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路愛情小說
敷米漿(2003)。你轉身,我下樓。臺北:紅色文化。
蔡智恆(1998)。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臺北:紅色文化。
蔡智恆(2001)。檞寄生。臺北:紅色文化。
蔡智恆(2002)。夜玫瑰。臺北:紅色文化。
橘 子(2003)。對不起,我愛你。臺北:春天出版社。
藤井樹(2001a)。我們不結婚,好嗎?。臺北:商周。
藤井樹(2001b)。這是我的答案。臺北:商周。
藤井樹(2002)。有個女孩叫feeling。臺北:商周。
藤井樹(2003)。B棟十一樓。臺北:商周。
二、中文書目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
王凱(2004)。成人參與網路文學創作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朝茂(1993)。教師非理性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王慶福(1995)。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王麗芬(2003)。大學生非理性信念、生涯信念及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視新聞(2004/08/15)。情關難過 應采靈之女墜樓身亡。台視新聞。2005/10/15,取自http://www.ttv.com.tw/HomeV3/News/PrintNews.asp?NewsId={31E54F12-9B2D-4F21-890D-597EBA9A1263}。
台視新聞(2004/10/28)。白案改判無罪 仍舊走上不歸路。台視新聞。2005/10/15,取自http://www.ttv.com.tw/news/html/093/10/0931028/09310284422901I.htm。
向陽(2002)。飛越舊星空--鳥瞰當前的網路文學。創世紀詩雜誌,133,32-34。何冠瑩(2003)。大學生愛情關係之生氣表達、生氣滿意度對愛情滿意度的影響。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余蕙玲譯,A.A.Lazarus著(2005)。24個愛情必修學分:解開婚姻迷思。臺北:新自然主義。
吳和懋(2002)。華人社會中人際衝突之勸說:理情行為取向與關係取向之比較。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國載、劉奕蔚(2000)。網路影響圖書出版業之出版決策之探討--以蔡智恆的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為例。印藝學報,3 ,80-95。吳麗娟(1987)。理情教育團體對大學生理性思考、社會焦慮與自我接納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138-204。吳麗娟(2001)。讓我們更快樂:理性情緒教育課程。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麗娟(2004)。欣見理情行為治療的蛻變-由個人走到人際,更人本化的理情行為治療。載於黃素菲、許伶楓譯,夫妻溝通成功七律,頁7-16。臺北:張老師。
李金鴦(2004)。龐大商機的背後?--略論網路小說出版。全國新書資訊月刊,69, 7-9。李茂興譯(G. Corey原著) (1996)。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二版)。臺北:揚智。
李素卿譯(R. S., Lazarus原著)(2001)。感性與理性:瞭解我們的情緒。臺北:
五南。
李順興(1999a)。當文字通了電--與姚大鈞談網路文學。聯合文學,15(177),119-134。李順興(1999b)。造訪「澀柿子的世界」--與曹志漣談網路文學。文學臺灣,31,92-107。李順興(2001)。觀望存疑或一「網」打盡──網路文學的定義問題。2005/10/30,取自http://benz.nchu.edu.tw/~sslee/papers/hyp-def2.htm
卓文君(1998)。當今心理學界對愛情的研究與方向。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3),87-107。
周代玲(2004)。愛情的海市蜃樓──羅曼史小說對國中女學生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林芳玫(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時報文化。
林英傑(1998)。製造浪漫,消費愛情-台灣羅曼史小說的產銷與閱讀文化。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意綠(2002)。離異者對離異事件理性信念、特質生氣與社會適應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班。邱嘉慧(2001)。少年小說中負向情緒之因應策略分析—以1996-2000年臺灣本土中篇少年小說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柯淑敏(2004)。兩性關係學。臺北:揚智出版社。
柯景騰(2002)。網路小說社群的社會建構。當代,181,60-67。柯景騰(2003)。網路小說創作之內在動力與連載文化。當代,192,26-37。徐大偉(1992)。理情團體諮商對國小情緒困擾兒童理性思考、情緒反應、生活適應之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洛心(2003)。小雛菊。臺北:商周出版社。
流雲(2000)。八、九○年代臺灣通俗言情小說之文化現象探析。行政院國科會補助計畫,計畫編號NSC 89-2815-C-194-012-H,指導教授:施懿琳副教授。http://home.kimo.com.tw/rose-romance/r00078.htm(2003/4/4查詢)。
唐淑華(2004)。說故事談情意:《西遊記》在情意教學上的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孫治本(2002)。BBS上的社群。當代,181,14-33。孫治本(2003)。虛擬空間中的低虛擬性--輕、清、淡的網路文學。當代,192,38-49。孫治本(2004a)。「網路文學的解釋社群-閱眾民主時代的來臨(上)?」。
udn數位文化誌,2004/12/10。2005/05/25,取自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5537。
孫治本(2004b)。「網路文學的解釋社群-閱眾民主時代的來臨(中)?」。
udn數位文化誌,2004/12/22。2005/05/25,取自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6126。
孫治本(2005)。「網路文學的解釋社群-閱眾民主時代的來臨(下)? 」。
udn數位文化誌,2005/01/05。2005/05/25,取自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6127。
殷於譯(Susan Peabody原著)(1993)。愛情上癮症:克服愛的癡迷與依賴。臺北:張老師文化。
張如慧、曾靜悅(2000)。性別角色的學習:以國中女學生的羅曼史閱讀經驗為例。載於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臺北市: 麥田出版。
張幸雄(1977)。非理性觀念與情緖困擾的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曹中瑋(1992)。大專學生嫉妒心理之分析與介入策略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陳一雄 (1998/03/13)。洪曉慧 外套袖口驗有死者血跡 涉案鐵証。聯合報,第3版。
陳子鈺(2002/02/12)。網路小說家 6成是學生。聯合新聞網。2005/11/29,取自http://udn.com/SPECIAL_ISSUE/DAILY/200208/08152.htm。
陳孟姝(2004)。暢銷書,給個說法!──大眾小說新勢力。誠品好讀,6月。2005/05/25,取自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article/all_article_reader.jsp?ARTICLE_ID=1086755828156。
陳怡慈(2000)。紅色文化因「第一次」由黑翻紅---慧眼相中網路文學出版商機。數位周刊,2000/12/11,015。2005/07/31,取自http://magazines.sina.com.tw/ebw/contents/015/015-011_1.html。陳信元(2000)。數位時代的大眾閱讀習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6,3-5。陳冠華(2004)。BBS使用者的小說閱讀及消費行為。國家圖書館館刊,1,125-166。陳致中(2003)。網路文學創作者行為之初探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淑姻(2002)。國中女學生閱讀羅曼史小說之認知真實與其兩性態度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靜芳(2004)。理情團體治療對改善門診憂鬱症患者非理性信念及憂鬱症狀之成效探討。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須文蔚(1998)。一九九七文學上網的觀察。中央月刊文訊別冊,11(151),37-41。須文蔚(1999)。新瓶中舊釀與新醅的纏綿--淺談本土網路文學的現況與隱憂。文訊,162 ,38-40。須文蔚(2002)。臺灣網路文學社群特質之初探--以《晨曦詩刊》為例。東華人文學報,4 ,181-211。須文蔚(2003)。雅俗競逐契機的網路文學環境--簡論網路文學的產銷與傳播型態。當代,74(192 ),10-25。須文蔚(無日期)。網路時代通俗文學產銷之傳播型態初探。2005/11/14,http://www.nchu.edu.tw/~chinese/EO08.HTML。
黃立翔(2005/10/07)。情變死胡同 留美碩士3輾女友。大紀元時報。2005/10/15,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10/7/n1077689.htm。
黃洛晴(2004)。網際空間中虛擬社群的自我組構-以網路小說社群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素菲、許伶楓譯(A. Ellis & T.Crawford原著)(2004)。夫妻溝通成功七律。臺北:張老師。
黃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臺北市: 張老師。
葉美瑤(無日期)。誰,在網路上,搞文藝復興!。聯合新聞網。2005/11/13,取自http://udn.com/SPECIAL_ISSUE/CULTURE/NETLIT/news/news1.htm。
廖鳳池(1994)。認知治療理論與技術。臺北市:天馬文化。
廖鳳池、鈕文英合著(1990)。問題解決諮商模式。臺北市: 張老師。
數位文化誌編輯室。2004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年中報告出爐。udn數位文化誌,2004/ 12/03。2005/10/24,取自http://mag.udn.com/mag/dc/printpage.jsp?f_ART_ID=5254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臺北:師大書苑。
蔡林煌(2004)。諮商與心理治療廣告之內容分析研究—以美國舊金山灣區的雜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鄭雅佩(1998)。愛情小說女性讀者與文本關聯性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鍾佩怡(2000)。我把羅曼史變教材了-中學生的性別平權教學素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三、英文書目
Babbie, E. (1995).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7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Butler, J.(1980). Overcoming jealousy. Unpublished manuscript.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empsey, K.A.(1983).Irrationality in current American cultur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AAC 8702266.
Ellis, A.(1977a).The Basic Clinical Theory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In Ellis, A.,& Grieger,R.(Eds.), Handbook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pp.3-34). New York:Springer.
Ellis, A.(1977b).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jealousy. In G. Clanton & L. G. Smith(Eds.),Jealousy. Englewood Ciffs, N. J.: Prentice-Hall.
Ellis, A.(1979).Rational-emotive therapy. In A,Ellis & J.M, Whiteley(Ed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 of rational-emotive theory (pp.1-6). California:Brooks/Cole.
Ellis, A.(1994).Reason and Emotion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 Carol Pugblishing.
Kassinove, H. (1986). Self-reported affect and core irrational thinking: A
preliminary analysis.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4(2), 119-130.
Lieblich, A., Mashiach, R. T. ,& Zilber, T. (1998). A New Model for Classification of
Approaches to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alifornia: Sage.
Meichenbaum, D.(1985).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ies. In Lynn, S., & Garske, J.(Eds).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ies: Models and methods. Columbus:Bell & Howell.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 119-135.
Walen, S. R., DiGuiseppe, R., & Wessler, R. L.(1980).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7).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5th ed.). Belmont, CA:Wadsw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