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6)。內政統計通報。台北: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3月30日。網址: http://www.moi.gov.tw/stat
井敏珠(1995)。從親職教育之理念論國民中小學親職教育之實施。輔導季刊,31(1),13-20。王淑如(1994)。國民中學實施親職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王連生(1989)。親職教育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王連生(1995)。親職教育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吳亮珍、李從業、劉瓊宇、劉瓊英合譯(1981;澤格洛原著)實用產科護理學。台北:南山堂出版社(原著出版年不詳)。
何長珠(1983)。推展親職教育的可行方案-親職教育研究。台北:華欣。
李采蘩、陳皙堯(1967)。產科及產科護理學。台北:南山堂。
吳就君、鄭玉英(1987)。家庭與婚姻諮商。台北:空大。
李盈荻(2003)。學校推行親職教育的必要與途徑。諮商與輔導,211,28-30。
何慧敏(2004)。親職教育。台北:空大。
何德顯(2003)。現代父母接受親職教育的必要與途徑。教師之友,44:1,86-93。周煥臣(1983)。談國民中小學親職教育之實施。親職教育研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台北:華欣。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家興(1997)。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家興(2000)。親職教育實施方式的檢討與建議。測驗與輔導,151,3132-3135。邱書璇(1998)。緒論。載於邱書璇、林秀慧、謝依蓉、林敏宜、車薇合著,親職教育。台北:楊智。
林清江(1986)。親職教育的功能與實施方法。師友,228,6-10。林敏宜(1998)。親職教育的實施內容。親職教育。載於邱書璇、林秀慧、謝依蓉、林敏宜、車薇合著,。台北:啟英。
林顯宗(199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洪福財、蔡春美、翁麗芳(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唐先梅(1999)。家庭擴展期。載於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編著,婚姻與家人關係(頁158~200)。台北:空大。
徐貴蓮(1993)。台北市幼兒父母對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徐綺穗(1998)。親職壓力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11,179-198。高慧芬、張斯寧、黃倩儀、廖信達(2002)。親職教育與實務。台北:永大。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
郭碧雲(2000)。第一胎準媽媽親職可能我之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陳青青(1986)。現代父母與教育。社區發展,35,27-30。
陳貞妃(2001)。祖父母對親職教育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陳迺臣(1995)。教育的目的與功能。載於王家通主編。教育導論(頁27~50)。高雄市:麗文。
陳彰慧、余玉眉、黃光國(1983)。構成妊娠第三期孕婦心理壓力之因素。公共衛生,10 (1),88-98。
陳麗芳、李從業、朱大為、盧文欽(2000)。第三妊娠期孕婦之生產期望。醫學研究,20 (9),488-495。張春興(2000)。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淑芬(2001)。國小學童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活動需求、動機與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張慈宜(1993)。已婚婦女的「可能自我」與心理健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台北。張鐸嚴(1995)。教育社會學--巨觀分析。載於陳奎熹、高強華、張鐸嚴編著,教育社會學(頁72~92)。台北:空大。
曾春霞(1998)。台中市國小學童家長對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態度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曾端真(1991)。正視親職教育的重要性。諮商與輔導,65,14-15。
黃富順(1992)。成人心理。台北:空大。
黃德祥(1997)。親職教育。台北:偉華。
楊國賜(1986)。建立家庭與學校和諧關係的途徑。社教雙月刊,13,16-20。葉至誠(1997)。社會學。台北:揚智。
廖永靜(1999)。親職教育與父母參與。家庭教育雙月刊,1,15-22。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心理。
鍾聿琳(2003)。產前婦女之護理。載於陳彰惠、周智蕙、鍾聿琳、李從業、鄧素文、陳玟秀編著,婦嬰護理學(頁59~71)。台北:空大。
鍾思嘉(1993)。二十一世紀的親職教育。台北:桂冠。鍾思嘉(1996)。親職教育。台北:空大。
鍾思嘉(1998)。親職教育的規劃與實施。學生輔導,59,16-25。鍾思嘉(2004)。親職教育。台北:桂冠。
盧嫦瑜(1991)。台北市國小學童單親家長對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戴伸峰(1996)。我國成人「可能我」之發展及其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台北。簡淑伶(2004)。特殊兒童的親職教育問題及其社會支持。國教世紀,204,81-88。謝曉雯(2001)。變中找序—初為人母之生活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外文部分
Auerbach, A. B.(1968). Parents learn through discussion: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parents group education .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Barnard, K.E. & Solchany J.E(2002).Mothering.In Mar H. Bornstein (Ed.) Handbook of Parenting(2nd ed) . 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Unell, B.C.,Wyckoff, J.L(2001);樂享親職生涯:八階段父母角色與調整。鄧碧玉譯(2001)。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2000)。
Cataldo, C. Z.(1987). Parent education for early childhood .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Cross, S., & Markus,H.(1991).Possible selves across the life span. Human Development. 34(4),230-255.
Erikson,E.H.(1993).Childhood and society.New York:W.W.Norton.
Harbin, G. L., & West, T.(1998).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 delivery models and their impact on children and famili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17507)
Fine, M. J.(1980). Handbook on parent education. New York:Academic Press.
Gay, L . R. & Airasian.P.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Markus, H. ,& Nurius, P.(1986).Possible sel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41, 954-969.
Schwartz, W.(1997). Family literacy strategies to support children’s lear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31063)
Smith,C. ,Perou,R. & Lesesne, C.(2002).Parent education.In Mar H. Bornstein (Ed.) Handbook of parenting (2nd ed). 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
Warnat, W. I.(1980). Guide to parent involvement:Parent participation profil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98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