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2:31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蔡孟恂
研究生(外文):
TSAI MING HSUN
論文名稱:
阿美族幼兒學習數學經驗之研究
指導教授:
高傳正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
教育學門
學類:
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阿美族
、
學習經驗
、
幼兒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4
點閱:623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14
摘 要
研究者由於長時間與阿美族幼兒相處,對於其學習經驗充滿好奇,尤其是在數學科目中,因此本研究旨在呈現阿美族幼兒學習數學的經驗,探究教師如何針對阿美族幼兒進行「數學」領域的教學,同時也了解阿美族幼兒在學習數學的歷程中所遭遇的問題,以及阿美族幼兒對學習數學的感受與知覺。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採立意取樣的方式,選擇花蓮市「奇萊國小附設幼稚園」的兩位大班阿美族幼兒巴兒奈和拉貝(化名)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為一個學期,每週觀察四次,包括週一、三、四角落時間及週二上午,並利用下午的時間與教師及幼兒進行正式訪談。資料蒐集方式包括觀察紀錄、訪談、教師教學日誌等。本研究為降低資料蒐集信度的誤差,同時藉由錄影、錄音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同時經由比較不同訪談時間的記錄與不同觀察時間的記錄之一致性來提升研究的信效度。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所述:
(1)教師詮釋數學教學的方式多以團體教學的方式,以坊間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軸,並以說故事及遊戲為主要活動方式。
(2)阿美族幼兒在學習數學中所面對的困難,包括:自信心的不足是潛
藏的危機、阿美族的家庭教育是深層的危機、教學資源缺乏是外在
的危機。
(3)個案幼兒巴兒奈和拉貝均認為數學是很簡單的,也都視學習數學是件
有趣的事情。所喜歡的活動有兩個特質:其一是動態經驗,其二是自己
動手做的活動。
(4)幼兒在數學學習中的知覺都與實際操作的教具畫上等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04
第三節 重要名詞 0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0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幼兒數學 07
第二節 阿美族幼兒與數學學習 18
第三節 學習經驗與相關研究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取向 3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1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45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歷程 51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56
第六節 信度與效度的分析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教師對數學教學的詮釋 59
第二節 阿美族幼兒數學學習的樣貌與困難 69
第三節 阿美族幼兒對學習數學的知覺 85
第四節 阿美族幼兒學習數學的感受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08
第二節 建議 110
參考文獻 113
附錄
附錄一、幼兒訪談同意函 120
附錄二、幼稚園教師訪談與觀察同意函 121
附錄三、小學部教師與家長訪談同意函 122
附錄四、訪談大綱 123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齡慶(1992)。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古明峰(1997)。孩子為什麼害怕數學-談數學焦慮。國教世紀,175,28-33。
全中鯤(2000)。少數民族兒童學校教育問題探討----以花蓮縣泰雅(德魯固)族國校及其學童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 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任秀媚(1986)。山地單語與山地雙語兒童語文能力與智力能力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玉琴(譯)(1991)。Bishop,A. J 著。數學教育中有關社會維度的研究,科學教育月刊,144,20-35。
呂季霏(2000)。花蓮縣國小低年級泰雅族學生平面幾何概念之詮釋性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宋文里(譯)(2001)。Jerome Seymour Bruner著。教育的文化。臺北:遠流。
谷瑞勉(譯)(1999)。L.E.Bear & A.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台北:心理。
李永吟(1996)。課程與教學。載於歐陽教(主編),教育概論(頁229-254)。台北:師大書苑。
李亦園、歐用生(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四,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俊慧(2004)。花蓮縣國小六年級泰雅族學童測量概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院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昭瑩(2004)。主題課程下幼兒經驗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昭賢(2004)。幼兒經歷科學相關方案想法展現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國明(2003)。尋找阿美族學生學習的互動情境與節奏。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源順(2004)。國小數學專家教師在教學實務中的角色。國教新知,51(1),1-18。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 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A. L. Strauss著。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市:濤石。
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3)。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99-235)。台北:高等教育。
吳瓊洳、蔡明昌(譯)(1999)。學前教育-教學法,數學-教學法。台北 : 五南。
周淑惠(1999)。幼兒數學新論-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周淑惠(1998)。兒童數學之「教」與「學」:我國幼稚園教學教育問題 探討。幼兒數學概念學習研討會論文集(頁175-215),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周德禎(2000)。排灣族國民小學與其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3 ,353-371。
周慧玲(2005)。在部落與學校之間:我與布農族少年一同學習的故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玉體(1990)。一方活水。台北:信誼。
林佩蓉(1995)。幼稚園教學實務中反映的兒童發展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4,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法(頁199-221)。高雄:麗文。
林明芳(2000)。泰雅族學童國語及數學學習式態之探究----以翡翠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院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軍治(1987)。教學法、場地獨立/依賴、性別及社經地位與兒童數學認知層次關係之研究。花蓮:真義。
林淑華(1997)。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管教態度與社會適應之比較研究-以台東縣為例。台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學位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莠芹(2003)。國小五年級排灣族學童平面幾何圖形概念之詮釋研究---以屏東縣某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院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逸文(2002)。原住民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問題解題分析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瑞玉(2004)。花蓮縣國小四年級泰雅族學童數概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院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嘉綏、李丹玲(1999)。幼兒數學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林麗卿(2000)。敘事體在學前幼兒發展中之功能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3,49-186。
林蘭香(1998)。花蓮縣國小一年級泰雅族新生數概念詮釋性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慧萍(2003)。教室中的體驗與回應─原住民兒童讀寫發展歷程探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金瑞芝(2000)。幼兒之學校經驗認知─不同幼稚園課程取向之比較。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89-2413-H-133 -007)。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魏桂邦(譯)(1992)。宮本延人著。台灣的原住民族,台中:晨星。
洪麗晴(1996)。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推理表現與其策略使用之差異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紀惠英(1998)。俗民數學與數學學習─從文化脈絡的觀點看數學學習。花蓮師院學報,6,71-97。
紀惠英、劉錫麒(2000)。泰雅族兒童的學習世界。花蓮師院學報,10,65-100。
紀恵英(2001)。山地國小數學教室裡的民族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紀文祥(1977)。台灣省阿美族青少年致力發展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83~96。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 : 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 : 巨流。
徐右任(2001)。和原住民學童玩數學:一個探究數學遊戲和數學態度的質性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東。
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2000)。兒童的數學思考。台北:桂冠。
翁麗芳(1998)。幼兒數學概念學習基本問題研究。幼兒數學概念學習研 討會論文集(頁25-57),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馬祖琳(1997)。台灣學前幼兒數概念學習環境之分析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4-2413-H020-001-)。屏東:屏東科技大學。
馬祖琳(2001)。幼兒數學教室之分析研究。生活應用科技學刊,3:3,361-382。
高淑芳、何秀珠(1997)。桃竹苗地區山地國小學童家庭環境、學習概況、行為困擾調查研究-訪視當地資深教師。原住民教育季刊,5,17-37。
高傳正(2000)。幼稚園原住民教育的實施。2000年代新幼兒教育的展望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3-33)。國立台中師院。
高傳正(2005)。我不笨,我很想學—幼兒學習經驗與教師概念教學歷程探究。2005 幼兒教育專業、品質與卓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20),政治大學。
常孝貞(2004)。三至五歲幼兒一對一對應、計數能力與基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坤鄉(1999)。以新的學制、課程與教學解決原住民教育困境。載於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原住民課程發展與教學策略研討會」論文集(111-132),花蓮。
張祖貴(譯)(1995)。M.Kline 著。西方文化中的數學。台北:九章。
張紹勳(2000)。 研究方法。台中: 滄海。
張翠娥(1981)。幼稚園教材教法。台北:大洋。
張慧芝(譯)(2001)。D. E. Papalia, S. Wendkos,& R. D. Feldman著。人類發展 : 兒童心理學。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曹雅玲(2004)。數學教育對學前兒童的發展的重要性。文教新潮,9(3),5-9。
許誌庭(2000)。課程內容篩選的階級權力及其影響----以原住民的教育困境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17,16-33。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 : 大世紀。
郭靜姿(2001)。潛藏的才能:原住民學生的學習特質及潛能評估研究,載於高強華、戴維揚(主編),族群融合的心境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昆仁(2002)。如何讓幼兒享有高品質的教育。幼兒教育年刊,14 ,21-35。
陳品華、陳俞君(2005)。幼兒教師數概念教學知識探析。2005 幼兒教育專業、品質與卓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1-66),政治大學。
陳品華、陳俞君、吳柳嬌(2003)。學前機構數概念學習環境現況之調查究—以高屏地區為例。第十九屆全國科學教育研討會(頁65-90)。高雄師範大學。
陳廣平.劉兆香(譯)(2003)。Rosalind Charlesworth等著。兒童的數學與科學 (上)。台北:洪葉。
陳錫湖(2000)。社會文化脈絡在數學教室裡的意涵--東部一所原住民小學的觀察。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靜光(2005)。從阿美族文化探討阿美族學童「時間的測量」概念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章勝傑 (1999):數學題目難度對合作學習小組同儕互動質與量的影響。台東師院學報,10,75-104。
黃木蘭(1997)。原住民學生學校教育機會均等之研究--以花蓮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志偉(2002)。多元文化對數學課程的衝擊。師友月刊,1月號,38-41。
黃志賢(2004)。融入原住民文化的數學教學模組之發展與實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93-2521-S-131-001-)。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秀美(2000)。阿美族家長教育觀-以一個部落的日常生活為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宣衛(1987)。阿美族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僅納鹿角部落的例子。載於中國人權協會(主編),台灣土著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頁167-216)。台北:大佳。
黃啟瑞(2005)。阿美族學童時間概念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敏晃(譯)(1991)。Bishop,A. J 著。文化與數學課程,科學教育月刊,44,2-19。
黃森全(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
黃意舒(2002)。幼稚園生活數學基本學習能力課程之行動研究模式。數學標準本位教學與評量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立師院。
黃瑞琴(200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再版六刷)。台北:出版社。
新竹師範學院(1993)。我國坊間學前數學教材之評析研究。教育部專案研究報告。新竹:新竹師範學院。
楊孝榮(1998)。原住民教育的母語教學,原住民教育季刊,11,50-59。
葛曉冬(2000)。花蓮地區國小泰雅族學生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院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詹勳國、李鎮甌、莊蕙元、戴政吉、侯美玲(譯)(2004)。M. Nickson著。數學的學習與教學六歲到十八歲。台北:心理。
廖信德(1998)。原住民國小四至六年級數學基本學力指標初探---以南投縣仁愛鄉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廖鳳瑞(2004)。從檔案看幼兒的經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92-2413-H-003-006-)。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廖鳳瑞、李昭瑩(2004)。當孩子與老師運作的課程相遇-幼兒經驗課程的個案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9(2),89-112。
劉 妤(1987)。談幼兒數學概念之培養。幼兒教育年刊,1,117-123
劉唯玉(2000)。阿美族鄉土文化教材、教學歷程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以邦查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錫麒(1987)。花蓮阿美族兒童的學習方式和學業成就。花蓮:真義。
歐用生(1999)。 幼兒數學概念學習教材之發展與研究:總計畫。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3-2521-S-131-001-)。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潘宏明 (1995):原住民國小學童數學解題後設認知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4-2511-S-026-006)。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
蔡中涵(1996)。漫談原住民文化與漢文化之差異─評論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之研究。教改通訊,21,42-43。
蔡敏玲(1995)。詮釋性研究的一個可能方式:我如何建構婷婷和穎的故事。載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頁71-114)。台北:漢文。
蔡清田(1999)。課程研究現況分析與趨勢展望。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頁153-170)。高雄:麗文。
蔡葉偉、朱方美、桂亞珍(1998)。幼兒數概念的教學。北縣國教輔導,5,46-50。
鄭青青(2002)。幼兒經驗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 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美貴、莊貞銀(1987)。幼兒常識教材教法研究。台北:五南
盧素碧(1986)。幼兒教育課程理論與單元活動設計。台北:文景。
蕭昭君(1996)。教室中的主人與客人─花蓮鄉下學童經驗課程觀察研究。偏遠地區的教育診斷理論與實務的探究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謝燕恵(2001)。花蓮市近郊國小二年級泰雅族學童數概念之詮釋性研究。國立花蓮師院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簡淑真(1998)。文化與數學學習關係初探:以蘭嶼雅美族為例。台東師範學院學報,9,283-306。
簡楚瑛 (1993)。幼兒數學知識結構與其發展趨勢之文獻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報,7,17-57。
簡楚瑛(1995)。我國幼稚園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因素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NSC-84-0301-H-0134-0009)。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簡秀如(2004)。阿美族學童族語學習之研究-以靜心國小六位學童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魏美惠(1999)。幼兒完整學習之認知與輔導。幼兒教育年刊。11,1-18。
譚光鼎(1994)。台灣山胞青少年文化認同、成就概念與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NSC-82-0301-H-260-001-T)。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譚光鼎(1995)。臺灣住民青少年家庭文化與生涯規劃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 84-2413-H-260-001)。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譚光鼎(1997)。阿美族的教育及其問題之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8,1-27。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譚光鼎(2002)。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 。臺北:師大書苑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
2.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父母管教態度與社會適應之比較研究
3.
泰雅族學童國語及數學學習式態之探究──以翡翠國小為例
4.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推理表現與其策略使用之差異研究
5.
少數民族兒童學校教育問題探討--以花蓮縣某泰雅(德魯固)族國小及其學區為例
6.
花蓮縣國小一年級泰雅族新生數概念詮釋性研究
7.
花蓮地區國小泰雅族學生vanHiele幾何思考層次之調查研究
8.
原住民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問題解題分析之研究
9.
和原住民學童玩數學:一個探究數學遊戲和數學態度的質性研究
10.
原住民學生學校教育機會均等之研究--以花蓮為例
11.
阿美族家長教育觀:以一個部落的日常生活為例
12.
幼兒經驗課程之個案研究
13.
主題課程下幼兒經驗課程之個案研究
14.
原住民國小四至六年級數學基本學力指標初探---以南投縣仁愛鄉為例
15.
三至五歲幼兒一對一對應、計數能力與基數概念之研究
1.
譚光鼎(1997)。阿美族的教育及其問題之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8,1-27。
2.
魏美惠(1999)。幼兒完整學習之認知與輔導。幼兒教育年刊。11,1-18。
3.
蔡葉偉、朱方美、桂亞珍(1998)。幼兒數概念的教學。北縣國教輔導,5,46-50。
4.
蔡中涵(1996)。漫談原住民文化與漢文化之差異─評論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之研究。教改通訊,21,42-43。
5.
陳昆仁(2002)。如何讓幼兒享有高品質的教育。幼兒教育年刊,14 ,21-35。
6.
許誌庭(2000)。課程內容篩選的階級權力及其影響----以原住民的教育困境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17,16-33。
7.
曹雅玲(2004)。數學教育對學前兒童的發展的重要性。文教新潮,9(3),5-9。
8.
高淑芳、何秀珠(1997)。桃竹苗地區山地國小學童家庭環境、學習概況、行為困擾調查研究-訪視當地資深教師。原住民教育季刊,5,17-37。
9.
馬祖琳(2001)。幼兒數學教室之分析研究。生活應用科技學刊,3:3,361-382。
10.
紀文祥(1977)。台灣省阿美族青少年致力發展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83~96。
11.
紀惠英、劉錫麒(2000)。泰雅族兒童的學習世界。花蓮師院學報,10,65-100。
12.
紀惠英(1998)。俗民數學與數學學習─從文化脈絡的觀點看數學學習。花蓮師院學報,6,71-97。
13.
林麗卿(2000)。敘事體在學前幼兒發展中之功能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3,49-186。
14.
林佩蓉(1995)。幼稚園教學實務中反映的兒童發展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4,國立教育資料館。
15.
周德禎(2000)。排灣族國民小學與其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3 ,353-371。
1.
阿美族鄉土文化教材、教學歷程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以邦查國小為例
2.
阿美族家長教育觀:以一個部落的日常生活為例
3.
大班原住民幼兒與一般幼兒之數學能力探究~以桃園市復興區及鄰近地區為例
4.
傳統歌謠教學應用於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之研究-以阿美族國小三年級學童為例
5.
花蓮太巴塱部落的工藝社造以阿美族染料植物的使用為例
6.
阿美族學童族語學習之研究-以靜心國小六位學童為例
7.
尋找阿美族學生學習的互動情境與節奏--一位原住民校長的實踐與省思
8.
游牧之歌~一位國小阿美族語支援教師教學決定之個案研究
9.
阿美族文化基本教材內容分析之研究
10.
台東阿美族地區國小原住民族教育活動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
11.
原住民幼兒數概念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
12.
阿美族野菜文化融入幼稚園植物教學之研究
13.
原住民幼兒進行科學活動學習經驗之個案研究
14.
民間團體辦理中輟生中介教育之研究--以彰化縣宗教團體為例
15.
是「星店」還是「皇后」?-我們與低年級「低學業成就」學童的共讀行動故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