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倫(1991)。城市環境藝術-景觀與設施。台北:博遠出版。
王玉齡林(2005)。玩藝學堂-校園公共藝術。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王錦堂譯(1983)。人類環境中的創造過程-RSVP環。原著:Lawrence Halprin.台北:臺隆書店
王本壯,(1995)。社區總體營造過程中衝突管理模式之初探--以三義神雕藝術造街為例。聯合學報,13,(12),107-133。朱文一(1995)。空間‧符號‧城市。台北:淑馨出版社。
李婉婉譯(1983)。建築物用後評估簡介。原著:Craig M. Zimring & Janet E. Reizenstein. A Primer on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建築師雜誌,11,32-38。。
吳介禎(2003)。理想的極致‧危機的開始-教育部創意校園計劃。建築師,7,10-11。
林建業譯(1998)。建築十書-維楚菲厄上奧古斯都大帝之奏摺。原著:Vitruvius .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台北:洪葉文化。
季鐵男(2000)。思考的建築。台北:時報文化。
官正能(1994)。公共戶外家具。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東海大學校園解說社(2002)。東海校園建築步道。台北:城邦出版社。
胡寶林(2001)。邁向非傳統美學和生態文化遠景的公共藝術-一種彰顯地方共同記憶、挖掘設群認同議題、表現場所精神及刺激論述文化遠景的公共藝術。美育,120(3),6-14。胡寶林(2005)。校園空間的社區總體營造—學校建築的參與式設計。台北:六合出版社。
徐磊青、楊公俠編著(2005)。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洪致美(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施植明譯(1992)。城市建築。原著:Aldo Rossi. L’architecture de la ville。台北:博遠出版社。
施植明譯(1996)。建築環境的意義-非語言的交流途徑。原著:Amos Rapoport . The Meaning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A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pproach.。台北:田園城市。
施植明譯(1997)。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原著:Chridtian Norberg-Schulz. Genius Loci.台北:田園城市。
夏鑄九(1994)。公共藝術系列16-公共空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夏鑄九(2001)。創作者如何讓使用者表達意見?-公共藝術生產的使用者參與操作模式及心法。美育,120(3),25-33。
教育部(2002)。行政院教育部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劃。2005年10月1日讀取,http://www.creativity.edu.tw/group/school.php。
郭瓊瑩(1993)。都市開放空間與都市美學。台北:藝術家
張世豪(1994)。公共藝術系列13-環境設計與問題。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常懷生編譯(1995)。建築環境心理學。台北:田園城市。
陳榮灼(1980)。第一屆建築現象學研討會摘記。輯於季鐵男主編(1992),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出版社。
陳志梧譯,(1989)。輯於夏鑄九主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陳格理(1993)。大學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研究—以中原大學圖書館為例。台北:捷太出版社。陳俊潔(1994)。都市計畫衝突解決之研究。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伯沖,(1997)。建築形式論—邁向圖像思維。台北:田園城市。
陳秋伶譯(1999)。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公共空間使用之研究。台北:田園城市。
陳碧琳(2004)。公共藝術與環境意識之美學批判。2005年8月15日讀取,http://home.kimo.com.tw/ijpapers/。
陳文彥(2004)。學生參與大學校園空間規劃程序之探討-以中原大學活動中心廣場規劃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畢恆達(1999)。「建立安全與無性別偏見之校園空間指標」專案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
畢恆達,(2005)。權力、性別與空間—校園空間中人權實現之可能。教育研究月刊,8,5-10。
湯志民(1999)。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瑞茂、羅文真(2001)。社區參與公共空間的營造-後竹圍公園的經驗研究。環境與藝術學刊,2,133-150。
黃光雄譯(2004)。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出版。
曾光宗(2005)。以兒童為主體的校園環境與空間設計。教育研究月刊,8,66-82。楊裕富(1998)。空間設計,概論與設計方法。台北:田園城市。
楊子葆(2005)。街道家具與城市美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可強(1995)。怎麼設計如何參與-環境設計與社區參與。漢聲,74(2),77-80。慕心等譯(2000)。美國公共藝術評論。台北:遠流出版社。
漢寶德(2002)。透視建築。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鄭晃二(2002)。友善空間-創造對話的參與式營造。台北:田園城市。
賴明茂(1998)。住居生活空間營造的新視野。台北:建築情報。
蕭炳欽(2003)。城市空間藝術。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謝慶達、林賢卿譯(1995)。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原著:Nick Wates. Community Architure-How people are creating their own environment.台北:創興出版社。
謝慶達譯(1996)。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原著:Roger Trancik. Finding lost space : theories of urban design.台北:田園城市。
謝東山(1997)。 輯於1997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藝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關華山譯(1996)。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研究的工具。原著:John Zeisel . Inquiry by Design:Tools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台北:田園城市。
Amsden,D.J.(2005). Using Behavioral Research to Assist in the Redesign of University Plazas. Plann Higher Educ 33 no2.
Franklin,C.;Durkin,T & Schuh,S,P.(2003). The Role of the Landscape in Creating a Sustainable Campus. Plann Higher Educ 31 no3.
Gifford,R.(1987).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Boston : Allyn & Bacon,c
Preiser,W. & Rabinowitz,H. Z. & White,E.T. (1988).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Inc.
Susan, M. W.(1996). Academic Environments:Internal Analysi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v30, 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