of a chronically ill child. Family Relations, 32, 255-264.
Prather, W. W. (1997). Family stress and learned helplessness risk factors influencing marital satisfaction. ANN ARBOR, MI:UMI.
Richards, J. S. & Shewchuk, M. R. (1996, September). Caregivers of Person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Research Update Newsletter. Retrieved January 12,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pinalcord.uab.edu/show.asp?durki=21681
Rolland, J. S. (1994). Families, Illness, and Disability — An Integrative Treatment Model. New York: BasicBooks.
Singh, D. K. (2003).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spina bifida: a review.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 15(1), 37-55.
Skinner, A. L., Armstrong, J. K., & Rich, J. (2003). Depression and spinal cord injury: a review of diagnostic methods for depression, 1985 to 2000.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46(3), 174-175.
Walker, J. G., Manion, I. G., & Cloutier, P. F. (1992). Measuring marital distress in couples with chronically ill children: The Dyadic Adjustment Scale. Jouran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17, 345-357.
Westgren, N., Hultling, C., Levi, R., Seiger, A., & Westgren, M. (1997). Sexuality in women with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76(10), 977-98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周月清(1996)。成年心智障礙者對家庭的影響與未來安置模式選擇因素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45-66。
2. 吳英璋(1994)。從健康、壓力與因應談全方位的身心均衡。學生輔導,34,16-29。
3. 吳月娟(1999)。非障礙手足心理適應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73,29-34。
4. 利翠珊(1999)。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與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21-40。
5. 王文玲、邱文達(2000)。脊髓損傷災害知多少。勞工安全衛生簡訊,42,2-5。
6. 王文玲(1992)。與慢性病共存:慢性病患家庭的需要。護理雜誌,39,(3),25-30。
7. 周碧琴、陳靜敏、陳品玲(1997)。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談頸椎損傷病患之居家護理,長庚護理,8(3),72-79。
8. 林月春(1998)。居家脊髓損傷患者社會支援狀況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美和專校學報,16,111-124。
9. 林月春、李怡娟、許秀月、萬育維、郭英調、盧志輝(1999)。屏東地區居家脊髓損傷病者的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研究,7(1),51-63。
10. 林淑玟(1989)。身體殘障對個人心理與社會適應的影響。特教園丁,5(2),19-22。
11. 施春合、馬鳳歧(1997)。脊髓損傷患者人格韌性與生活調適之探討,長庚護理,8(1),25-39。
12. 范君瑜(1996)。重症頭部外傷病人家屬之需求及其影響因素探討。護理研究,4(3),273-284。
13. 翁慧圓(1996)。從家庭系統理論探討國中少年中途輟學行為。社區發展季刊,73,63-72。
14. 酒小蕙、高淑芬、王叢桂、郭英調(1997)。脊髓損傷患者家屬出院前角色緊張與需求,長庚護理,8(3),1-10。
15. 張憶純、古允文(1999)。由家庭壓力理論之資源層面探討家庭危機形成因素─以台灣省立台中育幼院院童家庭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1),9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