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06)。臺閩地區民國95年11月戶口統計速報表。台北:內政部全球資訊網。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月4日。網址:
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0-1-9511.xls
王天佑(1999)。家庭背景與台灣原住民教育地位取得。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頁31-52)。台北:師大書苑。
王天佑(2003)。家庭背景與教育對原漢族群薪資差異之影響。原住民教育季刊,29,29-56。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3)。高雄:麗文。
王仕圖、吳慧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95-113)。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王煒昶(2005)。臺灣原住民族介紹。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19日。網址:
http://www.tacp.gov.tw/INTRO/FMINTRO.HTM
江雪齡(1997)。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6a)。行政院原住民族生活網。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月5日。網址:
http://www.apc.gov.tw/life/docDetail/detail_ethnic.jsp?cateID=A000140&linkRoot=8&linkSelf=89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6b)。原住民人口數統計資料。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月5日。網址:
http://www.apc.gov.tw/chinese/docList/docList.jsp?cateID=A000297&linkParent=49&linkSelf=161&linkRoot=4
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的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1-29)。台北:三民。
余德慧(1996)。文化心理學的詮釋之道。本土心理學研究,6,146-202。吳明隆、林慶信(2004)。原漢學童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族群、性格因素的比較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7,37-55。
吳芝儀(2000)。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83-220)。高雄:麗文文化。
李亦園(1982)。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明立國(2003)。台灣小百科—布農族。台北:稻田出版。
林建成(1996)。後山原住民之歌。台北:玉山社。
林新發(2002)。原住民就業能力與屬性之分析與發展。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9,50-55。邱素沁主編(1998)。布農族教學活動手冊。台北:基督教勵友中心。
紀駿傑(2005)。原住民研究與原漢關係-後殖民觀點之回顧。國家政策季刊,4(3),5-28。胡台麗(2003)。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台北:聯經。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宮本延人(1992)。台灣的原住民族(魏桂邦譯)。台中:晨星。(原著出版於1985)。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95-132)。高雄:麗文文化。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合導向(頁517-576)。台北:學富。
高淑清(2004a)。質性深度訪談方法-技巧與策略。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清江終身學習中心。
高淑清(2004b)。家庭溝通課程意涵建構與教學實踐之研究。嘉義:濤石文化。
張汝倫(1997)。現象學方法的多重含義。哲學雜誌,20,90-115。張健豪、趙必孝(2002)。原住民優勢之探討-以後現代主義觀點。原住民教育季刊,27,69-92。張鈿富(2006)。教育概論。台北:三民。
張綠薇(1999)。台灣原住民的困境與教育。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頁15-30)。台北:師大書苑。
張耀宗(2006)。學習、文化與原住民族知識。彰化師大教育學報,9,171-187。梁福鎮(2000)。詮釋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21-238)。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台北:巨流。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31-91)。台北:三民。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5-49)。高雄:麗文。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雨嵐(2004)。台灣的原住民。台北:遠足文化。
游家政(1993)。詮釋學與教育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學方法論(頁65-81)。台北:五南。
黃森泉(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葉美玉(2003)。原住民青少年飲酒行為解析。原住民教育季刊,32,29-48。達西烏拉彎.畢馬(1992)。台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台北:臺原。
達西烏拉彎.畢馬(1995a)。台灣布農族風俗圖誌。台北:常民文化。
達西烏拉彎.畢馬(1995b)。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上冊。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3)。台灣的原住民—布農族。台北:臺原。
達西烏拉彎.畢馬、達給斯海方岸.娃莉絲(1998)。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台北:臺原。
鄒川雄(2003)。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9-53)。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廖永靜(1999)。跨越新世紀,家庭學習起。台北:學習型家庭手冊內容。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月23日。網址:http://www.cfe.ntnu.edu.tw/shome02/shome02-4.htm
劉玉玲(2006)。教育人類學。台北:揚智。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21-139)。台北:巨流。
劉秋雲(2002)。台灣地區原住民母語教育政策之探討:以布農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台北。潘德榮(1992)。當代詮釋學的發展及其特徵。鵝湖學誌,9,132-162。蔡美麗(1990)。胡塞爾。台北:台灣商務。
盧景海(2005)。原住民電視台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載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玄奘大學推廣部暨教資系主編,學習型部落理論與實踐(頁255-264)。台北:師大書苑。
顏國樑(2005)。原住民族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3,359-406。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譚光鼎(2002)。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台北:師大書苑。
嚴祥鸞(1998)。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
外文部分
Bogdan, R. C., & Biklen, S. K. (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黃光雄主譯)。嘉義:濤石。(原著出版於1998)。
Brett, J. (2004). The journey to accepting support: How parent of profoundly disabled children experience support in their lives. Paediatric Nursing, 16, 14-18.
Dunn, M. (2001). Aboriginal Literacy: Reading the Tracks. Reading Teacher, 54(7), 678-687.
Hewitt, D. (2000). A Clash of Worldviews: Experiences from Teaching Aboriginal Students. Theory into Practice, 39(2), 111-117.
Kvale, S. (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Langdridge, D. (2004). The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of Paul Ricoeur.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Existential Analysis, 15, 243-255.
Laverty, S. M. (2003).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and phenomenology: A comparison of histo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2, 1-29.
Lindseth, A., & Norberg, A. (2004). A phenomenological hermeneutical method for 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18, 145-153.
Michael, H. (2001, November). Coo-ee Australia Retrieved Calling. Australia:Author. Retrieved December 28,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d:
http://users.orac.net.au/~mhumphry/aborigin.html/
Patton, M. Q.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0)。
Robertson, H. J. (2003). Decolonizing Schools. Phi Delta Kappan, 84(7), 552-553.
Simpson, L. (2000). Stories, Dreams, and Ceremonies--Anishinaabe Ways of Learning. Tribal College, 11(4), 26-29.
Van Manen, M. (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嘉義:濤石。(原著出版於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