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07: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朱展志
研究生(外文):ju jaan jyh
論文名稱:不同參照回饋對成就動機與體適能測驗的影響─以體適能低成就學童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eferenced Feedbacks on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the Testing Results of Physical Fit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ho are Low Achievement in Physical Fitness
指導教授:林如瀚林如瀚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6
中文關鍵詞:常模參照回饋自我參照回饋綜合參照回饋成就動機低成就學童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0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9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不同參照回饋對成就動機與體適能測驗的影響
─以體適能低成就學童為例
摘 要
96年2月 研 究 生:朱展志
指導教授:林如瀚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探討不同參照回饋方式對國小體適能測驗低成就學童成就動機以及體適能測驗成績的影響。研究對象為花蓮縣明義國小六年級十二歲男女學童九個班級共312人,資料分析時則取前測中四項成績中有三項以上未達百分等級50%的113人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以隨機分派方式,將受試者分別接受常模參照回饋(104人)、自我參照回饋(105人)及綜合參照回饋(103人)等三種不同實驗處理。資料蒐集後以單因子變異數(測驗前以單因子變異數進行均質性考驗)及單因子共變數進行分析,若達顯著差異,則進行LSD事後比較。結果發現,一、綜合參照回饋組及自我參照回饋組的成就動機高於常模參照回饋組,此顯示以體適能低成就學童而言,單以常模參照回饋的方式回饋體適能測驗成績對成就動機的效果,是不如綜合參照回饋、自我參照回饋組的效果佳。二、綜合參照回饋組的體適能測驗成績高於常模參照回饋組,此顯示以體適能低成就學童而言,單以常模參照回饋的方式回饋體適能測驗成績對運動表現的效果,是不如綜合參照回饋組的效果佳。
【關鍵詞】常模參照回饋、自我參照回饋、綜合參照回饋、成就動機、低成就學童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eferenced Feedbacks on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the Testing Results of Physical Fit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ho are Low Achievement in Physical Fitness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eferenced feedbacks on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the testing results of physical fit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ho are low achievement in physical fitness. The objects of the research are 312 male and female six-graders from nine classes of Min –Yee elementary school in Hualien County.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zing, 113 of those students will be chosen, who have four testing results in the pre-test and don’t attain the standard -50% in more than three testing results. With a random selection, the test-receivers will be tested by the norm-referenced feedback, the self-referenced feedback or the synthesize- referenced feedback.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one-way ANOVA and one-way ANCOVA. If the result of the data analyzing is obviously different, it will be analyzed by LSD. The results are as the followings:

1.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of the synthesize- referenced feedback obviously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rm-referenced feedback. As the students of low achievement in physical fitness,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of the norm-referenced feedback is not as good as that of the synthesize- referenced feedback.
2. The testing results of physical fitness of the synthesize- referenced feedback obviously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rm-referenced feedback. As the students of low achievement in physical fitness, the testing results of physical fitness of the norm-referenced feedback is not as good as that of the synthesize- referenced feedback.

Key words: norm-referenced feedback, self-referenced feedback, synthesize- referenced feedback, achievement motivation, low achievement in physical fitness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體適能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6
第二節 成就動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9
第三節 參照回饋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11
第四節 研究假設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1
第四節 實驗方法 22
第五節 測量項目與方法 25
第六節 資料處理 3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1
第一節 成就動機前測的均質性分析以及三種參照回饋方式對成就動機的影響 .31
第二節 體適能測驗成績前測的均質性分析以及不同參照回饋方式對體適能測驗成績的影響 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3
第一節 結論 43
第二節 建議 44
參考文獻 46
附錄一 指導語 52
附錄二 成就動機量表 54
附錄三 自我參照回饋表 5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方炳林(1984)。普通教學法(6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毛國楠(1997)。成績回饋方式對不同能力水準國中生數學科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29,117-135。
王富雄(1995)。台北市幼稚園與國小低年級的健康體能常模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李咏吟(1985)。教學原理。台北市:遠流。
李明堂(1986)。不同參照回饋類型、制握信念對國中學生學業成就期望水準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1,84-101。
李明堂(1987)。常模參照回饋、自我參照回饋對國小學童內在動機、成敗歸因與測試焦慮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明堂(1990)。如何看待成績─談「常模」與「自我」參照回饋。高市文教,38,39-42。
李茂能(1985)。努力分數的回饋對國中生英語科的抱負水準、成就動機與學習效果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茂祥(2004)。影響國小學童體適能發展因素之研究-以屏東地區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呂祖琛(1979)。效標參照測量在教學上的使用。測驗與輔導,34,542-543。
李聰明(1972)。教育評價的理論與方法。台北市:幼獅文化。
吳慧卿、李建興(2005)。教育部95年度健康體育護照贊助企劃書。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林士翔(2003)。國小低收入戶與非低收入戶學生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正常(1997)。體適能與全人健康。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頁47-59)。台北:教育部體育司。
林貴福(2002)。體適能何去何從。國教世紀,203,25-31。
林新發(1983)。常模參照測驗與標準參照測驗之比較。今日教育,43,2-9。
林新發(1984)。兩種教學評量方式之比較--常模參照評量與標準參照評量之剖析。測驗與輔導,67,1200-1204。
邱穗中(1993)。成功動機導向課程對減輕國小學童數學習得無助感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文欽、歐滄和、許擇基、盧欽銘、金樹人、范德鑫(1995)。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心理出版社。
卓俊辰(1986)。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范儷齡(2002)。不同回饋方式對高職女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張永賢(1998)。運動目標取向在國小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教師之友,39(2),51-58
張宏亮(1995)。效標參照測驗及其在體育上的應用。中華體育季刊,8(4),12-22。
陳李綢(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五南。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國民體能測驗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9a)。教育部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合訂本。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1999b)。推動三三三學生體適能向前走活動。教育部公報,289,51。
陳定雄(1997)。健康體適能。台北:國立臺灣體育學院,1-34。
陳雪亮、王俊明(1999)。運動成就動機量表之編製報告。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測驗與評量分科研究委員會八十八學年度研討會,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黃奕清(1997)。體適能與全人健康。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教育部,32-45。
陳英豪、吳裕益(1993)。測驗與評量。高雄市:復文。
陳瓊茶(2003)回饋與運動成就動機對運動表現及內在動機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許義雄(1997)。體適能與生活品質。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頁22-31)。台北:教育部體育司。
楊忠祥(2001)。學生體適能護照推展現況與展望。學校體育雙月刊,11(7),20-28。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盧俊宏(1998)。從事體適能運動所帶來的106種利益。學校體育雙月刊,8(5),17-22。
盧俊宏、卓國雄、陳龍弘著(2005)。健身運動心理學。台北:易利圖書。
盧欽銘(1981)。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縱貫三年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 14,115-124。
謝錦城(2000)。體適能與全人健康的理念。學校體育雙月刊,10(4),9-15。
謝應裕(2000)。由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談體適能與健康促進。學校體育雙月刊,10(4),53-58。
簡曜輝、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黃英哲、黃崇儒、廖主民、盧俊宏(譯)(2002)。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台灣運動心理學會。(Weinberg , R. S.,& Gould, D., 1995)。

二、西文部份
Ames, C.(1984).Competitive, coopera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goal structures:A cognitive-motivational analysis. In C. Ames, & R. Ames (Eds,),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Vo1. 1. Student motivation(pp.177-208). NY: Academic Press.
Ames, C.(1992). Classroom: Goals, structures,and stud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 261-271.
Atkinson, J. W., & Birch, D. (1964).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NY: Van Nostrand.
Bebl, R. L. & Frisbie, D. A.(1986).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4th, ed).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Covington, M. V., & Omelich, C. L. (1984).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Weiner,s critique of attribu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1199-1213.
Elliot, A. J., & Harackiewicz, J. M. (1996).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cement goal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 A medi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3), 461-475.
Gallahue , D. L.(1996).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 (3rd ed). Dubuque:Brown&Benchmark.
Hamilton, J. O.(1974). Motivation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A test of Atkinson’s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 29, 856-864.
Hart, D. (1994). Authentic assessment: A handbook for educators. NY: Addison-Wesley.
Lamb, D. R.(1984). Physiology of exercise: Responses and adaptations.(2nd ed). NY: MacMillan.
Lyman, H. B.(1978). Test scores and what they mean. NJ: Prentice- Hall.
Maehr, M. L., & Nicholls, J. G.(1980). Culture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 second look. In N.Warren(Ed.), Studies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pp. 221-267). NY: Academic.
McClelland, D. C, Atkinson , J. W., Clark, R. A., & Lowell, E. L.(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Y: Appleton- Centurycrofts.
McColskey, W., & Leary, M. R. (1985). Differential effect of norn-referenced and self-referenced feedback on Performance Expectancies, Attributions, and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 275-284.
Murray, H. A.(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icholls, J, G.(1979). Quality and equality in inteliectual development: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 1070-1084.
Nichools, J. G.(1984).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ceptions 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sk choice , and performance . Psychological Review, 91, 328-346.
Popham, W. J.(1978). The case for criterion-referenced measurement. Educational Researcher, 7, 6-10.
Slavin, R. E.(1980). Effects of individual learning expectation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2, 520-524.
Sprinkle, G. B.(2000). The effect of incentive contracts on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Accounting Review, 75(3), 299-32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運動與體適能家庭作業介入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運動認知與態度之影響
2. 十二週體能訓練對國小手球運動員健康體適能、運動體適能及生化指標之效應
3. 「問題導向學習」對健康體適能學習態度、體適能表現影響之研究
4. 十二年國教納入體適能政策對國中體育課體適能教學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中生為例
5. 八週樂樂棒球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與運動體適能的影響
6. 體適能課程對學童健康體適能發展影響之研究
7. 體適能訓練計畫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及職業功能性體能表現之成效-以台北市立啟智學校為例
8. 九年一貫前後不同階段國中學生體育課程表現之研究-以體適能表現、體適能認知程度及體育課程滿意程度為例
9. 健康體適能虛擬教室輔助國中體育教學對學生健康體適能認知與表現的影響--以臺北市芳和國中為例
10. 國中學生對體適能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入學超額比序認同度及覺知體適能壓力之相關研究-以臺南市為例
11. 國小學童參與體適能提升計畫之態度與運動參與行為、健康體適能關係之研究
12. 體適能課程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血液生化值影響之研究
13. 樂趣化教學設計融入體適能活動方案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成效
14. 體適能遊戲教學對學童健康體適能與學習動機影響之行動研究
15. 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以金牌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