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Hurlock, E.B.(2000)。青少年心理學(胡海國譯)。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於1968)
于文正(1990)。壓力知覺、因應策略與個人憂鬱程度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子敏(1999)。小太陽。台北:麥田。
王亦榮(1997)。臺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畫巡迴輔導問題及其因應之研究--視障教育巡迴輔導員的觀點。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5,97-124。王佩玲(1987)。高中聯考壓力與國中生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王美惠(1986)。已婚職業婦女之家務分工、性別、角色態度和社會支援與婚姻滿意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王淑俐(1986)。台北縣國中階段青少年的情緒特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
王慧姚(1980)。已婚職業婦女的角色衝突及其生活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滿意度與青少年行為表現。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朱士炘(1988)。青少年的生活壓力與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朱瑞玲(1984)。家庭與社會資源分配:現象與理解。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0(2),157-159。江承曉(1991)。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江貞紅(1995)。居家照顧服務員之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行政院衛生署(2003)。民國91 年國人主要死因統計資料。線上檢索日期:2003年12月5日。取自http://www.gov.tw/statistic/data/公佈欄資料檔/91年/
吳宗立(1998)。國中學生中途輟學之個案分析。學生輔導,55,42-49。吳明燁(1998)。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報,7,39-79。吳金香(1978)。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吳秋雯、穆仁和(1997)。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犯罪學期刊,3,167-190。吳英璋(1993)。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75,66-79。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吳嘉瑜(2004)。倒轉的親子位置--「親職化」兒童之相關文獻探討。輔導季刊,41(1),21-28。吳綿(2001)。升學壓力的紓解之道。師友月刊,5,13-14。吳燕和(1998)。華人父母的權威觀念與行為—海內外華人家庭教育之比較研究。載於喬健、潘乃右主編:中國人的觀念與行為。高雄:麗文。
吳麗娟(1998)。「共依附」父母的特質與其對孩子的影響。諮商與輔導,154,12-19。呂敏昌(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李介至(2002)。青少年親子衝突之現況分析。諮商與輔導,197,21-25。李育忠(2000)。影響青少年兩性關係發展之家庭因素探討--單、雙親家庭之比較。訓育研究,39(1),63-73。李坤崇、歐慧敏(1997)。行為困擾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欣瑩(2000)。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 、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5,115-132。
李青松(2000)。家庭親子間關係的變遷:社會創新與子女發展階段對代間關係的交換影響。應用心理研究,5,43-45。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台中。李坤崇、歐慧敏(1993)。國中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109-137。
周文菁(2004)。台灣地區大學升學壓力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周玉慧(1997)。社會支持之平衡性與身心健康:台灣青年學生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1),162-201。周裕欽、廖品蘭(1997)。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及對子女教育期望之關連性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0,313-330。周震歐、趙碧華(1996)。青少年犯罪的社區處遇。社區發展季刊,82,41-48。周曉虹(1999)。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親子傳承。應用心理研究,4,29-56。林月盛(2004)。國民中學教改壓力、組織衝突、權力運用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林正文(1982)。大陸大學入學考試近年來的改革動向--綜合能力測試。初等教育學報,15,1-27。
林佳蓉(2002)。兒童食物偏好評估--父母評估與兒童自評相似性研究。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28(2),104-113。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邱書璇(1993)。家長對園所親職活動參與之意願與需求調查研究。經國學報,20,71-87。
邱德才(1992)。台中市國民中學單親家庭學生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學生輔導通訊,23,34-41。邱瓊慧(1988)。社會支持與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學研究,11,22-43。
姜得勝(1998)。社會變遷中「親子關係」的反省與重建。台灣社會,567,6-11。
施雅薇(2003)。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緒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洪秋月(1987)。單親婦女的支持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胡悅倫(2000)。親子關係中的性別差異。學生輔導,48,70-81。孫世維(1994)。親子依附與分離-個體化:大學時期的發展。教育與心理研究,20(下),271-295。徐月娥(2004)。高中學生常見的偏差行為與輔導策略與防範之道。學生輔導,93,66-77。徐敏容(2005) 。育有青少年子女母親之父職期望、期望差距與其婚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高淑芳、陸洛(2001)。父母管教態度與國中生升學考試壓力感受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0,221-250。涂柏原(1987)。國三學生生活壓力、自我強度與學業成就之因果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張玨(1987)。大專聯考壓力青少年健康的影響─追蹤研究。中華心理學刊,29(2),93-112。
張芝鳳(2000)。青少年與父母以及與同儕間的依附關係對其自我價值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秋桂(2004)。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自戀傾向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張郁琳(2002年11月12日)。別讓頭皮屑掩蓋您的美。聯合報, 36版。
張郁雯、林文瑛(2003)。升學主義還是升學機會?--升學壓力的社會意涵。教育心理學報,35(2),167-182。張酒雄、楊百世、楊世能、莊麗娟、董力華、李新民、黃昌誠、廖仁智(1997)。高雄地區高中生升學壓力與因應行為之調查研究。教育學刊,13,149-195。
張笠雲(1985)。社會變遷中的個類型社會支持系統功能的討論。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研考會,141-161。
張曉萍(2004)。國小五年級兒童之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張錦華(2001)。自主╱結構的辯證--從瘦╱塑身的女性訪談詮釋自主性。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9,1-3。莊勝義(1989)。台灣地區高級中等教育機會均等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許明松(1997)。大學生的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許春金(1992)。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225-255。
郭芳君(2002)。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郭靜姿(1986)。壓力調適對國中資優生及其前段班學生心理調適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郭靜晃、曾華源、湯允一、吳幸玲(2000)。中途輟學少年對家庭生活認知與感受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91,302-315。陳怡冰(1992)。親子關係與兒童社會技巧之相關─單、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陳芳智譯(2003)。輕鬆擺脫壓力:揭開腎上腺皮質醇的奧秘。台北:原水文化。
陳建州(2004)。論多元入學方案之教育機會均等性。教育研究集刊,50(4),115-146。
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英豪、劉安彥(1994)。多元入學,開創新局。高中教育,2,8-11。陳淑美(1981)。我國國民教育階段中兒童及青少年親子關係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4,173-188。
陳皎眉(1999)。從性別差異看兩性平等教育。臺灣教育,583,3-9。陳毓文(2000)。他們想說什麼?--青少年自傷行為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2),127-178。陳瑩珊(2000)。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陳璧婉、陳雁齡(1998)。臺南市國中學生焦慮、自尊心、內外控信念和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9,39-59。傅瓊儀、陸偉明、程炳林(2002)。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制握信念及社會支持在國中生壓力知覺的作用。教育心理學報,34(1),61-82。曾端真(2005)。弱勢兒童的關懷與輔導。教師天地,137,28-33。黃弘毅(1990)。家庭背景對個人升學機會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黃俊勳(2000)。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黃春枝(1986)。青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9,83-96。黃春枝(1987)。從求助行為的研究論人際吸引與輔導效能。訓育研究,39(2),63-68。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迺毓主編 (1995)。家庭概論。台北:空大。
黃淑馨(1992)。「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輔導方案」學生升學壓力、因應行為、身心健糠與班級氣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黃淑韾(1994)。台北市參加「自願就學方案」學生升學壓力、因應行為、身心健康與班級氣氛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14-36。
楊永瑞(2004)。家人支持對降低考試焦慮與憂鬱的效果:父母情感過度涉入與親子關係親密度的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楊坤堂(1986)。情緒穩定與穩定情緒:教師情緒管理初探。研習資訊,21(2),5-15。楊芳彰(1997)。國小六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敵意、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楊國樞、葉啟政(1979)。社會取向自我實現者與個人取向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徵: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本土心理學研究,23,71-143。楊淑萍(1995)。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楊銀興(2003)。落實學生行為教育--中小學學生價值觀的分析與導正。國教輔導,43(2),2-7。楊瑩(1988)。高等教育改革。教育資料集刊,23,125-147。溫淑盈(2004)。家庭結構、功能、自我控制與兒童問題行為之縱貫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葉在庭(2001) 。青少年情緒調適、焦慮、社會支持及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的關係。中華輔導學報,10,151-178。鄒浮安(1997)。多元方式入學的高中學生教育成就與身心健康之比較研究--自學方案分發、高中聯考及數理資優甄選。教育資料文摘,39(4),63-88。鄒浮安(1998)。高中分散式、集中式數理資優生與普通生在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之比較研究。雄中學報,1,317-343。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劉惠琴(2000)。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季刊,6,97-130。歐陽儀、吳麗娟(1998)。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2),33-58 3。歐慧敏(2002)。國中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初等教育學報,15,295 -340。
蔡秀玲、吳麗娟(1998)。不同性別大學生的依附關係、個體化與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0(1),73-90。蔡嘉慧(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蔡德輝、楊士隆(1999)。校園安全危機--幫派與少年之聯結。師友,386,10-16。
鄭照順(1997)。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心理。
鄭瑞隆(2000a)。暴力犯罪少年家庭特徵與家庭生活體驗。犯罪學期刊,5,49-78。鄭瑞隆(2000b)。家庭暴力被害經驗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犯罪學期刊,8,215-24。鄭碧招(2003)。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鄭麗珍(2001)。家庭結構與青少年的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5,197-270。蕭仁釗、林耀盛、鄭逸如譯(1997)。健康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
謝明華(2003)。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台灣。謝品蘭(1992)。單親家庭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以離婚分居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 簡成熙(1999)。我國升學競爭的機制與變革:以近年來高中入學制度為例。教育研究資訊,7(6),61-84。羅國英(1995)。從親密關係觀點看青少年親子關係及其測量。測驗與輔導,133,2732-2737。羅國英(1998)。青少年前期的同儕關係:與親子關係的延續、競爭或彌補。東吳社會工作學報,4,35-78。蘇建文(1991)。青少年與親職教育。健康教育,68,8-14。蘇建文(1991)。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外文部分
Adams, H.E.(1972).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The
Roland Press.
Ambert, A.(1991). The effect of children on parents. New York: The Haworth Press.
Ashford, J. B. & LeCroy, C. W.(1990). Juvenile recidivism: A comparison of three prediction instrument. Adolescence, 25(98), 441-450.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 Psychology, 4, 1-103.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Attachment. NY: Basic Books.
Bowlby, J. (1973). Attachment and loss: 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 NY: Basic Books.
Bowlby, J. (1980). Attachment and loss: Sadness and depression. NY: Basic Books.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
Cassel, J. (1974). Psychosocial Processes and “Stress”: Theoretical Formu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4(3),471-482.
Cohen&Wills(1985).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98(2),310-357.
Corey, G. F.(1996).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5th ed.).Belmont, CA:Brooks/Cole.
Crouch,J.L. & Milner,J.S.(1993).Effects of child neglect on children.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20(1)49-65.
Cutrona, C. E., & Russell, D. W. (1990). 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 hips and adaptation to stress. Advances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 37-67.
Davis, P. W.(1995). Childhood aggression and peer rel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family and neighborhood. Child development, 66, 360-375.
Davis, T. E. & Osborn, C. J.(2000). The solution focus school counselor : shap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Dean, A., & Lin, N. (1977). The stress-buffer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65(6), 403-417.
Dishion, T. J. (1990). The family ecology of boys’ peer relations in middle childhood. Child Development, 61, 874-892.
Ebata, A. T., Petersen, A. C., & Conger, J. J.(1990).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pp.308-333).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icker, J., Egeland, M., & Sroufe, L. A. (1992). Predicting peer competence in childhood from early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In R.Parke & G. W. Ladd(Eds.). Family and Peer Relationships: Modes of Linkage. Hillsdale. NJ: Erlbaum.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Norton, New York.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Etzion, D.(1984). 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stress burnout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69(4), 615-622.
Fonagy, P., Steele, H., & Steele, M. (1991). Maternal representations of attachment during pregnancy predict the organization of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at one year of age. Child Development, 62(5), 891-905.
Gay, L.R. & Airasian, P.(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6th Ed.).New Jersey:Prentice-Hall.
Hartup, W.W.(1974). Aggression in childhood: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9, 336-341.
Hines, A. M. (1997). Divorce-Related Transitions,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9, 375-388.
Johnson, J. & Sarason, I. G. (1978). Life stres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as a moterator variable. Journal of Phychosomatic Research,22,205-208.
Laron, R. W. & Csikszentmihalyi, M. (1978). Experiential correlates of time alone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6, 677-693.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zarus, R. S.(1966).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Coping Process.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Lin, N. D. & Ensel, W. M. (1986). Social Support,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Orlando: Academic Press,Inc.
Newman, B.(1991).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a psychosocial approach. New York:Wordsworth .
Olweus, D.(1980). Familial and temperamental determinants of Aggression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a causal analysi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6,644-660.
Parish, W.L.&Willis, R.J. (1993). Daughters, Education, and Family Burgets: Taiwan Experiences.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8(4), 863-898.
Patterson, G.R., Debaryshe, B.D., & Ramsey, E. (1989).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antisocial behavior.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2),329-335.
Patterson, J. M.&Needle, R. H.(1980). Family stress and coping: A decade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2, 855-871.
Phares, E. J. (1988).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Boston: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Pines, A. & Aronson, E. (1981). Burnout:From Tedium to Personal Growth. New York:Free Press.
Rubin, K. H., Neison, L. J., Hastings, P., & Asendorpf, J. (1999). The transaction between par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children’s shyness and their parenting sty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3(4), 937-957.
Sarafino, E. P. (2002). Health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 New York: Wiley.
Selye, H. (1983). Seley’s guide to stress research (3rd ed.).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Thoits, P.A.(1986). Social Support as an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 54(4),416-423.
Torsheim, T. & Wold, B. (2001). School-related stress, school support, and somatic complaints: A general population study.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6, 293-303.
Wilson,M.S.(1993).Introducing research in nursing(2nd).Californial. Addison Wesley.
Youniss, J. & Smollar, J. (1985). Adolescent relations with mothers, fathers, and friends .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