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4.6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07: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戴倩文
研究生(外文):Tai Chien Wen
論文名稱:國小原住民學童解讀無字圖畫書之視覺素養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aboriginal students' Visual Literacy on Wordless Pictures Books
指導教授:徐秀菊徐秀菊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8
中文關鍵詞:視覺素養圖像解讀國小原住民學童
外文關鍵詞:Visual literacyImage interpretationElementary school aboriginal studen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4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主旨在於探討國小原住民學童解讀無字圖畫書之圖像內容解讀、圖像形式解讀及轉換圖像表現。基於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花蓮縣糖果國小(化名)為研究區域,以校內四、六年級中,具有原住民身分學童為對象。本研究是探討學童解讀圖像之視覺素養研究歷程,必須在自然的場域中,透過描述性分析,述說其內心的想法、感受,並經由訪談資料再去歸納、分析歷程的脈絡,並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學童繪畫作品分類透過讀寫表、讀說表、繪畫創作,來分析學生對於無字圖畫書的圖畫之視覺表達能力及其解讀圖像之轉化歷程。
研究結果將讀寫表分類為事實層次、形式層次、詮釋層次、交互激盪層次等四類別;讀說表分為圖像描述、圖像分析、圖像解釋、圖像評價等四大類別;讀畫表創作分為事實描寫、形式建構、詮釋表現、交互激盪等四大類別。研究經過分類的結果所呈現國小原住民學童在讀說、讀寫、讀畫之間的關係,並了解四、六年級學童解讀無字圖畫書之視覺素養表現,再進一步分析其背後所牽引的教育議題。
本篇論文的應用價值可表現於學術界研究,關於圖像解讀及視覺素養連結關係之參考,並運用於當前藝術教育,重視原住民文化融入教材中的設計運用。
Abstract
The aims of the present study are to examine 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 pupils’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age contents, image forms, and transformation of images in the wordless picture books. Owing to the practice of research ethic, fourth and sixth grade aboriginal pupils from Tang-guo Elementary School (anonymous) in Hualien County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the research.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visual literacy for interpreting images. To achieve the goal, the study needs to be conducted in a natural field with the help of descriptive analysis to explain students’ thought and feeling. In addition, data collected from interviews will be induced and analyzed. Furthermore, content analysis will be adopted to categorize student’s drawings, and students’ expression ability to the wordless picture book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images will be analyzed through their read-write charts, read-speak charts, and drawings.
The present study categorizes four categorizations of read-write charts, such as fact level, style level, interpretation level, and transavtive level. In addition, four types of read-speak charts are classified, which include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analysis, image interpretation, and image evaluation. Furthermore, drawings can be put into four groups, for instance fact description, style formation, interpretative presentation, and inter-motivation. The categorizations in the present study engende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ing-speaking, reading-writing and reading-drawing among 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 pupils, and allow us to understand the forth and sixth grade pupils’ visual literacy on interpreting wordless picture books.
I hope that this paper can contribute to the academic research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 interpretation and visual literacy, and can further be applied to current art education to urge a need to integrate aboriginal culture to the design of teaching material.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01
第壹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01
壹、圖畫書在視覺素養的角色 01
貳、圖像解讀之重要性 01
參、視覺素養在藝術教育領域之發展趨勢 02
肆、原住民學童解讀視覺素養之缺乏 02
第貳節 研究目的、問題與方法 03
壹、研究目的 03
貳、研究問題 03
第參節 名詞解釋 03
壹、國小原住民學童 03
貳、無字圖畫書 04
參、視覺素養 04
肆、圖像解讀 04
第肆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05
壹、研究對象 05
貳、情境限制 05
第伍節 研究架構圖 0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07
第壹節 視覺素養之理論分析 07
壹、視覺素養的看法 07
貳、視覺素養的理論基礎 08
參、視覺素養解讀之相關研究 11
肆、學童對圖畫書的視覺素養反應 12
伍、視覺素養與學習 12
第貳節 無字圖畫書的圖像表現 14
壹、無字圖畫書的圖像定義 14
貳、無字圖畫書的圖像表現要素與原則 15
參、無字圖畫書的角色與重要性 17
第參節 圖像解讀與分析理論 18
壹、圖像學的分析方法 18
貳、圖像符號 20
參、符號意義的轉換 23
肆、符號意義的建構與解讀 24
伍、符號學相關研究 25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28
第壹節 研究方法 28
壹、研究理念 28
貳、研究對象 28
參、研究場域 29
肆、研究工具 29
伍、研究者的角色 33
陸、資料蒐集方法 33
第貳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35
第參節 研究蒐集歷程 37
壹、預試階段 37
貳、正式階段 38
第肆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0
壹、資料處理 40
貳、資料分析 41
參、資料檢測與驗證 47
第肆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48
第壹節 原住民學童解讀無字圖畫書之讀寫素養分析 48
壹、事實層次 48
貳、形式層次 52
參、詮釋層次 55
肆、交互激盪層次 59
第貳節 原住民學童解讀無字圖畫書之讀說素養分析 63
壹、圖像描述 63
貳、圖像分析 68
參、圖像解釋 74
肆、圖像評價 78
第參節 原住民學童解讀無字圖畫書之讀畫素養分析 82
壹、事實描寫 82
貳、形式建構 83
參、詮釋表現 86
肆、交互激盪 89
第肆節 綜合討論 9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98
第壹節 研究結論 98
壹、讀寫解讀無字圖畫書之讀寫素養表現 98
貳、讀說解讀無字圖畫書之讀說素養表現 99
參、讀畫解讀無字圖畫書之後,在繪畫創作的讀畫表現 99
第貳節 研究發現與應用價值 101
壹、研究發現 101
貳、本篇論文應用價值 102
參、未來研究之建議 102
參考文獻 105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候信 109





















表目錄
表2-1-1 各學者對視覺素養的看法 07
表2-1-2 反對視覺素養一詞 08
表2-3-1 美術作品的三個層次意義與解釋原理 19
表2-3-2 運用符號學理論詮釋現象之意義 26
表2-3-3 應用符號學理論探討意義轉換的特質 26
表2-3-4 探討圖像符號意義的轉化 26
表3-1-1 受訪學童的基本資料 28
表3-1-2 問卷表大綱 30
表3-1-3 訪談表大綱 31
表3-1-4 讀畫表大表 32
表3-4-1 資料編碼範例 41
表3-4-2 讀寫表 43
表3-4-3 讀說表 44
表3-4-4 讀畫表 45
表3-4-5 評分者基本資料 46
表3-4-6 專家效度基本資料 46
表4-2-1 列舉式觀察讀說表 63
表4-2-2 大小數量讀說表 67
表4-2-3 故事情節讀說表 68
表4-2-4 相關關係讀說表 71
表4-2-5 學科知識讀說表 76
表4-3-1 四、六年級學童在事實描述的繪畫創作分類表 82
表4-3-2 四年級學童在所詮釋分析的繪畫創作分類表 84
表4-3-3 六年級學童在家裡所詮釋分析的繪畫創作分類表 86
表4-3-4 四年級學童在學校所應用解釋的繪畫創作分類表 87
表4-3-5 六年級學童在家裡所應用解釋的繪畫創作分類表 88
表4-3-6 四年級學童在學校所交互評價的繪畫創作分類表 90
表4-3-7 六年級學童在家裡所交互評價的繪畫創作分類表 92











圖目錄
圖1-5-1 研究架構圖 06
圖2-1-1 圖像、感官與認知之視知覺關係 09
圖2-2-1 影像構成示意圖 16
圖2-3-1 訊息傳達關係圖 22
圖2-3-2 索緒爾的「意義的元素」 23
圖2-3-3 符號建構與解讀的模式 25
圖3-2-1 研究步驟流程圖 36
圖3-3-1 研究場地施測圖 38
圖3-4-1 資料分析架構圖 41
圖3-4-2 傳播過程與內容分析的關係模式 42
圖3-4-3 研究資料檢測圖 47
圖4-4-1 讀寫表分類層次整理 95
圖4-4-2 讀說表分類層次整理 96
圖4-4-3 讀畫表創作分類層次整理 9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秀雄 (1991)。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形心理。台北:北市立美術館。
王秀雄 (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藍亭 (2004)。視覺圖像之視知覺研究。台南:漢家出版社。
王玉玲、黃海鳴譯 (1996)。藝術解讀。原著:JEAN-LUC CHALUMEAU.台北:遠流。
王俊岦 (2000)。均衡視覺素養多媒體教材雛形系統之研發。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明嘉 (2000)。探討視覺宇宙的脈搏。藝術家。(l)241,460。
王其敏 (2005)。視覺與創意教學思維。台北:揚智。
王文科、王智宏譯 (2000)。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朱立元 (2000)。西方美學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9)。Q.P.Michael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出版社。
吳信鴻譯 (1995)。R. Layton 著。藝術人類學(The anthropology of art)。台北:亞太圖書。
沈映輝(2003)。愛因斯坦天才思考法。台北:維德文化。
李慕如、羅雪瑤(1999)。幼兒語文教學研究。幼兒文學。高雄:復文。
李元春譯 (1997)。E‧panofsky著。造形藝術的意義(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李宜真(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課外讀物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未出版。
李醒塵 (2000)。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社。
李惠珍、連惠幸譯 (2001)。Sister Wendy Beckett 著。繪畫的故事:悠遊西洋繪畫史。台北:台灣麥克出版。
李瑋和周水濤譯 (1993)。法 J.J.德盧西奧—邁耶著。視覺藝術設計。台北:地景。
李美蓉 (1996)。視覺藝術概論。台北:雄獅。
林振揚、施純銘、黃明哲 (1993)。由視覺心理學的觀點探討射出成型操作面板功能符號認知性的研究。一九九三工業設計技術及學術研討會。
林 菁 (1996)。動畫中之顏色和背景與兒童記憶和理解學習之探討。嘉義師院學報,10,37-81。
林敏宜 (2004)。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信華 (1999)。符號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社。
幸佳慧 (1998)。兒童圖畫書的藝術探討。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布朗(IAN BROWN)(2004)。藝術教育中的全球趨勢:新科技與新視覺讀寫能力。國際藝術教育學刊。台北:國際藝術教育館,3,62~71。
侯明秀 (2003)。無字圖畫書的圖像表現力及敘事藝術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秀菊 (2005)。圖畫書創作的視覺文化符碼與人才培育。國立臺東大學2005年全國「兒童圖畫書人才培育」研討會演講文章。
徐素霞 (2002)。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惟誠等編 (2002)。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中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桑尼譯 (1999)。Cunther Kress & Theo Van Leeuwen著。解讀影像—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原理。台北市:亞太。
曹俊彥 (1998)。圖畫‧故事‧書。美育月刊。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91,20
陳淑敏(1999)。從認知發展的研究看幼兒教育。幼兒教育年刊。,11,121~130。
陳碧珠譯 (2004)。克利斯汀‧莫利斯著。許多故事:國際藝術教育學刊。台北:國際藝術教育館,2,114~125。
陳朝平 (1986)。繪畫欣賞與欣賞教學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海泓 (2003)。不同視覺化媒體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故事理解與視覺素養的影響。兒童文學學刊,10,182。
陳瓊花 (2004)。台灣社會人士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之研究,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委託研究計畫。
陳美蓉 (2002)。應用符號學理論探討圖像符號的意義建構與解讀之特質。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曾堉、葉劉天增譯 (1992)。G.C. Argan&M. Fagiolo 著。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市:東大出版社。
黃富順 (1991)。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研究摘要。成人基本教育研究專集。台
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黃正傑 (1996)。國語科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雲生 (1999)。兒童文學概論。台北:文津。
歐用生 (1991)。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 (2003)。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張錦華譯 (1995)。John Fiske著。傳撥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台北:五南。
張婉琪 (1999)。洪義男、曹俊彥、趙國宗三位台灣兒童圖畫書插畫家插畫風格之演變。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裕富 (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亞太。
楊國樞、陳義彥 (1989)。資料的分析與解釋。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策。台北:東華。
楊孝嶸 (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策。台北:東華。
董奇、申繼亮 (2003)。心理與教育研究。台北市:東華書局
葉詠琍 (1982a)。西洋兒童文學史。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葉詠琍 (1990b)。兒童文學。台北:東大。
趙雅麗 (2002)。言語世界中的流動光影—口述影像的理論建構。台北:五南。
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 (1991)。Langer, Susanne. K.著。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劉思量 (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
劉其偉 (1993)。現代繪畫基本原理。台北:雄獅。
蔡明潔 (2003)。排灣族與魯凱族視覺藝術圖像課程設計與解析—以屏東縣瑪家國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明長 (2002)。統整教學的意涵與模式。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 課程統整與教學。台北:揚智。
鄭明進 (1987)。 媽媽美術教室。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頁31-34。
鍾聖校 (1995)。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龍協濤 (1993)。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台北:時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

西文部份
Avgerinou & Ericson (1997)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Visual Literacy.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28(4), 280~191.
Eisner, E. W. (1972)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New York:Macmillan.
Flory, J (1978) .Visual literacy: a vital skill in the process of rhetorical criticism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Southern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Atlanta:GA.
Gardner, H. (1957) .Artful scribbles.New York:Basic Book.
Lowenfeld,V. (195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New York: Macmillan.
Peirce, C. S (1868) .Some Consequences of Four Incapacities. In Edward C.
Moore (Ed),Writings of Charles S.Peirce(Vol.2,211~243). Bloomington, IN: Indianan University Press, 1984.
Read, H(1958) .Education through art. New York:Pantheon Books.
Sless, D (1984) .Visual literacy:a fall opportunity. ECTJ .32(4), 224~228.

參、網路資料
九年一貫課程(2000)。國教社群專業網。2007年7月25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artHuman-source.ph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義良(2001)。談馬丁.布伯的我汝哲學對師生關係與訓輔之啟示。國教天地,145,1-7。
2. 黃宗顯(1998)。班級自治經營常受忽略的一個層面。班級經營,3(2),6-12。
3. 黃國彥(1997)。溝通原理與技巧。人力發展,39,37-52。
4. 黃宗顯(1998)。班級自治經營常受忽略的一個層面。班級經營,3(2),6-12。
5. 張秀雄(1995)。民主的學習理論與歷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2),6-22。
6. 張怡貞(1998)。淺談獨生子女的教育研究導向。教育資料文摘,42,141—149。
7.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1-24。
8. 廖春文(2002)。魅力擋不住,紅不讓的人際溝通藝術。國教輔導,41(5),2-11。
9. 廖經華、彭秀珠(2003)。「傾聽與對話」-打開師生內的門窗。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3,239-276。
10. 陳正治(2000)。「表達、溝通與分享」的基本能力研究。應用語文學報,2,91-111。
11. 陳美玉 (1997)。理性溝通教學研究。研習資訊,14(1),78-84。
12. 徐美蓮(1995)。班會-民主法治教育的起點。國教天地,111,4-7。
13. 洪美慧(2000)。「討論教學」是輔導靈丹。諮商與輔導,178,44-45
14.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
15. 王恭志 (2002)。從團體動力談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研習資訊,19(5),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