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方進隆(1995)。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9(3),62-69。方進隆(1997a)。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方進隆(1997b)。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漢文。
方慈惠(1999)。體育教師應重視安全防護教育。臺灣省學校體育,49,42-44。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正明(1998)。兒童遊戲設備空間的安全設計探討。幼教資訊,89,46-52。王金蓮(1978)。幼兒體適能測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珮玲(1995)。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王珮玲(1998)。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第三版)。台北:心理。
王敏男(1994)。安全的運動。臺灣省學校體育,23,36-41。
王敏男(1996)。體育教學研究—兒童與體適能。臺灣省學校體育,36,10-19。王富雄(1999)。國小體育教學的基本概念。國教新知,46(2),1-8。任秀媚(1994)。臺灣省幼兒工作實施現況調查分析。台南師院學報,27,273-306。
江旺益(2004)。台北縣市幼兒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正義(2004)。直排輪運動參與者之目標取向、參與動機、運動堅持對活動後評價的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吳怡儒(1998)。幼稚園戶外遊戲活動實施現況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吳明灝(1997)。幼兒體能與活動設計。東師體育,4,51-55。吳明灝(1998)。體適能—來自學生的看法。國教之聲,32(1),33-35。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 M . Q .(著)(19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呂素美(1998)。儲備二十一世紀新能力—幼兒體能活動的實施。學前教育,21(3),51-53。李奉儒(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5-68)。高雄:麗文。
李招譽(2003)。台北市幼稚園幼兒體能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勝雄(1996)。國民小學九~十二歲學童健康體適能個案調查研究。屏東師院學報,9,551-584。阮志聰(1989)。幼兒智力與運動能力相關之研究。國教學報,2,251-277。亞磊絲(1992)。生命有活力,智慧才能發展—談體能教學對兒童的重要。師友月刊,3月,14-15。協康會編著(2001)。兒童發展手冊。香港:協康會。
卓加真譯(2002)。Curtis , S .R . (1982)。幼兒體能教學:愉悅的身體動作發展與指導(The joy of movement in early childhood)。台北:光佑。
卓俊辰(編譯)(1989)。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1-15)。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周國金(1989)。幼兒體適能教學。國民體育季刊,53-57。周淑惠(1997)。幼兒教師之教學行為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23-45。林正常(1997)。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林志緯 (2004)。幼兒體能教師教學行為對幼兒動作技能學習之影響。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秀慧(1995)。以身體動作要素設計幼兒體能活動。台灣省學校體育,28,29-33。
林邦傑(1995)。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心理。
林佩璇(2003)。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麗文。
林春生、邱金松、賴和海、林曼蕙譯(1981)。幼兒體力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
林風南(1990)。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五南。
林晉榮(2004)。從動作發展看幼兒運動遊戲設計。學校體育,14(1),49-58。林曼蕙(1996)。成長、發育期的運動醫學。國民體育季刊,25(1),30-40。林曼蕙(1999)。豆豆健身房。台北:聯文。
林貴福(1998)。幼兒體能教學。國教世紀,181,7-10。林貴福(2004)。幼兒身心發展。學校體育,14(1),4-13。林勤昌(2005)。遊戲課程對學齡前兒童基本動作能力之影響。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錦英(1989)。年齡與幼兒運動能力之關係。國教學報,2,279-300。保心怡(2000)。他山之石—建立台灣幼兒教育倫理守則之相關論題探討。幼教資訊,115,37-45。姚世澤(1988)。音感教學在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台北:師大書苑。
胡同志(2004)。「幼稚園兒童的健康與遊戲狀態」調查研究—以高雄、台南縣市為中心。國立台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徐婉萍(2001)。日本之幼稚園教育—以遊戲與教養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徐蕙芳(1997)。淺談動作教育。蒙特梭利雙月刊,13,10-13。徐錦興(1991)。不同指導者參與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體能發展的影響。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高沐晴(2001)。正視幼兒的體能。學前教育,23(11),14-23。
常欣怡(2000)。幼兒園中幼兒安全之調查研究。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張芬芬(1985)。師大結業生分發實習前後教學態度與任教意願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郁敏(2005)幼兒運動遊戲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張翠娥(1998)。幼兒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張靜文(1997)。運動對幼兒的重要性。台灣省學校體育,37,68-70。
張靜文、姜義村(1999)。學齡前幼兒體適能檢測之探討。大專體育雙月刊,41,135-138。教育部(1984)。體育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
教育部(1996)。提升國民體能專案。台北: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2003)。推動幼稚園運動遊戲方案。台北:教育部體育司。
莊學琴(1998)。選擇聰明的遊戲場—張世宗老師談如何從硬體設施作評估。成長幼教季刊,9(1),17-20。許秀桃(1996)。婦女與幼兒的運動特性及處方。國民體育季刊,25(3),32-39。許瑞峰、王義忠、蘇嘉祥、呂岱倫(1992)。動作教育的簡介。國教月刊,38,32-48。許義宗(1981)。幼兒體力與運動。台北:理科。
許義雄(1991)。體育教師進修。台灣省學校體育,1(3),2-3。
許義雄(1997)。體育課程改革與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台灣省學校體育,7(1),2-3。
許義雄(2000)。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台北:國立編譯館。
許麗鳳(編譯)(1996)。幼兒體能遊戲。台北:書泉。
郭美女(1999)。基礎的音樂教育- 節奏教學。國教之聲,32,8-14。郭靜晃(譯)(2000)。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陳小芬譯(2005)。幼兒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陳正奇(1999)。幼兒期生長發育與運動能力關係之探討。和春學報,6,175-181。陳玉枝(1997)。幼兒律動教學。東師體育,4,72-82。陳玉金(1998)。幼兒體能及幼兒體能教育—以YMCA幼兒園為例。學前教育,21(3),54-55。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5-49)。高雄:麗文。
陳秀才(1991)。感性課程及其對幼兒教育的啟示。幼兒教育年刊,4,95-113。陳坤檸(1997)。幼兒體能與測驗法。屏師體育,1,21-37。陳亭方(1995)。幼教現況之淺見。教改通訊,5,258-26。
陳信全(2002)。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清溪(2000)。啟智班教師教學支援需求與教學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陳淑文(2005)。談卡爾‧奧福「原始自然型」。奧福教育年刊,7,75-78。
陳碧涵(1997)。談創造性舞蹈。學術論談,27-29。
陳慧英(2004)。家長對幼兒親子運動會服務品質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顯宗(1999)。談學校運動安全。國教新知,46(2),9-14。陸真(2006,5月18日)。贏弱校園舉不起的未來。國語日報,版13。
傅建益(2000)。幼兒民俗體能教學實務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12,189-200。彭佳力(2003)。體適能課程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血液生化值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師院進修部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曾玉華(2000)。幼兒遊戲與運動能力發展。北體球峰,2,38-43。
曾焜宗(1997)。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復文。
游福生(2000)。隨時教導幼兒安全教育。幼教資訊,114,51-52。黃文俊(1998)。學童體適能之探討—淺談國小學童體適能之現況。臺灣省學校體育,44,24-29。黃月蟬(1998)。幼兒體能教學之理念。幼兒教育年刊,10,119-129。
黃永寬(1999)。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大專體育,42,38-45。黃永寬(2001)。動作教育模式在幼兒運動遊戲課程教學之觀察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永寬(2004)。幼兒運動遊戲教學之理念。學校體育,14(1),25-35。黃立琪(1993)。學齡前期兒童之發展。載於人類發展學概論(),台北:永大。
黃秀蓮(2002)。高雄市公私立幼稚園體能教學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體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黃政傑(主編)(1998)。開放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淑貞(1987)。台北市四個鄰里公園中兒童遊戲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瑞琴(1994)。幼稚園的遊戲課程。台北:心理。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錫權(1998)。幼兒體能遊戲。幼教資訊,90,30-33。楊智強(2002)。創造性舞蹈探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10,197-209。
楊聯琦(譯)(1989)。幼兒運動教學。台北:信誼。
楊麗綺(1999)。兒童舞蹈課程設計模式之建構原則。台灣體育,103,31-35。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詹俊成(2004)『推動幼稚園運動遊戲方案』之簡介與展望。學校體育,14(1),4-13。運動體適能/運動生理學(無日期)。2006年6月13日,取自http://www.epsport.idv.tw/esport/sport_a.htm.
僑光網路學院(無日期)。2006年6月18日,取自http://ei.ocit.edu.tw/c91/10029/word/2-1.doc
廖應秋(1992)。城市與鄉村男幼兒體適能之比較研究。體育學報,14,227-244。管 正(1986)。幼兒體格及基本運動能力常模之編製。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麗雲(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劉又榮(1997)。生命的律動—動作在孩子全面發展中的重要。蒙特梭利,13,10-13。
劉先翔(1996)。國小學童的體適能活動。台灣省學校體育,36,20-26。
劉雅文(2002)。幼兒體能因子分析。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麗霞(1995)。從事幼稚教育感言。教改通訊,5,32。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潘倩玉(1996)。幼兒律動課程設計。東師體育,5,29-35。潘倩玉(1998a)。幼兒律動課程設計。東師體育,5,29-35。潘倩玉(1998b)。幼兒體能教學。台灣省學校體育,46,28-33。
蔡天富(1997)。健康體適能教學之概念分析。研習資訊,14(4),55-64。台北市。蔡盈修(1989)。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及社會能力發展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青青(1998)。幼兒教師在職進修問題之探討。中等教育,41,(6),26-31。
鄭勤貞(2003)。幼兒體能課程設計的器材使用對幼兒運動能力發展之影響。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盧素碧(1994)。幼兒發展與輔導。台北:文景。
蕭瑞琪(2000)。談兒童意外事件的認識。幼教資訊,114,53-54。駱木金(1991)。幼兒遊戲教學之我見。幼兒教育年刊,4,69-75。駱木金(1998)。幼兒身體運動機能發展之特性。幼兒教育年刊,10,107-118。龍田種(1995)。體適能的教育意義。國民體育季刊,24(1),29-34。簡美宜(1999)。幼稚園遊戲場合適性之調查。國教學報,11,167-197。二、西文部分
AAHPER (1980).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est manua,roston. Washington , D.C. :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Adkins, D. C. & Others. (1971). Physical Activities for preschool .Honolulu. : Hawaii University.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1995) .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Philadelphia, PA : Len & Febiger .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0).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6 th Eds.) , Baltimore:Williams and Wilkins.
Anonymous (2001).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 Health and Hygiene, 22(1), 5.
Arnhold, P. A.(1994). An Assessment of selected fitness compon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t’l Institute for Sport and Human Performance. University of Oregon.
Avery. M. (1994) . Pre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 A practical approach .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5 , 37-39 .
Bodgan, B. C. & Biklen, S. K. (1992) .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
Burton, E. C. (1980) . Physical activ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child .Illinois : Charles C Thomas .
Clarke, H. H. (1967). Application of measurement to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4th ed.) . Englewood Cliffs, NJ : Frenetic-Hill.
Donald, R. C. (1965) . Handbook of physical fitness activities .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
Essa, E. (1996) . Introduction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2nd ed. ) . Albany , New York : Delmar Publishers .
Estman, W. (2000). The active living approach : Acanadian perspective for physically active young children. Canada :Ewfoundland .
Faigenbaum, A. D. (2001). Strength training and children’s health.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72(3), 24-31.
Frost, J. L. (1992) . Play and playscapes . NY : Delmar Publishers Inc .
Gallahue, D. (1989).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Carmel, IN : Benchmark.
Gipe, J. P. & Richards, J. C. (1992). Reflective thinking and growth in novices’ teaching abilities.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86(1), 52-57.
Green, V. P. (1984). Teachers and the play curriculum: Issues and trend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1), 13-22.
Greenberg, J. S. & Pargman, D. (1986). Physical fitness : A wellness approach.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 New Jersey.
Grineski, S. (1981).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Research & Dance, 59(5), 91-94.
Haskell, W . (1985).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Need to define therequired stimulus.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55, 4-9.
Hinkle, J. S . (1992). School children and fitness: Aerobics for life. ERIC Digest. U .S . : Michigan.
Ignico, A .A . , Richhart, C . & Wayda, V . K . (1999).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on children’s activity level, ealth-related fitness, and self-esteem .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54, 31-39.
Johnson, J . E . ; Christie . J . F. & Yawkey . T . D (1992). 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 Glenview , IL:Scott , Foresman and Compamy.
Milne, D . , Seefeldt, J . & Rellscillein, D. L . (1986) . Relation between grade, sex, race, and motor performance. In young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 47(4) ,726-730 .
Morris, A. M. , Williams, J. M. , Atwater, A . E . & Wilmore, J. H. (1982) . 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motor performance of 3 through 6-year-old ckildren .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3(3), 214-221 .
Odoy, H. A. D. & Foster, S . H . (1997) . Creating play crates for the outdoor classroom . Young Children, 52(6) , 12-16 .
Preboth, M . (2000).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schools.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62 (10), 2364-2365.
Roeland, T. W. (1990) . Exercise and children’s health. Champaign, IL : Human kinetics .
Russo, L. P. (1978).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Exceptional Parent, 8(2), 55-66.
Sharkey, B. J. (1990) . Physiology of fitness (3rd) . Champaign, IL : Human kinetics.
Silverman, S. (1991).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2(10), 2364-2365.
Stake, R. E. (1995) .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 Beverly Hills , CA : Sage .
Taylor, B. (1991) . A child goes forth : A curriculum guide for preschool children (7th ed .) .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
Vail, K. (1999). Fit for life. American School Board Journal, 186(8) , 27-32.
Ward, B. (1975) . Impl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 Physical Educator, 32(2) , 80-83 .
Welk, P. (1999a).The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Model : A conceptual bridg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 Quest, 51(1), 5-23 .
Welk, P. (1999b).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Parental influences . ERIC Digest . U . S . ; Distrist of Columbia.
Wetton, P. (1997).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early years .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
Wickstrom, R. (1977). Fundamental motor patterns .Philadelphia: Lea & Fbiger.
Yin, R. K. (1984) . Case study research : Design and methods . Beverly Hills, CA : Sage .
Young, J. C. (1997). National stander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 ERIC Digest . U. S. ; Distrist of Columb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