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丁雪茵、鄭伯勳、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王以仁(2002)。家庭界域與家人代間互動關係。載於中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頁179-196)。台北:師大書苑。
王行(1997)。台灣地區已婚男性對夫妻性別角色觀念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
報,3,47-78。
王雅各(1999)。展望新世紀的性屬關係。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
性別與文化、再現(頁339-353)。台北:心理。
王瑞香(2000)。基進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05-138)(再版)。台北:女書文化。
朱嘉琦(1997)。臺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汪文聖(1997)。「描述」與「解釋」- -胡塞爾現象學作為科學哲學之一探討。哲學雜誌,20,64-89。呂玉瑕(1995)。社會學與性別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77-191。呂玉瑕、杜素豪(2004,6月)。性別角色的世代傳遞:父母對於少年期子女性別化的影響。論文發表於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第一次學術研討會,台北。
呂秀蓮(1990)。兩性問題女性觀。台北:前衛。
呂秀蓮(1995)。新女性主義(四版二刷)。台北:前衛。
余安邦、薛麗仙(1998)。關係、家與成就:親人死亡的情蘊現象之詮釋。中央
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5,1-51。
余漢儀(2001)。社會研究的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1-29)。台北:三民。
余德慧(1990)。中國人心底的故事。載於莊慧秋主編,中國女人的生涯觀(頁1-20)。台北:張老師。
余德慧(1996)。文化心理學的詮釋之道。本土心理學研究,6,146-202。余德慧(1998)。生活受苦經驗的心理病理:本土文化的探索。本土心理學研究,10,69-115。李美枝(1980)。女性心理學(三版)。台北:大洋。
李美枝(1990)。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李敖(1986)。舊天子與新皇帝。台北:遠流。
吳芝儀(2000)。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
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83-214)。高雄:麗文。
李燕蕙(2006)。「人」在心理學與哲學之間。應用心理研究,32,4-6。何春蕤(1995)。豪爽女人- -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台北:皇冠。
何春蕤(1996)。性心情- -治療與解放的新性學報告(初版二刷)。臺北:張老師。
沈清松(1985)。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
林芳玫、張晉芬(1999)。性別。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林芳玫(2000)。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26)(再版)。台北:女書文化。
林佳慧(2003)。女性性別意識發展與母職實踐歷程之敘說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台北。林美和(2006)。成人發展、性別與學習。台北:五南。
林昱貞(2000)。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林鶴玲、李香潔(1999)。台灣、閩、客、外省族群家庭中之性別資源配置。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4),475-528。周彥君(2002)。一位國小女性教師性別角色態度的構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邱育芳(1996)。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為例分 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人類研究所,新竹。洪九賢(2001)。家庭教育的性別議題:女性主義觀點。載於中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頁57-82)。台北:師大書苑。
洪漢鼎(2003)。詮釋學史。台北:桂冠。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 -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7-26)。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姜漢儀(2004)。游移在飛翔與駐足之間:現代未婚女性的母職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台北。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畢恆達(2001)。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31-91)。台北:三民。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畢恆達(2004)。破滅與重思:女性性別意識形成的歷程。載於畢恆達著,空間就是性別(頁227-237)。台北:心靈工坊。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
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95-132)。高雄:麗文。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
究,16,225-285。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
育學概論- -科技整合導向(頁517-576)。台北:學富。
高淑清(2004)。家庭溝通課程意涵建構與教學實踐之研究。嘉義:濤石。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高歆怡(2003)。女性成長社團學員的女性意識知覺及轉化歷程之研究:以永和社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5-49)。高雄:麗文。
陳其南(1990)。婚姻家族與社會- -文化的軌跡(下冊)(七版)。台北:允晨文化。
陳思儒(2004)。青少年至成年早期喪親之已婚成年人的生活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莊永佳(1999)。臺灣女性之母職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 會學研究所,嘉義。莊明貞、魏雲儀(2000)。女性主義教育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0,115-116。
張小虹(1995)。性別越界- -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經。
張娟芬(1991)。顛覆母職--女性與母職--一個嚴肅的女性思考。當代,12(62),
94-103。
張錦華(1999)。女性主義與傳播研究。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頁91-129)。台北:心理。
張慶熊(1997)。生活世界是人類主體間交流的基礎。哲學雜誌,20,116-135。游家政(1993)。教育研究的現象學分析。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學方法論(頁66-81)。台北:五南。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囇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台北:女書。
楊美惠(1988)。女性、女性主義、性革命。台北:合志。
廖輝英(1983)。油麻菜籽。台北:皇冠。
鄒川雄(2005)。問題意識的建構及其在研究過程中的意義:一個詮釋學的觀點。載於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頁21-57)。嘉義:南華教社所。
鄒金鳳(2001)。親密戰爭?- --從母女關係看性別角色與認知的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花蓮。趙曉娟、黃宗堅(2003)。一個性別認同者的欲走還留--談Bowen代間傳遞歷程的糾纏與困境。諮商與輔導,207,27-31。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文輝、李紹嶸(1998)。簡明英漢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
蔡惠娟(1998)。性別平權教育的實踐--小學教師的性別角色觀及其班級實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蔡錚雲(2006)。現象學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實徵與詮釋兩種應用模式系譜上的對照。應用心理研究,29,53-69。蔡麗玲(1998)。母職作為女性主義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新竹。
劉玉鈴(2001)。女性社工員性別意識對專業關係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
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21-139)。台北:巨流。
劉秀娟(1998)。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
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與心理學。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
劉惠琴(2000)。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劉惠琴(2003)。心理諮商專業的金縷鞋--性別與文化的反思。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主編,諮商師性別意識工作坊研習手冊(40-52 頁)。
鄭至慧(2000)。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39-178)(再版)。台北:女書文化。
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護理研究,4(2),195-202。
盧蕙馨(1999)。婦女人類學。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頁17-34)。台北:心理。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謝臥龍(1996)。兩性、文化與社會。台北市:心理。
藍佩嘉(1991)。顛覆母職--消滅女人的制度。當代,12(62),84-88。
嚴祥鸞(2001)。女性主義的倫理和政治。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93-137)。台北:三民。
蘇芊玲(1996)。不再模範的母親(三版)。台北:女書店。
蘇芊玲(1999)。兩性平等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
性別與文化、再現(頁319-338)。台北:心理。
顧燕翎(2000)。導言。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VII-XVII)(再版)。台北:女書文化。
外文部分
Adams, G. R., & Gullotta, T. (1989). Adolescent life experience(1st). CA: Brook.
Basow, S. A.(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劉秀娟、林明寬譯)。台北:揚智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2)。
Beck, U., & Beck-Gernsheim, E.(2000)。愛情的正常性混亂(蘇豐山、魏書娥、陳亞馨譯)。台北:立緒。(原著出版於1990)。
Bem, S. L.(1987). Gerder schema theory and the romatic tradition. In P. Shaver & C. Hendrick(Eds.), Sex and gender(pp.251-271). CA: Sage.
Berk, S. F. (1985). The gender theory: The appointment of work in American households. New York: Plenium.
Bogdan, R. C., & Biklen, S. K.(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譯)。嘉義:濤石。(原著出版於1998)。
Burr, V. (1998). Gender and social psychology. London: Routledge.
Chodorow, J. N. (1978).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Berkeley: Univer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erree, M. M. (1990). Beyond separate spheres: Feminism and family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 8666-884.
Foucault, M.(1989)。性意識史(尚衡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81)。
Friedan, B.(1995)。女性迷思:女性自覺大躍進(李令儀譯)。台北:月旦。(原著出版於1983)。
Gadamer. H. G.(1993)。真理與方法- -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洪漢鼎譯)。台北:時報。(原著出版於1960)
Gerson, J. M., & Peiss, K. (1985). Boundaries, negotiation, consciousness: Reconceptualizing gender relations. Social Problems, 32, 317-331.
Gilligan, C.(2002)。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王雅各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82)
Goldenberg, I., & Goldenberg, H.(1999)。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翁樹澍、王大維譯)。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6)。
Heidegger, M.(2002)。存在與時間(王慶節、陳嘉映譯)(一版三刷)。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27)。
Kagan, J. (1964). The nature of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Keller, E. F. (1985). Reflections on Gender and Science.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Kohlberg, L. (1969). Stage and sequence: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socialization. In D. A. Goslin(Ed.), 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and research(pp.347-480). Chicago: Rand McNally.
Leonard, V.W.(1994). A Heideggerian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concept of person. In P. Benner, Interpretive phenomenology: embodiment, caring, and ethics in health and illness(pp.43-64). CA: Sage.
Lincoln, Y., & Guba, E.(1999). Establishing trustworthiness. In A. Bryman, & R. Burgess(Eds.), Qualitative Research(Ⅲ)(pp.397-444). CA: Sage.
Lippa, R. A. (1994).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2nd ed.). CA: Brooks.
Mischel, W. (1970). Sex-typing and socialization. In P. H. Mussen(Ed.), Carmichael’s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pp.3-72). New York: Wiley.
Moran, D.(2005)。現象學導論(蔡錚雲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9)。
Olson, D., & Defrain, J. (2006).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Intimac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5th ed.). New York: McGrqw Hill.
Patton, M. Q.(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0)。
Palmer, R. E.(1992)。詮釋學(嚴平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68)。
Philpot, C. L., Brooks, G. R., Lusterman, D. D., & Nutt, R. L.(2001)。跨越兩性世界的橋樑。香港:突破(原著出版於1997)。
Rich, A. (1976). 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New York: Norton.
Rinehart, S. T. (1992).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Plager, K. A.(1994).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A Methodology for family health and health promotion study in nursing. In P. Benner, Interpretive phenomenology: embodiment, caring, and ethics in health and illness(pp.65-84). CA: Sage.
Shaffer, D. R. (1988).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2nd ed.). CA: Brook .
Shaffer, D. R. (1996).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4th ed.). CA: Brook .
Simone de Beauvoir (1999)。第二性(陶鐵柱譯)。台北:貓頭鷹。(原著出版於1949)。
Smith, J. K. (1983). Quantitative versu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 attempt to clarify the issu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2 (3), 6-13.
Sokolowski, R.(2004)。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00)。
Stanley, L., & Wise, S. (1993). Breaking out again: Feminist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2nd ed.). London: Routledge.
Sunshine, L.(1994)。母親與女兒的戰爭(林淑真譯)。台北:聯經。(原著出版於1991)。
Van Manen M. (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嘉義:濤石。(原著出版於1997)。
Tong, R.(1996)。女性主義思潮(刁筱華譯)。台北:時報。(原著出版於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