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Anderson, Benedict.原著,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
Berger, P. L.& Luckmann, T.原著,鄒理民譯,1997,《知識社會學—社會實體的建構》。台北:巨流。
Comte, Auguste.著,蕭贛譯,1973,《實證主義概觀》。台北:商務。
Crang, Mike.原著,王志弘等譯,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
Durkheim, Emile.原著,芮傳明等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
Giddens, Anthony.原著,簡惠美譯,1994,《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台北:遠流。
Giddens, Anthony.原著,張家銘等譯,1997,《社會學》。台北,唐山。
Halbwachs, Maurice.原著,華然等譯,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Hobsbawm, Eric.原著,李金梅譯,1997,《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
Hobsbawm, Eric.原著,陳思仁等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
Jenkins, Keith.原著,賈士蘅譯,1996,《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
Kolakowski, Leszek.原著,馬元德譯,1992,《馬克思主義的主流(一)》,台北:遠流。
Lefebvre, Henri.原著,陳志梧譯,1999,〈空間政治學的反思〉,頁31-46,收錄於《空間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Mannheim, Karl.原著,張明貴譯,1998,《知識社會學導論》。台北:風雲論壇。
Marx, Karl.原著,伊海宇譯,1990,《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台北:時報。
Nandy, Ashis.原著,林靄雲譯,1998,〈親內的敵人:殖民主義下自我的迷失與重拾(導論)〉,頁89-100,收錄於《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Patton, Michael. Q. 原著,吳芝儀等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Ritzer, George.原著,馬康莊等譯,1995,《社會學理論》。台北:巨流。
Said, Edward W.原著,蔡源林譯,2001,《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
Said, Edward W.原著,王淑燕等譯,2002,《東方主義》。台北:立緒。
Swingewood, Alan.原著,彭懷恩等譯,1995,《社會學思想史》。台北:風雲論壇。
Wood, Denis.原著,王志弘等譯,1996,《地圖權力學》。台北:時報。
中國地理學會,2003,《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華民國(台灣)總統府,2004,〈和諧的部落地圖〉,《阿扁總統電子報》第161期。http://www.president.gov.tw/1_epaper/93/931111_1.html,取用日期:2004年11月11日。
六十七,1961,《番社采風圖考》台灣文獻叢刊第90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王明珂,2003,《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歷史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台北:聯經。
王銘銘,2004,《西方人類學名著提要》。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太魯閣正名促進會,2003,〈還我族名∼太魯閣族聲明〉。頁1,收錄於《還我族名:「太魯閣族」》。花蓮:太魯閣正名促進會。
台邦•撒沙勒,2001,〈畫一張會說故事的地圖—魯凱族部落地圖的經驗〉。頁130-138,收錄於《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台邦•撒沙勒,2004,《尋找失落的箭矢:部落主義的視野和行動》。台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台灣原住民德魯固族學生青年會,2003,〈還我「太魯閣族」之族別登記〉。頁43-46,收錄於《還我族名:「太魯閣族」》。花蓮:太魯閣正名促進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2006,《信仰告白》。http://www.pct.org.tw/ab_faith.htm,取用日期:2006年5月29日。
田貴實,2003,〈誰是太魯閣正名的「漢奸」?〉。霧社鄉情報,第十二期,2003年10月25日。
石計生,2001,《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台北:儒林。
朱元鴻,1995,〈風險知識與風險媒介的政治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九期:頁195-224。
江冠明,1994,〈出草宣言是原漢對話的起點:評一九九四原住民文化會議〉。《山海文化雙月刊》,6期:頁37-44。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6,《94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新聞局,2004,新聞局新聞稿。http://publish.gio.gov.tw/newsc/newsc/930114/93011405.html,取用日期:2004年1月31日。
余光弘,1981,〈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期:頁91-110。李亦園,1998,《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
李季順,2001,〈風雲太魯閣─太魯閣抗日戰役是20世紀台灣最大的戰役〉。頁15-30,收錄於《太魯閣抗日戰役105週年紀念回顧史研討會大會手冊》。花蓮:花蓮縣德魯固文化發展協會、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2001年11月24日。
李季順,2002,〈來自於Truwan的民族:族群的認定問題與建構〉。論文發表於「『泰雅族族群意識之建構、認同與分裂』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2002年11月16-17日。
李季順,2003,《走過彩虹》。花蓮:太魯閣族文化工作坊。
秀林鄉公所,2005,〈花蓮縣秀林鄉九十三年度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後續工作計畫成果報告〉。收錄於「原住民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後續計畫91-93年調查成果檢討會會議資料」。花蓮:秀林鄉公所,2005年9月9日。
周桂田,2001,〈科學風險:多元共識之風險建構〉。頁47-76,收錄於顧忠華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台北:巨流。
林修澈,2001,《原住民的民族認定》。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林益仁,2001,〈部落地圖的社會意涵〉。頁86-100,收錄於《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林益仁、官大偉,2005,〈誰的傳統?誰的領域?:對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調查研究的一個批判性回顧〉。論文發表於「2005年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學術研討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5年2月24-25日。
花蓮縣政府,1995,《續修花蓮縣志》土地卷二。花蓮:花蓮縣政府。
邱韻芳,2002,〈多元文化主義、本土化與原住民復振運動〉。論文發表於「『泰雅族族群意識之建構、認同與分裂』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2002年11月16、17日。
邱韻芳,2004,《上帝與傳統:基督長老教會與Truku人的宗教變遷》。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金尚德,2000,〈尋找被遺忘的饅頭山古道〉。中央日報,第20版中央副刊,11月29日。
金尚德,2001,〈立霧絲路:太魯閣越嶺橫貫道路史〉。《東海岸評論》第150期:頁6-20。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
施聖文,2004,《一個行動研究者在部落:以比亞外部落地圖發展工作為例》。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紀駿傑,1997,〈環境正義:環境社會學的規範性關懷〉,頁71-91,收錄於《環境價值觀與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化研究中心。
紀駿傑,2005,〈原住民研究與原漢關係—後殖民觀點之回顧〉。《國家政策季刊》第四卷第三期:頁5-28。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
翁秀琪,2001,〈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68期:頁117-149。馬騰嶽,2003,《分裂的民族與破碎的臉:「泰雅族」民族認同的建構與分裂》。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2002,《原住民族傳統土地與傳統領域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張瑋琦,1998,《河東部落社區總體營造:一個想要變成社區的部落》。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慧端,2000,〈從泰雅族的獵頭看族群互動與文化變遷〉。論文發表於「族群互動與泰雅族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花蓮:國立台灣博物館、中國民族學會,2000年7月28-29日。
曹秋琴,1998,《Gaya:祭祀分食與太魯閣人的親屬關係》。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偉智,2003,〈十九世紀末臺灣種族知識形成的一考察〉。發表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演講稿。http://www.nhltc.edu.tw/~native/news/book.doc,取用日期:2003年11月20日。
陳毅峰,2005,〈地圖的政治與文化的製圖:談部落地圖繪製的社會意涵〉。論文發表於「第九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區域研究中心,2005年11月11-12日。
陳毅峰,2006,〈原住民自治理論〉。論文發表於「原住民自治與土地」永續系列(一)研討會,花蓮: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2006年9月9日。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1996,《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遠流。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2000,《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遠流。
黃光國,2002,《科學哲學與創造力》。台北,立諸。
黃長興,2001,〈Truku人太魯閣抗日戰役簡介〉。頁11,收錄於《太魯閣抗日戰役105週年紀念回顧史研討會大會手冊》。花蓮:花蓮縣德魯固文化發展協會、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2001年11月24日。
黃長興,2003,〈我們的聲明和共同的呼聲〉。頁3,收錄於《還我族名:「太魯閣族」》。花蓮:太魯閣正名促進會。
黃雅鴻,2003,《他者之鄉:從空間霸權論述談Karowa原住民的流離與主體性運動》。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瑞祺,2001,《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黃錦峰,2005,《社區總體營造的衝突解析—以宜蘭縣村里型社區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應貴,1986,〈台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頁3-43,收錄於黃應貴編,《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
楊南郡,2000,《清代北路(蘇花古道)太魯閣國家公園段調查研究報告》。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廖守臣,1977,〈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移與分布(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4期:頁61-206。廖守臣,1978,〈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移與分布(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5期:頁81-212。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慈濟暨人文社會學院原住民健康研究室。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原著,陳金田譯,1997,《理蕃志稿》第一卷。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原著,陳金田譯,1999a,《理蕃志稿》第二卷(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原著,陳金田譯,1999b,《理蕃志稿》第四卷。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方瑀,2005,《被選擇的台灣—日治時期台灣形象建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劉紹華,1994,《去殖民與主體重建:以原住民三份文化刊物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韶偉,2002,〈紋面民族中的太魯閣族正名運動〉。論文發表於「『泰雅族族群意識之建構、認同與分裂』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2002年11月16、17日。
劉韶偉,2003,〈民族自決,從正名開始〉。頁25-42,收錄於《還我族名:「太魯閣族」》。花蓮:太魯閣正名促進會。
劉韶偉,2004,《找回太魯閣》。台北:翰蘆。
劉鳳翰,1997,《日軍在臺灣(上):1895年-1945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台北縣:國史館。
潘繼道,2005,《國家、區域與族群—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歷史變遷之研究(1874—1945)》。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衛惠林,1972a,《臺灣省通志》卷八同胄志第一冊。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衛惠林,1972b,《臺灣省通志》卷八同胄志第五冊。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盧道杰,2001,〈參與式自然資源管理與部落地圖〉。頁102-120,收錄於《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蕭惠中,2001,〈GIS在部落地圖操作中扮演的角色〉。頁192-204,收錄於《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羅大春,1971,《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台灣文獻叢刊第308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顧玉珍,1995,〈性別知識的生產-以國內傳播學院的性別論述之生產為例〉。《新聞學研究》51期:頁1-31。二、日文部分
毛利之俊,1933,《東臺灣展望》。臺東:東臺灣曉聲會。
古野直也,1991,《臺灣軍司令部》。東京:圖書刊行會。
岩城龜彥,1936,《臺灣の蕃地開發と蕃人》。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
野呂寧,1930,〈太魯閣蕃討伐の思い出〉。頁38-45,收錄於《臺灣山岳》第五號。臺北:臺灣山岳會
森丑之助,1917,《臺灣蕃族志第一卷》(1996複印原著)。台北:南天。
賀田直治,1914,《臺灣中央山脈橫斷記》。東京:拓殖新報社。
楢崎太郎,1914,《太魯閣蕃討伐誌》。臺北:臺南新報社臺北支局。
臺灣日日新報社,1913,《大正二年討蕃紀念寫真帖》。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4,《蕃人移住十年計畫書》。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5,《臺灣の警察》。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三、英文部分
Brass, Paul R., 1991,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Theory and Comparison,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Barth, Fredrik, 1969, “Introduction.” Pp.9-38 in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edited by Barth, Fredrik,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Fanon, Frantz, 1999, “On National Culture” Pp.36-52 in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edited by Williams, Patrick and Chrisman, Laura e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atour, Bruno., 1987, “Action at a distance” Pp.215-232 in Science In Action, Ch.6 Part 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llace, Anthony, 1956, “Revitalization Movement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ume 58, Issue 2: 264-281.
Weber, Max, 1969, “Ethnic Groups.” Pp.385-398 in Economy and Society, edited by G. Roth and C. Wittich,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Young, Robert J. C., 2001, “Postcolonialism” Pp. 61-63 in Postcolonialism :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