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02: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盧羿蓉
研究生(外文):LU,YI-RONG
論文名稱:運用班級輔導增進低年級兒童人際互動能力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ction Research of Improving The Lower Graders’ Ability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by Class Guidance.
指導教授:劉淑瀅劉淑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 SHU-Y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8
中文關鍵詞:班級輔導低年級兒童人際互動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The Class GuidanceThe Lower Graders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29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這是一個低年級班級輔導之行動研究,旨在了解針對低年級兒童增進人際互動能力的班級輔導之實施過程;探討增進人際互動能力的班級輔導實施,對低年級兒童之影響;並探討教師在參與班級輔導的行動研究中的省思與成長。
在研究期間,班上共有三十二位學生,並在研究之初邀請三位研究夥伴,於九十五年四月到六月間進行九週的第一循環行動,經討論、省思、修正後,於九十五年九月至十一月間進行十二週的第二循環行動,整個行動歷程以增進孩子的「人際互動能力」為主軸,在過程中依孩子反應與學習狀況,在討論、省思、修正後,調整方案內容再前進。
這是一個「行動研究」的歷程,在複雜的教學情境中不斷地思考與作決定,以建構一連串的行動策略,發展有助於改善孩子們人際互動的學習。蒐集資料的方法,包括觀察、問卷、團體訪談、學習檢核表、教學札記、省思筆記、學生檔案文件、社會計量法之同儕評定法與研究夥伴的討論等,其中,孩子的言行變化與思想回饋更是最重要的線索。
最後,學生的人際互動關係漸轉為和諧,孩子學會較理性的解決問題,且不時流露出關懷與情感的仁慈作為,進而擴展到其他的人際互動上。同時,教師也在經歷中,透過省思、討論提升專業知能,調整觀點,以致班級輔導方案更貼近於教育的理想,改善我的班級實務困境。
This is an action research for lower grade class coaches, aiming at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the class guidance course which promotes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bility to lower grade children; and also participating teachers’ introspection and growth.
During the study, there are 32 students in the class; furthermore, I invite three research partner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dy. Then, proceeding the first circulation action for 9 weeks from April to June, 1995. After discussing, thinking, revising, keep working on the second circulation action for 12 week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September to November, 1995. The whole action course regards promoting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bility of the child as the main shaft. According to children’s reaction and studying status during the courses, we discussed, considered, and revised; then, we adjusted the scheme content to advance.
This is a process of action study. We thought and made decision constantly in the complicated teaching situation in order to build and construct a succession of action tactics, development contributes to improving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study of children. Method to collect materials, including observation, questionnaire, group interview, examining list, teaching notes, thinking note, student file, social metrological law of the same generation to evaluate, and discussing with research partners, etc. Among them, thes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lues that the children's change of words and deeds, and thought feedback.
Finally, student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relation is transferred to gradually harmonious. These children learned solving problem more rationally, and revealed caring and emotional kindness frequently. Then, they expanded these to other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Meanwhile through thinking, discussing, promo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djusting the view. the teachers can also improve the class practice difficult situation. In that case, the class guidance scheme pressed much closer to ideal education.
第一章 序曲 1
第一節 星空的緣起 1
第二節 星空的期待 5
第三節 星空的認識 6

第二章 智慧的累積 8
第一節 班級團體輔導的意義與實施 8
第二節 兒童人際關係的發展與理論 18
第三節 班級輔導與人際互動之相關研究 29

第三章 星空的改造 40
第一節 星空的樣貌 40
第二節 星空的軌跡 47

第四章 星空的行動進行曲 59
第一節 前奏 59
第二節 第一樂章 62
第三節 間奏 78
第四節 第二樂章 84
第五節 尾奏 105

第五章 星空的行動回顧 124
第一節 我的發現~實踐知識 124
第二節 我的限制與建議 130

參考文獻 132

附錄一 星空的體檢行動問卷 140
附錄二 星星寶貝的放大鏡~觀察檢核表 141
附錄三 團體訪談大綱 142
附錄四 教學札記 143
附錄五 省思筆記 143
附錄六 研究夥伴的回饋單 144
附錄七 人際魔法盒學習檢核表 145
附錄八 同儕評定表 147
附錄九 班級輔導方案 148

表2-1. 班級輔導實施之教學模式類型 15
表2-2. 國內班級輔導之相關研究整理 29
表2-3. 國外之班級輔導相關研究整理 31
表2-4. 國內人際關係與社交技巧訓練之相關研究整理 33
表2-5. 國外人際關係與社交技巧訓練之相關研究整理 38
表3-1. 人員編碼方式 40
表3-2. 學生代碼與化名對照表 41
表3-3. 「星空的體檢行動問卷」結果統計表 49
表3-4. 資料的分類對照表 54
表4-1. 第一循環的班級輔導方案設計內容 61
表4-2. 第二循環的班級輔導方案內容大綱 83
表4-3. 同儕評定法之分數統計表 114

圖3-1. 研究架構圖 47
圖3-2. 研究流程圖 48
圖4-1. 第二循環「人際魔法盒」班級輔導方案架構圖 82
一、中文部分
王柏壽(民78)。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1。
井敏珠(民84)。國小兒童人際關係與學校輔導策略。學生輔導,36,52-55。
王櫻芬(民85)。社交技巧訓練對國小攻擊傾向兒童之攻擊行為、社交技巧與自我效能之影響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文秀(民92)。班級輔導活動之評鑑。載於吳武典、金樹人等,班級輔導活動設計指引(131-145頁)。台北市:張老師。
王淑敏(民92)。班級團體輔導技巧。載於吳武典、金樹人等,班級輔導活動設計指引(15-25頁)。台北市:張老師。
王文玲(民9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利社會行為與死亡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呂翠夏譯(民83)。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台北市:桂冠。
吳耀明(民86)。現實治療取向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兒童生活適應及生活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坤崇(民87)。班級團體輔導。台北市:五南。
吳素真(民87)。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欠佳兒童社交技巧之效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秋燕(民88)。社會技巧訓練對增進國小問題行為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秀碧(民88)。角色扮演與團體輔導,學生輔導,64,26-35。
吳明隆(民90)。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美枝、何禮恩等譯(民93)。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嘉義:濤石文化。
吳淑敏(民91)。同儕媒介暨社交技巧教學對增進自閉症兒童社會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昱德(民91)。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傾向與人際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武典、金樹人(民92)。班級輔導活動設計指引。台北市:張老師。
李怡慧(民92)。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同儕關係類型及其相關因素初探。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台中縣。
李雅芬(民92)。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瑞昌(民85)。兒童友誼概念發展、友伴選擇與友誼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進材(民89)。成長路上親子行。台北:商鼎文化。
林佩琪(民89)。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退縮--被拒絕」兒童之社會技巧、同儕接納與社會自尊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生傳(民89)。新世紀教師行動研究的定位與實踐機略。教育學刊,16,1-31。
林淑華(民90)。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姵君(民91)。增進班級人際關係活動方案之成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邱瓊瑩(民91)。社交技巧訓練團體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周盛勳(民91)。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淑娟(民92)。遊戲團體對被拒絕兒童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芥佑(民93)。社交技巧訓練團體對國小高社交焦慮學童之效果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姜錢珠 (民82)。社會技巧訓練對增進國中生社會技巧、社會自尊與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苗研威譯(民85)。人際關係剖析。台北:巨流。
洪莉竹(民85)。當我們同在一起談國小階段兒童的社會行為。教育資料與研究,11,12-13。
洪蘭譯(民86)。心理學。台北:遠流。
洪儷瑜(民88)。社會技巧訓練實例彙編。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洪雅雯(民90)。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洪嘉謙(民91)。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欺凌受害兒童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洪玉卿(民92)。導師帶班的難與能-我對班級輔導工作複雜性的反省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紀杏姿(民93)。建設性思考之班級輔導課程增進國小學童挫折容忍力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夏林清等譯(民86)。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郝廣才(民94)。一片披薩一塊錢。台北:格林文化。
張世平、胡夢鯨(民77)。行動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研究法的探究與應用,(103-139頁)。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民80)。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民80)。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靖卿(民85)。資優兒童同儕關係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59,25-30。
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進上(民88)。輔導理念與課程設計。台北:五南。
陳伯璋(民8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圖書有限公司。
張英陣校閱(民89),Deborah K. Padgett著。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臺北市:洪葉。
陳佩正(民90)。老師和行動研究。國民教育,42(2),76-79。
張惟亮(民91)。人際關係之班級輔導活動實施效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雪芳(民91)。性別平等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之性別角色態度及兩性相處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延鈴(民91)。現實治療取向班級輔導活動與一般班級輔導活動對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春美(民92)。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知覺表現.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厚仁(民92)。國小六年級被同儕忽視學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陳美芳、廖鳳池(民92)。班級輔導活動方式。載於吳武典、金樹人等,班級輔導活動設計指引(69-97頁)。台北市:張老師。
張春興(民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黃淑苓(民80)。兒童期的社交能力。嘉義師院學報,5,355–378。
黃月霞(民82):教導兒童社會技巧:溝通技巧訓練的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出版。
黃瑞琴(民86)。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牧仁譯(民88)。兒童到青少年時期的友誼發展。台北市:五南。
黃進南(民89)。班級輔導-理論與實務。高雄市:復文。
黃雅惠(民91)。讀書會活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影響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光雄主譯(民93)。Robert C.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原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鈺程(民9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麗雪(民93)。現實治療團體輔導對人際關係欠佳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楊茂秀譯(民87)。我喜歡你。台北:遠流。
詹秀葉(民88)。兒童人際經驗意義化研究--以被拒絕情境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鄔時雯(民90)。以故事教學增進兒童同儕友誼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珮玲(民91)。自我效能取向社交技巧訓練方案對國小公眾型害羞兒童社交技巧及社交自我效能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詹前堂(民92)。自我教導訓練團體對「退縮—被拒絕」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廖鳳池(民88)。班級輔導活動的教學模式。學生輔導,64,36-47。
熊同鑫、王振興(民88)。行動、反思與成長:一位自然科教師的自我教學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7-34。
甄曉蘭(民90)。行動研究成果的評估與呈現。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201-221)。台北:揚智。
蔡麗芳(民81)。社交技巧訓練策略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問題行為及同儕接納之影響效果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及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婉妮(民85)。學齡兒童社會計量地位穩定性及其行為特質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清田(民89)。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宜容譯(民90)。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台北:天衛。
蔡宛純(民91)。兩性平等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童班級輔導效果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其螢(民93)。國小中年級受同儕歡迎兒童與被同儕拒絕兒童其社會行為之研究─以三年級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蔡孟倫(民93)。社會技巧訓練團體對國小害羞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賴馬(民93)。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台北:和英。
謝旻桂(民91)。現實治療之選擇理論取向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簡秀雯(民85)。生涯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兒童生涯成熟態度與職業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羅明華(民89)。班級團體輔導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載於江志正(主編),班級團體輔導活動的設計與實施(1-13頁)。高雄市:高雄復文。
蘇建文(民87)。遊玩、同儕與遊戲。載於蘇建文等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顧瑜君譯(民87),Wolcott H. F.著。質性研究寫作。台北市:五南。

二、英文部分
Asher, S. R., Parker, J. G., & Walker, D. L. (1996). Distinguishing friendship from acceptance: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 and assessment. In W. M. Bukowski, A. F. Newcomb, & W. W. Hartup (Eds.), The company they keep: 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p.366-40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rndt, T. J. & Ladd, G. W. (1989).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Wiley.
Bagwell, C. L., Newcomb, A. F., & Bukowski. W. M.(1998).Preadolescent friendship and peer rejection as predictor of adult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9(1),140-153.
Bukowski, W. M. (2001). Friendship and the worlds of childhood.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91, 93-102.
Coie, J. D. & Dodge, K. A.(1988). Multiple sources of data on social behavior and social status in the school:A cross-age comparison. Child Development, 59, 815-829.
Coie, J. D., Dodge, K. A., & Kupersmidt, J. B (1990). Peer group behavior and social status. In S. R. Asher & J. D. Coie (Eds.), 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 (pp.17-5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rey, G.(1995). Group counseling(4th ed).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artledge, G., & Milbum, J. F. (1995). Teaching social skills to children:Innovative approach (3rd ed). Boston, MA:Allyn & Bacon.
Cunningham, J. E.(1997). The effects of a developmental guidance curriculum on study skills strategies, self-concept enhancement, and schoolwork completion of fifth-grade students. DAI-A 58/05, p. 1599,.
Cook, D. R.(1999).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Its impact on the self-concept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DAI-A 59/07, p. 2358.
Carpenter, E. M., Erdley, C. A., Nangle, D. W., & Newman, J. E. (2001). Children’s friendship experiences and psychology adjust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91(1), 5-20.
Cleary, D. J., Ray, G. E., Lobello, S. G., & Zachar, P. (2002).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close peer relationships:Quality, congruence, and meta-perceptions. Child Study Journal, 32(3), 179-192.
Dadds,M.(1985).What is action research Papergiven during the Workshop‘Schulen twick lungander Basis‘at Klagen furt University,Austria,16-20 December.
Elliott, S. N., & Gresham, F. M. (1991). Social skills intervention guide. Minnesota: American Guidance Service Press.
Erwin, P. (1993). Friendship and peer relations in childre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Elliott, S. N.(2001).New directions in social skills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Exceptionality, 9. 19-32.
Engels, R., Dekovic, M., & Meeus, W. (2002). Parenting practices, social Skills and peer relationships in adolescence.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0(1), 3-17.
Gazda, G. M.(1989). Group counseling: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Boston:Allyn & Bacon.
Hartup, W. W. (1996). The company they keep: Friendship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significance. Child Development, 69(3), 756-766.
Janusz, J. A., Kirkwood, M. W., Taylor, H. G., & Yeates, K. O. (2002). Social problem-solving skills in children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Long-term outcomes and prediction of social competence. Child Neuropsychological, 8(3), 179-195.
King, C., & Kirschenbaum, D. S. (1992). Helping young children develop social skills : the social growth program. Pacific Grove, Calif : Brooks/Cole.
Knapczyk, D. R., & Rodes, P. G. (1996). Teaching social competence: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improving Social skills in students at risk.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Leggett, M. E. S.(2005). The effects of a solution-focused classroom guidance intervention with elementary students. DAI-A 65/09, p. 3289.
McCarthy, M. (1994) ‘Teaching an English novel to first year students’ in McNiff, J. and Collins, U. (Eds.) A New Approach to In-Career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in Ireland, Bournemouth: Hyde Publications, 33-40, 49-53.
Parker, J. G. & Asher, S. R.(1993). Friendship and friendship quality in middle childhood: Links with peer group acceptance and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 611-621.
Rubin, K. H., Bukowski, W., & Parker, J. G. (1998). Peer 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groups. In W. Damon & N. Eisenberg(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Social,emotion,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Vol.3, pp. 619-700). New York:John Wiley& Sons.
Rudolph, T. C.(2005). The effects of a school-based social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on children with ADHD: Generalization to the school setting. DAI-A 66/03, p. 894.
Sullivan, H. S.(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Thibaut, J. W. & Kelley, H. H. (198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2nd ed). New York: Transaction .
Taylor , A . R .(1987). Peer status ,classroom behavior,and teacher preference : 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popular , average , and rejected chikdr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87577 )
Terry, R., & Coie, J. D.(1991). A 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defining sociometric status among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3),867-880.
Verderber, R. F., & Verderber, K. S.(1995). Inter-Act: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7th ed.). New York: Thomson.
Verschueren, K., & Marcone, A. (2002) .Perceptions of self and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 in aggressive and non-aggressive rejected childre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0(6), 501-522.
Wolf, R. M.(1990).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foundations of competency assessment and program review.(3rd ed), New York: Praeger.
Ybanez, K.(2004). The effects of an anxiety-reduction classroom guidance intervention on third-grade students' level of anxiety, self-concept and behavior. DAI-A 65/05, p. 168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靖卿(民85)。資優兒童同儕關係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59,25-30。
2. 洪莉竹(民85)。當我們同在一起談國小階段兒童的社會行為。教育資料與研究,11,12-13。
3. 林生傳(民89)。新世紀教師行動研究的定位與實踐機略。教育學刊,16,1-31。
4. 吳秀碧(民88)。角色扮演與團體輔導,學生輔導,64,26-35。
5. 井敏珠(民84)。國小兒童人際關係與學校輔導策略。學生輔導,36,52-55。
6. 王柏壽(民78)。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1。
7. 黃淑苓(民80)。兒童期的社交能力。嘉義師院學報,5,355–378。
8. 廖鳳池(民88)。班級輔導活動的教學模式。學生輔導,64,36-47。
9. 熊同鑫、王振興(民88)。行動、反思與成長:一位自然科教師的自我教學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7-34。
10.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 期,1-26 頁。
11. 周天賜(2006)。合作諮詢與融合,國民教育,47-1,p20-30。
12. 洪儷瑜、單延愷(2005)。如何鑑定嚴重情緒障礙學生-由理論到實務的探討,特殊教育季刊,94,頁1-10。
13.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頁1-15。
14. 黃政昌(2001)。學校三級預防策略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84,p19-23。
15. 胡永崇(1996)。障礙兒童轉介前介入的意義與做法,特教園丁,12-1,頁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