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王甫昌
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異模式之解釋>,台灣社會學第四期,頁11-74
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
王明珂
2001《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王雯君
2004,〈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發表於《疆界╱將屆:全國研究生文化研究學術論文研討會》。新竹: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天下雜誌
2001,<319鄉向前行>,台北:天下雜誌
江運貴著╱徐漢彬譯
1996,《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文化
宋文里
2001,<文化研究在台灣>,文化研究月報,第二期,
江美瑤
1997,<日治時代以來台灣東部移民與族群關係-以關山、鹿野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琪
1984,《文化與傳播》。台北:三民書局
行政院客委會
2003, 《客家小小筆記書008私房菜篇》
2005,「發現日常生活與文化行動-客庄文化資源普查工作坊」工作手冊前言,P.3
吳天泰,姜明義
2006,<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的時代意義:東華族群所的文化實踐>收錄於吳又泰主編《族群與社會》,頁49-62
吳親恩、張振岳
1995,《人文花蓮》,花蓮: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
李方莉
2006,<中國西部人文資源與西部民間文化的再生產:藝術人類學視角>收錄於吳又泰主編《族群與社會》,頁345
林澤田、龔佩��
2002,《吉安鄉志》,花蓮縣吉安鄉:吉安鄉公所
林文玲
2005,<轉化中的文化身份:以台灣原住民影片為例>收錄於喬健等主編(2005)《文化、族群與社會的反思:第八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論文》。高雄市:麗文文化;頁152-172
林聖欽
1995,<花東縱谷中段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1800-194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崇熙
2001,<再現雲林>,第一屆雲林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雲林:雲林縣社區希望聯盟
林彥亨
2003,<客家意象之形塑-台灣客家廣播的文化再現>,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建新
2006,<在路上:客家人的族群意象和文化建構-一個過程論的點>,http://www.opentimes.cn/to/laigao/2006/06-12-01.htm
周慧玲
2002,<田野書寫、觀光行為與傳統再造:印尼巴里島與台灣東部「布農部落」的文化表演比較研究>,台灣社會學刊,第28期,頁77-151
同大鳴
2006,<動盪中的客家族群與族群意識:粵東地區潮客村落的比較研究>收錄於吳又泰主編《族群與社會》,頁307-321
孟祥瀚
2002,<日治時期花蓮地區客家移民的分布>,收錄於賴澤涵主編《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頁129-160
房應嘉
1996,《客家源流探奧》。中國:武陵
姜如珮2003,《台灣電視中之客家意象:公視「客家新聞雜」之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施添福
1995,<日治時代台灣東部的熱帶栽培業經營和區域發展>,台灣史研究百年回顧與專題研討會宣讀論文,頁24。
施正鋒
2001,《族群與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縣:前衛,頁74-75
高木桂藏著╱關屋牧譯
1991,《日本人筆下的客家》,關屋牧發行
徐正光
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市:正中書局,頁8-9
2001,《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
夏黎明,
2000,評後山漢族移墾之探討評論及討論,<台東縣八十九年度後山文化研討會-論文資料彙編>,台東縣東台灣研究會2000.12.p.116
康德培
2005,《續修花蓮縣志-民國七一年至民國九○年,族群篇》花蓮:花蓮縣政府
張維安
2001,<社會鑲嵌與本土化研究-以關係網路與經濟活動研為例>,刊於《教育與社會研究》第二期(2001/6),p67-90
2002,《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文集》。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4,<客家創意文化產業>,哈客網路學院客家民俗歷史教材,http://elearning.hakka.gov.tw/Hakka/course.logon
張維安、謝世忠
2004,《經濟轉化與傳統再造-竹苗台三線客家鄉文化產業》,-台灣客家族群史專題研究1,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05,<把民間學者拉進來:台灣民間客家研者的研取徑>收錄於《2005年全國客家學術研討會-學術定位、社會脈絡與經驗索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所,頁26-27
張維安、王雯君
2005,<平面媒體所再現的客家意象:2003年聯合報系客家相關照片之分析>,發表於2005年台灣社會學年會研討會論文,台灣社會學年會,台北大學社會學系主辦。台北:台北大學,2005年11月19-20日。
張典婉
1994,<客家工商人的文化理念>,收錄於《客家文化研討論文集》,徐正光等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張振岳
1994<客家風土誌>,《台灣後山風土誌》台北市:台原出版社
張素玢
張素玢
2001,《台灣的日本農業移移民族(1905-1945)-以官營移民為中心》。台北:三民書局,頁57-148
張嘉文
2003,《客家傳統山歌三大調在花蓮地區的傳承與現況》,國立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彩裕
1983,<台灣戰前人口移動與東部(花蓮)的農業成長>,《台灣銀行季刊》,第34卷1期,台北:台灣銀行,頁155-195。
陳運棟
1989,《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台原出版社
1991,<客家學研究導論>,收錄於徐正光(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頁15
2000,<台灣客家研究的考察>,收錄於徐正光主編,《歷史與社會經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民族學研究所,頁45
陳板
2002,<化邊緣為資源-台灣客家文化產業化的策略>,收錄於張維安(2002),《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文集》,頁17-1~17-25
2003,<客家特色與在地文化創造-以台灣客家運動的經驗為中心文化創造經驗>, gttp://land. Ihakka. net/groups/
范振城、徐保雄等
2005,《花蓮客家社區研究員暨義工培訓》。花蓮鄉:花蓮鄉吉安鄉公所、花蓮縣客家文化研究推展協會
曾金玉
2000,《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國主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所博士論文。
湯昌文
2002,《客家母語教學中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榮墩
2005,《花蓮地區日本官營移民村生活飲食文化資源採集計畫》。花蓮縣文化局委託,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執行報告。
黃永達
2004,《台灣客家讀本》。台北市:全威創意媒體
黃子堯
2006,《台灣客家運動-文化、權力與族群菁英》。台北縣新莊市: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楊長鎮
1991,<客家人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分意識之甦醒>見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
1997,<民族工程學中的客家論述>見施正鋒主編《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
楊聰榮
2004,<福佬客談台灣族群分類結構>,收錄於《2004台灣福佬客座會手冊》,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廖千惠、許智香
2004<生命的揉雜與創生:另一種對台灣原住民文化處境與教育的思考與解讀>,收錄於原住民教育季刊,第34期,2004.6,頁81-93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
1993,《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北:台原出版社
廖德添
1999,《客家師傅話》。台北:南天。
潘繼道
2005,<花蓮縣吉安鄉地名>,收錄於施添福總編輯《台灣地名辭書-卷二花蓮縣》。南投市:台灣文獻館,頁155-182
劉還月
1998,《處處為客處處家-花東縱谷的客家文化與歷史》。花蓮:花蓮縣鳳林鎮公所
1999a,《台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台北:常民文化
1999b,《台灣客家風土誌》。台北:常民文化
2000,《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文化
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下)》。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惠玲
2004,《台灣客家文化運動與族群建構之研究》。東吳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煥雲
2003,<全球化、民主化與本土化-台灣客家文化發展之方向>,收錄於《第二屆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縣政府編制,頁244-245
2005,<方法、歷史與存有:二十一世紀台灣客家學之發展方向>,收錄於《2005年全國客家學術研討會-學術定位、社會脈絡與經濟探索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頁31-53
鄭榮興
2004,《 台灣客家音樂》。台中市:晨星
霍布期邦 (Eric Hobsbawm)等著╱陳思仁譯
2002,《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
謝繼昌 <族群、認同與文化>http://www.sinica.edu.tw:8900/ioe/chinese/r2711/030930/paper
鍾皓如
2003,<論電視媒體中客家群之再現>,收錄於《第三居「客家研究」研究生學術論文集》。桃園: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社會研所。
羅香林
1933,《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1950,《客家源流考》。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1965,《客家史料滙篇》。台北:南天書局。
羅肇錦
1990,《臺灣的客家話》。臺北:臺原出版社。
1991,<客家的語言-臺灣客家話的本質和變異>。見徐正光(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臺北:正中書局。頁16-29
羅烈師
1999,《台灣地區客家博碩士論文述評》,客家文化研通訊2,頁117-137
2005,<當前台灣客家族群理論的商榷>,收錄於《2005年全國客家學術研討會-學術定位、社會脈絡與經驗探索》論文集,國立中大學
蘇裕玲
1995,<族群社區與族群書寫:當代臺代客家意識展現的兩個面向>,國立臺灣大學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黃世明
2000<台灣地方社會與客家政治力:客家族群派系的類型、發展及限制>收錄於徐正光《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篇》,台北市:中央研究民族學研究所
薩伊德著╱王志宏等譯
2000,《東方主義》。台北:立緒出版
薩伊德著╱蔡源林譯
2000,《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出版
Anderson Benedict╱吳叡人譯
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市:時報文化.
Barth, F. (Ed.)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Bhabha K. H.
1994,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Routledge.
Danny L. Jorgensen著╱王昭正、朱瑞淵譯
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市:弘智文化
Dyer, R
1993,The Matter of Images. Essays in Representation. London:Routledge.
Kathryn Woodward編╱林文琪譯
2006,《認同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
Pieterse, J. N.
2001,Hybridity and So What?: The anti-hybridity backlash and theriddles of recognition.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2001. Vol. 18(2-3), 219-245.London: Sage.
Stuart Hall
1997,The spectacle of the ‘Other’. In Representation: Cultru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edited by Stuart Hall.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 SAGE
Tayor Charles
1994,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Multiculturalism. Ed. Amy Gutman. Princeton U P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http://www.hakka.gov.tw
吉安鄉公所全球資訊網 http://www.ji-an.gov.tw/cht/ja_welcome/welcome.aspx
客家文化全球資訊網http://www.kejia.com.tw/kejia_food/lay_te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