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02: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瓊玉
論文名稱:高中職學生家庭價值觀及其家庭教育需求之研究
指導教授:林淑玲林淑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家庭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高中職學生家庭價值觀家庭教育需求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9
  • 點閱點閱:20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7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為了解雲嘉南地區高中職學生家庭價值觀之現況及其家庭教育之需求,本問卷採問卷調查法,以該地區公私立高中職學生為對象,抽取10校共30班1163人為樣本,扣除無效卷12份(1.0%),有效率達99.0%。採用「家庭價值觀量表」與「家庭教育需求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結果採用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家庭價值觀:最傳統的是孝道觀(M=4.28),男性在尊長觀層面(M=2.39)觀念較為現代化;女性則較男性趨於傳統,兩性僅在孝道觀上無差異。三年級比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傳統。家庭社經地位高的學生比低的在男性尊長觀層面傳統。
二、家庭教育需求各題平均數均達3.49以上,「家庭與家人關係」(M=4.2826)需求最高,而「家庭互動」(M=4.1166)需求最低。在高中與高職學生達相當高的顯著差異;其餘背景變項均無顯著差異存在。
三、家庭價值觀與家庭教育需求之調節作用,家庭功能觀及孝道觀在社經地位變項上對於高中職學生「人類發展與性」、「家庭與家人關係」教育需求的影響有調節作用;婚姻觀在學校類別對「家庭互動」教育需求的影響有調節作用。
研究者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作為高中職學校及教師規劃與實施家庭教育課程之參考。
目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ii

表次 ……………………………………………………………… v

圖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價值觀與家庭價值觀釋義 …………………………… 8
第二節 家庭價值觀的轉變及影響家庭價值觀的因素………… 15
第三節 家庭教育與家庭教育需求………………………………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 39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4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6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 53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高中職學生在『家庭價值觀量表』的現況分析……… 5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高中職學生之家庭價值觀差異分析…… 57
第三節 高中職學生在『家庭教育需求』的現況分析………… 66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高中職學生之家庭教育需求差異分析… 68
第五節 家庭價值觀對學生背景變項與家庭教育需求之調節迴歸分析……………………………………………………………………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80
第二節 建議 ……………………………………………………… 8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87
外文部分…………………………………………………………… 96
附錄
附錄一 高中職學生家庭生活問卷……………………………… 99
附錄二 家庭價值觀的內涵歸納表……………………………… 107
附錄三 『家庭教育需求問卷』使用授權書書……………………108

表次
表2-1傳統家庭價值觀與近60年轉變比較表………………………16
表3-1雲嘉南地區高中職學生母群體分布情形與取樣之分配表…43
表3-2有效樣本個人資料分析摘要表………………………………43
表3-3有效樣本家庭特質分析摘要表………………………………44
表3-4家庭價值觀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50
表3-5家庭教育需求問卷因素分析結果摘要………………………52
表3-6正式施測樣本人數分配表……………………………………53
表4-1高中職學生家庭價值觀量表各層面分析……………………55
表4-2高中職學生不同性別之家庭價值觀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58
表4-3高中職學生不同年級之家庭價值觀各層面之個數、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58
表4-4高中職學生不同年級之家庭價值觀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9
表4-5高中職學生不同學校屬性之家庭價值觀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 60
表4-6高中職學生不同學校類別之家庭價值觀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 61
表4-7高中職學生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家庭價值觀各層面之個數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表………………………………………… 62
表4-8高中職學生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家庭價值觀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3
表4-9高中職學生不同家庭結構家庭價值觀各層面之個數、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64
表4-10高中職學生不同家庭結構之家庭價值觀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4
表4-11高中職學生家庭教育需求問卷各層面之分析…………… 67
表4-12高中職學生不同性別之家庭教育需求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
…………………………………………………………………… 68
表4-13高中職學生不同年級之家庭教育需求各層面之個數、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69
表4-14高中職學生不同年級之家庭教育需求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表………………………………………………………………… 70
表4-15高中職學生不同學校屬性與類別之家庭教育需求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 71
表4-16高中職學生不同學校屬性與類別之家庭教育需求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 71
表4-17高中職學生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家庭教育需求各層面之個數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72
表4-18高中職學生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家庭教育需求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19高中職學生不同家庭結構之家庭教育需求各層面之個數、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74
表4-20高中職學生不同家庭結構之家庭教育需求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5
表4-21高中職學生個人背景變項與家庭教育需求相關分析………………………………………………………………… 77
表4-22高中職學生家庭價值觀各層面與家庭教育需求相關分析………………………………………………………………… 78
表4-23背景變項、家庭價值觀變項對家庭教育需求各層面之調節效果摘要表…………………………………………………………… 79


圖次

圖3-1 研究架圖……………………………………………………39
圖4-1 家庭價值觀各層面題平均數長圖…………………………56
圖4-2 家庭教育需求各層面題平均數長圖………………………67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6)。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月9日。網址: Http//www.moi.gov.tw/stst/。
王一道(2003)。國民小學家長參與班級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以仁(1998)。時代社會變遷中婚姻與家庭問題之探究,家庭教育,1 ,3-10。
王連生(1980)。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王麗容(1991)。兩性角色變遷與企業福利發展相關性分析,臺大社會科學論叢,63-85。
王叢桂(1993)。三個世代大學畢業工作者的價值觀。本土心理學研究,2,206-250。
王叢桂(1995a)。國小課本中的家庭與工作價值觀。測驗與輔導,133,2730-2732。
王叢桂(1995b)。價值觀的形成與變遷。應用心理研究,14,77-187。
文諶(2003)。看不見的力量最大。師友,438,11-13。
王叢桂(1998)。父職的實踐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社會心理學角度的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87-2413-H-031-001。
朱岑樓(1981)。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三民。
朱岑樓(1991)。婚姻研究。台北:東大。
朱瑞玲(1994)。家庭倫理的變遷。家庭倫論與人權研討會,聯合報系,救國團主辦。
池勝和(2003)。心靈改革講師團推展家庭教育策略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伊慶春(1991)。台北地區婚姻調適的一些初步發現。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2),151-173。
李元墩(1998)。台灣、大陸與香港三地大學生價值觀及其影響因素之比較研究。長榮學報,2(1),1-19。
李鴻章(1999)。臺灣地區背景因素對子女教育的影響之變遷-以民國73年和民國86 年做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2,251-266。
何青蓉(1995)。「需求評估」概念的澄清與分析。成人教育,23,41-46。
吳明清(1983)。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齊殷(1998)。「臺灣家庭價值觀」研究計畫。調查研究,6,111-113。
吳聰賢(1980)。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463-486。台北:東華。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91-132。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域數位科技。
汪履維(1981)。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價值觀念及其對學校疏離傾向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素美(1997)。我的家,我的愛─「家庭價值觀問卷」調查分析。學前教育, 1,50-59。
林文瑛(2000)。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價值的問題還是思考的問題﹖中等教育,51(6),111-123。
林月盛(2004)。從青少年價值觀與思考歷程談國中生活教育的實施。學生輔導,94,88-103。
林朝夫(1992)。各縣市家庭教育服務中心功能發揮度與民眾需求度之研究。研考報導,21,55-59。
林淑玲(2006)。家庭價值觀、家庭功能與個人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台灣與廣州的比較。載於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主編,第九屆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20)。廣州: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
林麗莉(1983)。現代化過程與家庭價值觀變遷之相關性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麗端(1996)。師範院校學生家庭價值觀初探。中等教育,47(5),63-73。
周麗端(1997)。我國中小學學生家庭價值觀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1)。國科會個別型計畫NSC86-2417-H-003-004。
周麗端(1998)。中等學校學生家庭價值觀分析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7,45-67。
周麗端(2001)。夫妻的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 7,133-156。
邱奕�隉]1999)。台北市高中學生家庭價值觀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順議(2004)。以學校為本位家庭教育方案之實施與評估:以親子關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悅倫(民86)。親子關係中的性別差異。學生輔導雙月刊,48 期,頁70-81。
屏東縣衛生局(2000)。屏東縣性教育實施方案。發表於屏東縣衛生局主辦「八十九年青少年性教育培訓師資研習會」,民國89 年10 月25 日。屏東:屏東縣衛生局。
侯崇文(2001)。在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高淑貴(1991)。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
高淑貴、伊慶春(1986)。男女兩性職業選擇之比較研究,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莫藜藜、王行(1995)。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 兼論家庭政策之規劃(1)。國科會個別計畫NSC84-2411-H-031-002-H3。
翁雅屏(2003)。國小學童家庭價值觀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翁淑緣(1984)。台灣北部地區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與生活型態之研究。政大教育與心理學報,7,95-117。
徐一帆(2000)。雙薪家庭中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教育需求及阻礙之相關研究 : 以屏東縣雙薪家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美端(1998)。國中學生的「家庭」概念分析。家政教育學報,1,21-41。
曹中瑋(1984)。自我狀態、夫妻間溝通形態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曹中瑋(1988)。創造最佳的教育夥伴--談國民小學如何推動親職教育。國民教育,38(6),13 -16。
梅鳳珠(2004)。家庭教育方案規劃內涵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國彥(1986)。我國當前祖孫三代價值觀差異之研究。政大社會學報,50,139-185。
黃富順(2003)。家庭教育法的特色與挑戰。師友,438,14-19。
黃絨湑(2004)。E世代價值觀之淺探。台灣月刊,255,10-15。
黃慧森(2001)。高職男生父職角色知覺與認同之研究─以屏東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德祥(1997)。親職教育。臺北:偉華。
郭江東(1978)。家庭價值觀取向之變遷:傳統與現代— 電視連續劇的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為藩(1972)。價值理論及其在教育學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所集刊,14,39-64。
陳正元(2000)。家庭教育服務中心推廣活動分析。社教雙月刊,90,12-17。
陳仕宗(1995)。偏遠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世雄、吳志勇、古書琦(2001)。學科成績與控制信念及價值觀之關聯。大漢技術學報,16,57-66。
陳芳茹(1997)。中國傳統家庭價值變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欣憶(2003)。農村婦女家庭教育需求評估及相關問題之碩士論文研究-以嘉義農會家政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英豪(1979)。我國青少年道德判斷的發展及其影響的因素。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學報,6,344-410。
陳若璋(1994)。從鄧婦殺夫案檢討台灣婚姻暴力反應的種種問題。載於家庭暴力系列探討:婚姻暴力防治研討會論文集(頁13-30)。台北:台北市社會局印。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嘉義: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思穎、何淑禎(2001)。家庭教育與社會資源的整合。師友,414,41-45。
陳素櫻(1979)。一個都市社區中家庭主婦的價值觀及家庭角色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秉璋、陳信木(1990)。價值社會學。台北:桂冠。
陳舜文(1999)。「仁」與「禮」:台灣民眾家庭價值觀與工作態度。應用心理研究,4,205-227。
陳麗珠(1995)特殊兒童的親職教育。特教園丁,4,24-25。
黃正鵠、黃有志(2004)。青少年自主與價值觀輔導。學生輔導,94,8-25。
黃采華(1992)。社區家庭教育的調查與推展--以臺北市西湖國民小學為例。社教雙月刊,51,14-21。
許嘉泉(2003)。同儕評量之研究。師說:中華民國全國教育會月刊,173,38-40。
教育部(1990)。社會教育工作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5)。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7)。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家庭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承漢譯(1999)/ Broom, L., Bonjean, C. M., & Broom, D. H. 原著。社會學。臺北:巨流。
曾端真(1993)。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台北:天馬。
湯克遠(1980)。從報紙家庭版看我國社會價值觀念的演變— 以中國時報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淑珠、蔡素妙(2002)。家庭的意義:大學生的家庭概念調查。中華輔導學報,11,167-189。
楊銀興(2003)。落實學生行為教育--中小學學生價值觀的分析與導正。國教輔導,43(2),2-7。
楊銀興(1987)。國小學生場地獨立性、內外控信念與道德判斷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憲明(1988)。國中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及學業成就與失聲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學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賜(1998)。台灣地區家庭教育的現況與展望。第一屆家庭生活教育研會專輯-重尋家庭美境。教育部社教司:東海大學幸福家庭研究推廣中發行。
葉至誠(1999)。青少年的價值觀與次級文化。空大學訓,233,58-63。
葉光輝(1998)。孝道概念的心理學探討:雙層次孝道認知特徵的發展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9, 53-117。
廖永靜(1998)。親職教育與父母參與。家庭教育,1,15-22。
廖永靜(2000)。社會變遷、家庭變遷與家庭教育需求。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35-78。台北:師大書苑。
趙蕙慈(1998)。國民中學家政教科書之家庭價值觀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 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蔡典謨(1996)。資優生親職教育─透過家庭影響提高孩子的成就。教育資料集刊,21,301-317。
蔡秋雄(2002)。現代家庭價值觀之傳遞與父母因應之道。教師之友,43(2),41-47。
蔡秋雄(2003)。家長學校--參訪廣州第十六中學親職教育的省思。師友,428,72-75。
蔡秀美(1997)。鄉村家庭問題及其教育策略。輯於楊懋春貞德紀念基金會主編,鄉村家庭與推廣教育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楊懋春貞德紀念基金會。
蔡勇美、伊慶春(1995)。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論文發表於「大型社會調查研究經驗交流」暨變遷中台灣社會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劉佩榕( 2004)。何妨來個家庭健康檢查。菁莪,16(1),63-67。
劉學禮(2003)。四位青少年的中輟過程- 一位國中教師的觀察與經歷。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玉燕(民80)。教師期望與社經地位對兒童學業成就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黛麗(1993)。台北市國小二年級語言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增財、孫建行、鄭靖國(2004)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學生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中華科大學刊,30,91-108。
謝秀芬( 1996)。台灣女性的家庭角色觀與工作觀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34。
謝秀芬(1997)。現代婦女的家庭價值觀與家庭期待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4,1-46。
謝秀芬(1995)。台灣婦女的家庭價值觀、需求及其對策之研究。國科會個別計畫NSC84-2412-H-031-005-H3。
蕭見文(1996)。國小學生非理性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文吟、伊慶春(2004)夫妻家庭價值觀共識與婚姻滿意度─以台灣、上海、香港、夫妻配對資料為例。國科會個別計畫N NSC84-2411-H-00-018-H3。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勵馨電子報。『少女商品化─援交知多少?』取於2001年09月13日,摘自http://www.goh.org.tw/chinese/main.asp.
鍾思嘉(1998)。親職教育的規劃與實施,學生輔導,59,16-25。
羅光(1981)。由價值觀看中國的未來,大學雜誌,147,17-19。
羅虞村(1999)。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家庭教育展望。社會教育年刊,47,24-31。
羅虞村(2000)。我國家庭教育的發展現況與展望。家庭教育學。台北:師大書苑。251-268。


外文部分
Berardes, J. (1997). Family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Caplan, N.(1985).Working toward self-sufficiency. ISR Newsletter.13(1), 4-7.
Chang, S. N.(1993). A Comparison of Attitude toward Filial Piety, Collectivism, and Authoritarianis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Chia, R. C. , Wuensch, K. L., Childers, J., Chunang, C., Cheng, B.,Cesar-Romero, J., & Nava, S. (1994).A comparison of family vaules among Chinese, Mexican and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9(2),249-258.
Chodorow, N. (1978).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Bra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arlson, A.(1993). Liberty order and the family in J/ IEA. Health and Welfare Unit.
Coleman, J.S. (1994).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capital. In T.Husen&T.N. Postlethwaite(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272-2274. Oxford: Pergamon Press.
De Vaus, David (1997). Family values in the nineties. (Cover Story) Family Matters, 48, 4-10.
Doll, R. C. (1992). Curriculum improvement: decision making and Process(8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Engel, J. W.(1984). A comparison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 work and family values. Hawaii:Free Press.
Fako, T. T. (1996). The definition and functions of the family: Towards a rationale for teaching family values through schools in Botswana.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7(1), 10-17.
Gaus, G. F.(1990). Value and justification:The foundations of liberal theor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eorgas, J.(1989). Changing family vaules in Greece, from collectivist to individualist.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 (1), 80-91.
Georgas, J.(1991). Intrafamily acculturation of values in Greec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2(4), 445-457.
Gerner, H. E. & Stein, J. A.(1998). Values and the family. Youth &Society, 30 (1), 89-121.
Harris, Catherine W., & John R. Earle (1986). Gender and work values: Survey findings from a working-class sample. Sex Roles, 15, 487-494.
Heron, E. A., McLoughlin, S. C., & Granato, R. A. (2001). Preventing adolescent fatherhood. (On-line)Available:http://www.sph.uth.tmc.edu/courses/CHP/ph1110/SATEEENPREG1.HTML.
James, Ceorgas (1991). Intrafamily acculturation of values in Greec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2(4), 445-457.
Knox. A.B.(1993). Basic components of adult programming. In selected reprints from museums, Adults, and the Humanities:A guide for educational programming.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of Museums, AAm.
Kluckhohn, F. R. (1951). Values & value orientation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In T.Parsons, & E. A. Shils (Eds.),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university press.
Levinson, D.J., Darrow, C.N., Klein, E.B., Levinson, M.H. & McKeen, B.(1978). The season of man’s life. N.Y.: A. A. Knopf.
Marini, Margaret Mooney, & Mary C. Brinton (1984). Sex typing in occupational socialization.Barbara Reskin (Ed.), Sex Segregation in the workplace: Trends, Explanations, Remedie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Martin, Jack K., & Steven A. Tuch (1993). Rice in the workplace: Black/White differences in the sources of job satisfaction.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74, 884-901.
Novak, J. D., & Tyler, R. W.(1977). A theory of education.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Robinson, B. E., & Barret, R. L. (1986). The developing father: Emerging rol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Robinson, J. P., Shver, P. R.& Wrightsman, L.S.(1990)。性格與社會心理學總覽(下)(楊宜音、彭泗清等譯校,楊中芳總校訂)。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77)。
Rokeach, M.(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Scherer, M.(1996). On our changing family values:A conversation with David Elkin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7), 4-9.
Shapiro, E.G. (1977). Racial differences in the value of job reward. Social Forces, 56, 21-33.
Ovadia S. (2001). Race, clas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high school seniors’ values: Applying intersection theory in empirical analysi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l 82 (2), 340-357.
Osofsky, J. D., Osofsky, H. J., & Diamond, M.O. (1993).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Special tasks and risk factors for adolescent parents. In G. Y. Michaels & W. A. Goldberg (Eds.), The transitions to parenthood--Current theory and research (pp.85-113).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tkins, D., Akande, A., Fleming, J., Ismail, M., Lefner, K., & Regmi, M. (1998). Cultural dimensions, gender, and the nature of self-concept: A fourteen-country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3(1), 17-3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朝夫(1992)。各縣市家庭教育服務中心功能發揮度與民眾需求度之研究。研考報導,21,55-59。
2. 呂素美(1997)。我的家,我的愛─「家庭價值觀問卷」調查分析。學前教育, 1,50-59。
3. 林月盛(2004)。從青少年價值觀與思考歷程談國中生活教育的實施。學生輔導,94,88-103。
4.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91-132。
5. 吳齊殷(1998)。「臺灣家庭價值觀」研究計畫。調查研究,6,111-113。
6. 何青蓉(1995)。「需求評估」概念的澄清與分析。成人教育,23,41-46。
7. 李鴻章(1999)。臺灣地區背景因素對子女教育的影響之變遷-以民國73年和民國86 年做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2,251-266。
8. 李元墩(1998)。台灣、大陸與香港三地大學生價值觀及其影響因素之比較研究。長榮學報,2(1),1-19。
9. 王叢桂(1995a)。國小課本中的家庭與工作價值觀。測驗與輔導,133,2730-2732。
10. 王叢桂(1993)。三個世代大學畢業工作者的價值觀。本土心理學研究,2,206-250。
11. 王麗容(1991)。兩性角色變遷與企業福利發展相關性分析,臺大社會科學論叢,63-85。
12. 王以仁(1998)。時代社會變遷中婚姻與家庭問題之探究,家庭教育,1 ,3-10。
13. 周麗端(1998)。中等學校學生家庭價值觀分析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7,45-67。
14. 周麗端(2001)。夫妻的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 7,133-156。
15. 胡悅倫(民86)。親子關係中的性別差異。學生輔導雙月刊,48 期,頁7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