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加拿大〕W.F.麥凱、〔西班牙〕M.西格恩著。雙語教育概論:87-90。
大衛.克里斯托(2001)。語言的死亡。(周蔚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尹廉榮(1996)。本土語言規劃與實施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方南強(1994)。閩南語母語教學的回顧與前瞻。華文世界,74:48-52。王元杰(1997)。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後寶山鄉環境變遷及居民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王文科(1991)。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均(2004)。王均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建華(1989)。語文教師的雙方言現象。載於陳恩泉主編,雙語雙方言。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頁142-150。
王洪文(1991)。地理思想,台北:明文書局:12-40。
王新超(2005)。教師實用心理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王德春(2000)。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王錦雀(1997)。台灣地區國中學生班級氣氛與政治態度之相關研究。公民訓育學報,6輯:225-272。
王麗瑛(2002)。屏東縣國民小學母語實施現況及母語師資培訓問題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瓦歷斯.尤幹(1994)。語言、族群與未來---台灣原住民族母語教育的幾點思考。山海文化月刊,4:7-21。
田家駒(2002)。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福山植物園為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碩士論文,台北。皮連生譯(2001)。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朱奕爵(2003)。台灣閩南語母語教育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江文瑜(1995)。台灣母語教育現狀之探討。華文世界,75:59-65。江文瑜(1996)。由台北縣學生和老師對母語教學之態度調查看母語教學之前景。台灣教育協會:語言政治與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江佩芳(2003)。鄉土語言在國中教學的困境與展望---以閩南語為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江春標(1998)。讓台語教學活絡起來---台語嘛亦通。教師之友,39(3):10-16。何德華(1995)。雙聲帶與雙語教育。華文世界,77:14-34。余興全(1984)。國中環境教材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吳元華(1999)。母語---打開文化寶庫的鑰匙。新加坡:綜合私人出版有限公司:5-7。
吳秀梅(2002)。國民小學鄉土語言客家語教科書分析研究---以各版本第一冊為例。屏東師範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吳珮玟(1998)。台灣北部地區民眾對空氣品質之識覺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吳貴枝(2004)。彰化縣國小學童假日休閒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 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花蓮。吳瓊汝(1998)。國中學生之學習態度。台灣教育:44-50。巫有鎰(2000)。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績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李丹編(1991)。兒童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李壬癸(1995)。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台北:教育部。
李壬癸(1996)。全國原住民教育會議實錄,教育部編印。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李壬癸(1999)。正視母語教學的重要性。翰林文教雜誌,3: 32-35。李秉德(1997)。李秉德教育文選---從語文教學法、語文教學論與語文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93-297。
李玉亭(2003)。關渡自然公園的空間建構及環境倫理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碩士論文,台北。李政修(2003)。復興鄉華陵村居民觀光衝擊識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碩士論文,台北。李美枝(1980)。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勤岸(1996)。語言政策與台灣獨立。輯於語言政治與政策-教授論壇專刊:135 -157。台北:前衛出版社。
李維譯(1998)。思維與語言。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李慧娟(2004)。國小教師實施鄉土語言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客家語教學為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李慕如(1997)。母語!母語!母語~樂在母語中(下)。國教天地,123:36-40。何來美(1995)笑問客從何處來。苗栗縣: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杜文正(1996)。母語教學的困境與省思。竹縣文教,12:15-8。周文岳(1997)。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廠商環境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周裕欽、廖品蘭(1998)。出身背景、教育程度與對子女教育期望關連性之研究。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0:313-330。官淑如(1997)。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林仁和(2002)。社會心理學。台灣:楊智出版社。
林玉芬(2002)。工業區鄰近地區居民環境污染識覺及調適行為之研究---以中壢工業區為例。台灣大學地理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林育平(1990)。三重市都市發展及其居民環境識覺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林宜德(2001)。高中生對環境之識覺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林怡君(2000)。環境識覺與景觀生態學理論於灌溉埤塘之研究---以桃園縣蘆竹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林宣佑(2003)。新加坡母語教育政策對我國鄉土語言教育政策之啟示。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林香吟(2003)。中學地理實習教師災害識覺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林益鴻(2004)。台北北投區發展溫泉遊憩遊客之識覺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林清山、張春興(198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出版社。
林琇慧(2002)。九年一貫課程語文學習領域本國語文實施要點之探討。菁莪,13(4):39-43。林雅雯(2001)。兒童母語教學活動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客語教學為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
林裕彬、林怡君(2000)。蘆竹鄉埤塘之環境識覺探討。環境教育季刊,42:67-76。林運來(1989)。漢語雙語雙方言的建構與調節---兼論廣東的語言生活。載於陳恩泉主編,雙語雙方言:88-95。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
林慶勳(2001)。台灣閩南語概況。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心理出版社印行。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邱華璋(2004)。台北縣萬里鄉與瑞芳鎮六年級學童鄉土識覺之比較研究。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花蓮。姚誠(1996a)。認同自我,尊重他人---從鄉土教育到多元文化教育。載於八十五年國小鄉土教學教材教法論文研討會論文集:89-115。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教學資源研究中心。
姚誠(1996b)。人與土地的思考---「族群意識」與「鄉土意識」,國際人文年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5:159─173。施任芳(2004)。屏東縣國小學童鄉土語言態度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施炳華(1996a)。母語教學的基本認識。教師之友,39(3):1-6。施炳華(1996b)。如何應用母語實施母語文化教學。母語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文集抽印本:65-89。
施添福(199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學研究報告,16:115-129。洪希勇(2004)。族群、地區與家庭背景對台東國小學童成績之影響機制。臺東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洪惟仁(1992)。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
洪惟仁(1994)。本土語言教育的問題。現代學術研究專刊,3:182-192。洪惟仁(1995)。台灣語言危機。台北:前衛出版社:39-57。
洪鐮德(1996)。新加坡多元語言的教育與政策之評析。語言政治與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5-236。
胡建雄(1995)。母語的意義。國語日報,6月2日,第13版。
范文芳(1995)。客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台灣客家語論文集。台北:文鶴出版社。
范文芳(2001)。母語教育與羅馬拼音。國教世紀,195:87-94。
范明龍(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客語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系碩士論文,新竹。倪進誠(1992)。土地利用對遊憩資源及其使用者影響之研究以桃園海岸地區為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倪進誠(2000)。外在作用力形塑下觀光空間的遊客行為之研究---以澎湖離島為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夏黎明(1995)。鄉土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台北:漢文出版社,頁3-9。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徐子亮(2000)。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認知理論研究。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徐君臨(1988)。台灣東部漁民漁場空間認知與漁撈活動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徐美玲、王秋原(1990)。影響基隆河流域居民對其住家環境之識覺及因應行為因子之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8:23-39。
徐鐙城(1995)。臺北縣土城工業區廠商環境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出版社。
桂詩春編(2000)。新編心理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馬戎編(2004)。民族社會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起華(1989)。政治學原理。台北:大中國圖書出版社。
常雅珍(2005)。國小情意教育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又千(2004)。都會區客語生活學校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張如慧(2002)。都市原住民語教學之理想與實踐。原住民教育季刊,26:70-87。張長義、楊雲龍(1985)。安遷戶與非安遷戶對環境變遷反應比較分析---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之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地理學系研究報告,12:193-214。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出版社。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出版社。
張春興、汪榮才譯(1976)。洛氏教育心理學。台北:大聖書局出版社。
張春興、楊國樞(1971)。心理學。台北:三民出版社。張春興、楊國樞(1974)。兒童發展。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張玲芬(1997)。小孩能說雙語有什麼好處?。師友,356(2):35。張善楠、黃毅志(1999)。台灣原漢族別、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收錄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149-178。
張慧芝譯(2003)。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張學謙(1996)。紐西蘭原住民的語言規劃。台北:前衛出版社。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階段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母語語言教學政策之發展。台北:教育部。
曹建宇(2002)。地震災害經驗與調適行為之比較研究---以台南縣白河、台中縣東勢為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曹逢甫(1996)。台灣的國語教育與母語教育。一九九七與香港中國語文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語文協會,11:15。梁恩嘉(2002)。大花鼓陣對社區意識覺醒及社區發展影響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梅廣(1995)。鄉土語文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編),鄉土教育。台北:漢文書店出版社:87-92。
莊朝權(1994)。新店市住宅社區及其環境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許力生(2006)。跨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許志賓(1998)。民眾對地方政府執行空氣污染防制成效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許素艷(2003)。澎湖縣國小實施閩南語教學現況與困境之研究。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南。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出版社。
郭媛玲(2003)。九年一貫台語課程試辦與實施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郭實渝(1999)。沙特的存在論「存在與虛無」的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元修(2004)。知本溫泉風景特定區遊客運輸工具選擇行為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文俊(1998)。台灣地區學生的政治文化---中、大學生的政治態度與台灣民主化的前景。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1(3):23-60。陳宏賓(2002)。解嚴以來(1987∼)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怡嵐(2001)。環境識覺與景觀生態學理論於灌溉埤塘之研究---以桃園縣蘆竹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建志(1998)。族群與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1: 85-106。陳昭男(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國家認同觀及其國家認同議題教學態度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陳美如(1995)。台灣語言教育何處去?。師友月刊,338(8):48。陳美如(1996)。台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美如(1996)。多元文化社會的語言教育。國教輔導,35(5):22-26。陳美如(1998)。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出版社:40。
陳恩泉(1999)。雙語雙方言與現代中國。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陳清正(2002)。學校推行母語教學之研究---以台東縣康樂國小河洛語教學為例。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陳淑蕙(2003)。屏東縣國小閩南語鄉土語言教科書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陳現義(2002)。國小學童政治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陳紹潔(2004)。鄉土語言教學現況之研究以台北縣雙和區國民小學閩南語教學為例。花蓮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陳章太(1999)。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大陸:華語教學出版社。
陳嘉映(2003)。語言的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銘城(2004)。國小學童的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中縣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蕙萍(2003)。高雄市國小教師閩南語教學態度與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陳麗華(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227-262。單文經(2000)。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語教育作法。載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199-226。單文經(2000)。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
曾天韻(2000)。臺灣地區出身背景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系碩士論文,台東。曾金金(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閩南語教材教法。國文天地,17(1):8-13。游恆山(1991)。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湯昌文(2003)。客家母語教學中族群意識語文化認同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花蓮。程仁宏(1992)。桃園縣觀音工業區廠商環境識覺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研究報告,5:1-55。
鄂貞君(2003)。台灣地區民眾對目前語言教育政策所持之態度及其語言族群忠誠度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馮吉迪(1992)。雲林沿海地區居民對當地地景識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黃士哲(1987)。從地理學觀點論中國山水畫家的環境識覺。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黃志偉(2001)。力挽語言流失的狂瀾。師友月刊,414:86-89。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研究。台北:文鶴出版社:338。
黃宣範(1995)。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的幾個課題。載於曹逢甫、蔡美慧(編),第一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文鶴出版社。
黃政傑、張嘉育(1997)。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當前語文學習問題研討會會前論文集,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主辦,台北: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7。黃春明(1995)。閩南語教學的規劃與實施。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台北:漢文出版社:100-102。黃秋香(2003)。國小教師實施客語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系碩士論文,新竹。黃雅瑜(2002)。客家人對客語及客語教學的態度---以台灣四個地區為例。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文經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黃鼎松(1994)。鄉土教育的時代意義。師友月刊,324:6-8。
黃嘉雄(1993)。美國實施多元文化教育措施及其啟示。教與愛,43:30-32。
黃毅志(1980)。臺灣地區教育機會之不平等性。思與言,28(1):93-125。黃麗容(1999)。紐西蘭毛利語教育之研究---以小學「完全浸滲式」毛利語教學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86。楊冬英(2000)。臺灣客家諺語研究。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楊志穎(2003)。我國國小鄉土語言課程實施之研究---以三所國民小學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楊嵐智(2002)。九年一貫閩南語教學個案研究。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葛樹人(1996)。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董艷(2002)。文化環境與雙語教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詹志禹、賴世培(1996)。應用統計。台北:空大。
詹美玲(2003)。九年一貫課程國小一年級客語教材之比較分析。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鄒政勇(1991)。臺北市民對開放空間的休閒遊憩行為與識覺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靳洪剛(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靳洪剛(1997)。語言獲得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靳洪剛(2004)。語言獲得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佑彰(2001)。實施九年一貫鄉土語言教學的困境與解決之道。國教天地,143:46-53。
劉秋雲(2003)。台灣地區原住民母語教育政策之探討---以布農族為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劉英毓、姜蘭虹(1990)。地方資源開發與人口調適行為---以臺北縣平溪鎮鄉礦村社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報,14:81-99。劉振倫(1995)。台灣母語及鄉土教材教學之文化意識分析---以宜蘭縣為例。東吳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台北。劉祐彰(2001)。促進多元族群的了解與對話—九年一貫鄉土語言的困境與解決之道。師友月刊,401:24-89。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福鎔(1998)。落實鄉土教育談母語教學的規劃與實施。國教輔導,37(4):28-30。劉德勝(2000)。南非的多元文化教育。載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257-286。
劉鴻喜(1996)。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環境識覺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研究報告,台北,9:305-347。
歐家瑜(2000)。都市社區居民空間識覺形成之研究---以台北市成功國宅婦女的空間活動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歐陽鍾玲(1987)。行為地理學的內涵與發展。師大地理學研究報告,13:151-167。蔡真宜(2002)。臺灣母語教育政策之研究---以閩南語教育為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蔡漢生(1987)。從台北市民之識覺及行為論高架道路對都市空間的衝擊。台灣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鄭天爵(1985)。台灣北部沿海遊憩資源利用識覺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鄧毓浩(1996)。台灣地區中小學原住民母語教學問題之探討。公民訓育學報,5:153-166。鄧運林(1993)。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鄧運林(1995)。台北縣鄉土教育的實施。載於黃政傑、李隆盛(編),鄉土教育。台北:漢文出版社:55-65。
魯開元(2004)。汐止水患對居民的災害識覺及其調適行為之探討。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力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盧慧真(1997)。屏東縣泰武鄉排灣族母語流失之調查。高雄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魏宗明(2001)。1949年政府遷台後國小語文課程變遷之社會學分析。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蕭麗君譯(1992)。有知 有涯 有真。台北:及幼文化出版社。
賴幸冠(2004)。鄉土語言教學滿意度之研究---以國小台語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錢杰騰編(2000)。語文學科教育探索。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82-92。
錢冠連(2005)。語言是人類最後的家園。北京:商務印書館。
錢清弘(1996)。在熟悉與陌生的一堂課---國小本土語言教學課之分析研究。台北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閻紀宇(2002)。台灣的母語逾半消失滅絕。中國時報,第13版。
龍冠海(1991)。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
薛曉華譯(1997)。全語言幼稚園---教學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光佑文化出版社。
謝定芳(1996)。都市公園綠地之環境識覺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謝宛真(2002)。應用兒歌於鄉土語言教學之研究---以閩南語為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鍾吉雄(1994)。母語教學的省思。國教天地,107:15-20。鍾吉雄(1999)。母語教學的困境及改進之道。師友,387:84-87。鍾榮富(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客家話導論上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社。
藍淑琪(2003)。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遊客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為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碩士論文,台北。羅國彰(2003)。居民的洪患識覺與調適行為之研究---台北縣汐止市個案之探討。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羅肇錦(1995)。客家語教學的規劃與實施。載於黃政傑、李隆盛(編),鄉土教育。台北:漢文出版社:103-108。
蘇文霖(2003)。探討社會心理因素對華語學習者之影響。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蘇俐洙(2004)。居民災害識覺與教育之探討---以汐止洪患地區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北。
蘇桂醇(1995)。高雄都會區邊緣區工業發展及其對環境衝擊之研究---以大寮鄉與林園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蘇詠昌(1998)。母語教育的理論與實際---母語教學及教育的縱、橫觀。香港:香港教師會出版社:37。
二、英文部分
Ajzen, I. & Fishbein, M.(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tice Nall Inc.
Alexander, D.(1993). Natural Disasters, Univ. College London.
Andree Tabouert-Keller(1996). Language and identity. In Florian Coulmas(Eds). 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Blackwell Publishers:315-326.
Baker C.(1998).Encyclopedia of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Banks, J.A.,(1988). Multiethnic education :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261-262.
Bird, J. H.(1989). The Changing Worlds of Geography: A Critical Guide to Concepts and Method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Catling,S.(1981).The influence of learning theory on teaching of geography.In Mills,D(ed.):work in primary and millleschools:6-7.
Chuang,P.F.(2000).The impact of languages on hree-generation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2:548-557.
Coleman, J. S.(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95-120.
Chen,L.(1997).Cognitive complexity,situational influeces,and topic selection in intra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dyadic interactions. Communication Reports, 9(1):89-101.
Cummins, J.& Swain, M.(1986). Bilingualism in Education: Aspects of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New York : Longman,81.
Downs , R. M.(1970).Geographic space perception: past approaches and future prospect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65-108.
Dewey, J.(1958). Experience and nature. N.Y.: Dover Publications, Inc.
Ellis, R.(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st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d, J. R.(1980).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al Geograph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ledge, R. G. and Stimson, R. J.(1987). Analytical Behavoural Geography, N. Y.: Croom
Helm.
Gagne,R.(1977).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Holt,Rinehart&Watson, N.Y.,53.
Hamers, J. F. & Blanc,M.H.(2000).Bilinguality and Bilinguali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su,S.J.,&Roth,R.E.(1998).An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analysis of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environmental behaviorheld secondary teachers in the Hualien of Taiw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4(3):229-249.
Haas, M. E.(1989). Teaching geography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EDIC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09(133).
Heberlein, T. A.(1981).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Zeitschrift fur Umweltpolitik, 2:241-270.
Johnston R.J., Gregory D., Smith D.M., eds.,(1994).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3nd ed, Blackwell, Oxford.
Hungerford, H. R., & Volk, T. L.(1990)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8-21.
Feilitzen,C.V.and Linne,O.(1975).Identifying with television on children's social.
Fodor,J.(1975).The Language of Thought. Cambridge,MA:Havard University Press.
Pigeat,J.(1926).The Language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 New York: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Pinker,S.(1990). Language acquisition.In Osherson, D.&Lasnik,H(eds)An Invitation to Cognitive Science:Language.Vol.1.Cambridge:MA:MIT Press.ij
Kirk, W.(1951).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he Concept of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 Indian Geographical Journal, 25:152-160.
Kagan,J.(1958)The concept of identific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65(5):296-305.
Lipsky, C. K.(1981). The modification of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disabled perso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207-287.
Lowenthal, D.(1961). Geography,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toward a geographical epistemology, AAAG 51:241-60.
March ,J.G. ,& Simon, H.A. (1958).Organizations.New York and London: Wiley.
Mitchell,B(1989).Geography and Resourse Analysis 2nd ed, London:Longman.
Skutnabb-Kangas, T. (1984). Bilingualism or not.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
Skutnabb-Kangas T.(1994), Phillipson, and M. Rannut, eds.. Linguistic Human Rights: Overcoming Linguistic Discriminatio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Sonnenfeld, J. (1968).Geography, Perception and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 English, P. W. and MayField , R. C. ed., Man, Space and Environmen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44-251.
Sprout, H.&Sprout, M.(1965).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uman Affair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Sia, A. P.,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1985).Selecte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 An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7(2): 31-40.
Sivek, D. J.(1987). An Analysis of Selected Predictors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Three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s.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Sivek, D. J., & Hungerford, H. R.(1989).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behavior in members
of three Wisconsin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s. The Journal of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2):35-40.
Tajfel, H,& Turner,J.(1979). An inter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 In .Ausstin,&S.
Worchel(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Taylor ,J.G. , Stewart, T.R. ,&Downton, M.(1988).Perceptions and drought in the Ogallala aquifer regio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2):150-175.
Teachman, J. D.(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Timmermans, H. & Golledge, R. G. (1990). Applications of behavioural research on spatial problems: II Perference and choic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4:311-54.
Toby,L. P. & Elizabeth, G. M.(1994).Early parental work, family social capital and early childhood outcom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4):972-1009.
UNESCO(1953).The Use of Vernacular Language in Education. Paris:UNESCO. P.11.
UNESCO(1968).The use of vernacular language in education.Paris:UNESCO.
Woodawrd, Kathryn (1997). Concepts o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London,Sage:8-12.
Wright, J. K. (1947). Tarrae incognitae: the place of the imagination in geography, AAAG
,37:1-15.
Wright, R.& Cober, A.E.(1991). Quest for the mother tongue. Atlantic Monthly, 267(4): 39-59.
Weber, A. L.(1992).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Harper Collins Colledge.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