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江文慈(2004)。大學生的情緒調整歷程與發展特徵。教育心理學報,35(3),249-268。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素卿(譯)(2001)。R. S.,Lazarus著。感性與理性-瞭解我們的情緒。台北:五南。
邱嘉惠(2001)。少年小說中負向情緒之因應策略分析-以1996-2000年台灣本土中篇少年小說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周代玲(2003)。愛情的海市蜃樓-羅曼史小說對國中女學生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宜旻(2003)。愛情類型、嫉妒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欣儀(2001)。台灣戰後通俗言情小說之研究-以瓊瑤60-90年代作品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英杰(1997)。製造浪曼消費愛情-台灣羅曼史小說的產銷與閱讀文化。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卓紋君(2000a)。台灣人愛情發展的歷程初探兼論兩性輔導之重點。諮商輔導文萃-高師輔導所刊,5,1-30。
卓紋君(2000b)。從兩性關係發展的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輔導季刊,36(2),31-44。林家樺(2002)。性與真實:本土言情小說讀者之閱讀論述。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金榮華(2000)。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的本質與趨勢。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9,324-326。
曹中瑋(1994)。大專學生妒忌心理學之分析與介入策略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曹中瑋(1995)。大學生紓解嫉妒情緒團體策略策略之效果研究。臺北師院學報,8,73-112。陳世芳(2001)。國小國語課本負向情緒的調整策略之內容分析-以三、四、五年級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陳平原(2005)。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許秀佩(2001)。羅曼史小說:女人寫給女人的書。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哲銘(2002)。言情小說中的女性身體政治:瓊瑤小說九0年代後言情小說之比較。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淑茵(2001)國中女學生閱讀羅曼史小說之認知真實與其兩性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莊慧秋(1985)。善意的劊子手—嫉妒。張老師月刊,90,56-62。
黃進南(2000)。情緒管理課程教學與成長團體對學生情緒定性之輔導效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119-162。溫子欣(2002)。青少女學生閱讀愛情小說之研究:以兩班高職女學生讀者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葉連祺(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基本能力轉化。教育研究月刊,96,49-63。鄭伊雯(1996)。女性主義觀點的語意批評-以幻想主題分析希代「言情小說」系列。私立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劉宏煌、呂以榮(2001)。大學生的情緒問題及其處理態度之研究。實踐學報,32,25-72。
鄭明俐(1992)。通俗文學與純文學。載於林耀德、孟樊(主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頁15-53)。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
劉秀美(2001)。五十年來台灣通俗小說。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鄭雅佩(2004)。言情小說女性讀者與文本關連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育琴(2000)。90年代言情小說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鍾佩怡(1999)。我把羅曼史變教材了-中學生的性別平權教學素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二、言情小說
子澄(2005a)。狂戀痞子男。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子澄(2005b)。買斷貧窮男。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子澄(2005c)。狡猾少東吃不開。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子澄(2005d)。龜毛少東吃不開。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子澄(2005e)。桃花少東倒栽蔥。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辛卉(2002)。一夜負情。台北:松果屋文化出版社
米琪(2005a)。霸王獵豔。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米琪(2005b)。狂妄的專情。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夙雲(2004)。老闆的天后。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夙雲(2005a)。狡龍。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夙雲(2005b)。天國之鑽。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芃羽(2004)。小霸王的洋娃娃。台北:禾馬文化出版社
芃羽(2005a)。栽心。台北:禾馬文化出版社
芃羽(2005b)。俊狐。台北:禾馬文化出版社
季葒(2005a)。總經理早安。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季葒(2005b)。愛起來很瘋狂。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典心(2005)。包君滿意。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唐絹(2005a)。總裁欠管教。台北:松果屋文化出版社
唐絹(2005b)。我愛你你不愛我。台北:松果屋文化出版社
唐浣紗(2005)。鷹遙晴天。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陶妍(2005a)。狠狠愛。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陶妍(2005b)。惡女秘書。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陶樂思(2005)。挖空心思吸引你。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堂霜(2005)。睡得好嗎,老婆。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莫顏(2005)。妒夫。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湛清(2005)。北妻。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凱俐(2005)。純屬娛樂。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溫芯(2005)。點頭好不好。台北:狗屋文化出版社
三、英文書目
Bringle,R.G. (1991).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Jealousy: A Transaction Model. In P.Salovey (Eds.), The psychology of Jealousy and envy(pp.103-131). New York:Guilford Press.
Bryson,J.B.(1991).Modes of Response to Jealousy-Evoking situations. In P.Salovey (Eds.), The psychology of Jealousy and envy(pp.179-207). New York:Guilford Press.
Lazarous, R. S. & Folkman, S.(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Lazarous, R. S.(1999). Stress and Emotion: A new synthesis. London: Free Association Books.
Mathes, E. W. (1991). A Cognitive Theory of Jealousy. In P. Salovey (Eds.), The Psychology of Jealousy and Envy (pp.52-77).New York: Guilford Press
Parrot, W. G.(1991).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Envy and Jealousy. In P. Salovey (Eds.), The Psychology of Jealousy and Envy (pp.3-30).New York: Guilford Press
Sharpsteen, D.J.(1991).The Organiziation of Jealousy Knowledge: Romantic Jealousy as a Blended Emotion. In P. Salovey (Eds), The Psychology of Jealousy and Envy(pp.31-49).New York: Guilfor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