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佳玲(2000)。國小不同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不同難度、文體文章閱讀理解表現及方式之比較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CUE0284003。王英君(1999)。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王麗雲(譯)(2002)。Michael W. Apple著。意識型態與課程。台北市:桂冠。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市:心理。
方素珍(譯)(2000)。K. Henks著。我好擔心。台北縣:三之三文化。
包亞明(譯)(1997)。P. Bourdieu著。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45-188)(第二版)。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吳淑娟(2000)。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童之詞彙能力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NU0284003。李苹綺(譯)(1998)。J. A. Banks著。多元文化教育概述(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台北市:心理。
李品蓓(2001)。電腦化教學對閱讀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李俊仁(1998)。聲韻處理能力和閱讀能力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李猛、李康(譯)(2004)。P. Bourdieu & Loic J. D. Wacquant著。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的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1-29)。台北市:三民。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市:桂冠。
林秉武(2004)。交互教學策略對不同組型閱讀障礙兒童增進閱讀理解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CUE5284015。林宜真(1997)。閱讀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閱讀理解方式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林真美(譯)(2001)。中江嘉南文、上野紀子圖。老鼠弟弟的背心。台北市:台灣東販。
周平(2004)。「國之貴族」-權力場域中的精英學校。2005年12月12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edusoc/bourdieu/f.doc
岳修平(譯)(1998)。E. D. Gagné, C. W. Yekovich, & F. R. Yekovich著。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市:遠流。
金靈子文、程思新圖(2001)。大鱷魚刷牙。台北市:風車圖書。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市:巨流。
胡志偉、顏乃欣(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一卷(頁29-76)。台北市:心理。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組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台北市:高等教育。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P. Abbott & C. Wallace著。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台北市:巨流。
洪碧芬(2001)。應用功能性學科評量模式於閱讀障礙學生閱讀表現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洪慧芳(1992)。文字組合規則與漢語閱讀障礙--對漢語閱讀障礙學童的一項追蹤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1CCU00071003。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台北市:巨流。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31-91)。台北市:三民。
畢恆達(譯)(2002)。D. M. Pinkwater文、圖著。橘色奇蹟。台北市:遠流。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市:生智。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孫智綺(譯)(2002)。P. Bonnewitz著。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市:麥田。
郭丁熒(1998)。教學。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207-250)。台北市:師大書苑。
許宏儒(2004)。Bourdieu文化資本的思想在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上的闡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教育部(1998)。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台北市:教育部。
張君玫(譯)(1999)。Norman K. Denzin著。解釋性互動論(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台北市:弘智文化。
張建成(1998)。教育政策。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83-118)。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馨文(2004,10月)。大人拼經濟,小孩拼英語——哈死了的雙語教育。新使者雜誌,84。2006年12月8日,取自http://www.pct.org.tw/newmsgr/84-3.htm
陳介英(2005)。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對的反思。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17-128)(第二版)。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以青(2003)。學習障礙兒童在工作記憶表現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怡伶(2004)。閱讀障礙學生的聲韻覺識、唸名速度和視覺技巧與識字的關係。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NT5284006。陳奎憙(1998)。教育與文化。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409-421)。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芸(2003)。中文閱讀障礙研究 ─ 以國中小學生為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黃瑋苓(2001)。普通學生與閱讀障礙學生之單位詞、識字、詞彙和閱讀理解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KNU0284006。黃鴻文(1993)。影響弱勢族群學生學校表現的因素:理論的爭議及其啟示。社會教育學刊,22,181-210。黃瓊儀(2003)。不同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理解障礙學生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2005)。竹林暢吟~2005教師的行動研究研討會。2005年10月16日,取自http://www.nhctc.edu.tw/~gdee/0422/4.htm
溫詩麗(1995)。北市國小閱讀障礙資源班學生認知能力組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4NTNU0284006。溫瓊怡(2002)。電腦多媒體漢字部件教學系統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楊傳蓮(2000)。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素養指標建構初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北成、楊遠嬰(譯)(2003)。M. Foucault著。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21-139)。台北市:巨流。
劉美慧(2005)。多元文化師資培育:一位師資培育者的敘事探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頁203-230)。台北市:心理。
蔡麗萍(2004)。電腦化概念構圖應用在閱讀障礙學生閱讀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CYU0284007。薛永華(2004)。語言經驗法對提升閱讀理解與口語表達能力之成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PTC284007。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P. McLaren著。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Life in Schools: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台北市:巨流。
簡明建(1996)。PASS認知歷程模式在國小閱讀障礙兒童認知歷程分析上之應用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5NTNU3284010。譚光鼎(2001)。多元文化教育的批判與檢討。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295-339)。台北縣:空大。
蘇峰山(2002)。象徵暴力與文化再製:布爾迪厄之反思。載於蘇峰山(主編),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論文集(頁117-145)。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饒蓓蕙(2003)。兒童語音迴路與新字彙學習。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CCU00071004。西文部份
Banks, J. A.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A. Banks & C.A. 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pp. 1-27)(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ourdieu, P.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R. Nice, Tra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2)
Bourdieu, P. (1983).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241-25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R. Nice, Tra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9)
Bourdieu, P. (1989). 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 Sociological Theory, 7 (1), 14-25.
Bourdieu, P. & Wacquant, Loic J. D.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lesne, C. & Peshkin, A. (1992). Being there: 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throug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 (pp39-62). London: Longman.
Goldenberg, C., (2002). Making Schools Work for Low-Income Families in the 21st Century. In S. B. Neuman & D. K. Dickinson (Eds.), Handbook of early literacy research (pp.211-231). New York : Guilford Press.
Giroux, H. A.,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Granby, MA: Bergin & Garvey.
Vernon-Feagans, L., Hammer, C. S., Miccio, A. & Manlove, E. (2002). Early Language and Literacy Skills in Low-Income African American and Hispanic Children. In S. B. Neuman & D. K. Dickinson (Eds.), Handbook of early literacy research (pp.192-210). New York : Guilford Press.