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秀雄 (1991)。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形心理。台北:北市立美術館。
王秀雄 (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藍亭 (2004)。視覺圖像之視知覺研究。台南:漢家出版社。
王玉玲、黃海鳴譯 (1996)。藝術解讀。原著:JEAN-LUC CHALUMEAU.台北:遠流。
王俊岦 (2000)。均衡視覺素養多媒體教材雛形系統之研發。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明嘉 (2000)。探討視覺宇宙的脈搏。藝術家。(l)241,460。
王其敏 (2005)。視覺與創意教學思維。台北:揚智。
王文科、王智宏譯 (2000)。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朱立元 (2000)。西方美學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9)。Q.P.Michael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出版社。
吳信鴻譯 (1995)。R. Layton 著。藝術人類學(The anthropology of art)。台北:亞太圖書。
沈映輝(2003)。愛因斯坦天才思考法。台北:維德文化。
李慕如、羅雪瑤(1999)。幼兒語文教學研究。幼兒文學。高雄:復文。
李元春譯 (1997)。E‧panofsky著。造形藝術的意義(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李宜真(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課外讀物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未出版。李醒塵 (2000)。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社。
李惠珍、連惠幸譯 (2001)。Sister Wendy Beckett 著。繪畫的故事:悠遊西洋繪畫史。台北:台灣麥克出版。
李瑋和周水濤譯 (1993)。法 J.J.德盧西奧—邁耶著。視覺藝術設計。台北:地景。
李美蓉 (1996)。視覺藝術概論。台北:雄獅。
林振揚、施純銘、黃明哲 (1993)。由視覺心理學的觀點探討射出成型操作面板功能符號認知性的研究。一九九三工業設計技術及學術研討會。
林 菁 (1996)。動畫中之顏色和背景與兒童記憶和理解學習之探討。嘉義師院學報,10,37-81。
林敏宜 (2004)。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信華 (1999)。符號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社。
幸佳慧 (1998)。兒童圖畫書的藝術探討。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英‧布朗(IAN BROWN)(2004)。藝術教育中的全球趨勢:新科技與新視覺讀寫能力。國際藝術教育學刊。台北:國際藝術教育館,3,62~71。
侯明秀 (2003)。無字圖畫書的圖像表現力及敘事藝術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秀菊 (2005)。圖畫書創作的視覺文化符碼與人才培育。國立臺東大學2005年全國「兒童圖畫書人才培育」研討會演講文章。
徐素霞 (2002)。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惟誠等編 (2002)。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中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桑尼譯 (1999)。Cunther Kress & Theo Van Leeuwen著。解讀影像—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原理。台北市:亞太。
曹俊彥 (1998)。圖畫‧故事‧書。美育月刊。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91,20陳淑敏(1999)。從認知發展的研究看幼兒教育。幼兒教育年刊。,11,121~130。陳碧珠譯 (2004)。克利斯汀‧莫利斯著。許多故事:國際藝術教育學刊。台北:國際藝術教育館,2,114~125。
陳朝平 (1986)。繪畫欣賞與欣賞教學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海泓 (2003)。不同視覺化媒體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故事理解與視覺素養的影響。兒童文學學刊,10,182。陳瓊花 (2004)。台灣社會人士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之研究,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委託研究計畫。
陳美蓉 (2002)。應用符號學理論探討圖像符號的意義建構與解讀之特質。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曾堉、葉劉天增譯 (1992)。G.C. Argan&M. Fagiolo 著。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市:東大出版社。
黃富順 (1991)。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研究摘要。成人基本教育研究專集。台
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黃正傑 (1996)。國語科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雲生 (1999)。兒童文學概論。台北:文津。
歐用生 (1991)。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 (2003)。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張錦華譯 (1995)。John Fiske著。傳撥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台北:五南。
張婉琪 (1999)。洪義男、曹俊彥、趙國宗三位台灣兒童圖畫書插畫家插畫風格之演變。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裕富 (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亞太。
楊國樞、陳義彥 (1989)。資料的分析與解釋。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策。台北:東華。
楊孝嶸 (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策。台北:東華。
董奇、申繼亮 (2003)。心理與教育研究。台北市:東華書局
葉詠琍 (1982a)。西洋兒童文學史。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葉詠琍 (1990b)。兒童文學。台北:東大。
趙雅麗 (2002)。言語世界中的流動光影—口述影像的理論建構。台北:五南。
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 (1991)。Langer, Susanne. K.著。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劉思量 (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
劉其偉 (1993)。現代繪畫基本原理。台北:雄獅。
蔡明潔 (2003)。排灣族與魯凱族視覺藝術圖像課程設計與解析—以屏東縣瑪家國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明長 (2002)。統整教學的意涵與模式。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 課程統整與教學。台北:揚智。
鄭明進 (1987)。 媽媽美術教室。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頁31-34。
鍾聖校 (1995)。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龍協濤 (1993)。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台北:時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
西文部份
Avgerinou & Ericson (1997)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Visual Literacy.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28(4), 280~191.
Eisner, E. W. (1972)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New York:Macmillan.
Flory, J (1978) .Visual literacy: a vital skill in the process of rhetorical criticism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Southern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Atlanta:GA.
Gardner, H. (1957) .Artful scribbles.New York:Basic Book.
Lowenfeld,V. (195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New York: Macmillan.
Peirce, C. S (1868) .Some Consequences of Four Incapacities. In Edward C.
Moore (Ed),Writings of Charles S.Peirce(Vol.2,211~243). Bloomington, IN: Indianan University Press, 1984.
Read, H(1958) .Education through art. New York:Pantheon Books.
Sless, D (1984) .Visual literacy:a fall opportunity. ECTJ .32(4), 224~228.
參、網路資料
九年一貫課程(2000)。國教社群專業網。2007年7月25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artHuman-sour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