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17: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甘明翰
研究生(外文):Ming-han Gan
論文名稱:太魯閣同禮部落生態旅遊活動之規劃與實施過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tourism Programs in the Tatung and Tali Areas of the Taroko National Park
指導教授:李光中李光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ng-chu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5
中文關鍵詞:大同大禮生態旅遊行為規範權益關係人參與協同規劃理論
外文關鍵詞:ecotourism programcodes of conduct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community-basedtheory of collaborative plan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10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生態旅遊是一種特殊的旅遊類型,強調以自然為取向(nature-based),同時用以促進地區的環境、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永續發展。近年來有許多國家提倡『以社區為本的生態旅遊』,目標是希望地方社區在當地生態旅遊的經營發展的過程中,享有更多主控權和參與機會,並從中分享大部份收益。
本研究之目的係透過太魯閣國家公園「同禮部落綠色生活學習社區」之生態旅遊系列活動為研究個案的參與觀察,依據相關參與式協同規劃理論為分析架構,其中透過「活動內容」、「運作機制」以及「行為規範」等三方面的設計和實施過程、權益關係人之間夥伴關係的互動和變化、以及部落、主管機關和相關人士等投入的資源,來分析和檢討太魯閣「同禮部落綠色生活學習社區」系列活動規劃和實施的過程和成果。
於研究過程中發現,生態旅遊活動內容規劃須謹慎且充份切進當地環境、經濟、人文與夥伴關係現況;運作機制之規劃與實施必須預求當地自主經營之可能性;行為規範的落實將影響運作機制運作情形,且研擬過程有待相關權益關係人的共同參與溝通訂定,並共同簽署以確落實;生態旅遊活動實施過程可促進參與活動之權益關係人之間的夥伴關係;社區、民間組織、公部門等資源的投入將是促進當地生態旅遊活動規劃與實施的具體能量。
Ecotourism is essentially a form of nature-based tourism that strives to be ecologically, socio-culturally, and economically sustainable.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many countries advocating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as a means of enhancing local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well-being 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cord and analyze the ecotourism program conducted in 2005 in the Tatung and Tali Areas of the Taroko National Park.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llaborative planning, this study employs three criteria, namely the knowledge resouces, relational resouces, and mobilization capacity, to exaim the design, processes and outcomes of the ecotourism program.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ecotourism activities, codes of conduct for tourists and residents, and stakeholder interaction were all analyzed and commended.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ecotourism program provides an innovative initiative for involving local people, the program designer and operators, and tourists in a mutual learning and benefit-sharing process. However, one-year programe is not enough to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lo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Further commitments from the authorities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re necessary to sustain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目 次
表 次
圖 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壹、 研究目的 2
貳、 研究問題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生態旅遊的發展現況 5
壹、 國際生態旅遊的發展背景和趨勢 5
貳、 國內生態旅遊與相關研究的發展 6
第二節、 生態旅遊的內容設計:定義和特徵 9
壹、 生態旅遊的定義和特徵 9
貳、 生態旅遊類型的光譜 11
第三節、 生態旅遊運作機制:權益關係人參與 12
壹、 權益關係人和參與的定義 12
貳、 Arnstein公眾參與階梯 13
參、 權益關係人參與等級、模式和原則 14
第四節、 生態旅遊行為規範:公約和守則 17
壹、 生態旅遊行為規範之緣起與發展 17
貳、 生態旅遊行為規範之目的與益處 18
參、 生態旅遊行為規範之通則(步驟過程、注意事項與一般類型) 19
肆、 生態旅遊行為規範之理論基礎 22
第五節、 生態旅遊實施地點:自然地區 26
壹、 生態旅遊和自然保護區的關係 26
貳、 發展國家公園生態旅遊的規劃原則 27
第三章 研究理論、架構與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理論及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30
壹、 質性研究資料調查方法 31
貳、 研究工作項目進行流程 32
參、 資料分析架構 33
第三節、 我的研究者角色 34
壹、 研究團隊的組成和角色 34
貳、 我的研究者角色 37
第四章 太魯閣同禮部落生態旅遊活動之規劃 39
第一節、 研究區域、環境背景 39
第二節、 個案研究階段 41
第三節、 「太魯閣同禮部落綠色生活學習社區」系列活動內容設計 44
壹、 緣起 44
貳、 「太魯閣同禮部落綠色生活學習社區」系列活動內容設計之規劃 46
第五章 太魯閣同禮部落生態旅遊活動之實施 55
第一節、 「太魯閣同禮部落綠色生活學習社區」系列活動實施過程 55
第二節、 「太魯閣同禮部落綠色生活學習社區」系列活動運作機制 64
壹、 活動實施操作機制 64
貳、 經費收支分配機制 66
第三節、 「太魯閣同禮部落綠色生活學習社區」系列活動行為規範 72
壹、 生態旅遊行為規範於系列活動規劃與實施過程中的意義與價值 72
貳、 生態旅遊行為規範於系列活動規劃與實施過程中理想與現實之間對話 74
第四節、 權益關係人的互動和夥伴關係 81
壹、 部落居民內部凝聚力 82
貳、 部落居民與活動設計操作者 84
參、 主辦之家與遊客 85
肆、 部落居民與研究團隊 90
伍、 部落與其他權益關係人之間的夥伴關係 91
第五節、 權益關係人的資源投入和行動進展 92
壹、 社區與社會資源 92
貳、 公部門資源 93
第六章 討論 97
第一節、 研究團隊協力舉辦之社區參與論壇的成效評估 97
壹、 相關說明會 97
貳、 「太魯閣同禮部落綠色生活學習社區」系列活動之回顧與前瞻檢討會 98
第二節、 權益關係人參與生態旅遊規劃與實施之夥伴關係模式 102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結論 105
壹、 系列活動之活動內容設計的規劃與實施過程 105
貳、 系列活動之活動運作機制的規劃與實施過程 106
參、 系列活動之活動行為規範的規劃與實施過程 107
肆、 權益關係人之間夥伴關係的互動和變化 108
伍、 部落、主管機關和相關人士等投入的資源 110
第二節、 建議 110
壹、 期待「太魯閣同禮部落綠色生活學習社區」系列活動永續發展的建議 111
貳、 對本研究相關權益關係人的建議 114
參、 後續研究的建議 115
引 用 文 獻 117
附 錄
附錄 一 國內生態旅遊相關博、碩士論文彙整表 125
附錄 二 國內、外學者對生態旅遊之定義表 131
附錄 三 生態旅遊遊客守則(草案) 137
附錄 四 部落居民生活公約(草案) 138
附錄 五 邀請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人員與會發文 139
附錄 六 「太魯閣同禮部落綠色生活學習社區生態旅遊系列活動之回顧與前瞻工作坊」座談會邀請函 140
附錄 七 「太魯閣同禮部落綠色生活學習社區生態旅遊系列活動之回顧與前瞻」工作坊議程 141
附錄 八 「太魯閣同禮部落綠色生活學習社區生態旅遊系列活動之回顧與前瞻」工作坊會場佈置規劃圖 149
附錄 九 「太魯閣同禮部落綠色生活學習社區生態旅遊系列活動之回顧與前瞻」工作坊會議紀錄(逐字稿) 150
引 用 文 獻
中文部份:
九州大學探險部 (1996)。台灣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洞窟學術調查第二次報告書。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王鑫 (1998)。生態旅遊的經驗與本土作法。新世紀的自然保育行動綱領。台北:原生基金會,211-225。
王鑫 (2000a)。生態旅遊與永續旅遊。推動永續生態觀光研討會實錄,25-37。
王鑫 (2000b)。生態旅遊守則之研擬。推動用續生態觀光研討會實錄,43-65。
王鑫 (2002)。發展永續旅遊的途徑之一:生態旅遊/生態旅遊與環境倫理。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4,28-44。
交通部觀光局 (2002a)。生態旅遊一般性規範彙編。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 (2002b)。生態旅遊白皮書。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朱芝緯 (2000)。永續性生態旅遊遊客守則之研究─墾丁國家公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論文,台北:臺灣大學(未出版)。
朱芝緯、王鑫 (2000)。生態旅遊遊客守則之研究--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Formulating an Ecotourism Guideline for Tourists--An Example from Kenting National Park)。戶外遊憩研究,13(3),1-22。
行政院 (2004)。生態旅遊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國土分組。http://www.cpami.gov.tw/pwi/cp/cp-4.php
何政道 (2001)。師法自然的生態之旅--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造園季刊,40,13-16。
吳宗瓊 (2002)。淺談生態旅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4,54-59。
呂嘉泓 (2000)。社區營造在永續發展中之角色--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中正大學(未出版)。
宋郁玲、姜蘭虹 (2002)。生態旅遊發展與社區參與--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地理學報,32,19-40。
宋瑞、薛怡珍 (2005)。生態旅遊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新文京開發。
李永展 (2001)。永續發展式的災後重建-921災區重發展之研究(I)。(計畫編號:NSC90-2621-Z-004-007)行政院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
李光中 (2001)。自然保護區永續發展與居民參與。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3,31-41。
李光中 (2003a)。生態旅遊守則。鄉間小路,29(6),82-85。
李光中 (2003b)。生態旅遊的定義和發展背景。鄉間小路,29(1),81-84。
李光中 (2003c)。社區參與國家森林共同經營管理之研究-以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為例。花蓮: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李光中 (2003d)。陽明山國家公園共同規劃與管理機制之先驅性研究-以竹子湖地區為例。台北:陽明山國家公園。
李光中 (2003e)。生態旅遊地經理人員的社區參與工作手冊(上)。鄉間小路,29(8),74-77。
李光中 (2003f)。生態旅遊與自然保護區。鄉間小路,29(2),84-87。
李光中 (2004a)。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遊的規劃原則和步驟(上)。鄉間小路,30(3),92-95。
李光中 (2004b)。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遊的規劃原則和步驟(中)。鄉間小路,30(5),76-79。
李光中 (2004c)。世界自然遺產經營與生態旅遊規劃。文建會世界遺產知識網。http://wh.cca.gov.tw/tc/lesson/lesson-2.asp?lectures-id=88
李光中、王鑫 (2004)。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礑及大禮大同社區生態旅遊行動計畫之研究。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光中、王鑫、吳旬枝、甘明翰 (2005)。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礑及大同大禮地區發展生態旅遊行動計畫之規劃研究-2。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光中、吳旬枝、張蘇芝、甘明翰、林雅庭 (2006年5月)。協同規劃社區生態旅遊-以太魯閣國家公園同禮部落為例。陳餘鋆 (主持人),資源永續利用。自然資源保育暨應用學術研討會,台南真理自然資源應用學系。
李淑娟 (2003)。台灣原住民地區生態旅遊規劃之研究-以屏東霧台魯凱族部落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系碩士論文,屏東:屏東科技大學(未出版)。
李瓊如 (2001)。山美鄒族從事達娜伊谷溪資源管理之探討。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臺中師範學院(未出版)。
杜慧音 (2003)。生態旅遊遊程設計之研究─以金瓜石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臺灣大學(未出版)。
林俊強 (1999)。開闢運輸道路影響原住民部落發展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臺灣大學(未出版)。
林晏洲 (2003)。太魯閣國家公園生態旅遊細部規劃案。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林晏洲 (2004)。太魯閣國家公園峽谷段遊憩環境衝擊之研究與遊客調查分析。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林晏洲 (2005)。太魯閣國家公園園區生態旅遊整體規劃研究。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林淑婷、陳章波、龐元勳 (2004)。生態旅遊與社區營造的參與式規劃:以高美海岸溼地為例。環境教育研究,2(1),85-108。
林新沛、蔡英媛 (1997)。環境觀念與環境行為。應用心理學報,6,1-22。
林鴻忠 (2002)。國家森林生態旅遊--遊程規劃與活動設計。台灣林業28(1),55-67。
邱美蘭 (2005)。保育與遊憩之雙贏策略--淺談社區生態遊程之規劃原則。自然保育季刊50,19-27。
洪廣冀 (2000)。森林經營之部落、社會與國家的互動-以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臺灣大學(未出版)。
洪廣冀、林俊強 (2003)。社群主位與資源競合―泰雅爾司馬庫斯部落觀光經營制度的浮現與變遷。2003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81-300。
洪廣冀、鄭欽龍 (2001)。地方觀光的發展與困境―新竹司馬庫斯原住民部落的個案研究。中華林學季刊34(2),229-239。
張石角 (2004)。太魯閣國家公園大同、大禮聯外交通設施工程之工程地形和地質之調查分析與可行性評估。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郭岱宜 (1999)。生態旅遊-21世紀新主張。台北:揚智文化出版公司。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曾槶源 (2005)。非營利組織協助推動社區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推動南投桃米生態村社區總體營造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未出版)。
黃國超 (2003)。原住民觀光與社區自主權--泰雅族鎮西堡部落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原住民教育月季刊,31,27-44。
黃朝恩 (2000)。環境倫理觀的演變。環境教育季刊,41,57-62。
楊正寬 (2001)。戰後臺灣觀光政策行政與法規發展史。台灣觀光發展歷史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台中。
楊冠政 (2001)。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中等教育,52(2),4-19。
溫英傑 (1998)。達娜伊谷生態保育與社區營造。山海文化,18,59-63。
趙芝良 (1996)。探討森林生態旅遊選址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中興大學(未出版)。
劉家明 (1998)。觀光旅遊的另類革命-生態旅遊及其規劃的研究進展。大自然,58,92-97。台北: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歐聖榮 (2002)。台灣地區生態旅遊之研究回顧與展望。2002 中美澳三國環境解說與生態旅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6-203。台中: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歐聖榮、蕭芸殷 (1998)。生態旅遊遊客特質之研究(A Study on Ecotourists' Characteristics)。戶外遊憩研究,11(3),35-58。
蕭振邦 (2002)。生態旅遊: 某種發生在人內部的活動。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4,10-27。
蕭新煌 (1990)。環境意識。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戴興盛 (2002)。社區自然資源保育與利用行動之永續性評估:以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為例。2002年海峽兩岸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645-652。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西文部分:
Arnstein, S.(1969) The lea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American Planners, 35(4), 216-224.
Bogdan, R. C. and Biklen, S. 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2001黃光雄主譯,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Clark, J., Stirling, A., Studd, K., and Burgess, J. (2001) Local outreach, R&D Technical Report SWCON 204, Bristol: Environment Agency.
Drumm, A. and Moore, A. (2002)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 Manual for Conservation Planners and Managers Volume 1, The Nature Conservancy.
Eagles, Paul F.J., Bowman, Magaret E., and陶長宏 (2001). 東亞公園及保護區旅遊業指導方針. UK.: IUCN,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Elcome, S. and Baines, J. (1999) Steps to Success- Working with residents and neighbors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plans for protected areas. IUCN, Commission on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uropean Committee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witzerland.
Gortázar L., Marín C. (1999)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the island experience, Spain: Gobierno de Canarias.
Healey, P. (1997) Collaborative Planning: Shaping Places in Fragmented Societies, London: Macmillan.
Healey, P. (1998) Building institutional capacity through collaborative approaches to urban plann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0, 1531-46.
Holden, A (2003) In need of new environmental ethics for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0(1), 94–108.
Huberman, A. M. and Miles, M. B. (1994)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methods, In N.K. Denzin and Y.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428-444.
Lee, K.C. (2001) Towards Collaborativ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A Case Study in the Formosan Landlocked Salmon Wildlife Refuge, Taiwan, 2001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London.
Mason, P. (1997) Tourism Codes of Conduct in the Arctic and Sub-Arctic Region.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5(2):151-165.
Maxwell, J.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Newbury Park, CA: Sage.
Miller, M. L.(1993) The Rise of Coastal and Marine Tourism,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20,181-199.
Orams, M. B. (1995) Towards a More Desirable Form of Eco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16(1): 3-8.
Page, S. J., Dowling, R. K. (2002) Ecotourism, United Kingdom: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Parks Canada (1994) Parks Canada guiding principles and operational policies. Ottawa, Canada: Parks Canada.
Renn, O., Webler, T., and Wiedemann, P. (eds.)(1995) Fairness and Competence in Citizen Participation: Evaluating Models for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mith, E. R. and Mackie, D. (2001) Social psychology, 2nd ed (社會心理學,莊耀嘉、王重鳴譯,桂冠圖書公司)。
Strasdas, W.(2002) The Ecotourism Training Manual for Protected Area Managers, Zschortau/ Germany: DSE-ZEL.
The Ecotourism Society (1991). A collection of ecotourism guidelines. Vermont, U. S. : The Ecotourism Society.
UNEP (1995). Environmental codes of conduct for tourism, Paris: UNEP.
Weaver, B. D. (2001) Ecotourism as Mass Tourism: Contradiction or Reality,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2(2):104-112.
Weaver D. B., Lawton L. J. (2002) Overnight Ecotourist Market Segmentation in the Gold Coast Hinterland of Australia,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0: 270 - 280.
Wearing, S., Neil, J. (2000) Ecotourism: Impacts, Potentials and Possibilities, Oxford: Butterworth- Heinemann.
Wilcox, D. (1994) The Guide to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Bright: Partnership Books.
Wood, M. E. (2002) Eco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and Policies for Sustainability, Paris :UNEP.
WWF International (2001) Guidelines for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Gland: WWF Internationa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4.曾光宏,吳春森,王本智,“活性助銲劑對氬銲銲道成形之影響”,銲接與切割,pp.63~68,2002,12(6)。
2. 蕭振邦 (2002)。生態旅遊: 某種發生在人內部的活動。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4,10-27。
3. 歐聖榮、蕭芸殷 (1998)。生態旅遊遊客特質之研究(A Study on Ecotourists' Characteristics)。戶外遊憩研究,11(3),35-58。
4. 劉家明 (1998)。觀光旅遊的另類革命-生態旅遊及其規劃的研究進展。大自然,58,92-97。台北: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5. 黃朝恩 (2000)。環境倫理觀的演變。環境教育季刊,41,57-62。
6. 洪廣冀、鄭欽龍 (2001)。地方觀光的發展與困境―新竹司馬庫斯原住民部落的個案研究。中華林學季刊34(2),229-239。
7. 邱美蘭 (2005)。保育與遊憩之雙贏策略--淺談社區生態遊程之規劃原則。自然保育季刊50,19-27。
8. 林新沛、蔡英媛 (1997)。環境觀念與環境行為。應用心理學報,6,1-22。
9. 林淑婷、陳章波、龐元勳 (2004)。生態旅遊與社區營造的參與式規劃:以高美海岸溼地為例。環境教育研究,2(1),85-108。
10. 李光中 (2004b)。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遊的規劃原則和步驟(中)。鄉間小路,30(5),76-79。
11. 李光中 (2004a)。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遊的規劃原則和步驟(上)。鄉間小路,30(3),92-95。
12. 李光中 (2003f)。生態旅遊與自然保護區。鄉間小路,29(2),84-87。
13. 李光中 (2003e)。生態旅遊地經理人員的社區參與工作手冊(上)。鄉間小路,29(8),74-77。
14. 李光中 (2003b)。生態旅遊的定義和發展背景。鄉間小路,29(1),81-84。
15. 李光中 (2001)。自然保護區永續發展與居民參與。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3,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